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最高人民法院國家賠償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國家賠償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1-03-03 00:32:24

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幾個問題的解釋》失效沒

沒有失效,只有新的法律規定了「XX法律自XX時間自動失效」,這種情況下該法才失效。目前沒有新版的法權律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幾個問題的解釋》已經失效,該法就仍然適用。

❷ 最新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精神損害賠償標準的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全文如下:

第一條,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二條,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三條,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三)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第四條,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五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六條,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後又基於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七條,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後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

第八條,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第九條,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第十條,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十一條,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後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2)最高人民法院國家賠償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

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條,經營者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一條,經營者有侮辱誹謗、搜查身體、侵犯人身自由等侵害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權益的行為,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十五條,有本法第三條或者第十七條規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後果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條,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

❸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的解讀

為正確貫徹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最高人民法院日前頒布了《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最高人民法院賠償辦負責人為此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題一:本解釋的制定背景和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國家賠償法是實體與程序合一的一部較為特殊的法律,國家賠償的主體、程序、范圍、方式、標准均由法律直接規定。程序上除賠償義務機關先行處理、請求復議之外(行政賠償又有不同),立法機關把最終處理司法賠償案件的許可權設定在了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這項工作是人民法院繼刑事、民事、行政審判和執行工作之後又一項新的重要的工作。
2010年4月29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此次法律修改將更加有利於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依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決定》修改內容較多,包括暢通賠償請求渠道,完善賠償辦理程序,確定雙方舉證義務,明確精神損害賠償,保障賠償費用支付等。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已於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
法律施行後,人民法院(作為賠償義務機關)和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在執行國家賠償法的實踐中,有關新舊法律適用上的銜接,特別是如何更有力地保護賠償請求人的合法權益,更有效地維護法律秩序和社會秩序,更好地體現國家賠償法修改的目的和宗旨,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有鑒於此,本解釋對修正前後的國家賠償法在適用上的銜接,原確認案件的處理,修正的國家賠償法施行前已生效的確認和賠償案件的申訴或重新審理,部分賠償案件的提起條件,檢察機關對生效決定提出意見,以及本解釋的施行時間等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問題二:制定本解釋遵循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答:在本解釋的制定過程中,我們主要遵循了以下幾項指導思想。一是嚴格遵循立法精神。立足於司法解釋的功能定位,本解釋嚴格按照國家賠償法等法律法規的精神進行起草,確保國家賠償法的一些原則規定得到有效的細化和貫徹落實。二是保障賠償請求人合法權益和維護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相統一。國家賠償法是調整公權力致害後對受害人予以彌補損害的法律。解釋一方面注重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受損的合法權益予以賠償,體現有法必依、有錯必糾的原則和憲法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的落實,同時,也注意維護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三是充分發揚民主。本解釋起草過程中,認真全面聽取了相關立法、執法部門、法院系統以及專家學者、律師代表的意見和建議,並根據反饋意見數次作出修改,努力做到兼收並蓄,使司法解釋的制定契合實踐的需要。四是突出可操作性。緊緊圍繞國家賠償工作實踐中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考慮輕重緩急,分層次、有步驟進行起草,力求切實為賠償工作實踐提供統一的裁決依據。 問題三:本解釋如何體現有利於保護受害人獲得國家賠償的原則?
答:體現有利於保護受害人獲得國家賠償的原則是本解釋的一大特色。國家賠償法是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侵權行為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損害應予賠償的法律,侵權行為是構成國家賠償責任的最為主要的要件,因此,以侵權行為發生時間作為劃定修正前後國家賠償法法律適用的分界點,既有法理依據,也有可操作性。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一般原則,侵權行為發生在修正的國家賠償法施行之前的,審查處理該賠償案件時原則上適用修正前的國家賠償法。在秉承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的基礎上,我們在制定本解釋時,也始終把握國家賠償法修改所體現的加大人權保障力度這一精神,結合實踐中的具體情況,作出有關例外規定,使本解釋更有利於保護受害人獲得國家賠償。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
第一,對侵權行為持續至2010年12月1日以後的,規定適用修正的國家賠償法。實踐中有些案件的侵權行為不是單一的時間點,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如侵犯人身自由權,對無罪的人予以羈押,整個羈押過程都是侵權行為的持續(如某人自2009年1月被刑事拘留、逮捕和被判刑,直至2011年1月經再審改判無罪,其兩年的羈押時間即應視為侵權行為)。規定持續至2010年12月1日以後的侵權行為適用修正的國家賠償法,有利於體現法律修改所彰顯的加大人權保障力度的初衷,也與最高人民法院在1995年國家賠償法實施之初作出的國家賠償法溯及力的有關規定相符合,體現了法律適用的前後統一。
第二,對於侵權行為雖發生在2010年12月1日以前,但根據時效規定,賠償請求人在2010年12月1日以後提出賠償請求,以及在2010年12月1日前已經受理賠償請求人的賠償請求但尚未作出生效賠償決定的案件,規定適用修正的國家賠償法。如此規定的意義在於:貫徹了國家賠償法修改中暢通賠償程序、增加精神損害賠償的新規定和新精神,照顧了司法解釋稿徵求意見過程中人民群眾所反映的意見和要求,符合《立法法》第八十四條的規定,即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權益而作出的特別規定除外。如此規定既堅持了法不溯及既往的一般適用原則,也兼顧了司法實踐中發生的具體情況。 問題四:本解釋如何體現方便賠償請求人進入求償程序?
答:修正前的國家賠償法規定,請求賠償應首先確認原職權行為違法,即以獲得違法確認結論為請求賠償的前置程序。為此,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的確認案件(主要是民事、行政訴訟及執行程序中的司法確認案件)與國家賠償案件是分開作為兩個案件審理的。修正的國家賠償法取消了確認前置程序,規定賠償請求人認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造成損害的,可以直接向賠償義務機關請求賠償,實際上就是要實行「確賠合一」的案件處理程序,因此,本解釋要就以往「確賠分離」的程序作出相應的調整和修改。
解釋第三條針對人民法院在2010年12月1日以前已經受理但尚未結案的確認案件,規定應當依照修正前的國家賠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民法院國家賠償確認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的有關規定,繼續審理並作出確認或不予確認的法律文書。作出上述解釋的主要考慮是:首先,《決定》雖然取消了單獨的確認前置程序,但違法賠償的基本原則沒有變,為減少申請人的訴累,節約司法資源,提高司法實效,已經受案的法院應當繼續審理並及時裁決。其次,原單獨設置的司法確認程序中,為防止自我護短,基層人民法院對自身的司法行為無確認權,確認法院的級別相對較高,鑒於案件既由更高一級的法院受理,也不宜再退到下級法院處理,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對更高層次的司法裁決所具有的司法公信力的期待。
解釋第四條是針對司法機關在2010年12月1日以前作出發生法律效力的不予確認違法的法律文書,應如何處理的規定。為維護法律秩序和社會關系的穩定,同時也為了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的申訴權,對生效的不予確認違法的法律文書不服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依據修正前國家賠償法的規定提出申訴。申訴後,有關機關作出違法侵權確認結論但拒絕賠償,或賠償請求人對賠償決定、復議決定有異議,依法向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申請作出賠償決定的,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應予受理,以保護賠償請求人的求償權。 問題五:本解釋如何平衡既有利於賠償請求人求償,又注重維護生效裁判既判力的問題?
答:一部新法或修正的法律實施後,就會產生新法溯及力與已有生效裁判文書既判力的優先效力問題。參考世界各國司法實踐的通行做法,一般都奉行既判力優先於溯及力的原則,即修正後的新法對於其施行前已經終審或者生效的裁判行為沒有溯及力,任何人、任何機關不能依據新法的規定翻案。據此,本解釋第五條規定,2010年12月1日以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國家賠償案件,其法律文書的既判力不因修正的國家賠償法施行而發生改變。考慮到應保護賠償請求人的申訴權,本解釋規定申訴人不服2010年12月1日以前生效賠償決定的,可以提出申訴,但同時規定審查處理申訴時應當適用修正前的國家賠償法。對於賠償請求人僅就修正的國家賠償法增加的賠償項目及標准提出申訴的,則規定不予受理,其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法律和社會利益的整體公平,維護既存的合理的社會秩序的穩定。
本解釋第六條是本著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規定人民法院發現2010年12月1日前已生效的法律文書確有錯誤的,應當適用修正前的國家賠償法重新審查處理。如此規定主要是考慮到該法律文書系依照修正前的國家賠償法作出並已生效,與其他依照修正前的國家賠償法作出的生效法律文書應具有同樣的適用標准。且根據本解釋第五條的規定,修正的國家賠償法施行以前生效的法律文書如無錯誤不需要重新審理的,其既判力受到法律保護。因此,2010年12月1日前已生效的法律文書即便存在錯誤需要重新審理時,也應當適用修正前的國家賠償法,而不應適用修正的國家賠償法,否則對於那些既判力受到保護的案件及其賠償請求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問題六:本解釋對於取消確認前置程序後賠償請求人及時有效請求賠償是如何規定的?
答:修正的國家賠償法,取消了確認前置程序,為便於賠償請求人及時、有效請求國家賠償,本解釋結合司法機關職務侵權行為的特點,以及賠償與其他訴訟程序之間的關系,作出相關規定。
第七條是有關刑事賠償請求條件的規定。一般來說,構成國家賠償責任的行為要件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具有職務違法行為,其中包括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修正的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規定的侵犯人身自由權、財產權的行為,即刑事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的法律行為,直觀表現為違法拘留、錯誤逮捕、違法刑事查封、扣押、凍結、追繳,或者錯判刑罰等情形。一般來說,對刑事訴訟程序中作出的法律行為請求賠償,應以刑事訴訟程序終結作為條件。如我們熟知的佘祥林案、趙作海案,都是刑事再審程序終結並作出宣告無罪結論後,他們才能依法提出刑事賠償請求。很難想像,在刑事訴訟尚未終結以及對上述法律行為未通過法定程序作出結論之前,可以隨意提起刑事賠償請求。因此,本解釋第七條規定,對刑事訴訟程序中作出的法律行為請求賠償的,原則上應以刑事訴訟程序的終結為提起條件。但在有的刑事案件中,被侵犯人身權利或者財產權的受害人不是犯罪嫌疑人,他們確有證據證明其與刑事案件無關,還有的刑事案件受害人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八條以財產未返還或者認為返還的財產受到損害而要求賠償的,則不需以刑事案件終結作為請求賠償的條件。
第八條規定與第七條同理。因民事、行政訴訟和執行程序中的法律行為請求賠償的,原則上也應以原訴訟或執行程序終結為提起條件。除以上原因外,就賠償與其他訴訟程序的關系而言,如其他訴訟或執行程序的案件尚未終結,即可以就法律行為請求賠償,並啟動國家賠償程序,則勢必會造成訴訟或執行程序與國家賠償程序並存的混亂局面。而賠償程序在訴訟或執行程序終結之前,也不可能進行終局性的審查處理。因此,對民事、行政訴訟或執行程序中的法律行為請求賠償的,也應以訴訟或執行程序終結為條件。但在民事、行政訴訟程序或者執行程序中,如人民法院已依法撤銷了對妨害訴訟而採取的拘留決定、罰款決定,即說明原強制措施具有違法性,在此情況下即應允許賠償請求人直接請求國家賠償,這就解決了受害人能夠及時有效維權的問題。

❹ 國家賠償的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幾個問題的解釋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以下簡稱賠償法)第十七條第(二)項、第(三)項的規定,依照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和依照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對起訴後經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並已執行的上列人員,有權依法取得賠償。判決確定前被羈押的日期依法不予賠償。
二、依照賠償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過程中,違法採取對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造成損害,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適用刑事賠償程序予以賠償:
(一)錯誤實施司法拘留、罰款的;
(二)實施賠償法第十五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行為的;
(三)實施賠償法第十六條第(一)項規定行為的。
人民法院審理的民事、經濟、行政案件發生錯判並已執行,依法應當執行回轉的,或者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先予執行,申請有錯誤造成財產損失依法應由申請人賠償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申請人民法院依照賠償法規定予以賠償的案件,應當經過依法確認。未經依法確認的,賠償請求人應當要求有關人民法院予以確認。被要求的人民法院由有關審判庭負責辦理依法確認事宜,並應以人民法院的名義答復賠償請求人。被要求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的,賠償請求人有權申訴。
四、根據賠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判處管制、有期徒刑緩刑、剝奪政治權利等刑罰的人被依法改判無罪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賠償請求人在判決生效前被羈押的,依法有權取得賠償。
五、根據賠償法第十九條第四款「再審改判無罪的,作出原生效判決的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的規定,原一審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後,被告人沒有上訴,人民檢察院沒有抗訴,判決發生法律效力的,原一審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被告人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抗訴,原二審人民法院維持一審判決或者對一審人民法院判決予以改判的,原二審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
六、賠償法第二十六條關於「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中規定的上年度,應為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或者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作出賠償決定時的上年度;復議機關或者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決定維持原賠償決定的,按作出原賠償決定時的上年度執行。
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數額,應當以職工年平均工資除以全年法定工作日數的方法計算。年平均工資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為准。

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申請國家賠償立案是什麼規定

您好,《關於國家賠償案件立案工作的規定》內容如下:
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行使請求國家賠償的權利,保證人民法院及時、准確審查受理國家賠償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及有關法律規定,現就人民法院國家賠償案件立案工作規定如下:
第一條本規定所稱國家賠償案件,是指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二十一條、第三十八條規定的下列案件:
(一)違反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公民採取拘留措施的,或者依照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對公民採取拘留措施,但是拘留時間超過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時限,其後決定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終止追究刑事責任的;
(二)對公民採取逮捕措施後,決定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終止追究刑事責任的;
(三)二審改判無罪,以及二審發回重審後作無罪處理的;
(四)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
(五)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六)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七)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追繳等措施的;
(八)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罰金、沒收財產已經執行的;
(九)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過程中,違法採取對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造成損害的。
第二條賠償請求人向作為賠償義務機關的人民法院提出賠償申請,或者依照國家賠償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提出賠償申請的,收到申請的人民法院根據本規定予以審查立案。
第三條賠償請求人當面遞交賠償申請的,收到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國家賠償法第十二條的規定,當場出具加蓋本院專用印章並註明收訖日期的書面憑證。
賠償請求人以郵寄等形式提出賠償申請的,收到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登記審查。
申請材料不齊全的,收到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在五日內一次性告知賠償請求人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收到申請的時間自人民法院收到補正材料之日起計算。
第四條賠償請求人向作為賠償義務機關的人民法院提出賠償申請,收到申請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其申請符合下列條件的,應予立案:
(一)賠償請求人具備法律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本院是賠償義務機關;
(三)有具體的申請事項和理由;
(四)屬於本規定第一條規定的情形。
第五條賠償請求人對作為賠償義務機關的人民法院作出的是否賠償的決定不服,依照國家賠償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向其上一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提出賠償申請,收到申請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其申請符合下列條件的,應予立案:
(一)有賠償義務機關作出的是否賠償的決定書;
(二)符合法律規定的請求期間,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未能在法定期間行使請求權的情形除外。
第六條作為賠償義務機關的人民法院逾期未作出是否賠償的決定,賠償請求人依照國家賠償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向其上一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提出賠償申請,收到申請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其申請符合下列條件的,應予立案:
(一)賠償請求人具備法律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被申請的賠償義務機關是法律規定的賠償義務機關;
(三)有具體的申請事項和理由;
(四)屬於本規定第一條規定的情形;
(五)有賠償義務機關已經收到賠償申請的收訖憑證或者相應證據;
(六)符合法律規定的請求期間,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未能在法定期間行使請求權的情形除外。
第七條賠償請求人對行使偵查、檢察職權的機關以及看守所、監獄管理機關作出的決定不服,經向其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仍不服,依照國家賠償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向復議機關所在地的同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提出賠償申請,收到申請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其申請符合下列條件的,應予立案:
(一)有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書;
(二)符合法律規定的請求期間,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未能在法定期間行使請求權的情形除外。
第八條復議機關逾期未作出復議決定,賠償請求人依照國家賠償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向復議機關所在地的同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提出賠償申請,收到申請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其申請符合下列條件的,應予立案:
(一)賠償請求人具備法律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被申請的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是法律規定的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
(三)有具體的申請事項和理由;
(四)屬於本規定第一條規定的情形;
(五)有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已經收到賠償申請的收訖憑證或者相應證據;
(六)符合法律規定的請求期間,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未能在法定期間行使請求權的情形除外。
第九條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決定立案的,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向賠償請求人送達受理案件通知書。屬於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的國家賠償案件,還應當同時向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送達受理案件通知書、國家賠償申請書或者《申請賠償登記表》副本。
經審查不符合立案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在七日內作出不予受理決定,並應當在作出決定之日起十日內送達賠償請求人。
第十條賠償請求人對復議機關或者作為賠償義務機關的人民法院作出的決定不予受理的文書不服,依照國家賠償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提出賠償申請,收到申請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本規定第六條、第八條予以審查立案。
經審查認為原不予受理錯誤的,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可以直接審查並作出決定,必要時也可以交由復議機關或者作為賠償義務機關的人民法院作出決定。
第十一條自本規定施行之日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賠償和非刑事司法賠償案件立案工作的暫行規定(試行)》即行廢止;本規定施行前本院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國家賠償的立案規定是什麼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國家賠償的立案規定:
(一)違反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公內民採取拘留措施容的,或者依照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對公民採取拘留措施,但是拘留時間超過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時限,其後決定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終止追究刑事責任的;

(二)對公民採取逮捕措施後,決定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終止追究刑事責任的;
(三)二審改判無罪,以及二審發回重審後作無罪處理的;
(四)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
(五)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六)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七)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追繳等措施的;
(八)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罰金、沒收財產已經執行的;
(九)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過程中,違法採取對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造成損害的。

❼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民法院國家賠償確認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的主要內容

國家賠償確認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
(2004年5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15次會議通過)
第一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提起國家賠償請求的,除本規定第五條規定的情形外,應當依法先行申請確認。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 申請確認的是確認申請人。
申請確認由作出司法行為的人民法院受理,但申請確認基層人民法院司法行為違法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受理。
第三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應予立案:
(一)確認申請人應當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十八條規定的國家賠償請求人資格;
(二)有具體的確認請求和損害事實、理由;
(三)確認申請人申請確認應當在司法行為發生或者知道、應當知道司法行為發生之日起兩年內提出;
(四)屬於受理確認申請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四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確認申請,不予受理:
(一)依法應當通過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申訴或者申請再審的;
(二)申請事項屬於司法機關已經立案正在查處的;
(三)人民法院工作人員的行為與行使職權無關的;
(四)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四條規定情形的;
(五)依法不屬於確認范圍的其他情形。
第五條人民法院作出的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裁定、決定,屬於依法確認,當事人可以根據該判決、裁定、決定提出國家賠償申請:
(一)逮捕決定已經依法撤銷的,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情形除外;
(二)判決宣告無罪並已發生法律效力的;
(三)實施了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第(四)、(五)項規定的行為責任人員已被依法追究的;
(四)實施了國家賠償法第十六條第(一)項規定行為,並已依法作出撤銷決定的;
(五)依法撤銷違法司法拘留、罰款、財產保全、執行裁定、決定的;
(六)對違法行為予以糾正的其他情形。
第六條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確認申請之日起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審查立案時,發現缺少相關證據的,可以通知確認申請人七日內予以補充。
第七條確認申請人對不予受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不予受理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
上一級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
第八條人民法院審理確認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
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確認案件,應當審查以下內容:
(一) 被申請確認的損害事實是否存在;
(二) 人民法院原作出司法行為的理由及依據;
(三) 人民法院原行使職權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原行使的職權適用法律是否正確;
(四) 其他需要審查的內容。
第十條人民法院審理確認案件可以進行書面審理,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可以進行聽證。是否聽證由合議庭決定。
第十一條被申請確認的案件在原審判、執行過程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確認違法:
(一)人民法院決定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釋放後,未依法撤銷逮捕決定的;
(二)查封、扣押、凍結、追繳與刑事案件無關的合法財產,並造成損害的;
(三)違反法律規定對沒有實施妨害訴訟行為的人、被執行人、協助執行人等,採取或者重復採取拘傳、拘留、罰款等強制措施,且未依法撤銷的;
(四)司法拘留超過法律規定或者決定書確定的期限的;
(五)超過法定金額實施司法罰款的;
(六)違反法律規定採取或者解除保全措施,給確認申請人造成損害的;
(七)超標的查封、扣押、凍結、變賣或者執行確認申請人可分割的財產,給申請人造成損害的;
(八)違反法律規定,重復查封、扣押、凍結確認申請人財產,給申請人造成損害的?
(九)對查封、扣押的財物故意不履行監管職責,發生滅失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給確認申請人造成損害的;
(十)對已經發現的被執行人的財產,故意拖延執行或者不執行,導致被執行的財產流失,給確認申請人造成損害的;
(十一)對應當恢復執行的案件不予恢復執行,導致被執行的財產流失,給確認申請人造成損害的;
(十二)沒有法律依據將案件執行款物執行給其他當事人或者案外人,給確認申請人造成損害的;
(十三)違法查封、扣押、執行案外人財產,給案外人造成損害的;
(十四)對依法應當拍賣的財產未拍賣,強行將財產變賣或者以物抵債,給確認申請人造成損害的;
(十五)違反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確認或者不予確認違法行使職權的,應當製作裁定書。確認違法的,應同時撤銷原違法裁決。
人民法院對本院司法行為是否違法作出的裁定書由院長署名;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司法行為是否違法作出的裁定書由合議庭署名。
第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確認案件,應當自送達受理通知書之日起六個月內作出裁定。需要延長期限的,報請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期三個月。
第十四條確認申請人對人民法院受理確認申請後,超過審理期限未作出裁決的,可以在期滿後三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申訴。
上一級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確認申訴書之日起三個月內指令下級人民法院限期作出裁定或者自行審理。自行審理需要延長期限的,報請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期三個月。
第十五條上級人民法院審理確認案件舉行聽證的,下級人民法院應當參加聽證。
確認申請人無正當理由不參加聽證的,視為撤回確認申請。
第十六條原作出司法行為的人民法院有義務對其行為的合法性作出說明。
第十七條確認申請人對人民法院作出的不予確認違法的裁定不服,可以在收到裁定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訴。
上一級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確認申訴書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確認或者不予確認的裁定。需要延長期限的,報請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期三個月。
第十八條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作出的確認裁定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直接作出確認,也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或者其他同級人民法院重新確認。
第十九條本規定發布前的司法解釋,與本規定相抵觸的,以本規定為准。
第二十條本規定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調整司法解釋等文件中引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條文序號的決定
(法釋〔2008〕18號)
七十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民法院國家賠償確認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法釋〔2004〕10號)第四條調整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確認申請,不予受理:
(一)依法應當通過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申訴或者申請再審的;
(二)申請事項屬於司法機關已經立案正在查處的;
(三)人民法院工作人員的行為與行使職權無關的;
(四)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條規定情形的;
(五)依法不屬於確認范圍的其他情形。」

❽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家賠償法有哪些規定

《國家賠償法》第二章 行政賠償

第一節 賠償范圍

第三條 【侵犯人身權的行政賠償范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毆打等暴力行為或者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三條 賠償請求人認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了國家賠償法第三條第(三)、(四)、(五)項和第四條第(四)項規定的非具體行政行為的行為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並造成損失,賠償義務機關拒不確認致害行為違法,賠償請求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第四條 【侵犯財產權的行政賠償范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財產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實施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的;

(二)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的;

(三)違反國家規定徵收財物、攤派費用的;

(四)造成財產損害的其他違法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條、第四條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包括具體行政行為和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行政職權有關的,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害的,違反行政職責的行為。

第五條 【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三)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刑事賠償

第一節 賠償范圍

第十五條 【侵犯人身權的刑事賠償范圍】行使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

(二)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

(三)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

(四)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等暴力行為或者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五條 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在民事、行政訴訟或者執行過程中,以毆打或者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或者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死亡的,應當比照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予以賠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十一條 公民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或者對行政賠償機關基於同一事實對同一當事人作出限制人身自由和對財產採取強制措施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由受理該行政案件的人民法院管轄;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或原告住所地或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再行移送。

第十六條 【侵犯財產權的刑事賠償范圍】行使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財產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追繳等措施的;

(二)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罰金、沒收財產已經執行的。

第十七條 【國家免責的情形】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

(二)依照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

(三)依照刑事訴訟法第十一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

(四)行使國家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的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五)因公民自傷、自殘等故意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六)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幾個問題的解釋》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以下簡稱賠償法)第十七條第(二)項、第(三)項的規定,依照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和依照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對起訴後經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並已執行的上列人員,有權依法取得賠償。判決確定前被羈押的日期依法不予賠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七條 根據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第三十一條的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因申請人申請保全有錯誤造成損害的;

(二)因申請人提供的執行標的物有錯誤造成損害的;

(三)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四)屬於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四條規定情形的;

(五)被保全人、被執行人,或者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保管人員違法動用、隱匿、毀損、轉移、變賣人民法院已經保全的財產的;

(六)因不可抗力造成損害後果的;

(七)依法不應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其他情形。

❾ 行政賠償的高院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為正確審理行政賠償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對審理行政賠償案件的若干問題作以下規定: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條、第四條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包括具體行政行為和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行政職權有關的,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害的,違反行政職責的行為。

第二條 賠償請求人對行政機關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又決定不予賠償,或者對確定的賠償數額有異議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三條 賠償請求人認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了國家賠償法第三條第(三)、(四)、(五)項和第四條第(四)項規定的非具體行政行為的行為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並造成損失,賠償義務機關拒不確認致害行為違法,賠償請求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一並受理。

賠償請求人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須以賠償義務機關先行處理為前提。賠償請求人對賠償義務機關確定的賠償數額有異議或者賠償義務機關逾期不予賠償,賠償請求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第五條 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被作出最終裁決的行政機關確認違法,賠償請求人以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賠償而不予賠償或逾期不予賠償或者對賠償數額有異議提起行政賠償訴訟,人民法院應依法受理。

第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行政法規、規章或者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侵犯其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二十條的規定管轄。

第八條 賠償請求人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請求涉及不動產的,由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九條 單獨提起的行政賠償訴訟案件由被告住所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

(1)被告為海關、專利管理機關的;

(2)被告為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

(3)本轄區內其他重大影響和復雜的行政賠償案件。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有重大影響和復雜的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和復雜的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

第十條 賠償請求人因同一事實對兩個以上行政機關提起行政訴訟的,可以向其中任何一個行政機關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賠償請求人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一條 公民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或者對行政賠償機關基於同一事實對同一當事人作出限制人身自由和對財產採取強制措施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由受理該行政案件的人民法院管轄;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或原告住所地或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再行移送。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的,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請他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如雙方為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協商不成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及時指定管轄。

依前款規定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時,應當逐級進行。

第十四條 與行政賠償案件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賠償訴訟。

第十五條 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繼承人和其他有撫養關系的親屬以及死者生前撫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有權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第十六條 企業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被行政機關撤銷、變更、兼並、注銷,認為經營自主權受到侵害,依法提起行政賠償訴訟,原企業法人或其他組織,或者對其享有權利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均具有原告資格。

第十七條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共同侵權,賠償請求人對其中一個或者數個侵權機關提起行政賠償訴訟,若訴訟請求系可分之訴,被訴的一個或者數個侵權機關被告;若訴訟請求系不可分之訴,由人民法院依法追加其他侵權機關為共同被告。

第十八條 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加重損害的,賠償請求人只對作出原決定的行政機關提起行政賠償訴訟,作出原決定的行政機關為被告;賠償請求人只對復議機關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復議機關為被告。

第十九條 行政機關依據行政訴訟第六十六條的規定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具體行政行為,由於據以強制執行的根據錯誤而發生行政賠償訴訟的,申請強制執行的行政機關為被告。

第二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需要變更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變更的,裁定駁回起訴。

第二十一條 賠償請求人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原告具有請求資格;

(2)有明確的被告;

(3)有具體的賠償請求和受損害的事實根據;

(4)加害行為為具體行政行為的,該行為已被確認為違法;

(5)賠償義務機關已先行處理或超過法定期限不予處理;

(6)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賠償訴訟的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7)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期限。

第二十二條 賠償請求人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可以在向賠償義務機關遞交賠償申請後的兩個月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第二十三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其起訴期限按照行政訴訟起訴期限的規定執行。

行政案件的原告可以在提起行政訴訟後至人民法院一審庭審結束前,提出行政賠償請求。

第二十四條 賠償義務機關作出賠償決定時,未告知賠償請求人的訴權或者起訴期限,致使賠償請求人逾期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其起訴期限從賠償請求人實際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時計算,但逾期的期間自賠償請求人收到賠償決定之日起不得超過一年。

第二十五條 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繼承人和有撫養關系的人提起行政賠償訴訟,應當提供該公民死亡的證明及賠償請求人與死亡公民之間的關系證明。

第二十六條 當事人先後被採取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和刑事拘留等強制措施,因強制措施被確認為違法而請求賠償的,人民法院按其行為性質分別適用行政賠償程序和刑事賠償程序立案受理。

第二十七條 人民法院接到原告單獨提起的行政賠償起訴狀,應當進行審查,並在七日內立案或者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

人民法院接到行政賠償起訴狀後,在七日內不能確定可否受理的,應當先予受理。審理中發現不符合受理條件的,裁定駁回起訴。

當事人對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的裁定不服的,可以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第二十八條 當事人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或者因具體行政行為和與行使行政職權有關的其他行為侵權造成損害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分別立案,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合並審理,也可以單獨審理。

第二十九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就當事人之間的行政賠償爭議進行審理與裁判。

第三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在堅持合法、自願的前提下,可以就賠償范圍、賠償方式和賠償數額進行調解。調解成立的,應當製作行政賠償調解書。

第三十一條 被告在一審判決前同原告達成賠償協議,原告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審查並裁定是否准許。

第三十二條 原告在行政賠償訴訟中對自己的主張承擔舉證責任。被告有權提供不予賠償或者減少賠償數額方面的證據。

第三十三條 被告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尚未對原告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或者原告的請求沒有事實根據或法律根據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賠償請求。

第三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賠償請求人未經確認程序而直接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案件,在判決時應當對賠償義務機關致害行為是否違法予以確認。

第三十五條 人民法院對單獨提起行政賠償案件作出判決的法律文書的名稱為行政賠償判決書、行政賠償裁定書或者行政賠償調解書。

第三十六條 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賠償判決、裁定或調解協議,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第一審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申請執行的期限,申請人是公民的為一年,申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六個月。

第三十七條 單獨受理的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的審理期限為三個月,第二審為兩個月;一並受理行政賠償請求案件的審理期限與該行政案件的審理期限相同。如因特殊情況不能按期結案,需要延長審限的,應按照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報請批准。

第三十八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除依照國家賠償法行政賠償程序的規定外,對本規定沒有規定的,在不與國家賠償法相抵觸的情況下,可以適用行政訴訟的有關規定。

第三十九條 賠償請求人要求人民法院確認致害行為違法涉及的鑒定、勘驗、審計等費用,由申請人預付,最後由敗訴方承擔。

第四十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所作的有關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按本規定執行。

(9)最高人民法院國家賠償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案例:

未達成補償協議未作出補償決定區政府強拆民房

第三巡迴法庭當庭判決應行政賠償

家住浙江省金華市鬧市區的許水雲,靠父母健在時建造的老房子破牆開店維持生計,做過裁縫,後又從事花鳥生意。2001年,許水雲的房屋被納入拆遷范圍,但10多年間始終未能簽署拆遷補償協議。3年多前舊城改造,又因對安置補償不滿意協商無果,房屋遭遇強拆。

此後,許水雲將「民告官」案件一直打到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兩級法院都判決政府強拆的行政行為違法,由於賠償得不到支持,他又將官司打到最高人民法院。

2018年1月25日,最高法第三巡迴法庭公開開庭審理這起行政附帶賠償再審案,合議庭當庭作出終審判決,確認金華市婺城區政府強制拆除房屋的行政行為違法,責令在判決生效之日起90日內對許水雲依法予以行政賠償。

權威專家指出,在城市化進程持續加快,拆遷爭議糾紛凸顯的當下,第三巡迴法庭不僅正面回應強拆中諸多熱點問題,還通過司法裁判規制和防範行政機關違法行政「零成本」現象,對依法保護產權、推動市縣政府依法行政具有典型意義。

❿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國家賠償案件程序的規定

(2011年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13次會議通過)

法釋〔2011〕6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國家賠償案件程序的規定》己於2011年2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13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1年3月22日施行。

根據2010年4月29日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以下簡稱國家賠償法),結合國家賠償工作實際,對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以下簡稱賠償委員會)審理國家賠償案件的程序作如下規定:

第一條 賠償請求人向賠償委員會申請作出賠償決定,應當遞交賠償申請書一式四份。賠償請求人書寫申請書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申請。口頭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填寫《申請賠償登記表》,由賠償請求人簽名或者蓋章。

第二條 賠償請求人向賠償委員會申請作出賠償決定,應當提供以下法律文書和證明材料:

(一)賠償義務機關作出的決定書;

(二)復議機關作出的復議決定書,但賠償義務機關是人民法院的除外;

(三)賠償義務機關或者復議機關逾期未作出決定的,應當提供賠償義務機關對賠償申請的收訖憑證等相關證明材料;

(四)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在賠償申請所涉案件的刑事訴訟程序、民事訴訟程序、行政訴訟程序、執行程序中作出的法律文書;

(五)賠償義務機關職權行為侵犯賠償請求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證明材料;

(六)證明賠償申請符合申請條件的其他材料。

第三條 賠償委員會收到賠償申請,經審查認為符合申請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並通知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和復議機關;認為不符合申請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決定不予受理;立案後發現不符合申請條件的,決定駁回申請。

前款規定的期限,自賠償委員會收到賠償申請之日起計算。申請材料不齊全的,賠償委員會應當在五日內一次性告知賠償請求人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收到賠償申請的時間應當自賠償委員會收到補正材料之日起計算。

第四條 賠償委員會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賠償申請書副本或者《申請賠償登記表》副本送達賠償義務機關和復議機關。

第五條 賠償請求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代理人。律師、提出申請的公民的近親屬、有關的社會團體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經賠償委員會許可的其他公民,都可以被委託為代理人。

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可以委託本機關工作人員一至二人作為代理人。

第六條 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委託他人代理,應當向賠償委員會提交由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託書。

授權委託書應當載明委託事項和許可權。代理人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賠償請求,應當有委託人的特別授權。

第七條 賠償委員會審理賠償案件,應當指定一名審判員負責具體承辦。

負責具體承辦賠償案件的審判員應當查清事實並寫出審理報告,提請賠償委員會討論決定。

賠償委員會作賠償決定,必須有三名以上審判員參加,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作出決定。

第八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迴避,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有權以書面或者口頭方式申請其迴避:

(一)是本案賠償請求人的近親屬;

(二)是本案代理人的近親屬;

(三)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四)與本案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前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第九條 賠償委員會審理賠償案件,可以組織賠償義務機關與賠償請求人就賠償方式、賠償項目和賠償數額依照國家賠償法第四章的規定進行協商。

第十條 組織協商應當遵循自願和合法的原則。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一方或者雙方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賠償委員會應當及時作出決定。

第十一條 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經協商達成協議的,賠償委員會審查確認後應當製作國家賠償決定書。

第十二條 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或者反駁對方主張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有國家賠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情形的,應當由賠償義務機關提供證據。

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承擔不利後果。

第十三條 賠償義務機關對其職權行為的合法性負有舉證責任。

賠償請求人可以提供證明職權行為違法的證據,但不因此免除賠償義務機關對其職權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

第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賠償委員會可以組織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進行質證:

(一)對侵權事實、損害後果及因果關系爭議較大的;

(二)對是否屬於國家賠償法第十九條規定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爭議較大的;

(三)對賠償方式、賠償項目或者賠償數額爭議較大的;

(四)賠償委員會認為應當質證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 賠償委員會認為重大、疑難的案件,應報請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審判委員會的決定,賠償委員會應當執行。

第十六條 賠償委員會作出決定前,賠償請求人撤回賠償申請的,賠償委員會應當依法審查並作出是否准許的決定。

第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賠償委員會應當決定中止審理:

(一)賠償請求人死亡,需要等待其繼承人和其他有扶養關系的親屬表明是否參加賠償案件處理的;

(二)賠償請求人喪失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為賠償請求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四)賠償請求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在法定審限內不能參加賠償案件處理的;

(五)宣告無罪的案件,人民法院決定再審或者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的;

(六)應當中止審理的其他情形。

中止審理的原因消除後,賠償委員會應當及時恢復審理,並通知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和復議機關。

第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賠償委員會應當決定終結審理:

(一)賠償請求人死亡,沒有繼承人和其他有扶養關系的親屬或者賠償請求人的繼承人和其他有扶養關系的親屬放棄要求賠償權利的;

(二)作為賠償請求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後,其權利義務承受人放棄要求賠償權利的;

(三)賠償請求人據以申請賠償的撤銷案件決定、不起訴決定或者無罪判決被撤銷的;

(四)應當終結審理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條 賠償委員會審理賠償案件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作出決定:

(一)賠償義務機關的決定或者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依法予以維持;

(二)賠償義務機關的決定、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錯誤的,依法重新決定;

(三)賠償義務機關的決定、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查清事實後依法重新決定;

(四)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逾期未作決定的,查清事實後依法作出決定。

第二十條 賠償委員會審理賠償案件作出決定,應當製作國家賠償決定書,加蓋人民法院印章。

第二十一條 國家賠償決定書應當載明以下事項:

(一)賠償請求人的基本情況,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的名稱及其法定代表人;

(二)賠償請求人申請事項及理由,賠償義務機關的決定、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情況;

(三)賠償委員會認定的事實及依據;

(四)決定的理由及法律依據;

(五)決定內容。

第二十二條 賠償委員會作出的決定應當分別送達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和復議機關。

第二十三條 人民法院辦理本院為賠償義務機關的國家賠償案件參照本規定。

第二十四條 自本規定公布之日起,《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賠償案件程序的暫行規定》即行廢止;本規定施行前本院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已於2011年2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11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1年3月18日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2011年2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11次會議通過)

法釋〔2011〕4號

為正確適用2010年4月29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對人民法院處理國家賠償案件中適用國家賠償法的有關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行為發生在2010年12月1日以後,或者發生在2010年12月1日以前、持續至2010年12月1日以後的,適用修正的國家賠償法。

第二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行為發生在2010年12月1日以前的,適用修正前的國家賠償法,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適用修正的國家賠償法:

(一)2010年12月1日以前已經受理賠償請求人的賠償請求但尚未作出生效賠償決定的;

(二)賠償請求人在2010年12月1日以後提出賠償請求的。

第三條 人民法院對2010年12月1日以前已經受理但尚未審結的國家賠償確認案件,應當繼續審理。

第四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以及看守所、監獄管理機關在2010年12月1日以前作出並已發生法律效力的不予確認職務行為違法的法律文書不服,未依據修正前的國家賠償法規定提出申訴並經有權機關作出侵權確認結論,直接向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申請賠償的,不予受理。

第五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在2010年12月1日以前發生法律效力的賠償決定不服提出申訴的,人民法院審查處理時適用修正前的國家賠償法;但是僅就修正的國家賠償法增加的賠償項目及標准提出申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查發現2010年12月1日以前發生法律效力的確認裁定、賠償決定確有錯誤應當重新審查處理的,適用修正前的國家賠償法。

第七條 賠償請求人認為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以及看守所、監獄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修正的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第(一)、(二)、(三)項、第十八條規定情形的,應當在刑事訴訟程序終結後提出賠償請求,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賠償請求人有證據證明其與尚未終結的刑事案件無關的;

(二)刑事案件被害人依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八條的規定,以財產未返還或者認為返還的財產受到損害而要求賠償的。

第八條 賠償請求人認為人民法院有修正的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八條規定情形的,應當在民事、行政訴訟程序或者執行程序終結後提出賠償請求,但人民法院已依法撤銷對妨害訴訟採取的強制措施的情形除外。

第九條 賠償請求人或者賠償義務機關認為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作出的賠償決定存在錯誤,依法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提出申訴的,不停止賠償決定的執行;但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依據修正的國家賠償法第三十條的規定決定重新審查的,可以決定中止原賠償決定的執行。

第十條 人民檢察院依據修正的國家賠償法第三十條第三款的規定,對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在2010年12月1日以後作出的賠償決定提出意見的,同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應當決定重新審查,並可以決定中止原賠償決定的執行。

第十一條 本解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備註:本條例生效時間為:2011-03-22,截至2018年仍然有效。

熱點內容
河北省司法廳冀東分局 發布:2025-08-15 08:44:03 瀏覽:35
體現民事訴訟法的案例 發布:2025-08-15 08:43:11 瀏覽:341
在職法律碩士騙子 發布:2025-08-15 08:41:46 瀏覽:757
法律援助精準扶貧會議信息 發布:2025-08-15 08:41:36 瀏覽:960
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知識測試問卷 發布:2025-08-15 08:36:36 瀏覽:691
雲南省高速公路條例 發布:2025-08-15 08:34:57 瀏覽:166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99條 發布:2025-08-15 08:24:23 瀏覽:328
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 發布:2025-08-15 08:10:08 瀏覽:866
在經濟法的定義中 發布:2025-08-15 07:58:58 瀏覽:145
合同法第5258條 發布:2025-08-15 07:58:56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