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人民法院是當事人

人民法院是當事人

發布時間: 2021-02-23 13:29:06

1. 民事起訴的案由,是由當事人確定還是由法院來確

民事起訴的案由,來當然源是由法院來確定,不會由當事人確定的,因為案由是法院內部用來區分、統計案件類型的一種概括後形成的案件名稱。
當事人只要明確自己的訴訟請求就行了,法院會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以及法律關系的基礎來確定案件的性質,確定案件的案由。

2. 人民法院如何確定訴訟當事人

我國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是在訴訟中處於追訴(原告)或被追訴(被告)的地位,執行控訴(起訴)或辯護(答辯)職能,並同案件事實和案件處理結果具有切身利害關系的訴訟參與人。《刑事訴訟法》第82條第2項規定,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的當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行政訴訟當事人主要就是指行政訴訟原告、被告、第三人和共同訴訟人,共同訴訟人又包括共同原告和共同被告兩種。
民事訴訟當事人,指因民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發生糾紛,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並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利害關系人。
民事訴訟當事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1.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凡不是以自己名義而以他人名義進行訴訟的人,如訴訟代理人,不是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2.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當事人必須是發生民事爭議的一方,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如支持受損害的單位和個人起訴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不是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3.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當事人進行訴訟,是要人民法院對他們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作出裁判。因此,雖以自己名義參加訴訟,但不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人,如證人、鑒定人不是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3. 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的當事人被稱為什麼

申請執行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版)》第十八條第一權款第二項明確規定:「申請執行人是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人或其繼承人,權利承受人。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二十六條 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第二百三十條 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達成協議的,執行員應當將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
申請執行人因受欺詐、脅迫與被執行人達成和解協議,或者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
第二百三十一條 在執行中,被執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並經申請執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定暫緩執行及暫緩執行的期限。被執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有權執行被執行人的擔保財產或者擔保人的財產。

4. 法院說的當事人是原告還是被告

當事人一般指的參與訴訟的人。包括原告和被告。一審,二審,再審期間的當事人稱謂不同。原告,被告是一審期限的稱呼。二審叫上訴人被上訴人,再審叫再審申請人與被申請人。

5. 如果當事人請了律師法院是找當事人還是律師

要看當事人是否全權委託律師代理、如果委託了法院就找律師、沒有委託就找當事人

6. 法院所說「當事人」是指誰

因糾紛訴訟到法院
與案件有關系的人
都屬於當事人,具體分為原告、被告、第三人等

7.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哪些情形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根據《中華人民共抄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

(八)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九)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十)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一)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二)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8. 被執行人也可以稱作為當事人嗎

與案件有關系的人
原告、被告、第三人
都屬於當事人

9. 法院開庭的時間是怎麼通知當事人的

法院開庭的時間是通過法院傳票通知當事人,法院決定開庭審判後,通常提前三天通知到相關人員。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六條人民法院對決定受理的案件,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向當事人告知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或者口頭告知。

第一百二十八條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後,應當在三日內告知當事人。

第一百三十六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前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公開審理的,應當公告當事人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

(9)人民法院是當事人擴展閱讀:

法院傳票應載明受傳喚人的姓名、性別、年齡、地址,傳喚的事由,到案的時間、地點及其他有關事項。

受傳喚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屬簽收;受傳喚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或者該法人、組織負責收件的人簽收;受傳喚人有訴訟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簽收;受傳喚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入的,送交代收入簽收。

受傳喚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屬拒絕接收的,送達人應當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收的事由和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把傳票留在受傳喚人的住處,即視為送達。

法院傳票-網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國人大網

10. 人民法院與當事人的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中,其客體是

關於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的表述,理論著述是不盡一致的。有的主張當事人和回法院之間指向的客答體是「案件的客觀事實和實體權利請求」,有的主張法院與其他訴訟參與人之間指向的客體是「案件的客觀事實」。根據一般的法學原理,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物」「行為」或「精神財富」。但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有其特殊性。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是請求保護自己的合法民事權益;法院在整個訴訟過程中追求的是矛盾的解決和平息;證人等訴訟參與人圍繞的中心則是案件的處理。盡管他們的著眼點略有不同,但其基本方向是一致的。他們的訴訟權利義務指向的目標都是處於爭執中的民事案件,民事案件一經法院判決,當事人的利益得到滿足(有時要通過強制執行程序才能最後滿足),法院的職責便宣告完成,各訴訟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的任務也大功告成,於是,訴訟結束。因此,應當認為「民事案件」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至於有的民事案件是確認民事實體法律關系,有的民事案件是變更民事實體法律關系,還有的民事案件是要求給付一定的財物或金錢,則是案件內容的差別。

熱點內容
合同法和民法通則 發布:2025-08-16 08:51:43 瀏覽:653
我國民法典質 發布:2025-08-16 08:51:07 瀏覽:594
經濟法與民商法之間的關系是 發布:2025-08-16 08:45:54 瀏覽:591
道德與法治之康磊 發布:2025-08-16 08:38:51 瀏覽:786
道德論考場 發布:2025-08-16 08:19:59 瀏覽:955
青浦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8-16 07:44:16 瀏覽:687
南京寶馬法官 發布:2025-08-16 07:42:58 瀏覽:481
傳播盜版電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6 07:37:23 瀏覽:953
湖南省農村公路條例 發布:2025-08-16 07:37:22 瀏覽:256
山東保君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8-16 07:37:21 瀏覽: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