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決有罪
A.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這句話對的嗎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這句話是正確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第十三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
第十四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1)法院判決有罪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B. 法院判一個人有罪根據哪些
法院判決有罪的依據是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違反《刑法》以及其相關法律。
C. 法院判決構成犯罪,免於刑事處罰,是有罪判決還是無罪判決
既然法院判決構成犯罪那就不是無罪判,而是有罪判決;
免於刑事處罰是指因某些原因犯版下罪行,需要刑權事處罰,但因為自首或其他情節,導致不用接受刑事處罰。
既然法院判決構成犯罪,免於刑事處罰,那就不能轉為治安處罰了。(治安處罰是針對一些較輕違法行為的一些處罰,這些違法行為不構成犯罪。)當然是有罪判決,免於刑事處罰就是不判刑罷了,也不轉為治安處罰,法院雖然免於刑事處罰,但是是否還有其他判決,比如罰款,賠償等,既然法院判決了就按判決辦理,不再轉為治安處罰。
D. 檢察院認定有罪法院判決可能無罪嗎
依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對公訴案件進行審判的時候,如果證據不足版或者犯罪現實不清等情形權的,可以判處犯罪嫌疑人無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條在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審判長宣布休庭,合議庭進行評議,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分別作出以下判決:
(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
(二)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作出無罪判決;
(三)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第二百零一條對於認罪認罰案件,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決時,一般應當採納人民檢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議,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
(一)被告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或者不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
(二)被告人違背意願認罪認罰的;
(三)被告人否認指控的犯罪事實的;
(四)起訴指控的罪名與審理認定的罪名不一致的;
(五)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情形。
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量刑建議明顯不當,或者被告人、辯護人對量刑建議提出異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調整量刑建議。人民檢察院不調整量刑建議或者調整量刑建議後仍然明顯不當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作出判決。
E. 試述「未經人民法院判決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原則」
1,只有人民法院有確定某人有罪或犯有某種罪行的權力,其他任何內團體、機關或個容人都沒有這種權力
2,在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宣告前,不能在法律上確定任何人有罪
3,人民法院的一切判決都必須依法作出
實行這一原則,對於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進一步完善法制;保障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審判權;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免遭侵害;以及促進文明司法、民主司法和防止有罪推定等,均有重要意義
F. 刑法哪條規定法律判決有罪前均為無罪
《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G. 什麼是有罪判決和無罪判決
第一審刑事有罪判決書是人民法院依照《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第一審程序,對審理版終結的刑事權案件,確認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依法製作的書面處理結論。可以分為有罪科刑和有罪免刑判決書兩種。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在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審判長宣布休庭,合議庭進行評議,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分別作出以下判決:(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二)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作出無罪判決;(三)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判決書應當由合議庭的組成人員和書記員署名,並且寫明上訴的期限和上訴的法院。」上述規定是人民法院製作第一審刑事判決書的法律依據。
H. 法院認為有罪的標准
這個標准從「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罪刑法定,無罪推定。」的司法原則中來。
《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了:「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其有罪。」而且為了這一原則的有效實施,我國立法上也作出了相關調整和規定。兩者的主要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定罪權專屬於人民法院。確立被告人有有罪的權力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人民法院作為我國唯一的審判機關,代表國家統一行使刑事審判權。
第二,人民法院判決任何人有罪,必須嚴格依照法定程序,組成合格的法庭進行公正、公開的審理,並須予以被告人一切辯護人權利的保障。開庭時,被告人有權自我辯護或委託他人辯護,有權對控方證人進行詢問,有權對出示的實物證據辨認和質證,等等。
第三,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吸收了無罪推定原則的內涵。摒棄了「有罪推定」,「疑罪從有、從輕」等訴訟觀念和做法,確立了「疑罪從無」。
第四,區分了犯罪嫌疑人與刑事訴訟被告人。公訴案件在提出公訴前將被追究者稱為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後被稱為刑事被告人,同時去除了「人犯」這一明顯帶有有罪推定色彩的稱謂。
第五,明確了由控訴方負舉證責任,被告人不負證明自己無罪的義務,不得因被告人不能證明自己無罪而推定其有罪。
I. 無罪推定與未經法院判決不得確定為有罪有什麼區別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是《刑事訴訟法》第12條的內容,是針對我國以前的做法作出的更改。以前嫌疑人一經被公安機關抓獲,即被視作「有罪」,並稱為「人犯」,其邏輯是:如果你沒罪,為什麼會抓你?1996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中,吸收了無罪推定的部分理念,加強了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權利的保障。疑犯稱作「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訴訟法》第12條明確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這是無罪推定的理念在《刑事訴訟法》中具體體現。在法律上首次以是否起訴為標准,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加以區別,即起訴前稱為犯罪嫌疑人,起訴後稱為被告人。樹立了被告不等於罪犯的觀念意識,體現了無罪推定的思想。《刑事訴訟法》第162條第3款規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這一規定是無罪推定原則在審判實踐中的貫徹和落實。
無罪推定的含義是被判定為有罪之前,推定為無罪,而我國僅僅在刑訴法總則中表述為,「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一個是「推定為無罪」,一個是「不能確定為有罪」,看似相同,實則差別不小。不能確定為有罪,事實上,還有一個潛台詞,那就是,也不能推定為無罪。
但無罪推定在我國並未完全地被適用。按新刑事訴訟法原則,採用「疑罪從無」的原則,雖然這是中國刑事司法的進步,但「疑罪從無」僅是無罪推定原則的其中一個派生標准。疑罪從無與無罪推定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主要表現在:無罪推定是一種刑事訴訟的一般原則和精神,較為抽象,適用於判決前的各個訴訟階段,是一種假定,是一種態度;而疑罪從無則是一個操作性的原則,很具體,主要適用於事實存在疑問的情況下,是一種解決方法;無罪推定是判決確定有罪前,直接推定為無罪;而疑罪從無是在具體事實搞不清楚的情況下,做有利於被告人的推定,即視為沒有發生過這種事實,事實上就是要求寧可放縱犯罪,也不能冤枉無辜。當然,二者的聯系也很明顯,二個原則都體現了「存疑有利於被告」的刑事法思想。
就我國而言,我國已經通過規定證據不足的無罪判決和存疑不起訴確立了「疑罪從無」原則。但嚴格說來,我國還沒有確立無罪推定製度,因為無罪推定的含義是被判定為有罪之前,推定為無罪,而我國僅僅在刑訴法總則中表述為,「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在我國,是要講實事求是原則的,能不推定就不推定。不能確定為有罪,但也不等於推定為無罪,而是實行「疑罪從無」原則。
無罪推定原則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不得強迫嫌疑人自證其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訴訟中享有法定的沉默權。2.「疑點歸於被告」原則。又稱為「存疑時有利於被告」原則,是指在刑事訴訟中遇到事實無法查清或查清事實所需成本過高的情況,依有利於被告的原則判決,該原則是刑法通過限制國家的刑罰權從而保障行為人自由的機能的體現。當公安、檢察機關所獲取的證據都不能達到使人們消除合理懷疑的程度,理所當然只能作出有利於被告人的判決。即控訴方提出的證據不足以認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罪時,應當作無罪處理。也就是說「不能完全得到認證的事實,不能轉嫁到被告人身上而不利於被告人,因此,在對判決具有重要意義的事實上存有懷疑的情況下,應作出有利於被告人的裁決。」即證據不足,應當作有利於被告人處理。3.由控訴方承擔證明有罪的舉證責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擔舉證責任。這是由於相對國家機關的強大,被告人的力量要小的多,公安、檢察機關的偵察能力、執行力量都遠勝於被告人個人的辯護能力與保護力量。因此「在起訴人證明被告人有罪並排出了關於有罪的一切合理懷疑之前,被告人總是被推定為無罪的。」
而在我國,上述三原則尚未明確規定。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立足於本國國情和當前刑事訴訟法的客觀實際,在法律條文上沒有明確規定沉默權,而是在重申「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等規定的同時,仍然規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並未真正地完整地確立起無罪推定原則,而是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吸收了這一原則的合理內容,使之在揚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的關系。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對立關系,需要妥善處理。如規定對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權,就將影響到被告人供述的獲取;對警察權力限制過多,就將影響打擊犯罪的力度;對犯罪控制不力,就將影響社會治安,發展改革就將成為一句空話。反過來,如果一味地強調打擊犯罪,忽視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司法人員恣意妄為,就將使民眾失去對國家司法的信任,其後果同樣是可怕的。
總結:因為我國目前尚未完全實行無罪推定,但已經確立了「疑罪從無」原則。只是在無罪推定的理念下以事實確定其是否有罪,證據不足的作無罪判決、存疑的不起訴,既不去推定其有罪,但也不會推定其無罪。所以「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是《刑事訴訟法》對無罪推定理念的折中表述;無罪推定原則的含義是被判定為有罪之前,推定為無罪。我國目前尚未完全實行無罪推定,故只能按折中表述為前者。
J. 未經法院判決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原則的主要含義和要求是什麼
本原則有兩個方面基本含義:
1. 只有人民法院才有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
在我國,參加刑事訴訟的機關有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行使偵查權和檢察權,它們都屬於控訴一方,在刑事訴訟中承擔控訴職能。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承擔審判職能。在刑事訴訟中,控訴與辯護、控訴方和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相對立,審判居於二者之間。在這種情況下,確定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有罪的任務,只能由人民法院來最後完成,否則就會使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其合法權益就無法得到保護。
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行使偵查權和檢察權,隨著訴訟的開始和進行,要作出各種各樣的決定,比如立案決定,拘留、逮捕決定,提起公訴決定。這些決定往往建立在公安、檢察機關認為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的基礎上。但是,應當明確,這里的「認為犯罪嫌疑人有罪」不是最終確定犯罪嫌疑人有罪,而是一種暫時的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被確定為有罪,並不取決於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而是取決於人民法院的審判。人民法院可以否決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的有罪,在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其有罪之前,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的法律效力也只能是確定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地位,而不是確定其罪犯的法律地位。
2.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這是吸收無罪推定原則的合理內核。貫徹這一原則,立法上的表現如下:(1)區分犯罪嫌疑人與刑事被告人。在原刑事訴訟法中,一般將受刑事追訴者在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統稱為
「被告人」,甚至稱作「人犯」。修正後的本法將犯罪嫌疑人與刑事被告人加以區分。公訴案件在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前,稱為「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後稱為「刑事被告人」。同時去除「人犯」這一明顯帶有有罪推定色彩、易與罪犯概念混淆的稱謂;(2)明確由控訴方負舉證責任。要定罪,必須由控訴方舉證,被告人不負提供證明自己無罪證據的義務,不得因被告人不能證明自己無罪,便推定其有罪。控訴方履行證明責任必須達到法律的要求,否則當作出對被告人有利的處理;(3)疑案作無罪處理。本法規定,檢察機關對被告人提起公訴,人民法院對被告人判決有罪,都必須建立在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基礎上。證據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罪判刑的根據。但在司法實踐中,有時由於條件的限制或出於各種主、客觀原因,有些案件不可能查得水落石出或一時難以查清。對於這些證據不足,「處斷難明」的疑案如何處理,本法本著疑案作無罪處理的精神,明確規定:在審查起訴階段,對於經過兩次補充偵查的案件,檢察機關仍然認為證據不足的,應當作不起訴的處理;在審判階段,對於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這項原則的要求:
1.只有法院有確定某人有罪行的權力。
2.在人民法院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宣告前,不能在法律上確定任何人有罪。
3.人民法院的一切判決都必須是依法作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