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法律法律效力
⑴ 「普通法律是憲法的具體內容,所以普通法律不能與憲法相抵觸」這句話對嗎為什麼,說明理由
普通法律是憲法的具體化,普通法律不能與憲法相抵觸這句話是對的。
第一,憲法規定的內容與普通法律不同。憲法規定國家的根本性問題,即規定一個國家的根本制度、根本原則、根本任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等國家最根本、最重大的問題。而普通法律只是規定國家生活或社會生活中某一方面的問題。
第二,憲法的法律效力與普通法不同。憲法具有最高發法律效力。這種最高法律效力體現在二個方面:一是憲法是國家一切立法活動的基礎,是制定一般法律的依據;二是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必須嚴格遵守的最高行為准則。
國家立法機關所制定的一般法律及其它國家機關頒布的規范性文件必須遵循憲法,同憲法的原則精神相符合。如果憲法以外的法律同憲法相違背,又任其在國家生活中適應,勢必會損害國家的根本利益同時也損害憲法的權威,影響憲法的貫徹。因此各國憲制一般均以審查法律法規和其它規范性文件的合憲性作為監督憲法實施的重要內容。我國的情況也是如此,我國憲法明文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和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不適當的決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同憲法相抵觸就是違憲。憲法規定中所說的「不適當的決定」,其中就包括違憲的決定。
⑵ 憲法為什麼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礎和依據
憲法與普通法律的關系
1、聯系:
(1)都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2)都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
(3)都主要取決於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2、區別:
(1)規定的內容不同。
憲法規定的是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如國家的性質、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的等等。而普通法律知識對刑事、民事、經濟、行政等國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規定。
(2)法律地位和效力不同。
憲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所謂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強制性和約束力)。表現在:
①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普通法律是根據憲法制定的,是憲法的具體化。人們通常把憲法與普通法律的關系稱為「母法」與「子法」的關系。
②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憲法在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權威,法律、行政法規的內容和精神都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規定相違背,否則,就會因違憲而無效。《憲法》第5條第3款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③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准則。憲法》第5條第4款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3)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
憲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嚴格。其目的是保障憲法的權威性和穩定性,是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健康發展。
憲法制定時往往要成立一個專門機構,如制憲委員會、制憲議會或憲法起草委員會等。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大代表才有權提出並由全國人大全體代表的2/3以上多數通過。而普通法律的制定修改,則以全國人大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總之,從內容上看,憲法規定了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從效力上看,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從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憲法比普通法律更嚴格。所以說,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⑶ 憲法與普通法律的區別
憲法和法律的區別主要有三點:
第一,憲法規定的內容與普通法律規定的內容不同。
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它的內容在於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是國家的總章程。憲法所規定的內容都是國家生活中最重大和根本的問題,它是國家和公民活動的法律基礎。憲法在內容上的特點,是就多數國家的情況而言的,反映著憲法的一般規律。憲法的根本法特徵,就是憲法不能像普通法律那樣具體。這是由於憲法並不是法律匯編,它不排斥立法機關的日常立法工作,而且要求有這種工作。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它是立法機關進行日常立法活動的法律基礎。因此,在憲法中通常都對國家的立法原則作出規定,使立法機關在進行日常立法活動時有所依據,並通過自己的立法行為使憲法具體化。因而憲法又稱為"母法」、「最高法」,普通法律則被稱為「子法」。
第二,在法律效力上與普通法律不同。
法律效力即指法律所具有的約束力和強制力。國家賦予法律以約束力和強制力是法律具有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法律得以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違反憲法的行為,同樣必須依法予以制裁。同時,由於憲法是國家根本法,因此,憲法不僅具有一般的法律效力,而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謂最高的法律效力,其含義包括:1.憲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據和基礎。2.普通法律不得與憲法相抵觸。3.憲法是一切組織或者個人根本的活動准則。
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與普通法律不同。
為了體現憲法的權威性,保持憲法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多數國家對憲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規定了不同於普通立法的特定的嚴格的程序。制定和修改憲法的權力是一種最高的國家權力,體現著國家的主權。而普通法律的修改沒有憲法那麼嚴格,因此,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⑷ 我國憲法與普通法律相比,他有三大特點!
第一,憲法規定的內容與普通法律不同。憲法規定國家的根本性問題,即規定一個國家的根本制度、根本原則、根本任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二,憲法的法律效力與普通法不同。憲法是國家一切立法活動的基礎,是制定一般法律的依據;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必須嚴格遵守的最高行為准則。
第三,憲法的制定、修改程序與普通法律不同。由於憲法上述兩個本質特徵,決定了它需要比普通法律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因此,許多國家在制定和修改憲法時,往往要成立專門的制憲機構或修改憲法的機構,對於憲法的通過或批准,有的國家要經過全民投票公決,或由立法機關全體成員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多數通過。
(4)普通法律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
(1)人民主權原則:
我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2)基本人權原則:
2004年憲法修正案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從而確立了基本人權原則。
(3)法治原則:
1999年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也成為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之一。
⑸ 普通法律關系與基本法律關系的區別
普通法律關系與基本法律關系的區別如下:
1、確立法律不同。
基本法律關系回是由憲法或憲法性答文件所確認或創立的法律關系,普通法律關系是依據憲法以外的法律而形成的法律關系。
2、所體現的社會內容不同
基本法律關系直接反映該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質,貼合於國家的意識形態;而普通法律關系則主要存在於各類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之間,是對國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規定所產生的關系,更貼近於公民的實際生活。
3、具有的法律效力不同
基本法律關系依託於憲法,因而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普通法律關系的基礎是憲法以外的法律,法律效力低於憲法所確定的基本法律關系。普通法律關系的實現不得違背基本法律關系。
⑹ 憲法與普通法律有什麼區別
憲法與普通法律的不同點主要表現在:
第一,憲法規定的內容與普通法律不同。
憲法規定國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的問題。
例如: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我國國家政權的性質(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
而普通法律只規定國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某一領域方面的問題。
例如:刑法規定的是犯罪與刑罰的問題。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的是關於未成年人保護的內容。
第二,憲法的法律效力與普通法律不同。
因為憲法規定的是國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所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表現在:
1、普通法律是根據憲法制定的,是憲法的具體化。
2、普通法律不能和憲法相抵觸,否則要被撤消或宣布無效。
第三,憲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與普通法律不同。
由於憲法規定的是國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以,必須保持憲法的相對穩定。因而它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嚴格,不同於普通法律,其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普通法律一般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制定,而憲法的制定
則由國家成立專門委員會起草,經過全國各族人民討論,然後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都可以提出普通法律修正案;而憲法的修改,則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才可以提出議案。
3、普通法律修正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而憲法的修改則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才可以通過。
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都有權修改普通法律,而憲法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才有權修改,其常務委員會無權修改。
⑺ 與普通法律相比,憲法在法律效力上有何特點
(1)根本性和最高性。憲法規范規定的是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根本制度、基本專原則,具有根本的屬創制性,同時它又具有最高的地位,有著最高的權威性,一切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以它為准則。
(2)廣泛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二是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主體廣泛,包括各民族、各政黨、社會團體、全體公民等。
(3)概括性。憲法對其所規定的內容往往採用較為概括的方式,因為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廣泛,不可能也沒必要作出具體而詳盡的規定。
(4)適應性和穩定性。憲法規范的根本性與原則性,決定了它比一般法律規范有更大的適應性。同時從總體上看,其修改頻率慢,修改的范圍也相對小一些,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⑻ 國防法規與普通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國防法規與普通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這種說法不正確,國防法規屬於特別法,因而在司法過程中具有司法適用的優先性。在實踐中,各國也都是按這個原則來做的。也這是國防法規的主要個性之一。
國防法規的優先性,是指在解決與國防利益、軍事利益有關的法律問題時,如果國防法規和其他的法規都有相關的規定,這時要以國防法規的規定作為司法依據,一國防法規作為評判是非的標准和採取行動的准則,其他法規要服從國防法規。
同時要注意優先適用不是指的先後順序,而是一種排他性的單項選擇。
(8)普通法律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與普通法規相比,國防法規的主要個性有:
1、調整對象的軍事性。國防法規就是用來調整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領域各種社會關系的。這些社會關系所涉及的行為主體並不都是軍隊和軍人。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教育等各個部門和社會各階層人士都與國防有著密切的關系。
2、公開程度的有限性。一些基本的、主要的國防法規是公開的,如《國防法》、《兵役法》等。但有一少部分國防法規,特別是關於軍隊的作戰訓練、裝備和戰備工作等方面的法規,如各種《戰斗條令》、《軍事訓練條例》、《戰備工作條例》等,都規定了保密等級。
3、司法適用的優先性。國防法規優先適用,在解決與國防利益、軍事利益有關的法律問題時,只有國防法規起作用,其他法規不起作用。有一條國際公認的法律適用原則--「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
4、處罰措施的嚴厲性。如平時應征公民拒絕、逃避徵集的,在兩年內不得被錄取為國家公務員、國有企業職工,不得出國或者升學,還可以處以罰款。而戰時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通常要判2-3年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