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競選法官政黨背景
⑴ 英國\美國選舉制度的特點各是什麼
一 美國政治體制模式的基本特點
美國的政治體制是一個總統制的國家,在其早期的權力構架中,並沒有政黨的因素,只是在後來政治角逐中,政黨不斷在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特點是:
1、總統候選人由政黨推薦產生,總統在全國由全體選民直接投票、間接選舉產生,當選總統並不一定是得到絕對選票多者,而是為獲得選舉人票更多者,哪一位總統候選人只要獲得270張選舉人票即當選美國總統。當選總統所在的那個黨即為「執政黨」,上台組閣行使行政權。總統還是行政首腦,直接控制著行政機構,並且還是三軍總司令。
2、美國的政黨體制相當鬆散,政黨存在的意義更多的是作為各類選舉的工具,選舉之後,政黨作為一種組織體系作用相當微弱,所以它是一種典型的「選舉黨」。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兩黨制國家,但它不同於西歐國家的兩黨制,它不是以意識形態劃分的,而是按照區域和利益集團來劃分,兩黨從本質上講都是代表不同資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在美國的權力體系中,從聯邦到地方各級政府的絕大部分權力都由兩黨人士掌控,第三黨從未在真正意義上對共和、民主黨構成實質威脅。
3、美國的國會即眾議院、參議院議員一般由政黨推薦參選,由全民投票直接選舉產生,擁有立法權。除個別當選議員是第三黨、獨立人士外,大部分議員都由共和、民主兩黨所得,並組成各自的黨團。眾院議長由多數黨資深議員出任,參院議長由副總統兼任,另設臨時議長。與西歐國家不同,即便在參、眾兩院獲得多數席位也未必是執政黨,只有總統所在的黨才是執政黨。在總統任期的中間,還有中期選舉,主要是改選部分參議員和眾議院全部改選。
4、美國的總統盡管名義上是所在黨的領袖,但當選後更多的是以「全民總統」的面目出現,其政黨背景和痕跡淡化,沒有哪一個美國總統全面領導過一個黨,他難以通過黨組織來控制國會、州和地方公職人員。美國總統不由國會選舉產生,他不對國會負責。
5、這一政治體制模式的優點是:美國總統的權力較大,總統受政黨的約束小,獨立性較大,有利於較快地作出政治決斷,提高執政效能。其弱點是:美國三大權力體系的相互制約與牽制明顯,造成一些體制消耗。總統無權解散國會,但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國會可以彈劾總統;總統可以任命最高法官,最高法院又可以裁決國會和總統的法律、決定是否違憲。
二 英國政治體制模式的基本特點
1、政黨獲得權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贏得議會選舉的勝利,即獲得下院即眾議院議席的多數。議員候選人大都由政黨推薦或具有政黨背景,多黨參加的競選是體現其所謂民主制度的重要方面,一般都設定了3-5%的門檻票,並實行以多數代表制為主的選舉制度,更有利於大黨獲得多數議席。一般是由獲得下院相對多數的黨領銜組閣,並由該黨的領袖出任政府首腦。但也有議會的少數黨組閣的現象,這尤其是在多個黨進入了議會,且無一黨獲得議會相對多數的情況下更有可能。
2、國家的權力體系以內閣為核心,內閣擁有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力。內閣對議會負責,受議會制約。內閣不僅擁有行政權力,而且具有立法建議權,由執政黨所控制的議會多數保證立法的通過。內閣總理或首相有很大的權力,他不僅能夠挑選閣員,決定國家大政方針,甚至可以解散議會,宣布提前進行大選。
3、總統或國王更多的是一種榮譽性職位,並無真正的實權。在這一政體中,國王均為世襲制,總統多為間接選舉產生,如由國會議員投票選舉產生。總統或國王作為國家元首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象徵性、禮儀性意義,只是在特殊情況下介入政黨間的權力調解,平常較為超脫,不承擔具體責任。
4、政黨大都是一個相對嚴密的組織體系,但右翼比左翼要鬆散。政黨無論是作為群眾黨還是精英黨,大都有一個從上到下的組織系統,乃至還有一套黨的外圍組織如工會、青年、婦女組織,對本黨執政起著一種輔助作用,甚至可以對政府形成某些牽制。
5、這種政權模式的優點是,無論是體制形成還是實際運作都相對民主、公正,更有利於決策的科學和周全。但缺點是,體制或制度容易模式化,導致官僚主義,影響執政效率。
⑵ 美國的法官是怎麼任命的 他向誰負責
1、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有權在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席位出現空缺時提名新人專選。但屬新人選須經參議院下設的由20名參議員組成的司法委員會通過聽證會的形式,就其背景、司法從業經歷和政策立場等進行審查;審查通過後還須經參議院全體會議進行投票表決;最終達到簡單多數、即51張贊成票後,提名即獲通過。
2、提名大法官一旦被正式任命,可終生任職,無需服從原先政黨、美國總統和參議院的要求來進行審判。
⑶ 19世紀美國競選的相關背景
1861年,美國爆發南北戰爭至1865年結束,以北部的勝利恢復了國家的統一。此時,美國資本主義專經濟得屬到迅速發展,形成壟斷資本,控制國家政權,對內實行兩黨制,以民主自由為幌子,實行殘酷的階級壓迫和剝削,對外資本輸出,進行掠奪和擴張。當時美國總統選舉,各州州長也是由兩黨競選而產生,民主黨與共和黨各自拉攏選票,不惜重金收買想在競選中獲勝,兩黨互相攻擊,不惜造謠中傷。
⑷ 美國總統的歷史背景拜託各位大神
美國總統(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同時是美國行政部門的最高領袖與三軍統帥。根據現行的美國憲法第二十二修正案,美國總統任期4年,可以連任一屆。 一般稱為, Mr. President, 總統先生。 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最高領導者,美國總統的權力與影響力極大。傳統上,美國總統(若為男性)的夫人稱為「第一夫人」,其家庭稱為「第一家庭」。建國200多年來,44任美國總統全部為男性。 美國總統官邸為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白宮。總統專用客機的無線電呼號稱作「空軍一號」,專用直升機的無線電呼號稱為「海軍陸戰隊一號」。 美國總統乘坐的坐騎,歷來被稱作「美國一號」。 依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二條第一款,總統須年滿35歲,居住美國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國公民」(通常被解釋為是出生時為合眾國公民)或者是在憲法通過時為美國公民。美國官職中唯正副總統兩職具「出生時為合眾國公民」的任職要件。 [編輯本段]總統選舉方式 美國總統非直接民選,而是由各州委任選舉人團代表選出,其數目同該州在國會應有的參議員和眾議員總人數相等。獲得一州相對多數選票候選人,其所屬政黨可推選該州所有的選舉人團代表。此系統的創建是因為美國制憲時,參加制憲會議的代表們無意決定總統選舉方式,故他們提供各州若干選舉人團代表名額,而由各州自行決定其產生方式。現今各州選舉人團代表皆為民選。 這種選法有些特殊之處。例如說,獲得全國最多普選票的候選人可能未獲最多的選舉人票。這在美國歷史上曾於1826年、1888年、和2000年發生過三次。反對這種選舉法者認為此系統並不民主,因為獲最高民意支持者也許無法成為總統。支持此系統者則認為這種總統選舉法可預防地域主義。因為在多州獲得些微多數普選票的候選人,可以勝過只在一州獲得壓倒性多數普選票者。所以為了獲得選舉人票,候選人必須普遍考慮美國各地區的要求,不能只在乎其中一部分。 [編輯本段]總統的職權 美國是總統制的國家。美國總統的職權依美國憲法第二條規定。 首任總統華盛頓 在行政方面,總統有權處理國家事務和聯邦政府的各種工作。他可以發出對聯邦機關有法律約束力的政令,有權選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機關首長(須經參議院認可),以及其它數百名聯邦政府高級官員。總統是美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可召集各州的國民警衛隊為聯邦服務。宣戰權雖屬國會,但在一些情況下總統往往越過國會不宣而戰。在戰爭和緊急情況下,經國會授權,總統還可擁有更大的權力。 在立法方面,總統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任何法案,除非兩院中各有2/3多數票推翻他的否決,否則該法案就不能成為法律。總統可以向國會提出各種咨文,包括國情咨文、預算咨文、經濟咨文、特別咨文等,建議他認為必須的立法。這是總統影響立法的一個重要手段。此外,總統還享有委託立法權。據此,總統不僅有權在原有的行政體系內進行某些改組,而且有權設立新機構。 在司法方面,總統有權任命聯邦最高司法官員。他可提名任命聯邦法官,包括最高法院法官在內,但須獲得參議院的認可。總統還可以對任何被判處破壞聯邦法律的人(被彈劾的人除外)作完全或有條件的赦免。 在外交事務方面,總統是負責處理對外關系的主要官員。他任命駐外大使、公使和領事(須經參議院認可),接見外國大使及公務人員。總統有權與外國締結條約,但須經參議院2/3多數票的批准;而總統與外國簽訂的一切行政協定,卻不需經參議院的同意。所以,總統往往以簽定行政協定來代替締結條約。 [編輯本段]總統的薪水 從美國開國到格蘭特任總統,也就是美國的前15任總統,拿的薪金都是2.5萬美元,這一水平維持了84年。從1873年格蘭特將軍第一任總統任期快完時起,美國總統的薪金提高到5萬美元。1909年,國會通過決議,把總統薪水又提高到了7.5萬美元,40年後又調整為10萬美元。1969年尼克松當政後,國會一下子把總統薪金加倍,達到了20萬美元。按照柯林頓總統時期通過的法案,從第43任總統小布希開始,總統年薪為40萬美元,這是美國總統的第5次漲工資。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總統沒有雜費可以支配,很多事情得自己掏腰包。從1906年開始,國會通過了一個給行政大員撥旅行費的決議,按決議,總統每年可得到2.5萬美元的雜用。1948年杜魯門作總統時,旅行費已增加到每年4萬美元。到柯林頓時,雜用幾乎與工資相差無幾了。 從1958年起,國會才答應為總統支付退休金,先是定為每年2.5萬美元,後來加至6.6萬美元,到1980年則每次增加為6.963萬美元。而且從1970年起,卸任總統每年還可以支配不超過9.6萬美元的辦公室津貼。
⑸ 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競選活動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開始的
在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率先出現了極右組織「美國法西斯協會和黑衣社」。接著在一些回地方先出現了極右組織答「美國法西斯協會和黑衣社」。接著在一些地方又出現了銀衣社、白衣社、褐衣社、民兵團、美國民族主義黨等法西斯團體。他們殘殺進步工人、農民和黑人,給經濟蕭條的美國帶來進一步的混亂。正是在這種混亂的背景下,美國開始了第三十二任總統競選活動。共和黨仍推胡佛作為總統候選人,民主黨則推出了富蘭克林·羅斯福。
⑹ 美國的總統和聯邦法官誰更牛
首先,在美國聯邦法官是終身的。聯邦法官只要秉公斷案,無須顧慮總統喜歡不喜歡,會不會予以報復或懲罰,將他革職或讓他丟掉飯碗。法官終身制未必是理想的制度,任何人都不可能終身賢明,為什麼要終身制呢? 在美國,這是一個在歷史中形成的制度,制度一旦形成,便以穩定和延續性為重。除非能證明那是一個壞制度,否則不會輕易改變。
大家可能要問:川普的穆斯林禁令違背憲法沒有?同樣也可以問:一個聯邦法官在全國范圍禁止總統令合法嗎?
可能都是大家關心的實際問題。是不是有些犯上作亂,程序紊亂?按照普通人的概念,一個州的官員只能管理自己這個榻榻,如果越界,那是侵權。但是此被告是總統,判決是法官,本來不在一個州所以判決書必須到華盛頓的總統辦公室,因此也遍及美國。讓人浮想聯翩的是,一個小人物都可以在美國全國范圍內作點什麼出格的事業可以說是適宜於全國,因此名聲頃刻傳遍美國甚至更遠。
昨天到今天,美國人又虛驚一場。關心政治的朋友一定知道,華盛頓州總檢察長鮑勃•弗格森代表華盛頓州1月30日在西雅圖聯邦法院起訴川普(案件號碼Case Number:2:17-cv-00141-JLR),要求暫緩執行禁止7國公民入境美國的總統行政令。哈哈,美國人,就是膽大敢於向總統找茬。
好事不用多磨。西雅圖聯邦法院法官詹姆士•羅巴特膽大包天,迅速裁決起訴,否決了川普的行政命令。羅巴特系一名著名的訴訟律師,羅巴特在法庭上起訴、應訴了許多案例,包括一些影響很大的案件。羅巴特是共和黨人,於2003年由共和黨的美國總統小布希提名為西雅圖聯邦法院法官,2016年成為聯邦法院資深法官。共和黨總統提名的法官,否定另一個共和黨總統的命令,是冒天下大不韙。但是法官是終身的,即使有人不高興,也奈何他不得。
美國司法部分秒不誤,當地時間4日針對暫停川普移民禁令的裁決向聯邦上訴法院提起上訴,要求推翻該裁決。可惜,川普的計策不頂用。今天,上訴法院拒絕了上訴請求。川普在推特說,羅巴特的裁決「荒唐」,「實質上否定了」美國的執法權力,這一裁決「將被推翻」。
與此同時,機場一片繁忙,欣欣向榮。美國聯邦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已經通知美國各航空公司暫緩執行總統行政令,可以讓7國持合法簽證的公民登機,進入美國。這是對川普政府的一大挑戰。美國國務院稱至今已經有6萬簽證被廢除。
回頭看,首先川普此舉是否違憲?批評者指出,它違背美國憲法修正案第1條的信教自由,以及憲法修正案第14條的平等權利和正當法律程序。但事前被蒙在鼓裡的國土安全部長凱利辯稱,這項命令「並非針對全體穆斯林,因此不抵觸憲法第一修正案」。也有憲法學者分析,因為有「暫時性(90天)和選擇性(僅有7國),川普這項政策並未針對所有穆斯林,因此沒有違憲問題。」其實這並非美國有史以來首次做出禁止入境命令,以前曾出現了6次。即使如此,由於川普在競選期間就已揚言要停止穆斯林入境,加上川普的行政命令帶有「少數宗教」字眼,因此頗有歧視的意味。
那川普有無違法?1965年美國修訂的「移民與國籍法」(The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禁止以宗教、地域原因歧視移民。因此批評者認為川普此舉違法。川普則舉出1952年另一項有關移民的法律指出,總統有權依據美國「國家利益」暫停任何外國人入境美國。所以川普可能法律上站得住腳。
然而1980年另一項有關難民的法律賦予美國總統更大的裁量權,它規定每年美國總統有權決定接收難民的額度,去年奧巴馬宣布將美國接收的額度從2016年的8萬5000名提高到2017年11萬名,盡一點國際義務。未來川普政府面臨人權團體的違憲和違法訴訟,主要著重在是否濫權,以及是否刻意敵視穆斯林,進而違反憲法修正案。傳統上美國法庭對涉及外交與國安事務的訴訟較少表態,未來這場司法戰還有待發展。不過,川普總統上台就是不一般,我們的生活也熱鬧非凡。出國回國一定要考慮周到,謹言慎行。否則攔在海關不商量。
當然,我們可以說川普未顧及全球首強的道德責任。這場禁令風波對美國造成最大的沖擊還擴及外交層面。美國自從2001年911事件之後嚴格執行國土安全,在美國本土近年不時出現所謂「孤狼式」恐襲事件,這些攻擊多屬獨立自發行動,並非直接受到「伊斯蘭國」策動,與境外移入的移民或難民無關。能否真正預防恐怖行動?實際上不一定有效。但是搞得川普命令影響巨大,輿論嘩然,也許就是他川普的真實想法。
川普對穆斯林的敵視始自選戰伊始,上任之後立即付諸行動,儼然與全體穆斯林為敵,激化穆斯林世界的反美情緒,反而容易給予伊斯蘭國煽動「聖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另外,美國的全球反恐行動需要許多穆斯林國家的合作,川普政府對穆斯林的禁令增添美國國際反恐的難度。
川普本來是反對政治正確的,但是高舉國家安全的旗幟又出於政治正確理論。但美國也有義務告訴全世界,如此自掃門前雪、甚至歧視良善穆斯林的作法是否符合泱泱大國的風范與美國建國200多年的普世價值?那些中國右派拚命推崇的民主實質和核心?
下面討論地方法官可以否決總統行政命令嗎?這看起來不可思議,但是的確可以發生,我們無法抱怨。小人可以與大人物對簿公堂,毫無畏懼。這就是美國制度優越的地方。
另外,必須懂得行政命令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政府一個指令發到行政分支機構,就像如果大公司首席執行官告訴他屬下去做一些事情的部門之一。當然行政命令必須是合法的。聯邦司法部門是有聽到任何關於聯邦法律的合法性提出挑戰。所以,一個人挑戰一項行政命令,一名法官審理此案,然後做出了一個決定。應提出上訴,高等法院將然後審理此案並作出另一個決定。這樣,總統不至於凌駕到法律之上!
問題是,為什麼機場開始拘留人簽署命令後的不到一個小時就認真執行解除令呢?是的,有人不滿川普,所以反對的法令和裁決容易實施。命令不經過法官之前他們的應用,但法官認為使用是非法,則應該停止。當川普禁令時,署理律政司耶茨不想為他解釋,結果遭到解僱。
法律有重要的一條,從字面上單個法官就決定一切,這是司法系統的工作原理。最高權力者就是法官,與法庭大小無關。如果有人提出訴訟,司法系統就要解決糾紛,其最終解決方式是裁決。一經裁決,立即生效。當然你可向更高一級的法院,法官提出上訴;最終是最高法院。但是人民在法官做出判斷和裁決後都得自覺遵循法官的決定。
移民禁令至今並沒有推翻,現在只是一項臨時限制令。臨時禁令本身會提出質疑,並可以自行取消。川普禁令也許法院會發現,雖然有些道理但是整個的禁令也許不合法,最可能的結果是,可能敗訴。綜上所述,美國是民主國家,為了國家穩定,人民生活不受煎熬,權力是受到制約。要想產生希特勒還是真不容易地。
⑺ 美國聯邦制的權利機構。總統怎樣選舉誰掌握司法全最高法院大法官由誰提名
美國實行總統制,總統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總統選舉的程序分為預選、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總統候選人競選、全國選民投票選出總統「選舉人」和「選舉人」成立選舉人團正式選舉總統5個階段進行,整個程序需耗費近一年的時間。預選通常在大選年的2月份開始進行,6月份結束。其間,各政黨登記參加總統競選的人將為獲得黨內總統候選人的提名而展開競爭。預選的另一項任務是各黨推選出各州出席本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預選通常從美國東北部的小州新罕布希爾州開始進行。預選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各黨從基層選區開始,自下而上逐級選出出席縣、州和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另一種是由各黨的選民在同一天到投票站秘密投票,分別選舉各自支持的總統候選人,然後根據各候選人的得票比例確定該州參加各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人數。由於第二種方式比較正規,在近幾屆總統大選中,絕大部分州採用這一方式。各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一般在7、8月份舉行,其主要任務是確定該黨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並通過黨的競選綱領。全國代表大會之後,總統競選便正式拉開帷幕。這一過程一般要持續8至9周。在此期間,各黨的總統候選人要耗費巨資,穿梭於全國各地,通過廣告大戰、發表競選演說、會見選民、召開記者招待會以及進行公開辯論等多種形式,闡述其對國內外事務的政策主張,以贏得選民對自己的信任,爭取選票。全國選民投票是在選舉年11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後的第一個星期二舉行。全國選民投票日也叫總統大選日。由於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因此總統大選日實際上是選舉代表選民的「選舉人」。真正的總統選舉則是在12月第二個星期三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一舉行(今年是12月13日)。屆時,各州被推選出的「選舉人」將前往各州的首府進行投票,最終選舉出總統。當選總統將於次年1月20日宣誓就職。另外,在總統大選日,選民還要在聯邦范圍內進行參議院和眾議院選舉。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院有議員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院議員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後全部改選。
司法權屬於聯邦各級法院,法院負責審查法律。
美國總統提名並終身任職的是聯邦最高法院法官,每個總統可以在上任時任命一個首席大法官,也可以不提名,沿用之前的。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終身任職,總是差不多有十幾個。
⑻ 哪位美國總統當過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
美國總統威廉·塔夫托(William H. Taft,1909-1913年任職)
#################
節選:
美國總統威廉·塔夫托(William H. Taft,1909-1913年任職)最為感同身受。此公一生的夢想是當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但卻陰差陽錯先當上了美國總統。為了實現人生終極夢想,總統任內,他合法地利用職便打破常規:提名年老體衰的大法官愛德華·懷特出任首席大法官,為自己退休後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鋪平道路。1921年懷特去世後,苦候多年的塔夫托如願以償,成為聯邦最高法院的掌門人(1921-1930年任職),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既當過總統又作過首席大法官的美國政治家。
有一次記者問及老先生總統寶座與大法官席位兩者間哪一把交椅更讓他嚮往時,老先生不屑地回答:廢話,當然是後者。足見「一流的人才當法官,二流的人才當總統」此話並不是空穴來風或隨便說說。
參考資料:《走出地下室: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故事》
http://blog.sina.com.cn/u/4bdec60e010007s4
⑼ 美國的政治漫畫,騎士預知哪一位總統
一、美國政治體制模式的基本特點
美國的政治體制是一個總統制的國家,在其早期的權力構架中,並沒有政黨的因素,只是在後來政治角逐中,政黨不斷在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特點是:
1、總統候選人由政黨產生,總統在全國由全體選民直接投票、間接選舉產生,當選總統並不一定是得到絕對選票多者,而是為獲得選舉人票更多者,哪一位總統候選人只要獲得270張選舉人票即當選美國總統。當選總統所在的那個黨即為「執政黨」,上台組閣行使行政權。總統還是行政首腦,直接控制著行政,並且還是三軍總司令。
2、美國的政黨體制相當鬆散,政黨存在的意義更多的是作為各類選舉的工具,選舉之後,政黨作為一種組織體系作用相當微弱,所以它是一種典型的「選舉黨」。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兩黨制國家,但它不同於西歐國家的兩黨制,它不是以意識形態劃分的,而是按照區域和利益集團來劃分,兩黨從本質上講都是代表不同資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在美國的權力體系中,從聯邦到地方各級的絕大部分權力都由兩黨人士掌控,第三黨從未在真正意義上對共和、民主黨構成實質威脅。
3、美國的國會即眾議院、參議院議員一般由政黨參選,由全民投票直接選舉產生,擁有立法權。除個別當選議員是第三黨、獨立人士外,大部分議員都由共和、民主兩黨所得,並組成各自的黨團。眾院議長由多數黨資深議員出任,參院議長由副總統兼任,另設臨時議長。與西歐國家不同,即便在參、眾兩院獲得多數席位也未必是執政黨,只有總統所在的黨才是執政黨。在總統任期的中間,還有中期選舉,主要是改選部分參議員和眾議院全部改選。
4、美國的總統盡管名義上是所在黨的領袖,但當選後更多的是以「全民總統」的面目出現,其政黨背景和痕跡淡化,沒有哪一個美國總統全面領導過一個黨,他難以通過黨組織來控制國會、州和地方公職人員。美國總統不由國會選舉產生,他不對國會負責。
5、這一政治體制模式的優點是:美國總統的權力較大,總統受政黨的約束小,獨立性較大,有利於較快地作出政治決斷,提高執政效能。其弱點是:美國三大權力體系的相互制約與牽制明顯,造成一些體制消耗。總統無權解散國會,但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國會可以彈劾總統;總統可以任命最高法官,最高法院又可以裁決國會和總統的法律、決定是否違憲。
二、英國、德國等政治體制模式的基本特點
這類國家的政黨政治及政權構成模式在西方較為普遍,包括如英國、德國、瑞典、加拿大、義大利、日本和西歐大陸的多數發達國家。它們基本上都是屬於責任內閣制政體,是典型的議會民主制政體,其基本特點是:
1、政黨獲得權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贏得議會選舉的勝利,即獲得下院即眾議院議席的多數。議員候選人大都由政黨或具有政黨背景,多黨參加的競選是體現其所謂民主制度的重要方面,一般都設定了3-5%的門檻票,並實行以多數代表制為主的選舉制度,更有利於大黨獲得多數議席。一般是由獲得下院相對多數的黨領銜組閣,並由該黨的領袖出任首腦。但也有議會的少數黨組閣的現象,這尤其是在多個黨進入了議會,且無一黨獲得議會相對多數的情況下更有可能。
2、國家的權力體系以內閣為核心,內閣擁有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力。內閣對議會負責,受議會制約。內閣不僅擁有行政權力,而且具有立法建議權,由執政黨所控制的議會多數保證立法的通過。內閣或首相有很大的權力,他不僅能夠挑選閣員,決定國家大政方針,甚至可以解散議會,宣布提前進行大選。
3、總統或國王更多的是一種榮譽性職位,並無真正的實權。在這一政體中,國王均為世襲制,總統多為間接選舉產生,如由國會議員投票選舉產生。總統或國王作為國家元首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象徵性、禮儀性意義,只是在特殊情況下介入政黨間的權力調解,平常較為超脫,不承擔具體責任。
4、政黨大都是一個相對嚴密的組織體系,但右翼比左翼要鬆散。政黨無論是作為群眾黨還是精英黨,大都有一個從上到下的組織系統,乃至還有一套黨的外圍組織如工會、青年、婦女組織,對本黨執政起著一種輔助作用,甚至可以對形成某些牽制。
5、這種政權模式的優點是,無論是體制形成還是實際運作都相對民主、公正,更有利於決策的科學和周全。但缺點是,體制或制度容易模式化,導致官僚主義,影響執政效率。
三、法國政治體制模式的基本特點
與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不同,法國的政權模式是一種「半總統制」模式,既有總統制的特點,又有議會制的特徵,其主要特點為:
1、總統候選人由政黨或政黨聯盟,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從原來的七年減為五年,同議會、任期同步。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權力不如美國總統大,但又遠遠大於內閣制國家的總統或國王。他掌管著國家的外交和國防大權,決定包括經濟社會事務在內的各項大政方針,實際上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但他不是行政首腦,也不具體負責經濟社會事務),主持內閣會議,享有對官員的任命權,並有權解散議會,宣布提前大選,還可施行憲法第16條規定的非常權力。
2、由獲得下院即國民議會多數的政黨組成,也由該黨領袖出任,並由總統任命,主要職責是管理經濟與內政事務,同時對總統和議會負責,議會可以質詢並彈劾。
3、法國的總統和議會一般都實行兩輪投票制(總統如在第一輪選舉中獲得超過50%的多數,就不必再進行第二次投票),總統、議員都是由在第二輪投票中獲得相對多數的候選人出任。如果總統與獲得議會多數的黨不是同一個黨,便會出現「左右共治」的政治現象,但一般都把在中當政的黨視為執政黨。近20年來,法國幾次出現了這種「左右共治」的現象。
4、這種政治模式的優點是,權力相對分散,不易於導致專制和專權,總統握有一定的實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其缺點是,行政權力的分散使得權威較弱,不利於國家管理,而且「左右共治」現象又導致了政黨間的爭權奪利,損害了政黨的形象,也不利於社會問題的順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