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集體活動組織者法律責任

集體活動組織者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1-21 18:19:19

① 組織AA制拼車自駕游,出了車禍等安全意外,責任算誰的領隊和車主有何責任

目前的戶外運動還沒有專門法律規定。結伴出遊中受到人身損害而引發糾紛,都是按照民法通則若干規定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來處理。領隊的所謂「免責聲明」在法律上是無效的。現提出如下法律意見僅供參考——第一、組織者所做的免責聲明是單方意思表示,依法不對活動參與者產生法律效力。顯而易見,免責聲明是活動組織者向不特定的社會公眾所做的單方意思表示,是一種單方的法律行為。根據法理精神,平等的民事主體不能將自己的意思表示強加給另一民事主體的原理,單方的意思表示不能約束作出意思表示以外的人,此免責聲明對活動參與者沒有約束力。第二、活動組織者與活動參加者簽定的部分免責協議無效。在實踐中,有些活動組織者意識到前邊提到的那個問題,於是就單獨和活動參加者簽定免責協議,以免除自己對參加者的法律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三條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因此,活動的組織者與參加者簽定的上述免責協議無效。第三、組織者是否應對參加者承擔法律責任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從法律一般規定來看,侵權責任是過錯責任即有過錯就有責任,無過錯就無責任。但亦有特殊責任如《民法通則解釋》142規定的.為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合法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在侵害人無力賠償或者沒有侵害人的情況下,如果受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經濟狀況,責令受益人給予適當補償。所以組織者是否有責任應當進行個案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綜上所述,活動組織者所做的免責聲明對參加者沒有約束力,組織者與活動參加者簽定的部分免責協議無效,活動組織者是否對參加者承擔法律責任應具體分析。當事人進行野外集體探險或者結伴自助游,各參與人系成年人,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對野外集體探險或者結伴自助游具有一定風險應當明知。各參與者之間基於對風險的人士而產生結伴互助的依賴和信賴,具有臨時互助團體的共同利益。盡管受害人的死亡屬於意外身亡,參加野外集體探險或者結伴自助游的各當事人已盡必要的救助義務904但根據《民法通則》第132條「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hjn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57條「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可以責令對方或者受益人給於一定的經濟補償」的規定,可由參加野外集體探險或者結伴自助游的各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給予被上訴人以經濟上的適當補償。鑒於各當事人對損害結果均無過錯,故其不應當再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② 群活動發生意外組織者有責任嗎

有的,
一般組織者都會購買短期保險的,
建議你問一下組織者。

③ 《侵權責任法》37條中的群眾性活動組織者,怎麼界定,標準是什麼,有沒有相關法律規定或解釋,謝謝

在法律上並沒有明確的界定,屬於漏洞。
群眾性活動蓬勃發展,不但數量多、類型新穎,其主體的多元化、時空間范圍的廣泛性均導致法官在審理涉及組織者安全保障義務的案件時往往難於掌握。

涉及安全保障義務糾紛的案由非常廣泛,除安全保障義務糾紛外,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旅遊合同糾紛等各種涉及侵權的糾紛,都可能涉及安全保障義務問題。法官在審理這類案件時,首先會確定損害事實的存在,進而認定造成損害的原因,並將原因歸為一種或幾種作為或不作為的行為,而後就需要判斷該行為是否屬於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之內。而這時如何界定安全保障義務的合理范圍就成為了法官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法官會面對這樣三個難點,一是適用原則模糊且缺乏內容細化的規則及運用方法。侵權責任法第37條僅原則性的規定了安全保障義務制度的權利、義務主體和責任承擔方式,但對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甚至都沒有原則性的指引,更沒有相關的司法解釋,學界通過比較法研究提出了一些司法中可以借鑒的原則和規則,但對於法律適用而言還不夠明確和細化。

二是缺乏統一的、合理的思考模型。要界定安全保障義務的合理范圍需要考慮諸如法律規定、行業規范、合理注意、主體性質、活動性質、客觀條件等多種層面的諸多因素,目前缺乏一個基礎的整合多重因素的較為規范便於適用的思考模型。

三是在組織者與管理人安全保障義務競合的情形下,義務范圍的界定缺乏明確的規范。在組織者與管理人安全保障義務競合的情形下,無論是義務主體直接侵權還是第三人侵權,都必須將二者加以區分,才可能對不同的義務主體確定其是否侵權以及應承擔的責任比例。而這也需要明確的區分規則以及規范的審理方式作為司法工作的指引。

④ 組織戶外單車騎行活動,如果參與的人員發生意外事故,組織者是否要承擔責任

有些免責合同法院不一定支持的,比如你是某車店組織的戶外活動,雖然沒有收版取費用,權但是在知名度方面獲取了相當大的利益,這樣的情況出現問題,法院仍會認為是獲取收益的組織。但是假如你的組織沒有掛任何經營 娛樂或者企業的名號,包括領隊在任何場所都不會提到或讓群眾獲知最所經營的是什麼或者品牌,沒有給品牌帶來任何方面上的利益,這自然不會帶來賠償責任,不用合同也沒問題

⑤ 什麼是群眾性活動組織者責任糾紛

此處的安全保障義務是指特定情況下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所負有的以積極行內為的方式盡力保障容具有一定關系的當事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的義務。按照危險發生的不同階段,安全保障義務體現為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危險預防義務、危險消除義務和發生損害後的救助義務。 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在責任承擔上存在直接責任和補充責任兩種情形。在沒有第三人行為介入的情況下,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致他人遭受損害的,承擔直接責任,由其自身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有第三人侵權行為介入的情況下,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即在其安全保障能力和過錯程度范圍內承擔責任。

⑥ 個人組織集體活動存在哪些風險

以下意見僅供參考。 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嚴格從法律角度來說,如果所組織的活動是回完全自願的答、可能產生的風險也是常人能夠預見的,那麼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參與者遭受人身或者財產的損害,作為組織者來說,法律上並沒有責任。 但是從道義上來說,因為畢竟是組織者,真的出了什麼事情,從人的情感和本性上來說,如果一定要找人來扛的話,肯定會找組織者來扛。 所以,個人建議,活動最後做成團體的決議,而淡化作為個人組織的氣氛和傾向。

⑦ 根據我國的民法通則,微信群義務組織聚會活動,在活動中發生意外事故,活動組織者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嗎

活動組織者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在組織聚會活動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避免發生意外事故。比如對聚會場所,聚會人數,聚會時間,聚會往返交通工具,聚會中飲用食品和飲料等等,都要周到仔細,做好預案。如果不幸發生了意外事故,不論組織者是否是義務組織,都要對受害者進行民事賠償。但是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分清責任,酌情從輕或者減輕賠償責任。

⑧ 活動組織者的職責是什麼(多選)

活動執行崗位職責:
1.具有巡展、會議、活動策劃、工作經驗;
2.協版助項目組的組織協調工權作、項目執行部日常管理及上級交辦任務;
3.根據活動項目制定活動執行活動流程、細則及標准說明的性質手冊;
4.具有優秀出色的文案策劃能力、提案製作和陳述能力;
5.具備良好的健康心理素質、積極處事態度,在項目執行中能很好的調動團隊積極合作性;
6.將活動策劃方案轉化為具體的執行方案,細化工作流程,嚴格按照時間節點和質量要求 完成工作;
7.具有文化、廣告、公關公司或同崗位工作經歷、熟悉或從事演出行業

⑨ 自願參加活動後受傷了~組織者該承擔責任嗎

這個還是要分清是什麼原因導致受傷的。
如果您在活動過程中由於組織者疏忽或者版未能對可能發生權的危險情況進行說明提醒,這個是可以要求組織者承擔責任的。
如果您在活動過程中是由於個人原因,如組織者已經提醒您不要發生一些危險行為,您個人違背了這個是無法向組織者要求承擔責任的。
像您的這種情況,可以從醫院開具相關的診斷證明書或者假條,向公司領導遞交申請,如果您的身體狀況是真的不允許繼續參加活動,我想公司處於對您的個人安全考慮是會同意的。

⑩ 驢友活動意外受傷害,組織者賠不賠

要根據組織者是否有抄過錯責任.有過錯的必須承擔過錯責任賠償. 沒有過錯的,最高院民一庭在審判業余指導意見中,對戶外運動驢友意外受傷的擔責問題作了相關規定:對於相約進行戶外集體探險或自助游發生意外傷害事故的,即使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仍可根據實際情況,由參加野外集體探險或者結伴自助游的各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給予經濟上的適當補償.但鑒於各當事人對損害結果均無過錯,故不應再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根據民法通則規定,當事人對造成的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作為驢友活動的發起者或組織者,給予傷者以經濟上的適當補償並無不妥

熱點內容
合同法調整的合同種類 發布:2025-10-06 19:11:43 瀏覽:838
中國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二十一條 發布:2025-10-06 19:11:42 瀏覽:842
刨人祖墳需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06 18:58:21 瀏覽:680
reh法規 發布:2025-10-06 18:55:58 瀏覽:797
北京趙鑫法官 發布:2025-10-06 18:37:24 瀏覽:94
物業代收代付水法律知識 發布:2025-10-06 18:21:16 瀏覽:434
道德經合道 發布:2025-10-06 18:11:15 瀏覽:893
婚姻家庭財產律師 發布:2025-10-06 18:01:18 瀏覽:122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觀點第二版 發布:2025-10-06 18:00:31 瀏覽:422
二級建造師法規數字 發布:2025-10-06 17:41:06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