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地的如何區別使用法律責任
❶ 的地和得的區別及用法
「的」、「地」、「得」都是連接前後文的虛詞,並無實際的意思也不能單獨使用,三者的區別在於用法不同。
1、「的」是定語的標記,一般用於主語和賓語的前面。
「的」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修飾、限制「的」後面的事物。結構形式一般為:形容詞、名詞(代詞)+的+名詞。
如:他是一個長相帥氣(形容詞)的男孩(賓語)。
2、「得」是補語的標記,一般用在謂語後面。
「得」後面的詞語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得」前面的動作如何,結構形式一般為:動詞(形容詞)+得+副詞。
如:她真是傻(形容詞,作謂語)得可愛(副詞)。
3、「地」是狀語的標記,一般用在謂語(動詞、形容詞)前面。
一般用「地」前面的詞語形容「地」後面的動作怎麼樣。結構方式一般為:形容詞(副詞)+地+動詞(形容詞)。
如:他難過(形容詞)地接受(動詞,謂語)了不及格的事實。
(1)得地的如何區別使用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1、「的」、「地」、「得」附著在詞或片語後面,在句子中起結構作用時,都讀作「de」,在書寫時卻要寫成三個不同的字,所以非常容易發生混淆。用得對,意思表達就明確,用得不對,有時也會產生意思的變化。比如:
看了這場電影,她激動得哭了。
看了這場電影,她激動地哭了。
這兩句話從表面看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完全相同。前一句強調「激動」,「哭了」是對激動程度的補充說明。後一句主要是陳述「哭了」,「激動」是對哭的樣子的修飾。因此兩句用了不同的「de」。
2、有一種情況,如「他高興得一蹦三尺高」這句話里,後面的「一蹦三尺高」雖然是表示動作的,但是它是來形容「高興」的程度的,所以也應該用「得」。
3、「的、地、得」記憶口訣:
名詞跟著白勺跑(的),
動詞跟著土也跑(地),
動詞後面雙人到(得)。
❷ 的得地的用法區別
的,得、地用法區別是:
1、做實詞時讀音不同。
實詞「的」,讀dì,如「有的放矢」。這里的「的」是名詞,目標的意思。
實詞「地」也是名詞,如,土地、地點實詞「得」是動詞,表示獲得、佔有的意思。如,土改時貧苦農民分得了土地。這里「得」的讀音應是dé而不是de。
2、詞性不同。
」的「可以作名詞,形容詞,結構助詞。如:~確(確實;實在)、目~(箭靶的中心)、幸福~生活(助詞)。 」地「可以用在動詞後作助詞,也可以作為名詞,表示大地,地球等。如:他認真地學習,土地。
「得」做助詞,一般用於動作詞語後面,如:做得很順手。」得「也可作動詞讀作děi用在口語中表示必須有,一定 。如:這個工作得三個月才能完成。
3、結構特點不同。
的」的結構特點是必須和它前面的詞構成一種固有的「的字結構」形式來修飾、限制和說明後面的名詞或代詞,使前後構成一種「定名關系」。此時,「的」即為定語的標志,應讀de。如:剛剛建成的這所學校就是殘疾人培訓學校。
「地」的結構特點也必須和它前面的詞和片語構成一種特有形式來為它後面的動詞服務,構成「狀動關系」。如:他認認真真地寫,此處的「地」便為狀語的標志。
「得」為結構助詞時,必須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後,帶著它後面的詞語為其前的動詞或形容詞服務,即作動形謂語的補語。如:看得清清楚楚;白得刺眼。此處的「得」便為補語的標志。
❸ 請問的、得、地怎麼區分使用
一,告訴你一個口絕
的地得,不一樣,用法分別記心上,
左邊白,右邊勺,名詞跟在後面跑。
美麗的花兒綻笑臉,青青的草兒彎下腰,
清清的河水向東流,藍藍的天上白雲飄,
暖暖的風兒輕輕吹,綠綠的樹葉把頭搖,
小小的魚兒水中游,紅紅的太陽當空照,
左邊土,右邊也,地字站在動詞前,
認真地做操不馬虎,專心地上課不大意,
大聲地朗讀不害羞,從容地走路不著急,
痛快地玩耍來放鬆,用心地思考解難題,
勤奮地學習要積極,辛勤地勞動花力氣,
左邊兩人就使得,形容詞前要用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烏龜烏龜爬得慢,
青青竹子長得快,參天大樹長得慢,
清晨鍛煉起得早,加班加點睡得晚,
歡樂時光過得快,考試題目出得難。
(二)「的、地、得」快板
的地得、的地得,用作助詞都讀de.
作文寫話用不準,朗讀往往會念錯。
有趣的活動、綠的樹,活動是事,樹是物。
事物前面用的字,小朋友們都記著。
認真地想、快快地跑,想跑看摸是動作。
動作前面用地字,位置千萬不要挪。
看得清,記得准,唱得好,飛得高。
動作後面用得字,補充說明要記牢。
(三)「的、地、得」用法簡要口訣
名詞前面「白勺」「的」,
動詞前面「土也」「地」,
形容動後「雙人」「得」,
當作助詞都讀「de」。
二、「的、地、得」用法小析
「的」後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稱的詞或詞語,如:敬愛的總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貴的教科書、鳥的天堂、偉大的祖國、有趣的情節、優雅的環境、可疑的情況、團結友愛的集體、他的媽媽、可愛的花兒、誰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地」後面跟的都是表示動作的詞或詞語,如:高聲地喊、愉快地唱、拚命地逃、瘋狂地咒罵、嚴密地注視、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圍、沙沙地直響、斬釘截鐵地說、從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細地看、開心地笑笑......」
「得」前面跟的多數是表示動作的詞或詞語,後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狀態的詞或詞語,表示怎麼怎麼樣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爛、疼得直叫喚、瘦得皮包骨頭、紅得發紫、氣得雙腳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樂得合不攏嘴、驚訝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掃得真干凈、笑得多甜啊......
三、「的、地、得」的用法補充說明:
1、如果「de」的後面是「很、真、太」等這些詞,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種情況,如「他高興得一蹦三尺高」這句話里,後面的「一蹦三尺高」雖然是表示動作的,但是它是來形容「高興」的程度的,所以也應該用「得」。
四、例句分析,明確用法
這里有一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 蔚藍色的海洋,波濤洶涌,無邊無際。
2. 向日葵在微風中向我們輕輕地點頭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兒童公園玩得很開心。
總結:
1、「的」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修飾、限制「的」後面的事物,說明「的」後面的事物怎麼樣。結構形式一般為:修飾、限制的詞語+的+名詞。
2、「地」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形容「地」後面的動作,說明「地」後面的動作怎麼樣。結構方式一般為:修飾、限制的詞語+地+動詞。
3、「得」後面的詞語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得」前面的動作怎麼樣,結構形式一般為:動詞(形容詞)+得+補充、說明的詞語。
五、「的、地、得」的讀音
「的、地、得」是現代漢語中高頻度使用的三個結構助詞,都起著連接作用;它們在普通話中都各自有著各自的不同的讀音,但當他們附著在詞,短語,句子的前面或後面,表示結構關系或某些附加意義的時候都讀輕聲「de」,沒有語音上的區別。
但在書面語中有必要寫成三個不同的字,這樣可以區分他們在書面語用法上的不同。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使書面語言精確化。
六、「的、地、得」用法不同,意思有別
「的」、「地」、「得」附著在詞或片語後面,在句子中起結構作用時,都讀作「de」,在書寫時卻要寫成三個不同的字,所以非常容易發生混淆。用得對,意思表達就明確,用得不對,有時也會產生意思的變化。比如:
看了這場電影,她激動得哭了。
看了這場電影,她激動地哭了。
這兩句話從表面看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完全相同。前一句強調「激動」,「哭了」是對激動程度的補充說明。後一句主要是陳述「哭了」,「激動」是對哭的樣子的修飾。因此兩句用了不同的「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