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償的要不要法律責任
❶ 無償使用屬於什麼法律性質是借用嗎
一、借用,如無約定相應的報酬,一般屬於無償合同。
因出借人並未獲得相應的利益,在無償使用合同中,其權利義務一般包含以下內容:出借人保證出借物能安全使用,告知借用人出借物存在的瑕疵及使用中應注意的事項;借用人應保證正確使用,因故意或過錯造成出借物損害的,應承擔賠償修復的責任,用完後應歸還借用物。
二、但借用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不盡相同,法律對相應的責任規定也不盡相同。
以機動車所有人將車輛出借給他人為例,其責任分配:
首先,出借人出借後,其已經喪失了運行支配,發生事故時,應由借用人承擔責任。但是,如果借用人不具備使用、駕駛車輛的資格和技能,則應當由車輛所有人與借用人連帶承擔賠償責任;
其次,借用人在使用機動車時造成他人損害,應當依照一般侵權行為承擔責任。根據民法的「權利義務相一致」、「誰行為,誰負責」的基本精神,針對交通事故中駕駛員與車主的責任承擔,駕駛員系交通事故的直接侵權行為人,如果沒有其轉移責任的法律規定,自然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而對於車主是否須為駕駛員的行為承擔責任,則須從實際出發,進一步審查車主對交通事故發生是否有過錯以及車主與實際使用人之間的關系,確定其相應的責任。
車主在出借機動車時的過錯,一般表現為過失,即在車主出借機動車時應該注意到可能影響行車安全導致交通事故的一些因素,但由於疏忽大意沒有注意到或雖然注意到但輕信不會發生交通事故,這些因素不外乎是所出借的機動車的安全技術性能和借用人的駕駛資格及精神健康狀況兩個方面。例如將車輛交給無駕駛資格的人駕駛、交給醉酒的人駕駛、將不符合安全行駛標準的車輛交給他人駕駛等情況,根據法律有關規定或駕駛工作本身特點讓車主(出借人)承擔必要的注意義務是合理的,這不僅是基於為借用人的安全考慮,也是整個社會安全的需要。簡單歸納起來,只有在以下四種情況下出借人(無償)才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一是出借車輛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如制動性能不良;
二是出借不能上路行駛的車輛的,如出借無證或超過使用年限的報廢車輛;
三是將車輛出借給無相應駕駛資格的人員,沒有盡到對借用人駕駛資格審慎的審查義務,如借給無駕駛證或准駕車型與所借車型不符;
四是將車輛借給雖有駕駛證但不符合安全駕駛要求的人如有證卻醉酒人員;
❷ 無償幫忙出事,被幫忙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如果在法院的話,要看被幫忙人的情況,如果對方條件很好,象徵性的還是會有一點
❸ 關於合同法中免費搭乘,免責條款和無償合同的問題
無償搭乘發生事故,人們卻認為搭乘雙方完全是自願的,且車主完全是出於好心幫忙性質的免費為搭乘人服務,發生交通事故自己本身也是受害者,因此自己不應承擔責任。但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卻沒有法律依據。 首先自願搭乘不代表自願承擔遭受事故的風險,此外人的生命、財產受法律保護是法律的最基本的原則。
《合同法》第三百零二條規定:「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前款規定適用於按照規定免票、持優待票或者經承運人許可搭乘的無票旅客。」 雖然私家車搭乘,從嚴格意義上講私家車屬於非營運車輛,但兩者法律關系的性質是一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法》第七十六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超過責任限額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機動車駕駛人已經採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 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責任。」
《民法通則》第九十八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 第一百一十九條 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法》第七十六條也規定了事故賠償責任。因此,車主不能以無償義務為由,而不承擔責。
當然公平原則,如果要求車主按照客運合同一樣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也是有悖於公平原則。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 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三十一條 受害人對於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因此我國的法律對該類的法律責任明確規定了適用過錯原則,如果乘車人有過錯的,可減輕機動車所有人的責任,這樣才有利於平衡搭乘人和車主的利益沖突。現實的 司法實踐中的一些判例也認可了應適當減輕車主的責任的原則。
協議能否免除責任?
有的當事人為了避免以後發生糾紛,便在事前和搭乘人簽訂協議,約定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搭乘人傷害的車主不承擔賠償責任或免責聲明,旨在規避法律責任。許多搭乘人也感覺無所謂,因此各式各樣的協議書也大量存在。那麼這些協議是不是能免除車主的責任呢?答案是否定的。合同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這就是說,對於人身傷害,無論駕駛員是否有過錯,即使雙方約定駕駛員無需承擔責任,受害人仍可依法獲得賠償;雙方當事人約定的關於人身傷害的免責條款,從法律上講也是無效的。但對於財產損失,如果駕駛員沒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則雙方約定免責的有效,如果駕駛員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則該免責條款無效。
(轉過來你看看,另樓上的好意施惠行為並非旨在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免除甲的賠償責任,因為機動車系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採用的無過錯責任。免責事由是第三人故意或不可抗力,所以本案中不存在免責事由,甲應該賠償。)
我是快樂搬運工,供你參考!
❹ 無償提供房屋使用會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由於房屋本身導致的侵權責任
其餘參考租賃合同
具體事情考慮過錯原則
❺ 機械無償借給他人使用要不要負法律責任
沒出事不承擔責任,如果出事不是因為機械本上的質量問題而是由操作人個人過錯不負責,實踐生活中問題多種多樣,借東西這事謹慎些好。
❻ 無償搭乘是否要承擔責任
運行人無償搭乘同乘人,途中發生交通事故,能否適用「好意同乘」規則處理?
第一種意見是不認可好意同乘,直接按照交警部門的事故認定書來確定當事人的賠償責任,其理由是「好意同乘」法無明文規定;
第二種意見是對於好意同乘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駁回同乘人的訴訟請求,其理由是依據風險自擔原則,因為同乘人無償搭乘他人車輛是明知有風險而搭乘,若出現損害應由其自己負擔,不得要求運行人賠償;
第三種意見是對於好意同乘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同乘人受到損害,由運行人承擔適當補償責任,其理由是好意同乘參照無償合同處理,由於運行人沒有收取同乘人的利益,僅負有較低的義務,故承擔適當的補償責任。
【管析】
筆者贊成第三種觀點。理由如下:
所謂好意同乘是指經運行人同意而無償搭乘運行人車輛的行為,其有兩個顯著特徵:1、同乘人必須經運行人同意,否則不構成好意同乘;2、同乘人必須是無償的,如果同乘人是有償的則構成客運合同關系。
對於好意同乘,我國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均未作出明確規定,但是司法實踐中多數承認這一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原則,各地法院都有不少適用好意同乘規則處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案例。由於法無明文規定,對於好意同乘各人觀點不一,導致司法實踐中往往出現截然相反的結果,出現同案不同判的情形。
上述三種意見中,第一種意見沒有注意到好意同乘案件的特殊性,因為運行人搭乘同乘人未收取任何費用,完全是一種無償行為,運行人出於好意與人方便,是一種助人為樂的行為,是一種值得肯定和鼓勵的行為,社會應該保護運行人助人為樂的積極性。因此要求運行人按客運合同一樣,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是不公平的;
第二種意見完全免除運行人的責任亦不妥當,好意同乘絕不意味著乘車人甘願承擔乘車風險,運行人也不能因為無償而置好意同乘者的生命財產於不顧。
第三種意見較為公平合理,兼顧了運行人與同乘人雙方的利益,這種意見也得到了多數專家學者的認同。2004年4月28日在江蘇常熟市召開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疑難問題暨習法解釋適用研討會」,會議認為完全的好意同乘,即無償的同乘人遭受交通事故的損害,基本規則是車主應當適當補償,而不是賠償。出於意外而致害同乘人,也應當承擔適當補償責任,但是這個補償責任可以適當降低。民法典草案建議稿中王利明版《侵權行為法編》第197條規定「無償搭乘他人的交通工具,發生交通事故的,交通工具提供者應當給予適當的補償」。著名侵權行為法專家楊立新教授認為,在交通事故中,好意同乘者作為一般受害人應得到適當的賠償,性質應當是補償,由法院斟酌具體情形,確定適當的補償數額,一般不少於一般受害人賠償數額的二分之一,對於提供一定燃料、過路費等費用,但低於客運合同費用的可參照客運合同賠償標准,以適當低於該標准、高於單純的好意同乘的標准確定。另外對於好意同乘人的損失運行人僅限於賠償直接物質損失,不包括間接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上述意見筆者建議應成為處理「好意同乘」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規則。
❼ 請問一個提供無償互助的平台,如果產生了糾紛,互助平台要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第一種情況下:在無償的情況下,乙方和提供服務的平台無需承擔責任,但內是如果乙方和服務平台有明顯過容錯的,那要承擔連帶責任。
第二種情況:如果乙方和平台之間是有僱傭關系或者勞動關系,那麼當乙方對甲方侵權時,有平台承擔責任後,再去找乙方追償;當甲方侵犯了乙方的權益時,平台應該協助乙方向甲方索償。
❽ 無償或有償借車發生的交通事故車主承擔連帶責任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只有在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時,才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例如車主明知出借的機動車存在故障或某些隱患,事先沒有向使用人說明情況,故意隱瞞機動車瑕疵真實情況而造成損害的。
2012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指出,車輛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車輛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在以下4種情況下,應單承擔賠償責任:
1、明知車輛存在缺陷(如車輛超過報廢年限),且該缺陷是交通事故發生原因之一;
2、明知借車人無駕駛證;
3、明知借車者飲酒、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葯品或者麻醉葯品,或者患有妨礙安全駕駛機動車的疾病等依法不能駕駛機動車的,還將車出借;
4、其他應當認定機動車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過錯的。
❾ 有償和無償監護的法律責任有什麼不同
一、監護人
是指對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負有監督和保護責任的人。
二、縱觀各國立法,關於監護人是否因監護行為取得報酬大概有三種類型:
1、無償原則,即法律明文規定監護是無償的社會義務,監護人無法從中獲取報酬,如前蘇聯和我國;
2、有償原則,即認為監護是一項有代價的職責,履行了職責就應該獲得報酬,如美國和瑞士;
3、補償原則,法律規定監護是無償的,但鑒於監護人付出監護勞動的艱辛及被監護人的財產狀況而由監護權力機關決定給予監護人適當的報酬。如德國、法國和日本。
三、我國無償監護制度下的監護權委託
1、在委託監護下,仍應由法定監護人承擔主要責任。我國法律規定,監護人承擔被監護人侵權是一種法定的責任,是基於監護權這種身份權而產生的,監護人雖然將部分監護職責委託給了他人行使,但他仍然是監護權的享有者,其與被監護人之間因為親權所產生的人格利益得到了應有的體現,理應由其承擔較多的義務。如果因為將監護職責部分委託給了他人行使就大大減輕其責任,這對於被委託人來講是不公平的。
2、即使有償的委託監護,盡管收取了一定的代管費用,但被委託人也付出了相應的勞動,監護人是委託監護的最終受益者,故應由其承擔主要責任,且被委託人只有在有過失的情況下才承擔賠償責任。
在無償委託中,被委託人基於親情或朋友情等原因,無償承擔監護職責,更應承擔較小的內部份額。且被委託人只有存在重大過失的情況下才承擔賠償責任。。
❿ 無償使用屬於什麼法律性質是借用嗎
這屬於物權法范疇,無權分為佔有、使用、收益、處分。
使用權是不改變財產的本質而依法加以利用的權利,那麼無償使用和借用還是具有一定相似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