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庭與法院
1. 仲裁和法院的區別
一、意義不同
1、仲裁:指由雙方當事人協議將爭議提交(具有公認地位的)第三者,由該第三者對爭議的是非曲直進行評判並作出裁決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方法。仲裁異於訴訟和審判,仲裁需要雙方自願,也異於強制調解,是一種特殊調解,是自願型公斷,區別於訴訟等強制型公斷。
2、法院:世界各國普遍設立的國家機關。主要通過審判活動懲治犯罪分子,解決社會矛盾和糾紛,維護公平正義。
二、處理方式不同
1、仲裁:傾力調解,盡量協商一致。
2、法院:盡管原則上也期望調解成功,但法官案件甚多,不會有太多時間拘泥於調解,出判決必須及時。
三、審案水平不同
1、仲裁:雖經過專門訓練和考核,但法律水準上一般略遜於法官,其審案有時過於關注細枝末節,未必是案情的真正焦點。
2、法院:經過嚴格考試、訓練,深諳法律,審案時直接針對焦點問題,斷案麻利。當然,不同人的差別是巨大的,不能一概而論。
四、舉證的嚴格程度,要求不同
1、仲裁:一般接受當庭舉證、甚至庭後補交證據。
2、法院:必須在舉證期限屆滿前進行,否則,除非是新證據(符合法律上「新證據」的要求),不作為確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五、事實認定上,側重點不同
1、仲裁:以盡量調查真相,貼近客觀事實為基礎(所以舉證即使過期,只要是事實,均會接受)。
2、法院:效率與公正的結合,注重證據,以證據反映的「法律事實」為基礎。
六、受理不同
1、仲裁:必須要經過的程序,勞動糾紛還是先申請勞動仲裁比較好,應為仲裁的。
2、法院:不受理你的勞動糾紛的官司的。只有仲裁不受理或者不服仲裁決定才可以向法院起訴的。
2. 仲裁委和法院有什麼區別和聯系呢
法院與仲裁的關系。對法院管轄權排斥的條件就是仲裁,仲裁在仲裁委員會進行,仲裁的問題,不好展開。仲裁法和民事訴訟法都有明確確認。一是裁審自擇。對於私法范圍內,法律允許當事人自己選擇,法律不排斥當時達成一致來排斥法院的司法管轄權。在發達的國家,當事人選擇仲裁案件比較多。我國在90年代前,對仲裁審查採取比較嚴的態度。二是裁審擇一,對於法院管轄權或仲裁,只能選擇其中一種。對於仲裁的審查權:一是人民法院或專門法院對排斥法院管轄權的仲裁協議有審查權,並可以作出裁定。這是基於司法權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表現,對於民商事管轄權是來源國家的授權和當事人的授權。一項無效的仲裁合意要排斥法院的管轄權是不能。默視法院管轄,排斥仲裁協議的權利。我想對國內案件,還是涉外案件,如何理解默視的問題,最高院民訴訟法解釋第149條,即使當事人之間有仲裁協議,但是當事人向法院提出訴訟時沒有提出,對方當事人應訴答辯,就推定法院有管轄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尤其是在涉外案件。對於我們國內案件、對於仲裁條款,我們也有這樣問題。
第三部分,對無能仲裁裁決的排斥。排斥無能的仲裁主要是看仲裁的程序,看仲裁的程序是否符合仲裁規則、是否正確、合理。我認為對於仲裁審查的重點在程序而不是實體。我們法院對仲裁的撤銷和不予執行,是基於仲裁的無能。我們審查仲裁裁定,主要是審查仲裁裁決與仲裁規則是否有效。舉一個例子,有關電子郵件的送達開庭信息,這在我們民事訴訟是不允許。但是有一個案例,深圳一家公司和英國某公司發生爭議,兩公司在有關合同中有約定發生爭議由英國商事仲裁院仲裁,英國商事仲裁院作出總裁裁決要求深圳公司履行,但是深圳公司向法院提出撤銷仲裁裁決,因為深圳公司沒有收到有關進行仲裁的通知,但是倫敦仲裁商務院允許電子郵件送達,深圳公司和英國公司在簽定合同時,是約定到倫敦商事仲裁院仲裁。達成仲裁協議,接受仲裁排斥法院管轄,那麼倫敦商事仲裁院的仲裁規則對你就有約束力。在涉外案件中,程序法適用法院法,實體法可以約定使用外國法院的法律。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司法審查,仲裁協議是否有效與否,應該審查仲裁程序。我們對仲裁程序如何的理解,有一些請示的案件,仲裁裁決書署名是三個人,但只有二個人簽名,這仲裁協議是否有效,這不能得出該仲裁無效。我認為是這仲裁有效的,我看了很多仲裁規則,只有陽江市的仲裁規則,有二個仲裁員簽名,即多數仲裁員同意,仲裁裁決是有效的。我認為我們法院應和仲裁機構聯系一下,讓他們把仲裁規則給一份我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方便。
3. 仲裁庭和法庭的區別
依法自願將其爭議提交由非官方身份的仲裁員組成的仲裁組織機構進行裁判,並受該裁判約束的一種制度 一裁終局 可申請法院執行
對仲裁不服 可依法到法院訴訟 法庭系審判機構 四級二審制
4. 仲裁委員會和法院是什麼關系
法院是國家的司法機關,而仲裁委員會是民間裁決機構。
法院與仲裁委員會在民事糾紛受理案件問題上的關系是:
第一,法院受理的范圍寬於仲裁委員會受理的范圍。按照仲裁法的規定,仲裁委員會受理的范圍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但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不屬於仲裁委員會受理的范圍。上述所有糾紛,均屬於法院民事訴訟受理的范圍;
第二,對既屬於仲裁委員會、又屬於法院受理的糾紛,具體由誰受理取決於當事人的選擇,當事人雙方達成仲裁協議的,由仲裁委員會受理,排除法院管轄權。
沒有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由法院受理。我國仲裁委員會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因此在作出裁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向法院起訴的,法院不予受理;
第三,當事人在仲裁裁決被法院依法撤銷或裁定不予執行,又未重新達成仲裁協議的情況下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法院應當受理。
(4)仲裁庭與法院擴展閱讀:
仲裁一般是當事人根據他們之間訂立的仲裁協議,自願將其爭議提交由非官方身份的仲裁員組成的仲裁庭進行裁判,並受該裁判約束的一種制度。仲裁活動和法院的審判活動一樣,關乎當事人的實體權益,是解決民事爭議的方式之一。
人民法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判機關,其任務是審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並且通過審判活動,懲辦一切犯罪分子,解決民事糾紛,以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秩序,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
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5. 仲裁委員會和法院是什麼關系
法院與仲裁委員會在民事糾紛主管問題上的關系是:
1、法院主管的范圍寬於仲裁委員會主管的范圍。按照仲裁法的規定,仲裁委員會主管的范圍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但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不屬於其主管范圍。而上述所有糾紛,均屬於法院民事訴訟主管的范圍;
2、對既屬於仲裁委員會、又屬於法院主管的糾紛,具體由誰主管取決於當事人的選擇,當事人雙方達成仲裁協議的,由仲裁委員會受理,排除法院管轄權。沒有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由法院主管。我國仲裁委員會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因此在作出裁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向法院起訴的,法院不予受理;
3、當事人在仲裁裁決被法院依法撤銷或裁定不予執行,又未重新達成仲裁協議的情況下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法院應當受理。
4、對法院管轄權排斥的條件就是仲裁,仲裁在仲裁委員會進行,仲裁的問題,不好展開。仲裁法和民事訴訟法都有明確確認。一是裁審自擇。對於私法范圍內,法律允許當事人自己選擇,法律不排斥當時達成一致來排斥法院的司法管轄權。在發達的國家,當事人選擇仲裁案件比較多。我國在90年代前,對仲裁審查採取比較嚴的態度。
二是裁審擇一,對於法院管轄權或仲裁,只能選擇其中一種。對於仲裁的審查權:一是人民法院或專門法院對排斥法院管轄權的仲裁協議有審查權,並可以作出裁定。這是基於司法權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表現,對於民商事管轄權是來源國家的授權和當事人的授權。
(5)仲裁庭與法院擴展閱讀:
仲裁委員會和法院的區別:
1、仲裁排除法院管轄,即如果選擇了仲裁,就不能到法院訴訟了。
2、受案范圍不同。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在我國是不能申請仲裁的,而法院卻可以受理上述案件。
3、管理機構不同,仲裁委的監督機構是中國仲裁協會,其仲裁員大多是律師和政府機構人員兼職從事。而法院是國家的司法審判機關。
4、程序不同,仲裁是一裁終局的,法院訴訟是兩審終審。
5、收費不同,仲裁費高,而且不能緩交、免交、減交。
6、仲裁委員會和法院的區別法院是國家的司法機關, 仲裁委員會是民間裁決機構。
如果債務糾紛可以到仲裁委員會進行仲裁, 有法律效力,如果當事人無力償還的話, 仲裁委員會沒有凍結房產和強制執行的權利,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7、仲裁委員會管轄的原則是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糾紛由仲裁委員會仲裁,或者糾紛發生後,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提交仲裁,否則,只能向法院起訴。雙方當事人約定仲裁的,法院就不受理了。
8、仲裁委員會受理仲裁案件,無權採取保全措施和執行措施,這兩項措施仍由法院辦理。
6. 仲裁委員會和法院的區別
仲裁委來員會和法院的區源別:
1.部門性質不同: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司法審判機關,仲裁委員會是民間的裁決機構,仲裁委的監督機構是中國仲裁協會,其仲裁員大多是律師和政府機構人員兼職從事。
2.程序不同,仲裁是一裁終局的,當事人不存在上訴的問題,所以為了避免出現錯誤,又規定了一些補救措施。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申請人民法院撤銷該仲裁裁決。法院訴訟是兩審終審,二審判決是生效的判決,當事人應自覺履行。
3.收費不同,仲裁費用高,而且不能緩交、免交、減交。法院的受理費相比仲裁費用要低,一些情況可以緩交、免交、減交。
4.權力不同:仲裁排除法院管轄,即如果選擇了仲裁,就不能到法院訴訟了。仲裁委員會受理仲裁案件,無權採取保全措施和執行措施,這兩項措施仍由法院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