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法官
『壹』 秦朝的最高中央司法官是
是廷尉
在中央設立了三公九卿的行政機構體系。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回夫。
丞相。《漢書》:「相國、丞答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皇帝下面最高行政長官,百官之長。呂不韋、李斯均為宰相。
太尉。《漢書》:「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戰國時候秦國為國尉。最高軍事長官。
御史大夫。《漢書》:「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主要掌管「圖籍秘書」,轉呈公卿奏事,按章彈劾百官,有時受皇帝命令處理重大案件。《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翻)銷其石。」
九卿。三公以下的執行機構。
奉常。掌宗廟禮儀。
郎中令。負責皇帝宮殿門戶警衛的官吏,直接負責皇帝安全,與皇帝接觸頻繁。
衛尉。負責整個宮城門戶的安全,故掌管皇帝的親衛軍。
太僕。負責皇帝的車馬儀仗,為皇帝及其家族服務。
廷尉。中央最高司法審判機關的長官。
典客。負責外交和少數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掌管全國租稅服役與財政的收入和支出。財政部。
少府。掌管皇室山海池澤稅收。
『貳』 秦國法律的種類有哪些(
法律形式
(1)《秦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離開魏國,攜帶李悝的《法經》入秦。在他的主持下,秦國於公元前359年,公元前350年兩次變法改革。在法律制度方面的改革成就為改法為律。
秦朝立法源於秦國立法,秦國法律形式有律、令、制、式、法律答問、廷行事等,立法以修訂秦律為主,改法為律以相秦,增相坐之法,造三族之誅,車裂鑊烹之刑。自商鞅主持秦國變法後,開了秦修訂刑律的先河。秦朝建立後,承襲前代,刑律內容無大更改。變化的是,秦朝不斷增修單行律條,以適應國家統一後,不斷變化的政治與經濟生活的需要。比如《田律》、《工律》等二十九種單行律條。
(2)在秦朝,令(以秦國家或君王名義發布的各種命令)、制、詔(改皇帝命令為命為制,令為詔)都是重要的法律形式,它是皇帝針對特定的事件,特定的犯罪臨時發布的命令,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如《焚書令》、《田令》等。
(3)在秦朝,式也是一種法律形式。式是辦事規則,公文程式。如雲夢秦簡當中曾有《封診式》,具體規定了堪驗、調查、審訊的法律文書程式。
(4)在秦朝,為了統一適用法律,還專門制定了官方的法律解釋,以利於官吏依法判案。在雲夢秦簡中,《法律答問》就是秦制定法律解釋的明證,它對秦國定罪量刑以及法律適用當中的重要問題,都作了具體解釋,同刑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成為秦國法律形式的一種,秦統一後仍在沿用,並且影響到後世的法律解釋。如「甲很小不足六尺,自己有一匹馬,一天,馬踢傷別人又吃了別人田裡的莊稼,問是否追究法律責任。答:身高不足六尺,不當賠償損失。」
刑罰體系
1.死刑
殘酷而又繁雜,承襲奴隸制內容,又因鎮壓犯罪需要而有所發展。主要有梟首、棄市、腰斬、車裂等,還有鑿顛、抽肕、鑊烹等執行方法。
2.肉刑
大量承襲奴隸制肉刑。如鯨、劓、剕、宮等執行方法。但是,與以往不同的是,肉刑多與各種勞役刑相結合使用,如「鯨為城旦舂」。
3.勞役刑
(1)城旦舂。凡有罪,男為城旦,治城也。女為舂,治米也。是最重的一種勞役刑。它與鯨劓等肉刑結合使用,分別對男女犯施以處罰。男修長城,從事苦役五年。女犯負責舂米但不與肉刑結合使用。
(2)鬼薪、白粲。據《漢書》註:鬼薪為祭祀宗廟鬼神而採薪,即罰男犯人入山打柴以供宗廟祭祠鬼神之用的一種勞役刑。白粲即罰女犯人擇米選正米以供宗廟祭祀鬼神之用的一種勞役刑。鬼薪和白粲刑期為三年,因男者為鬼薪,女者為白粲,故鬼薪、白粲二者常常連用。
(3)隸臣妾。所謂「隸臣妾」,男者為隸臣,女者為隸妾,即將犯人及其家屬,罰作國家的男女奴隸,為封建國家服苦役,處罰輕於鬼薪白粲刑。
(4)司寇。司寇即罰男犯人到邊遠地區服苦役,同時兼負偵察守備之責,防禦外寇的突然襲擊。所謂「女為作司寇」,就是女犯人擔負與男司寇相類似的勞役,刑期都是二年。
(5)罰作。罰作是強制男犯人到邊遠地區守邊或服苦役。強迫女犯人在官府中服勞役。但刑期三個月到一年不等。
(6)候。候是秦代勞役刑中最輕的一種,即把一般刑事犯人罰去邊地,充當望敵情之役。
4.流刑
秦朝流刑是一種僅次於死刑的流放刑,是強制遣送犯人到邊遠地區服苦役,而不準回遷原籍的一種酷刑。
5.恥辱刑
秦朝刑罰中最輕的一種,一般給犯人剃去頭發「髡刑」或剃去胡須「耐刑」,以示恥辱的一種刑罰。
6.財產刑
秦代廣泛使用財產刑,但一般只用於優待地主貴族官員階層的一般罪行。
7.連坐刑
連坐刑是秦朝牽連坐罪的一種殘酷刑罰。共有4種:
其一、上下級之間的職務連坐;
其二、軍隊內部的軍事連坐;
其三、親屬之間的連坐的族刑;
其四、鄰居之間的鄰里連坐。
刑法原則
1.刑事責任年齡
男身高六尺五寸,女身高六尺,即年齡十五歲以下為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或雖然追究刑事責任,但在處罰上減輕刑事責任。
2.原心定罪原則
秦朝所謂「原心推定」原則,就是把有無犯罪意識作為是否構成犯罪的前決條件。秦律在定罪量刑上注重貫徹這一原則。即區分故意和過失,如甲盜錢,乙知盜,同罪,丙不知道,不論罪。
3.共犯罪從重,集團性犯罪從重原則
如秦簡中法律答問中一案,五人以上共同犯罪,或者屬集團盜竊犯罪性質的,雖然贓不足一文錢,也要從重處罰。相反,不足五人的盜竊犯罪,盡管贓過六百六十錢,處罰同前者相比,還是屬於從輕的。
4.累犯從重,二罪從重原則
秦朝注意區分累犯與初犯的界限,凡累犯者從重處罰。如一人犯了「當耐為隸臣」罪的人,現今又犯了「以司寇誣人」罪,其處罰要加重,即除去仍「耐為隸臣」外,還要「系城旦六歲」,即拘禁為城旦六年。同時,如一人同時犯有二罪,其處罰原則是二罪從重判罰,而不是二罪俱罰。
5.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從重處罰原則
如甲教唆成年人乙行盜,雖未遂,兩人均被判處贖墨之刑。如甲教唆十五歲的未成年乙盜殺人,乙不論罪,甲將判處死刑。
6.誣告反坐原則
故意捏造事實以陷害他人的,秦時稱為「誣告」,對誣告者秦主張實行反坐原則,即以被誣告人所受到的處罰,反過來處罰誣告者。如應判處耐為司寇罪的犯人,誣告別人導致後者受耐為隸臣的處罰,那麼,該誣告者要受到耐為隸臣的處罰。
7.自首減刑的原則
如被判處司寇刑的犯人盜竊贓一百一十錢,先自告,本應服司寇刑外,還應服耐為隸臣刑,但因其自首,所以改耐為隸臣為柴罰二甲,從輕處罰。
以上原則都具有重要價值,故為後世承襲。
罪名
秦律的主要內容首先就是維護以皇權為核心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嚴懲統治階級內部一切危害皇權的犯罪,如不道罪、不忠、不孝(胡亥假傳詔,以不忠、不孝賜死太子扶蘇及將軍蒙恬),謀反罪(李斯以此罪被腰斬於咸陽),不敬罪(偽聽命書,實際不執行的要剃去須發罰到邊地作守卒。聽宣命,不起立的,也罰錢兩件鎧甲的錢,罷職,永不續用)。
(2)嚴刑峻法推行思想文化領域的專制統治。如偶語詩書和以古非今罪(如焚書)、誹謗妖言罪(如坑儒)、妄言罪(如項羽說我可取而代之)。
(3)嚴刑鎮壓盜賊,確保封建統治秩序。群盜處刑嚴酷,不足一文也要重罰,與盜六百文同等),殺傷罪有賊殺、盜殺、擅殺和斗殺之分。賊殺為故意殺人,另有大道上故意傷人,百步以內若坐視不管的,應貲二甲。又賊入室殺人,鄰居知而不救,要論罪。
秦法的立法成就
秦律是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所制定的一系列成文法的基礎上制定的。盡管在立法技術上還存在某些不足,但其成就畢竟是主要的,它把中國成文法的制定技術向前大大發展了一步。主要體現在:
1.調整范圍廣
秦律在一切「皆有法式」的法制原則要求下大膽嘗試,成功地將法律的調整范圍擴大到社會各個領域。從農業、畜牧業、漁業、林業、手工業、商業、賦稅、金融、交通運輸、自然資源保護等各個方面,均有相應的法律規定。
2.內容詳細具體
秦統治者認為法律的不完備、不具體是導致民眾違法犯罪的原因之一。因此,內容詳備、具體成為秦律制定者的自覺追求。
3.語言精確,通俗易懂
語言通俗易懂,百姓才能知法守法,也才能增強法律的操作性。
4.以律為主,多種法律形式相互補充
秦在立法上,除了注重製律外,還強調令、式、課、程等其他法律形式;做到以律為主,多種法律形式相互補充,完善法律體系。這一做法被後世大多數統治者所繼承,從而形成中國古代立法的一大傳統。
『叄』 誰知道秦國的法律
秦始皇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中國其後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使得中國的政治制度在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先進於西方、從而在經濟文化上也發達於西方。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確立了中央的權威和集權。除了政治體制的改革,秦始皇還廣泛統一了其他各種制度,包括全國的水陸交通建制(車同軌)、全國的文字(書同文)、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度同衡)和全國的幣制(錢同幣)。他還試圖統一全國的思想(焚書坑儒),但由於手段過於暴力而沒有完成(統一思想要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才而得以初步完成)。應該說,正是由於秦始皇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的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的凱撒等人)只重征服而不重製度建設,才使得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才使得中國在以後幾千年中都沒有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樣經歷真正不可挽回的分裂或滅亡,為現代中國的版圖奠定了歷史基礎。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位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有人認為,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並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戰爭時期,秦始皇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統一中國後,秦始皇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全國統一的法律。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造成的「官逼民反」。有人認為,後世儒家倡導依靠教化而施行人治,治國不依法而依人情禮制,甚至由君主一言而決,致使至今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在經濟上,秦始皇重視農業,重視土地的政策。他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秦始皇還大力發展了全國的水陸交通,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並在西南地區修築「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此外,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和統一幣值,也為後世的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秦始皇在統治期間還發兵南征北討,擴大了國家的版圖。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史載「北擴千里」,「百越之地,盡皆俯首」。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范圍擴大了一倍。為了大力開發南越地區,秦始皇強令50萬人口遷移進越族地區與越人雜居,促進民族之間長期的融合和統一。 為了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屢次侵犯,秦始皇強令修築了長城抵禦匈奴,至今,萬里長城已經是中國和中華民族的最主要的象徵性標志之一。
『肆』 秦朝司法機構特點
秦朝的司法制度基本上沿用秦國的司法制度,在中央仍是皇帝掌握司法大權,在皇帝之下設專職的司法官吏。(1)、中央司法機關:中央司法機關仍是廷尉,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以及地方上報的疑難或重大案件,除此以外,丞相和御史大夫也參與重大案件的審理。(2)、地方司法機關:在地方上仍然實行郡縣兩級制,由郡守、縣令兼理司法審判。鄉間有專門的官吏負責輕微民事案件的審理,叫做有秩嗇夫,另外由游徼來維護治安。
秦始皇廢除了封建,建立了強大的統一的民主的法治社會。這個法治社會有如下特點:一、法律統一,法律約束了社會所有的重要領域,貨幣、度量和文字。二、高度的中央集權。三、用民主、法治的方式,統一了國家意志。正因為秦始皇的偉大貢獻,中國才發展到今天,沒有分裂。在民主、法治社會中,不管是誰,違反了法律,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例如焚書坑儒,如果換成現在肯定做不好。因為現在很多事情都不服從法治,另外干預司法審判的也多。而那時,執法就很好。焚書坑儒事件大概有400多個名望很高的知識分子因為違反法律,而受到法律的制裁。當時,因為法律健全,沒有人敢於干預司法審判。有人說那是皇帝為維護封建王朝自身的利益,而濫加殺戮。這個認識是單薄的。通過分析歷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始皇帝用畢生精力,建立起民主、平等、和法治的社會。贏政建立起民主的、平等的法治社會後,社會發展就趨於平等。趙高在指鹿為馬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是錯誤的,但是因為趙高是秦朝最大的法官,他指鹿為馬,受到民眾、群僚的擁護和愛戴,而秦二世也只能服從民主、法治了。這個事件說明,秦朝時期,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司法同時也是獨立的。皇帝陛下是不能幹預司法審判的,並且受到了民主的監督。另外,皇帝陛下也是高度的自覺的服從民主、法治的楷模。
『伍』 推行秦國新法的代表人物是誰
推行秦國新法的代表人物是商鞅(又稱衛鞅、公孫鞅)。
秦孝公時,衛鞅入秦,內通過景監的引見,得到了容秦孝公的重用,開始實行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殺敵一首升爵一級,實行連坐制,舉奸一人與殺敵一人同功,獎勵農耕,分大家為小家,實行丁口稅賦制,抑制商賈,變法二十年,秦國富強,並通過欺詐魏國大將公子卬取得河西之地,因功封為商君,所以衛鞅也被稱為商鞅。秦孝公在位二十四年去世,秦惠文王繼位,商鞅被新王之傅公子虔誣告,發兵追捕,商鞅作繭自縛無處可逃,逃亡魏國,不被接納,返回商地起兵抵抗,兵敗被處以車裂之刑,並滅族。但秦國新法得以保持。
『陸』 簡述秦朝司法機關
先秦:西周時期有從事司法審判的司寇,戰國時期,各國也有自己的司法機關,秦國的最高司法官叫廷尉,楚國叫廷理,齊國叫大理。秦朝建立後,中央司法機關是廷尉府,最高司法官是廷尉。地方的司法機關由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父母官)——郡守和縣令兼任。
兩漢:漢朝中央的司法機關仍然是廷尉,地方則與秦朝相同。但漢武帝之後,王權逐漸加強,出現了尚書台這種中樞組織,尚書台內設立了執法機構,在西漢是三公曹,東漢是二千石曹。從而侵奪了廷尉的司法權。
南北朝: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除了基本繼承漢朝司法制度外,也有了一些發展。北齊將廷尉改稱大理寺,下屬官員也增多了,擴大了司法機關的規模。更重要的一點是,死刑的復核權收歸了皇帝,這是古代司法制度的一大變化。
隋唐:隋唐的司法機關是三個: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
宋元:宋朝的司法機關也是繼承了唐朝的體制,但也有些變化,如宋太宗時期設置了審刑院,侵奪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職權,到神宗時撤消,職權又分歸大理寺和刑部。地方的司法機關,州和縣也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為了加強對地方司法的管理,在各路設立了提點刑獄官來監督各州縣的司法事務。宋朝還規定地方司法官必須親自審理案件,否則處以徒二年的刑罰。從這以後,一直到明清時期,八百多年的時間里,州(府)縣官員都要親自審判案件。元朝在繼承前朝的體制基礎上,也有變化,在保留刑部和御史台的同時,設置大宗正府來代替大理寺。蒙古人享受了很多的司法特權。
明清:也是以三法司為主要司法機關。但是其職權發生了變化,大理寺的審判權歸了刑部,而刑部的復核權則給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為都察院。明朝的特務組織如錦衣衛、東廠、西廠也都有司法審判權,甚至還凌駕於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轄,自行審判、執行。同時,明清的會審制度也完善起來。死刑案件的最高決定權還在皇帝手裡。中央集權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體現。古代司法機關的發展變化,體現出皇權逐步加強的趨勢,司法機關一直隸屬於行政,最終隸屬於皇帝,說明了司法僅僅是君主專制的一種工具,司法的獨立是很難出現的。
希望能幫到你
望採納
『柒』 秦朝是什麼尉管司法來著
秦朝管司法的官抄叫:廷尉。
廷尉[tíng wèi]
古代官職名,西漢時也稱大理。戰國時期秦國始置,秦朝、西漢沿置。列位九卿,為中央最高司法審判機構長官,匯總全國斷獄數,主管詔獄和修訂律令的有關事宜。屬官有正和左、右二監。
漢宣帝時初置左右平。王莽改廷尉曰作士。東漢時復名廷尉,仍掌審判。凡郡國讞疑罪,皆處當以報。屬官有正和左監各一人。又有左平一人,掌平詔獄。魏、晉、南朝沿置,屬官有正、監、平、律博士各一人。南朝又置建康三官,分掌刑法審判,職權比漢小。南朝梁、陳稱廷尉卿,北魏沿置而又增設少卿,為副。北齊初沿置,後改置「大理卿」。
『捌』 漢承秦制,但為甚麼秦國的法官制度,沒有被漢朝承襲
漢承秦制主要承襲的還是皇帝制度和郡縣制度等大的方面,當然漢朝的專律法很大程度上是承襲於秦屬朝的。
至於法官制度為什麼沒有被承襲么……這個只能算是有所損益中被「損」的部分了,秦朝畢竟是崇尚法家,以吏為師,而漢朝起先是黃老,這個講究的是無為,後來又是儒家。這兩個思想流派對於「訟」都是想消除的,也就是說,他們對於法律訴訟是持不贊成態度的,能夠消除是最好的,處理訴訟是萬不得已的事情。孔子就說過,處理訴訟的能力他和其他人差不多,但是他要做的是消除訴訟。老子如此崇尚自然而反對人工造作,並且完全「反智」的人自然也不會贊同訴訟,他的理想世界是雞犬之聲相聞的世外桃源啊……所以我想漢朝的主流思想是對廢黜這個制度有比較大的影響的。
『玖』 秦朝有哪些官員稱呼
秦朝官職
中央部門主要官職部類。
主要官職------------------品級(秩)------說明。
三公:丞相相邦(相國)--------金印紫綬--------秦惠王十年(公元前328年)以張儀為相。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左右丞相。呂不韋初任丞相,後尊為相國。丞相執掌為「丞天子」,助理萬機
太尉-------------金印紫綬-------掌武事
御史大夫---------銀印青綬-------掌副丞相
九卿。
奉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掌宗廟禮儀
郎中令-----------同上-------------------掌宮殿掖門戶
衛尉-------------同上-------------------掌宮門衛屯兵
太僕-------------同上-------------------掌輿馬
廷尉-------------同上-------------------掌邢辟
典客-------------同上-------------------掌少數民族之事
宗正-------------同上-------------------掌親屬
治粟內史---------同上-------------------掌谷貨
少府-------------同上-------------------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
其他。
中尉-------中二千石銀印青綬-------------掌徼循京師
將作少府---二千石-----------------------掌治宮室
典屬國-----同上-------------------------掌蠻夷降者
詹事-------同上-------------------------掌皇後太子家
內史-------同上-------------------------掌治京師
主爵中尉---同上-------------------------掌列侯
地方部門主要官職
部類--主要官職----品級(秩)-----------說明。
郡:監御史郡守---二千石銀印青綬-------掌監郡掌治其郡
郡尉--------------比二千石銀印青綬-----掌佐守典武職甲卒
郡丞--------------六百石銅印黑綬-------掌佐守
長史--------------同上-----------------掌兵馬,邊郡設之
縣:縣令(縣長)--令千石至六百石銅印黑綬-------人口在萬戶以上之縣設令,不足萬戶者設長。掌治其縣。
縣丞--------------長五百至六百石銅印黃綬-------丞、尉稱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等,稱少吏。
縣尉--------------四百至二百石銅印黃綬---------縣鄉下,十里為亭,有亭長,十亭為,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
秦後宮制度: 皇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拾』 秦國官職有哪些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為鞏固統一成果,秦朝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中央官制的創建就是重要的舉措。
廷尉掌司法,主管刑獄,為秦朝全國最高司法官;衛尉掌宮廷警衛;郎中令掌皇帝侍從警衛;奉常掌宗廟祭祀禮儀;典客掌諸侯及歸附的少數民族之禮儀和對外關系;宗正掌皇族宗親內部事務;治粟內史掌國家財政稅收;少府掌山河湖海稅收和供皇室需要的手工業製造;太僕掌皇室車馬;中尉掌京師保衛。
一般認為三公是政務官,而九卿則是事務官、行政官,九卿的職能主要是與天子的私事有關,因而九卿的設置及其功能說明封建時期設官治理國家的考慮還不成熟,也是封建社會初期國家事務不多,天子及皇族事務壓倒一切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