法律責任的含義及其構成要件
A. 簡述行政法律關系的構成要件、個要件的范圍和含義
有能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行為並能承受相應法律後果的國家行政機版關或社會組織,有具體權行政行為,有行政相對人、行政相關人。
含義: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經過行政法調整之後,具備了行政法意義上權利義務內容的行政管理關系。
B. 簡述要約的概念及構成要件
、要約的含義。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要約可以撤版回,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權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要約可以撤銷,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不得撤銷:要約人確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已經為履行合同作了准備工作。
要約構成要件:
(一)要約是特定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表示。
(二)要約必須向要約人希望與之締結合同的相對人發出。
(三)要約必須具有締約目的並表明經承諾即受此意思表示的拘束。
(四)要約的內容必須具備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條件。
要約的四個要件中最重要的是兩個,一是內容具體確定。二是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C. 論述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構成要件和生產者產品責任的免責事由.
歸責原則:產品抄責任為襲無過錯責任,其依據是《民法通則》第122條和《產品質量法》第41條之規定。構成要件(1)生產或銷售了不符合產品質量要求的產品。 (2)不合格產品造成了他人財產、人身損害。(3)產品缺陷與受害人的損害事實間存在因果關系。 生產者免責事由(1)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2)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3)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存在的。同時法律規定,由於受害人的故意造成損害的,生產者、銷售者不承擔賠償責任;由於受害人的過失造成損害的,可以減輕生產者、銷售者的賠償責任。
D. 交通肇事罪的含義及構成要件
含義:司機因違反交通法規,主觀無意,客觀對他人造成傷害。
構成條件回1
(1)違反交通法規答
(2)致人重傷或死亡
以上兩個條件同時具備即可追究其刑事責任
2.如果肇事逃逸,即使沒有違反交通規則也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
3.(1)破壞公共財產
(2)無金錢賠償
同時具有以上條件也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
一般來講,如果情節不嚴重,不逃逸,頂多盤幾個月拘役,如果負全部責任,死亡3人以下,則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
E. 民事責任構成要件的民事責任各構成要件的理解
1、民事違法行為的存在 。
(1)在法國民法上,並不區分行為的客觀違法和主觀違法性,採用的是過錯原則,只要行為人有過錯就應承擔民事責任。從德國民法開始,區分了行為的違法性和主觀過錯,認為行為人必須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才能承擔民事責任。
(2)作為責任構成要件的行為違法性問題(加害行為)在現代民法上,學者認為,由於民法調整的私人利益關系,不應過分強調行為的客觀違法性,而主要應考察行為人是否具備主觀上的過錯,只要行為不當,就應承擔由於自己的過失給他人造成的損害。如公路養路人致人損害的案例。
(3)從加害行為角度來講,加害行為包括A、自己的加害行為與他人的加害行為;B、直接加害行為與間接加害行為;C、積極加害行為與消極加害行為(不作為的加害行為)。
2、 損害事實的存在『。
(1) 所謂損害,是指由一定行為或事件造成人身或財產上的不利益,即不良後果或不良狀態。從狹義上理解,僅指財產損失;從廣義上講,包括非財產的損害、消極的利益損失等。
(2)關於損害本質的學說
A、利益說。又稱差額說。認為損害是指財產或法益所遭受的不利益狀態。即一方面,將損害等同於受害人對此損害的利益關系,即損害不等於不利益,這實際上就意味著將損害轉化為可計算的利益;另一方面,認為在衡量損害時,應當以受害人的財產狀況為准確定其差額。
B、組織說。認為損害包括受害人財產上的積極損失和可得利益的損失,它是行為人的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一種不利益狀態,要根據受害人受到法律所保護的利益遭受侵害後,客觀上遭受的損失予以確定。最早由德國學者奧特曼(Oertmann)提出。
(3)損害的分類
A、直接損害和間接損害。
B、財產損害和人身損害。
C、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
D、純粹經濟損失。是指受害人因為他人的侵害行為而遭受的經濟上的損失,但是此種損害不是因為受害人所遭受的有形的人身損害或有形的財產損害而產生的經濟損失。例如,某人開車肇事,撞壞機器設備,導致工廠不能開工,工人失業;某人開車撞壞電線桿,導致大面積停電而引發的各種損失等。
對於純粹經濟損失,兩大法系都實行「排除規則」。其主要原因是:(A)契約、民事與純粹經濟損失的保護問題;(B)訴訟濫用的擔心;(C)法律確定性需要;(D)經濟利益和財產利益的區分(合同法是對期待利益的保護,民事行為法是對固有利益的保護);(E)被告行為的可責難性與其法律責任范圍的不成比例。
但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民事法的判例擴大了保護范圍,出現了純粹經濟損失的一般過失民事法保護的發展趨勢。
對於純粹經濟損失,下列問題特別值得關註:
其一,是否以故意為必要.
其二,是一般規則還是例外規則.
其三,是作為損害的形式來確定,還是通過因果關系來確定。
(4)損害事實的構成要件
損害,要能夠成為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
A、損害的可補救性;
B、損害的確定性;
C、損害是侵害合法利益的結果
3、違法行為與違法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或原因的認定,實際上就是法官站在法律政策和法律價值取向的角度,對具體案件中行為人責任的范圍予以界定,主要有直接結果理論、可預見性理論和風險理論。
(1)直接結果理論。認為被告應為其對損害結果具有直接引發作用的民事行為承擔法律責任,而不論對該損害結果的發生是否具有可預見性。
(2)可預見性理論。是為彌補直接結果理論僅能適用於故意民事的不足而提出的,認為在過失民事責任中,被告為其過失行為承擔責任的損害應該是其可以預見的;但對於應如何確定對損害的「可預見性」,學者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爭議。
(3)風險理論。主要是用來解決各類工業災害、交通事故及其他高危事故民事案件因果關系的認定問題,該理論認為,被告從事高危行業、所有或持有高危物件,即使社會處於可能受損的風險之中,一旦損害發生,則應認為損害行為的實施者或致害物件的權利人或持有本身即為損害結果的法律上的原因,被告即應對他引入社會的某種異常危險承擔責任。
責任成立因果關系討論的是民事責任的構成問題,責任范圍因果關系則屬於損害賠償責任范圍問題。顯然,後者往往涉及法律上的價值判斷問題,並由此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幾種因果關系理論:條件說、相當因果關系說、法規目的說。
(2)對因果關系性質的認識
在我國,曾經主張必然因果關系說其來源於前蘇聯民法,而蘇聯民法中的因果關系理論則來源於其刑法理論。對此,在把握因果關系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A、應區分刑法中的因果關系與民法中的因果關系。在刑事責任的歸責中,為了防止刑事責任的擴大化,避免刑罰功能的濫用,應採用必然因果關系說。但在民事責任的歸責中,由於雙方地位的平等性,民事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時,似應偏重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采相當因果關系說更符合民法的公平價值。對此,在英國法上,法官通過判例確定了所謂的「蛋殼腦袋規則」,其含義是:民事行為人只要違反了對他人的通常注意義務,就必須承擔由受害人的個人體質易受損害的弱點(如心臟病、血液病)所帶來的危險。
B、在多因一果的情形中下,為了正確地歸責和確定責任范圍,應區分不同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聯性,即應採取「有條件的相當因果關系說」。具體要求是:(A)在判斷損害事實和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時,必須查清案件的全部情況,並作為損害事實發生的全部條件。(B)在眾多條件中,確定其中的主要條件或原因,避免因果關系的鏈條拉得過長。如,司機甲因司機乙請假未上班,單位只好要甲替乙頂班,甲的未婚妻丙約甲在晚上見面,甲為趕赴約會,在送貨後超速行車,不慎撞傷路人,則乙不應對此負責。又如,僱主甲因違章作業造成僱工乙的傷害,並送往醫院治療,但由於醫院怠於履行職責,致病人死亡,此案中,醫院應負主要責任。
(3)因果關系的推定
所謂因果關系的推定,就是指在損害發生以後,數個行為人都有可能造成損害,但是不能確定誰是真正的行為人,或者因果關系難以確定時,法律從公平正義和保護受害人的角度出發,推定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其特點在於:
A、其適用的前提是受害人就事實上的因果關系舉證面臨障礙;
B、其適用的目的是保護受害人;
C、在因果關系推定的適用過程中,要由法官根據經驗法則進行推定;
D、因果關系推定的適用原則上應當由法律規定;
E、受害人並非完全不承擔對因果關系的任何舉證義務。
2、因果關系推定的適用范圍。主要包括:(1)產品責任;(2)環境民事責任;(3)醫療事故責任;(4)證券民事責任。
(4)不作為民事責任中的因果關系問題
A、對不作為民事責任因果關系的理論爭議
(A)否定說。否定說認為,當原告遭受第三人的不法行為或者犯罪行為的損害時,原告只能要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不得要求第三人以外的被告承擔民事責任,被告不對原告承擔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因為被告安全注意義務違反的過失行為同原告的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如果被告與原告之間具有契約關系、且契約對安全注意義務予以了明確約定,則被告應承擔合同義務之違反的契約責任。
(B)肯定說。肯定說則認為,違反安全注意義務的不作為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不應當從「是否加害行為導致了損害的發生」這一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層面來理解,而是應當從「如果負有安全注意義務的人達到了應有的注意程度、實施了其應當實施的行為,是否可以避免或者減輕損害後果」的角度來理解。如果經營者實施了其應當實施的作為行為,損害後果就不會發生或者可以減輕,則認為存在因果關系;否則,則不認為存在因果關系。
從根本上來說,對這種因果關系的認識必須著眼於不作為行為的社會價值以及不作為民事責任與作為民事責任的關聯性等方面的考察:
首先,就不作為行為的社會價值來看,正如社會行為論學者所指出的,不作為在物理意義上是「無」,但在社會意義上則仍然可以評價為「有」,因為不作為皆是以不履行特定的作為義務為前提的,對這一積極作為義務的違反仍然具有社會價值(否定的社會價值)。即:從法律規范調整的社會關系角度來看,作為是一種公然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不履行自己應當並且能夠履行的義務的不作為同樣是一種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兩者具有等價性,即在否定價值上是相同的;從行為所具有的違法性來看,作為與不作為具有共同的違法性本質,均表現於對一定社會關系的侵害,如權利或法益的侵害、危險等。
其次,就不作為民事責任與作為民事責任的關聯性來看,正如馮·巴爾教授所指出的:「這一兩分體系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歸責中的一些問題。概括地講,作為就是指民事行為人在受害人的法益上製造了危險;不作為則是未排除威脅到受害人的危險。精確一點就是:在作為行為中被主張權利者自己啟動了具有法律意義的因果鏈;而在不作為中則是未中斷這一因果鏈。」
(C)從因果關系所體現的社會公共政策要求來看,無論是英美法系國家還是大陸法系國家,都是將法律價值和法律政策作為考量因果關系的重要的因素,都會體現出民事行為法所承載的社會公共政策功能。就違反安全注意義務的不作為民事責任而言,由於賓館、酒店、歌舞廳、銀行、商場、停車場等公共場所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安全威脅,不法分子的違法、甚至犯罪行為給進入這些場所的消費者、潛在消費者或其他人的生命、身體及財產安全帶來嚴重的損害,使得法律在採取嚴厲措施打擊、制裁不法分子的同時,也不得不出於對公共安全的考慮和消費者利益保護的要求而賦予經營者、組織者或其他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注意義務。當被告違反這一注意義務而造成消費者損害時,基於法律政策的要求而認定被告違反安全注意義務的消極不作為與原告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並責令被告對原告承擔過錯民事責任。
(D)就被告不作為與原告的損害發生的效果或原因力來看,根據刑法上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理論,一部分不作為有起果性,另一部分不作為具有防果破壞性。如果將上述理論運用於不作為民事責任,則可以認為:不作為的起果性可以適用於古典危險活動、一般危險活動(如公眾集會、舉辦露天歌舞晚會等)或現代工業活動中的某些危險活動(如道路交通、產品責任)等領域,因為這些領域危險源的開啟或維持者負有採取合理措施防範損害發生的注意義務,未採取合理措施而導致損害發生的,則其消極的不作為具有起果性,即是引起損害結果的原因;而在經營者提供服務的設施設備或服務行為或過程本身有瑕疵而導致消費者的人身或財產遭受損害時,或者是因第三人的不法侵害使消費者的人身或財產遭受損害時,則其不作為具有防果性,即如果採取了積極的措施,則可以防止、制止損害結果的實際發生,但由於經營者並未採取積極的措施而使損害發生,因而其不作為與原告的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可見,刑法上的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理論亦能為不作為民事責任因果關系的認定提供依據。
B、不作為民事責任中因果關系的判斷標准
其一,不作為行為人負有特定的作為義務。
其二,不作為行為人必須具有履行這種作為義務的能力。
其三,就不作為民事責任因果關系的具體判斷來看,應當採用「如果負有安全注意義務的人採取了特定的積極行為就能防止或制止損害後果的發生」來判斷因果關系的有無,即以「若有A,則無B」作為因果關系的測試規則。即:如果經營者、組織者或其他人履行了他應當承擔的合理限度內的安全注意義務(若有A),則就可以避免或減輕受害人遭受的損害(則無B),此時即應認定被告不作為與原告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如果被告履行了對他人的安全注意義務,但仍然無法避免或減輕損害發生的,或者因客觀情況導致行為人沒有履行安全注意義的能力的,則應當否定被告不作為與原告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其四,就不作為民事責任因果關系的舉證而言,由於被告的不作為通常並不是損害後果發生的真正原因,而損害後果之所以發生完全是由於其他原因如自然原因、受害人自己的過錯、甚至是第三人的不法加害行為造成;被告不履行安全注意義務只是加大了損害發生的蓋然性,或者說如果被告履行了必要的安全注意義務,則極有可能避免損害的發生。因此,受害人無須證明消極不作為行為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而只需證明:被告對原告負有特定的作為義務;被告有履行積極作為義務的能力;被告不履行該義務與損害之發生存在著高度的可能性即蓋然性,如果被告履行了自己的作為義務,損害就極有可能被避免。
4、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有錯。
(1)過錯的理論
對於過錯,民法上有兩種不同的認識,一是主觀過錯說,二是客觀過錯說。事實上,民法上的過錯,首先應是指行為人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即是否存在故意或過失。但在推定過失狀態時,又是以是否盡一個通常人注意義務來作為客觀判斷標準的,這體現了行為人的過失行為實施時的意識支配狀態。
(2)過錯的形態
A、故意。
B、過失。包括一般過失和重大過失。
(3)不作為的過錯(不作為的民事責任問題)
F. 商業賄賂的含義及其危害與構成要件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和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2、客觀內要件
客觀上採用了以秘容密給付財物或其它手段賄賂對方單位或個人行為。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其手段主要表現為回扣,即經營者暗中從賬外向交易對方或其他影響交易行為的單位或個人秘密支付錢財或給予其他好處的行為。回扣的表現形式一般有三種:
(1)現金回扣。即賣方從買方付款中扣除一定比例或固定數額,在賬外返還給對方;
(2)實物回扣,如給付對方高檔家用電器等名貴物品;
(3)提供其他報酬或服務,如為對方提供異地旅遊等。
3、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是經營者。商業賄賂的主體必須是經營者,未在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非經營者不能成為商業賄賂的主體。
4、主觀方面
故意。行為人主觀上有在經營活動中爭取交易機會,排斥競爭的目的。
好律師網參考
G. 成立要件、構成要件、法律要件。這三個是什麼關系有什麼區別最好是官方的,不要個人理解 最好標明出處
前兩個說的是一個意思,後面那個指的是對於相關問題在法律上是有明確規定的,和前面那兩個要件可能出現交集,但含義是不一樣的。
H. 簡述邀約的 含義與構成要件
你說的是抄「要約」吧。 含義:要約是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提出訂立合同的條件。希望對方能完全接受此條件的意思表示。發出要約的一方稱為要約人,受領要約的一方稱為受要約人。 構成要件:a.要約的內容必須具體明確。所謂「具體」是指要約的內容必須具有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條款。如果沒有包含合同的主要條款,受要約人難以做出承諾,即使做出了承諾,也會因為雙方的這種合意不具備合同的的主要條款而使合同不能成立。所謂「確定」,是指要約的內容必須明確,而不能含糊不清,否則無法承諾。
b.要約必須具有訂立合同的意圖,表明一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的拘束。
c.要約必須到達。大多數國家的法律都規定,要約必須於送達受要約人時才能產生效力。
I. 不安抗辯權的含義 構成要件與效力
不安抗辯權是指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的,先履行的一方有確切證據表明另一方喪失履行債務能力時,在對方沒有恢復履行能力或者沒有提供擔保之前,有權中止合同履行的權利。
成立條件:
(一)雙方當事人因同一雙務合同而互負債務。
不安抗辯權為雙務合同的效力表現,其成立須雙方當事人因同一雙務合同而互負債務,並且該兩項債務存在對價關系。
(二)後給付義務人的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
不安抗辯權制度保護先給付義務人是有條件的,只有在後給付義務人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害及先給付義務人的債權實現時,才能行使不安抗辯權。
所謂後給付義務人的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包括:其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謊稱有履行能力的欺詐行為;其他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情況。
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須發生在合同成立以後。如果在訂立合同時即已經存在,先給付義務人若明知此情而仍然締約,法律則無必要對其進行特別保護;若不知此情,則可以通過合同無效等制度解決。
(三)有先後的履行順序,享有不安抗辯權之人為先履行義務的當事人。
(四)先履行義務人必須有充足的證據證明相對人無能力履行債務。
(五)先履行一方的債務已經屆滿清償期。
(六)後履行義務未提供擔保。
(七)合同法68條之規定。
按合同法第68條規定,先給付義務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後給付義務人的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的,有權中止履行。所謂中止履行,就是暫停履行或者延期履行,履行義務仍然存在。在後給付義務人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此處所謂適當擔保,既指設定擔保的時間適當,更指設定的擔保能保障先給付義務人的債權得以實現。至於擔保的類型則在所不限,可以是保證,也可以是抵押、質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