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人的責任觀

法律人的責任觀

發布時間: 2021-01-27 11:04:16

①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如下:

一、法律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過立法把國家中大多數的政治道德、經濟道德、社會道德和家庭倫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轉變為國家意志,成為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行為規范。

二、法律是道德的非法律化。道德與法律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行為規范,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的大多數道德已經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少數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三、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目前,有的地方出現的見利忘義、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現象,從一定意義上說明我國法律對於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滯後。

法律對道德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方式來實現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過法律來確認和強化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訴求和規范實施。

(1)法律人的責任觀擴展閱讀:

正確處理好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

同時應該看到,法律與道德二者各有各的邊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們有各自發揮作用的范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不能簡單偏重於某一個方面。

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並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長。這個促成不是代替,而是為道德提供一個制度環境。

一個法治昌明的社會,才有望成為一個道德純凈的社會。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齊的草地,法治猶如一個農夫,用獵槍抵禦強權的侵奪,用鐮刀去除蔓生的雜草。這樣,美麗的道德之花才會芬芳開放。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毛磊專欄:道德與法律

② 如果有人故意往你身上吐口水,在法律上是如何界定、保護受害人的,需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維護自己的利益

吐口水屬於人身侮辱,可以報警處理。

人民警察會根據《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的法律規定進行處理和維權。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和名譽權。人格尊嚴權和名譽權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權利。憲法第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2)法律人的責任觀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1、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2、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一切人權都源於人的尊嚴,都是為了實現和保護人的尊嚴。

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憲法都明確規定:

「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利,維護每一個人的尊嚴,哪怕他(她)有罪有錯。這是基本的法治理念,也是文明社會的底線。它應該作為法治社會的一項常識和本能,熔鑄於每一名社會成員尤其是執法人員的內心深處,堅定不可動搖,須臾不可淡忘。

③ 未成年人犯入室盜竊罪應該承擔法律責任的觀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
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
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
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
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
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
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
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
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
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無期徒刑或者
死刑,並處沒收財產:(一)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的;(二)盜竊珍貴文物,情節嚴重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 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標准如下:(一)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五百元至二千元以上的,為「數額較大」。(二)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五千元至二萬元以上的,為「數額巨大」。三)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的,為「數額特別巨大」。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並考慮社會治安狀況,在前款規定的數額幅度內,分別確定本地區執行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標准。

④ 法律有沒有規定打架的旁觀者有責任,重傷,可能死人的那種

要看旁觀者有無這方面的義務,比如我有監護義務的未成年人、配偶等等;如果是互不相識的人,則沒有法律規定旁觀者有責任,但從道德層面來說,應該要報警處理,

⑤ 微博發表個人國際政治觀點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說的是事實就沒有污辱她的人格權,

⑥ 未成年人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你同意這一觀點嗎,請說明理由

此說法完全是錯誤的。

未成年人,在不同法律上也分開幾個類別。

比如刑法規定,已專滿16周的人犯罪屬,追究刑事責任,如果對被害人造成傷害的,同時也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又如民法通則規定,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侵害他人或國家利益的,需承擔民事法律責任。
-------------------
《刑法》
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⑦ 什麼是法律事實

法律事實,就是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

民事法律事實,按照其是否直接包含人的意志,可以分為事件和行為:

1.事件 事件是指不直接包含當事人意志的法律事實。這些事實的出現與否,是當事人本身無法預見或控制的。能夠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事件一般有:1)自然人的死亡。2)發生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事實。3)時間的經過的法律事實。

2.行為 行為是指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有意識的活動,也即與當事人意志直接相關的法律事實。行為可以分為合法的行為與違法的行為。凡是符合國家法律規定或為國家法律所認可的行為是合法行為,這種行為在民法上主要表現為民事法律行為。凡是違反國家規定的行為是違法行為。這些行為的出現均可以在一定主體之間發生、變更或者消滅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

此外,有關民事方面的行政行為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以及仲裁機關發生法律效力的裁決等,也是一種法律事實,也可以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或消滅。

(7)法律人的責任觀擴展閱讀:

1、具有客觀性:法律事實不同於客觀事實,任何引起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產生、變更、消滅的事實首先應當滿足客觀性的要求,當事人或法官不能無中生有,編造、偽造事實以增加權利或減少義務。所以,客觀性是法律事實的首要特徵,法律事實必須與客觀事實相競合,否則就是偽事實。

2、具有規范性:必須是法律中涵蓋的事實。「雖然法律事實是法官等在適用法律的時候認定的,但這種認定同時也是用法律規范衡量生活事實的一種結果。所以法律事實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法律規范所設計的事實模型。」規范性實際上體現了法律的評價功能,一種事實發生後,是否應當產生法律後果,產生何種法律後果,承擔何種責任,人們的認識並不一致,這就要求立法者在設定法律的時候進行取捨、權衡,消除認識上的分歧,作出權威性的評價,將各種應當承擔法律後果的行為用法律規范固定下來。

⑧ 行為人主觀上想陷害他人受到刑事追究 但是由於刑法學的不好 誣告的事情並不夠成犯罪 要不要追究其法律責任

不追究刑事責任。誣告陷害罪是行為犯,根據刑法學通說,足以引起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回才能認定為情節嚴答重構成犯罪;如果不足以引起司法機關追究的,屬於情節顯著輕微,不認為是犯罪。因此,你舉的例子(告發嫖娼)是不足以引起司法機關追究的,因此不構成犯罪。(註:是否構成犯罪不能只看行為人主觀方面,還要看客觀方面,而客觀方面不光是行為,還要滿足其他條件如情節嚴重的,此時就要求到達這種後果才能追究刑事責任)

⑨ 殺人時旁觀的人沒有制止殺人,這個人該負什麼法律責任

兩種情況復
第一,被殺的人和旁觀者有製法定義務關系或者因行為而產生的義務關系,比如你說帶鄰居家小孩出去玩,然後你看見他被人殺害而沒有加以制止,那就存在民事責任
第二,旁觀者和被殺之人沒有任何關系,純屬萍水相逢,那就沒什麼責任!
我是學法律的,樓主 有什麼問題可以繼續問!

⑩ 法律行為分類的意義有哪些

(一)法律行為的概念與特徵
法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設立、變更或終止權利義務的合法行為。本書所說的法律行為是指民事法律行為。
法律行為與其他行為相比,具有以下特徵:
1.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將意欲達到某種預期法律後果的內在意思表現於外部的行為。
2.以設立、變更或終止權利義務為目的。
3.是一種合法行為。
民事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除民事法律行為外,還包括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民事行為不強調行為的合法性,因此,並非一切民事行為都是民事法律行為。
(二)意思表示
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核心,認識法律行為必須以意思表示為切入點,意思表示的表示方式一般採用明示方式。但在特定情況下,當事人的默示狀態也構成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可以分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於意思表示完成時即可產生法律效力。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還可以分為對話的意思表示和非對話的意思表示。對話的意思表示到達對方,處於客觀上可以了解的時候發生效力。而非對話的意思表示,採用到達主義。
承諾不需要通知的,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的要求作出承諾的行為時生效。
如果意思表示由表意人通過傳達人傳達的,則由於傳達人沒有轉達或者推遲轉達意思表示的風險,由表意人承擔。另外,向不具有完全行為能力人發出的意思表示,通常必須到達其法定代理人時才能生效,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夠獨立作出的法律行為除外。
(三)法律行為的分類
1.單方法律行為和多方法律行為
區分單方法律行為與多方法律行為的意義在於:法律對二者成立的要求有所不同。單方行為只要求當事人一方作出意思表示即可成立,而多方法律行為,則必須行為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
2.有償法律行為和無償法律行為
區分有償法律行為與無償法律行為的意義在於:
(1)確定行為性質。(2)認定行為效力。(3)確定行為人的責任。(4)主張撤銷權。(5)對當事人的行為能力要求不同。
3.要式法律行為和不要式法律行為
區分要式法律行為和不要式法律行為的意義在於:不要式行為可以由當事人自由選擇民事行為的形式;要式行為要求當事人必須採取法定形式,否則法律行為不能成立。
4.主法律行為和從法律行為。
從法律行為的效力依附於主法律行為;主法律行為不成立,從法律行為則不能成立;主法律行為無效,則從法律行為亦當然不能生效。但是,主法律行為履行完畢,並不必然導致從法律行為效力的喪失。

熱點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條釋義 發布:2025-10-05 06:38:57 瀏覽:749
供電公司加強法律知識交流培訓 發布:2025-10-05 06:15:50 瀏覽:193
組織開展民法典 發布:2025-10-05 06:15:40 瀏覽:843
一號律師創業 發布:2025-10-05 06:12:40 瀏覽:499
齊市中級法院 發布:2025-10-05 06:01:01 瀏覽:644
延川律師 發布:2025-10-05 05:57:25 瀏覽:430
空調工墜亡後的法律賠償責任 發布:2025-10-05 05:53:36 瀏覽:416
根據婚姻法第42條 發布:2025-10-05 05:47:05 瀏覽:279
民事訴訟法解釋415 發布:2025-10-05 05:37:41 瀏覽:512
於歌律師 發布:2025-10-05 05:25:41 瀏覽: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