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夠法律責任
『壹』 當事人要求不追究法律責任,被告人會不會判刑
告訴才處理的案件,當事人不追究法律責任,被告不會判刑。是民不告管不究,原告是當事人。刑事案件就不是了,不管當事人是否追究,被告人夠上犯罪的,都要追究刑事責任,原告是公訴人,即檢察院。
『貳』 網上傳播詆毀他人隱私夠500條 追究刑事責任 具體適用法律法規是什麼 應該如何處理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關於辦理信息網路實施專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屬釋》。司法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如果行為人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實施了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行為,主觀上故意,客觀上造成實際損害,情節惡劣的,以誹謗罪定罪處罰。如果行為人不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虛假事實而在網路上發布轉發的,即使對被害人名譽造成一定的損害,也不構成誹謗罪。
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犯本罪,告訴的才處理,即被害人自訴告發的,法院才受理,否則不受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叄』 經常說的"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是什麼意思
暫時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追究責任,但不排除以後可以提起訴訟追究責任的權利。這句話並不內屬於法容律專業術語,也沒有什麼實質意義。行為人現在所實施的行為,不意味自己已經放棄對被開除者繼續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民事責任的權利。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追夠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特點: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肆』 農村幹部貪污受惠多少錢夠追糾法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16年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80次會議、2016年3月25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50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6年4月18日起施行。第一條貪污或者受賄數額在三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數額較大」,依法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貪污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三萬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其他較重情節」,依法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一)貪污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防疫、社會捐助等特定款物的;
(二)曾因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受過黨紀、行政處分的;
(三)曾因故意犯罪受過刑事追究的;
(四)贓款贓物用於非法活動的;
(五)拒不交待贓款贓物去向或者拒不配合追繳工作,致使無法追繳的;
(六)造成惡劣影響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伍』 我可以追究法律責任嗎
不構成誹謗罪。誹謗罪(刑法第246條),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版損他人人格,破壞權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捏造事實造成他人人格、名譽嚴重損害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造成惡劣影響的;誹謗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導致被害人自殺的等等情況。你的情況可能難以認定為情節嚴重。
可以提起民事訴訟。侵犯名譽權的案件訴訟費為100元至500元(各地不等),由你先繳納。對方敗訴的話,則由對方繳納,你原來繳納的退回給你。
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但是不一定會得到支持。
精神損害賠償的要求要以造成嚴重後果為前提,普通的是不會支持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八條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陸』 網上傳播詆毀他人隱私夠500條 是否可以追究刑事責任 具體法律法規是什麼
你好!可以追究刑事責任,因為其構成了毀謗罪,侵犯了你的名譽權,因為網路傳播快涉及廣,就像謠言一樣能夠很快的傳播出去,極大地損害了當事人的尊嚴,形象,名譽。
『柒』 我國公民可以依據憲法追究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嗎
不可以。
在我國,不能在具體案件中援引憲法相關條文進行維權。追究侵權行為可以依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合同法》、《勞動法》……等具體的法律法規進行維權。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適用於國家全體公民,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集中反映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確認革命勝利成果和現實的民主政治,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即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
1.權力作用
(1)鞏固和維護國家權力
(2)規范國家權力有效運行
2.法製作用
(1)為法制的統一奠定基礎
(2)為法制的完善奠定基礎
3.政體作用
(1)確立和維護國家政治制度
(2)改革國家政治體制
4.經濟作用
(1)保護自己的經濟基礎
(2)促進經濟的發展
5.必備條件
(1)憲法的充分實施
(2)法制的健全和完備
內容
1.審查法律、法規及法律性文件的合憲性
2.審查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的合憲性
3.審查各政黨、團體、企業事業等組織以及全體公民的行為的合憲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