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教授
① 法律圈內這四者目前的社會地位狀況如何——法官、檢察官、律師、教授。
初春,我被派到上海培訓一個月,這座繁雜的城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滿街女孩子們非常時尚的裝束,處處可見的工人們的藍色外衣,地鐵里攢動的人頭和冷漠的眼神,新天地里交錯的觥籌與混雜的語言,各式優雅豪華的新舊別墅,以及陰暗的弄堂、潮濕臟亂的共用衛生間和廚房。所有這些城市的貧富元素都在這里自然地混合了。當我在上海的同學請我吃那些赤醬重油的上海菜時,他一再給我解釋這不是本幫菜,本幫菜更清淡適口。我到他的住處看過,狹窄的樓道上去,是十分局促殘破的小房間,卻必須支付每月一千元的租金。他自豪地告訴我,這邊是浦西的黃金地段啊,浦東雖然便宜但上海人都不願意住那邊。我可以理解他作為上海人的自我優越感,但卻無法接受在普遍的生活重壓下仍然自我陶醉的井底之見,他對其他城市的輕視根本不需要理由。
有一個周末,我曾經站在上海的街頭,看人群洶涌地從身邊流過。我這小城市裡來的人真的是有些吃驚,我彷彿可以聽到這座城市因為負載這么多的人流而喘息著。當突然下起大雨時,整個市區的交通都癱瘓了,滿街的車子摩肩接踵地挪著,喇叭按得震天響。在半夜裡,我也常常被這樣的喇叭聲驚醒,在我們那個城市早已禁鳴很多年了。而且我常常被這里不高的服務水平惹得生氣,我也試過在下班高峰時去擠公共汽車,幾乎全部以最後打的告終。如果我是遊人,我或許只會看看外灘和陸家嘴的摩天大樓,但我突然有興趣去更深地了解它。當我離開時,我在這座城市感到一種狂躁的氣息,我因此感到十分疲勞,同時也知道了自己只能呆在小城市裡。
從上海回來已是晚上,雷來敲我的房門,說看到我家的燈亮了。他給我煮方便麵時,我累得歪在沙發上不想起來。當熱騰騰的雞蛋面端上來時,我忽然覺得十分感動。我興致勃勃和他談起在上海的所見所聞,他不太專心地聽著。後來他告訴我,我們庭的審判員王因為涉嫌受賄而被檢察院正式立案了。我非常震驚。對於我來說,王是一位和藹的大叔,因為一進法院我就是他的書記員,他可以說是我的師傅了,他對我的幫助我從來感激。雷並不很了解具體案情,只是知道已經被確認的數額有兩萬,這已經夠關上幾年了。
我去上班的時候果然沒有看到王,我問同事們關於他的事,大家都直嘆氣。過了幾天,王到院里來。四十歲出頭的人,卻突然變得十分蒼老,他客氣地和同事們打著招呼,匆匆收拾了自己的東西就走了。我不知道如何與他對話。後來王被判了三年徒刑,沒有緩刑。這件案子不止牽涉他一個人,中院的一個法官和銀行的一個處長也同時被指控,而咬出他們來的是一名和他們相熟的律師。為此全院又開了一次廉潔自律的思想會議,院長並沒有過多地談論王的事情。我聽說王並不是膽大之人,收到的賄款他都整整齊齊的藏在家中,到案發時一分錢也沒動。有人因此說他笨得可以,我卻覺得有些難過。為了那幾萬元錢,王的人生已經被攔腰切斷了。
那個春天於是變得特別寒冷。本來很愛睡懶覺的我卻在每天凌晨醒來,在陽光還未刺破薄霧的時候就已經走在上班的路上。那潮濕的空氣沾滿我的發梢,裸露的耳朵一摸總是凍得冰冷冰冷的。我開始喝咖啡,雖然只是速溶的,但卻一天可以喝幾杯,雷為此勸我要小心胃。爸爸媽媽已經開始關心我的單身問題,對他們來說,我即使還不想結婚,也應該有個穩定的男朋友了。自從楊結婚以後,我發現身邊未婚的同學越來越少。男生們有些都抱上兒子了,我們這些女生就顯得越發是老姑娘了。
可是日子過得這樣快,我雖然有時覺得孤單,卻心情平靜地不起一點漣漪。自從丁常常向我抱怨她的男友早出晚歸後,我對現代的愛情方式提不起一點勁來。最重要的原因可能還是雷的若即若離。我不知道我們這樣的關系維持下去會變成什麼,可能還沒有綻放激情就淡成友情了。我不了解他的想法,他似乎很關心,又似乎很願意與我保持距離。我現在習慣了他的偶爾出現,有時仍會想念他,但沒有了惴惴不安的激動和費盡心思的揣測。丁氣急敗壞地搬到我的住處後,雷來得更少了。
丁的那位行政主管四處尋歡的事跡敗露以後,他彬彬有禮地向丁提出分手。丁已經辭掉了工作,因為惱羞成怒而窩在房間里幾天不出。她會在半夜點一支蠟燭,穿著白色的睡袍,幽幽地坐在窗前。我第一次看到那情景,差點給她嚇個半死。我不理她,任她終日"表演失戀"。一開始我讓她吃飯,她總以怨婦的眼神看看我,再搖搖頭。餓了兩天後,她就受不了了。那天我下班回家,看她一個人坐在地上,抱著肯德基的全家餐正在啃最後一個雞翅。我很喜歡丁這種沒心沒肺的個性。半個月後她找到了租處,並開始在一家外資銀行上班。當她再次光鮮亮麗地出現在我的面前時,我一點也不意外。
因為丁的交際廣泛,我又與陳取得了聯系。陳在我的生活中本來已經銷聲匿跡了許久,我也很少再想起他。他給我打電話的時候,我十分驚訝,他向丁要的我的號碼,說他有個朋友有些事想向我咨詢一下。他介紹來的朋友正是我曾見過的在出版社工作的蔣。那個清瘦的姑娘坐在我的面前,很少抬眼,她慢慢地喝著茶,長時間的思考著。蔣告訴我,她們出版社的副總編,一個好色的歐吉桑,常常亂摸她的手,有時甚至掐她的屁股,她忍了很久,但現在想告他,但該怎麼告呢。蔣有些雀斑的小臉漲得通紅,再三斟酌著她的語句。她說,這個副總編對去他們出版社請求出版的年青女作者們都常常非禮,大家為了出版都只有隱忍。我告訴蔣這是性騷擾,她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但是作為女人,我提醒她必須做好心理准備,如果此事公開,作為未婚的女孩,她將面對巨大的壓力,唾沫星子會淹死人。蔣告訴我她在此案後將離開這個城市,所以她已不畏懼面對羞辱。
已經談及了這么敏感的問題,我們彼此覺得十分親切。後來我們講起了陳。果然,蔣曾經希望能與陳成為戀人。但是不行,她低垂著眼瞼說,陳是因為導師著作的出版之事而認識她的,陳一直對她很好,她也以為這種好有著特別的含意。但是後來陳發現她在出版社不但沒有任何權力,而且性格相當懦弱時,就疏遠了與她的關系。我很奇怪的是,為什麼蔣知道陳有利用她的意思,卻並無半點怨恨,仍然十分信任和依賴他,她一定將性騷擾的事告訴了陳。蔣嘆了口氣說,陳是她不可企及的男人,她早就預感到這樣的結果,但應該說從頭至尾陳並沒有欺騙她,這就足夠了。這就足夠了嗎?我深為觸動。
後來蔣離開這個城市時,我和陳都去送她,她在這里並沒有什麼朋友。陳告訴我,他對蔣並非沒有一點感情,這么多年,由於她的依賴,陳常常感到充實。但是對陳來說,蔣的過分依賴讓他對未來沒有信心,他不願意因為這樣的戀人而讓生活變得很累。他需要時間和空間去展開他還沒有開啟的人生藍圖。一直在讀書的陳,就像不斷鼓張的風帆,充滿了蓄勢待發的傲氣。我很佩服這樣的勇氣與理想,但我並不苟同男人們對愛情如此理性的處理方式,陳是這樣,杜是這樣,雷也是這樣。陳說過一句話,讓我對自己十分疑惑。他認為我這樣的女孩是現代男人的理想伴侶,有著獨立的思想與務實的態度。但我並不認為我具有那樣的優點,而且至今並沒有哪個男人願意選擇我為終生伴侶。
當我對自己的愛情生活沮喪不已時,丁已經開始了一種嶄新的嘗試。她去參加了八分鍾約會的活動。也就是幾對男女由主持人擺弄著,每八分鍾換一個人交談,然後確定自己的心宜對象繼續交往。真是超級無聊的愛情游戲,不過丁卻興致勃勃。她和我描述了約會的每一個細節,並誇張地模仿著那些參加約會的男人們的特點。一星期後她欣喜若狂地跑來告訴我有三個人選中了她,我隨手給她潑了一桶冷水,參加這種游戲的能有好男人嗎。她居然也嘆氣說,這個歲數了,好男人都被搶光了,只能作次優選擇。她突然提到雷,令我措不及防。丁認真地告訴我,雷算是男人中的上佳品類,不過由於過分隨和平易的個性,很能招蜂惹蝶。這丫頭看男人還是有一套的。
我也常常有這樣的疑問,對於雷來說,我到底算什麼呢?雷從來沒有問起我的生日,所以我生日的那天只有丁打來了電話,丁正在和新的對象約會,說晚點才會來看我。我一個人坐在家裡,這時才發現自己的生活真的很單調。我想起剛畢業時,同學們常常聯系,周末扎堆地吃飯。前些年法院財政寬松的時候,庭里也常組織活動,同事們一起去郊遊、打保齡球或聚餐。但現在這樣的集體活動越來越少了。我總是覺得失落,周末在網上打牌有時一打就是一天,也不是覺著好玩,只是生活無可排遣而已。我也很少買衣服,因為上班總是穿制服,周末又常常在家不見人。
那天我沒有給自己買生日蛋糕,也沒有吃晚飯。我在臉上蒙上面膜,一個人躺在沙發上發呆。我也覺得自己這樣不行,這種狹窄的生活方式,只怕真的到三十歲也嫁不出去。電視里每個台都在熱播各種各樣的電視劇,而公安檢察官法官律師正在成為電視劇里的主角,可能這是十分時尚的職業吧。但我很少能看得下去此類片子,它們所歪曲的正是我的工作與生活,叫人如何下咽。我寧願看無厘頭的古裝片,反正假得徹底點,不會拿腔拿調。雷在外面敲門時,我一開始並沒聽到,後來他叫我的名字,我也沒有應聲。我大睜著眼睛,面膜在臉上早已幹得拉緊了肌膚。我一動不動地看著天花板,耳邊是電視嘈雜的聲響。
丁來的時候,帶來了蛋糕,說是敲詐她的新男友的。我很愛吃冰淇淋奶油,但卻因為身材有些胖起來而開始忌口,不過那晚我還是吃了很多。丁勸我應當走出這個自我的世界。我苦笑了一下,說,走出去,去那種八分鍾約會的場合啊,我可不行,我是法官,要注意形象,被人發現可怎麼辦。丁開始嘲笑我的法官袍,說我穿起來像判官,只見腦袋,不見身體。我對那件不中不洋的法官袍也確實沒好感。在報紙上,我還看到很多學者在探討是否應當將審判席做得比原告席和被告席要高一個台階。這真是畫虎只畫皮的做法,如果要保持法官的威信,就不要在門口掛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條幅,也不要讓當事人每天都能進入我們的辦公室指著我們的鼻子罵。我去過我們院的執行庭,十幾條漢子要承擔兩千件的執行案,大多數又確實很難執行。但當事人才不管這一點,他們每天來找法官催著法官,於是執行庭不大的辦公室每天都像菜市場,當事人的聲音大,法官的聲音要比他們更大。執行庭的法官們煙抽得厲害,粗話挺多,有時喉嚨都喊啞了,真是可憐死了。
② 「法官」代表什麼
對法官的了解,應該是在從事律師工作之後,我不敢說我對法官了解有多深入,但就是這些片面的了解,我也是說這些現象發生在個別法官身上,我舉一個例子,在開庭時常遇見法官對律師說,把主要觀點說說就行了,為什麼法官這樣說,難道他不知律師代表的是當事人?非也,他當然明白。
我不想用多高深的理論來談論這個問題,我也沒有,我只是想從法官二字身上看能不能簡單地解釋這個問題。有時和同事閑聊,說為什麼法官叫法官,而不叫法師呢?就像做教育的叫教師,做美容的叫美容師,有的同事說,因為他是官,是做法律方面的官,所以叫法官。聽起來有點八卦,但聽後聯繫到某些法官的所做所為,似乎有點道理。也許某些法官真把自己當成了官,所以敢對當事人指手畫腳,敢對律師說三道四。但就是把自己當成官,也要當父母官呀,當成人民的公僕呀,當成是為老百姓謀福祉的官呀。
但問題是,法官不是官,去掉這個稱謂,他/她和其他單位的人一樣,不過是一個從事法律的工作者,是什麼讓他/她認為自己是個官了呢?這個問題一下子真不好回答,中國的體制,或是個人的觀念作怪,也許都有吧。但要說到體制上,似乎又不成,國外有三權分立的,不也有法官枉法裁判的。這幾年國家進行法制理念教育,進行三個代表教育,但似乎成效不大,好像教育得某些官員麻木了,再教育還是老樣子,觀念就是改變不了,這是不是某些法官認為自己是官的原因,不好回答。
有人發文說是某些律師讓某些法官成為官了,說法有點刻薄,觀點有點片面。律師是社會法律工作者,他要掙錢養家戶口,那有拿著錢隨便去請某些法官的道理,難道他覺得自己的錢多的用不玩了?有病的人才這樣說,某些法官非要把自己當成官,才是造成律師的無奈之舉。
記得楊立新教授授課時說,他有一次到法院去講課或是什麼,問一個法官,你認為法官代表的是什麼?這位法官說,法官當然代表的是國家,是代表公權力的,楊教授反問,一個法官集國家的公權力於一身對付一個手無寸鐵的被告人,你難道不覺得很殘酷嗎?這位法官無語。這位法官的回答也許能回答為什麼某些法官把自己當成了官,正是他們認為自己是為國家服務的,才導致這種現象產生。楊教授說的好,法官代表的不是國家,而是法律,是站在公正的立場上,運用法律對被告人進行審判。
令人感慨,是呀,如果每個法官認為自己代表的是法律,還會認為自己是個官嗎?還會有我前面所述現象的產生嗎?但願每個法官都知道.
③ 哈佛法學院有哪些著名現任教授
哈佛法學院創立於一八一七年,雖然比大學部(Harvard College)建校(一六三六)晚幾近兩百年,仍是美國最古老的法學院。傳承著常春藤盟校的盛名,哈佛大學前後曾經栽培過七任美國總統,逾四十位教授或校友曾獲諾貝爾獎,大學部及法學院向來皆列全美排行前三名。
哈佛主要校區位於麻州波士頓市郊的劍橋( Cambridge )查理士河( Charles River)河畔,大學部集中於綠蔭蔽天的Harvard Yard:典雅的十二所Houses建構了大學部的多彩生活,充滿名人的傳奇軼事;最古老的建築—Massachusetts Hall(一七二○),從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充當美軍軍營,到現在的校長、副校長辦公室;遊客最愛哈佛捐贈者 John Harvard 的「三個謊言」雕像,也總穿梭於雕梁畫棟、刻滿歷次戰爭中犧牲的哈佛人名字的 Memorial Church 與 Memorial Hall 。相形之下,位於Harvard Yard 以北的法學院建築素樸而多元,形貌迥異的 Austin、Areeda、 Langdell、 Hauser、 Pound、 Griswold Hall、 Lewis Center,以設計者現代主義大師Gropius 為名的系列宿舍及活動中心 Harkness Commons ,象徵不同世代的不同風格。
三大學程,人才濟濟
與多數美國法學院一樣,哈佛法學院提供三個主要的學位學程,JD( Doctor of Jurisprudence )、LL.M.( Master of Laws )以及 S.J.D. ( Doctor of Juridical Science ) 。此三學程雖各有不同的入學資格及學位條件,但在法學院每年提供的二五0門左右的課程 ( course)或小班討論(seminar)課中,不同學程的學生混雜一起上課。至於非學位的部分,除了來自全球各地的訪問研究 ( visiting research )之外,尚有例行短期課程,包括人權研究( Human Rights Program )、回教法研究( Islamic Legal Studies )、國際稅法研究(International Tax Program)、協商研究( Program on Negotiation)、律師實務課程( Program of Instruction for Lawyers )等。本文以下將從台灣學生之觀點,以介紹學位學程為主。
LL.M.(Master of Law)
LL.M.學生幾乎是台灣法律系畢業生初出國留學時唯一的選擇,其以曾在美國或外國完成法學教育者為招生對象,提供一年的進階研究機會。每年只收秋季班學生,招生在年底截止,除了填寫申請表、提供二封推薦信、自傳( personal statement)及學校成績單外,非英語系國家學生必須提供至少六百分以上的托福(TOEFL )測驗成績,但取得入學資格真正的關鍵,乃系個人的學術背景、研究計劃、實務經驗或社會參與等各種條件。雖非申請條件,但許多人都另行提供了能凸顯個人特色的其它數據(profile),諸如摘要曾經發表的學術論文等等。舉例來說,二00一年的一百五十名學生來自全球六十六個國家,最典型的背景乃系外交官或從政者、律師、司法官或法官助理(clerk)、國際組織工作者及已在各國法學院任教者,具有二個以上國家法學學位者亦所在多有。以二00一年學生為例,其中包括十九個美國人、四個台灣人,另有超過二十個以上不同國籍而已在英國劍橋或牛津法學院取得第二個法學學位者。哈佛法學院在政策上並不歡迎已在美國其它學校的LL.M.畢業生,不過因為很多LL.M.校友反應一年學程實在太短,故目前前似正在考慮設計二年的新學程。
LL.M.一年內必須完成廿二至廿六個學分,除了春秋二季之外,還有一個月的冬季課程( Winter term ),每天三小時集中於同一門課。LL.M.學程並不以個人專長領域再行細分,就台灣學生而言,選課除了必須滿足以下二項必修課程外,相當具有彈性。必修的課程包括 :( 1 )至少修習一門美國法課程,其中一門必須是以 JD 學生為主的基本課程(Fundamental Courses),諸如憲法、行政法、公司法、稅法、契約法、侵權行為法、刑法、民事訴訟法、財產法等。(但如果有意考紐約州律師的話,依照紐約律師考試的規定,必須修至少兩門以上的基礎課程,其中一門可以是針對外國學生開設的美國法導讀,此課程在過去曾為 LL.M. 的必修課,但在二000一年學生強烈抗議該課程太淺之後,已於二00二年改為選修)。(2)論文撰寫,其中包括三種選擇:第一,撰寫六學分,一五0頁以上的長篇論文( LL.M. Thesis ),第二,撰寫三學分,七十五頁以上的中型論文( LLM Paper),第三,撰寫一學分,二十五頁以上的小篇論文(essay)。如果該論文並非獨立研究( independent research),而系以某課程( course )或討論課( seminar )要求的期末報告,所得之學分數則另有不同,諸如:若僅撰寫廿五頁小篇論文,則除該課程或討論課之學分外,雖已滿足畢業條件,但並無額外學分;若以撰寫七十五頁的中型論文為某課程或討論課的期末報告,則除了該課程或討論課之學分外,僅可另得兩個學分。學生可就自己對該研究問題的興趣、涉獵程度及寫作野心來進行選擇,必須及早選定指導教授決定論文題目並簽具指導同意書。 LL.M.畢業的條件是,論文成績必須在 B-以上,論文以外的學科平均成績亦必須在B-以上。
二○○二學年的學費為二七、五○○美金,學校估算單身學生一年的生活雜支大致上要一八、○○○美金。
S.J.D.(Doctor of Juridical Science)
S.J.D.申請者必須具有美國法學院 LL.M. 學位,且錄取者以哈佛畢業生為絕大多數,因此就算在台灣已具有碩士學位或已為博士班學生,亦不可能直接申請S.J.D 。與 LL.M. 學程相同,S.J.D.只收秋季班,招生多在每年四月一日截止,平均每年錄取十二至十五人,以外國學生居絕大多數。以二00一年為例,哈佛應屆LL.M.畢業生有廿八人申請,十四人錄取。
申請成敗最大的關鍵,乃系論文計劃( Dissertation Proposal ),除包括論文主題及研究方向外,尚須指明該論文所涵括的三至四法學或其它相關領域,並列明適當的指導教授(經常亦系撰寫推薦信者),因此,申請者的論文計劃至少要得到三名以上的教授支持,才有被錄取的可能。為凸顯研究潛力,申請者應該在其 LL.M. 學程中修習與論文計劃方向有關的科目,雖然並非明文條件,但幾乎所有的錄取者在哈佛的LL.M.平均成績至少在A-或B+之間,同時亦已撰寫至少七十五頁以上、三學分、與論文計劃方向相關的 LL.M. 論文,以展現現有的初步研究成果。換言之,如果有意申請S.J.D.,則在LL.M.學期一開始,即必須決定博士論文計劃的方向,然後依此規劃如何選課、如何撰寫 LL.M. 論文,並盡速與主要指導教授(通常即為 LL.M. 論文指導教授)討論,以決定相關法學領域及其支持教授;俟論文計劃完成後,立即請主要指導教授及其它二或三位相關領域支持教授過目並建議修改。因此,這是一個至為辛苦緊湊的過程,絕大多數的錄取者早在赴美前已有相當清楚的研究方向甚或初步研究成果,或者在LL.M.畢業後先申請留校研究(visiting research)一年再次申請。
S.J.D通常為三至四年的學程,第一年必須完成論文計劃(Study Plan),並組成三至四位教授的口試委員會,該論文計劃必須定期與指導教授討論,經過口試委員們的認可。一般而言,第一年大致上修習與論文領域有關的、八學分左右的課程。在第一年至第二年間,必須在論文寫作前完成資格考( General Examination ),得以口試或筆試之形式進行。通過資格考後,必須在 S.J.D. 候選人及應邀教授所組成的學術討論會中發表兩次( Presentations at the S.J.D. Colloquium ),第一次不得晚於第二年,第二次必須在畢業前。資格考後三年內必須完成平均為三至四百頁的博士論文,然後提交口試委員會進行口試(Oral Defense)
J.D.(Doctor of Jurisprudence)
與美國多數法學院相同,J.D.學程乃系以提供三年美國基礎法學教育為目的,申請者必須具有學士以上的學位,原則上不具有法律背景,並以美國學生為絕大多數,少數非美國籍者,亦皆曾在美國就讀大學。既然在台灣接受大學教育者幾無可能就讀J.D.學程,本文不擬對其詳述。簡言之,申請關鍵除在學成績、個人履歷、師長推薦之外,LSAT(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成績亦至為重要。在長春藤盟校中,似僅有哥倫比亞法學院(Columbia Law School)接受該校LL.M.畢業生轉讀J.D.學程,哈佛法學院並不接受這種申請。
哈佛一年錄取五百名左右 J.D. 新生,全校三個年級的 J.D. 總共大約一千五百名,與一百五十名 LL.M. 混雜上課,比例大約十比一,仍以美國 J.D. 學生占絕大多數。當然J.D. 一年級的基礎必修課程,諸如契約法、侵權行為法、財產法、刑法等,較少 LL.M. 選修,多數 LL.M.集中在個人有興趣的二、三年級 J.D. 課程或專長領域的討論課。與多數美國法學院相同, J.D. 學生仍是哈佛法學院的主流,許多耗時超過一年的知名傳統活動,諸如許多教授在學時皆曾參與編輯的哈佛法學雜志 ( Harvard Law Review ) 、優勝者將被刻名於圖書館牆上的模擬法庭競賽(Ames Moot Court Competition ), LL.M. 學生受限於一年修業年限,並沒有參與的機會。
巍巍良師,惠我良多
哈佛法學院於一九九九年有一四六位教授,每年亦有許多全球知名的訪問教授(visiting professor)開課。
憲法乃系傳統中最強的學門之一:Robert Walmsley University Professor, Frank Michelman美國八○年代後期,憲法理論中所謂 「共和思想復興運動」 (civic republican revival)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被認為是John Rawls的政治哲學在憲法理論中的代言人。著名的憲法學Laurence H. Tribe 曾在現任總統George W. Bush的選舉爭議中,擔任前總統選人Al Gole的顧問。其在 1978 年出版的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 (現已改版至第三版)被認為是自Joseph Story大法官的 "Commentaries o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於1833年問世後,美國最重要的憲法 "注釋書" (treatise);有趣的是,Story 大法官也是哈佛法學院第一位講座教授。Charles Fried曾擔任里根政府時期的Solicitor General,是美國重要的保守派憲法學教授,認為法律自成體系,有其獨立於社會價值之外的理性。刑法學教授Alan M. Dershowitz偏重於憲法觀點的刑事司法正義,曾參與諸多知名案件,除了也在Bush v. Gore訴訟過程中提供法律意見外,更是Simpson案中最重要的被告法律顧問。Elena Kagan專長於行政權理論及政法。
美國法律史大師Morton J. Horwitz所撰寫的兩冊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Law,貫穿美國從獨立之前到二十世紀中期,深入地分析其間法律制度與經濟發展的互動。其中第一冊於1977年出版時,更被認為提供了美國法律史一種全新的認識觀點。
批判法學派(Critical legal studies)教授們常對學生極具有啟發性即挑戰性,其中以Duncan Kennedy與Roberto Unger最值得一提。與一般所認知的批判法學者不同的是,Duncan Kennedy與Roberto Unger都是從現行法律體系出發,揭穿既有法律體系所宣稱的價值中立。其中Duncan Kennedy於1979年出版的文章 "The Structure of Black Stone's Commentaries" ,從檢視common law的基本體系與結構指出現行法律中的基本構造,如公私二元對立、實體與程序區分等看似中立的概念,實則包含了維持現狀的價值決定;他的A Critique of Adjudication一書是許多學生的最愛。至於Roberto Unger更從反省啟蒙之後西方知識體系的發展,指出現代西方理性法思考的局限。
兩位始於女性主義法學研究的女性教授頗值得一提。Martha Minow從女性主義的觀點出發,分析認同政治與憲法平等保護之間的關系,近年來更把關懷的焦點擴大至轉型正義的追尋,從restorative justice 的角度探討轉型社會中沖突解決與族群和解的可能性與可行之道。Janet Halley則結合女性主義與同志理論,批判既有法律體系對於女性、同志以及其它弱勢族群的歧視。
國際法方面,Henry J. Steiner乃系人權學程(Human Rights Program)的指導教授,亦開立國際人權法等課程。Anne-Marie Slaughter則偏重於國際關系及制度理論(Institutionalism),她同時也是由LL.M.及S.J.D學程組成的Graate and International Legal Studies的指導教授,不過她二00二年秋即將離開哈佛,轉到普林斯頓(Princeton)大學的國際公共事務學院擔任院長(Dean of the Woodrow Wilson Schoo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甚受學生歡迎的歐體法(EU Law)及世界貿易組織法(WTO)大師Joseph H.H. Weiler,亦於二00一年秋被紐約大學挖角。
法律經濟分析亦系哈佛相當強的一門,許多教授具有經濟與法學雙博士,並各以不同領域為法律經濟分析之體裁,Lucian A. Bebchuk開有法律經濟分析、公司法、公司並購及重整、資本市場等課程;Louis Kaplow則開有法律經濟分析及稅務政策等課程。 Steven M. Shavell的法律經濟分析課程亦頗受學生好評。
公司法方面,法學院院長(Dean) Robert C. Clark早在一九八五年出版的公司法教科書歷久不衰,Reinier H. Kraakman的公司法、公司財經(Corporate Finance)、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John C. Coates IV的公司法,證交法,公司並購(M&A)等課程,在理論體系與實務運作上皆兼具啟發性。行為主義學派(Behaviorism)、研究侵權行為法出身的Jon Hanson的公司法課程則是另一絕,不斷提出對資本主義的質疑。Hal S. Scott乃系國際財經學程(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s Program)的指導教授,其國際金融法、國際財經法、證券交易法等課程皆頗受歡迎。Elizabeth Warren則系知名破產法學者。
哈佛法學院的智慧財產權及科技法律課程相形稍弱,二00一年春天,學生尚集結簽名要求學校強化智財權及科技法律相關師資。William W. Fisher III所開立的智財權、比較及國際智財權法體系清晰,甚受歡迎;Jonathan Zittrain乃系法學院最年輕的教授(1995年JD畢業生),專長領域網際網路規范、計算機法、數字財產權法等。
東亞研究中心(The East Asian Legal Studies Program, EALS)創辦於一九六五年,乃系美國最早的東亞研究單位之一,從事國際法比較法、以及中、日、韓東南亞之法律文化研究,經常舉辦與亞洲議題有關的討論會或學術演講。William P. Alford乃系東亞研究中心的指導教授,其開有中國法研究、國際貿易法、東亞區域法律等課程。他精通中文,對於亞洲學生非常照顧,也是許多亞洲學生撰寫學位論文或申請S.J.D.時的指導教授。
另外,哈佛法學院的協商訓練課程(negotiation workshop)甚為知名,常在冬季學程開課,學生分組就模擬案例實際進行協商演練,相當能反映美國法學教育強調演辯協商能力的精神。不過選修此課程須具有突出的英文口語能力,故亞洲學生較少參與。
焚膏繼晷,孜孜不倦
在人才濟濟的哈佛法學院就讀,同儕壓力當然相當大,尤其教授們多半標榜蘇格拉底式(Socratic)教學法,喜在上課時與學生詰問辯難,小班討論課發言壓力自不在話下,縱算是一兩百人的大班必修課程,教授或者隨堂隨機抽問,或者排定輪值(panel)依序抽問,通常一門課至少會有一兩次機會要在全班面前與教授對答,有時問答往返十數分鍾,對於英語口語能力欠佳者更是挑戰。就學業成績而言,法學院原則上要求教授們依據比例分配表(Scale)分配全班成績,以期公平,不過當然不予理會者仍大有人在,以二○○一年為例,某憲法知名教授曾經特別邀宴某LL.M.學生,因為她的憲法成績乃系該教授十年以來所給的第一個A+。
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多數學生當然都是圖書館的常客,焚膏繼晷,孜孜不倦,不敢或懈。哈佛大學擁有全美歷史最悠久(始於一六三八年)、全世界最大(逾一千三百萬藏書)的圖書館,九十處館藏中,大學部的十一處佔了最大部分,其中Widener Memorial Library 即有三百五十萬藏書。法學院圖書館以第一位法學院院長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 為名(任命於一八七0年),並紀念他為振興法圖、擴展館藏所花的心血。Landell圖書館目前有超過五十萬藏書,希臘式的長廊巨柱,建築宏偉,尤其經過一九九七年整修以後,更是煥然一新。大門口內矗立著知名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Joseph Story的塑像,學生常笑稱他舉起的手指意味著對不用功的學生的譴責。挑高的建築、典雅的氣氛及舒適的座椅,使得在圖書館內閱讀寫作相當享受,有些學生甚至常在大考前在圖書館躲過警衛關門時的搜尋,然後在館內通宵達旦,畢業後回想起來,回味無窮。
莘莘學子,文化交流
上課之外,當然哈佛生活還是有悠閑愜意的一面,新英格蘭(New England)的楓紅乃是知名的勝景,縱無暇往北探訪New Hampshire或Vermont的賞楓聖地,秋冬之際,校園里殘紅夾雜無邊落木,亦已美得蕭瑟。冬雪時,法學院每棟建築間相連的地下通道雖提供避寒的走道,但與同學相約如稚童般打雪仗,踏雪尋梅,樂趣無限。春夏之際,查理士河畔的全國大學劃船比賽,每年四月間具有一百五十餘年傳統的哈佛、耶魯體育競賽等,都是年度盛會。除了許多傳統或年度活動外,社團或學會針對特定議題舉辦的Colloquium或Conference、外國學生籌辦展現世界文化的各種慶典、校方舉辦的外交性正式宴會,的確令人應接不暇。
每天數十封來自同儕LL.M.的Email List的電子郵件,除了無以計數的party邀請外,最有意思的,是同儕們第一手撰寫的影評、書介、藝術文學討論、政治辯論、諷世詩文,有人當過參展電影導演、有人出過暢銷詩集、有人作過十幾年的政治牢、有人極左、有人極右……各路好漢法學及法學以外的素養、文藻與視野,就不斷地在電子郵件及口沫橫飛中盤旋激盪。
學校附近Cambridge的高額房價迫使多數學生住在宿舍,也形成學生群居浪漫的氛圍。圖書館關門後校園處處可見星空夜語,或高談闊論、或卿卿我我;周末晚上,或者在大屏幕教室放映各國學生推薦的各國好電影,或者在簡陋不堪的宿舍大廳中把酒言歡,興起亦可寅夜離校游盪,跨國的心靈及經驗交流似乎如此簡單而令人滿足。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哈佛法學院絕對值得走一遭。
④ 下列哪些人可以擔任仲裁員( ) ①律師 ②法官 ③教授 ④因故意
答案A
仲裁委員會從公道正派的人員中聘請仲裁員,一般為具有豐富的法律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律師、法官、教授等。故從本題來看①②③符合題意,故選A項。
⑤ 香港男演員法官閣下胡非教授是誰演的問
出現在 第2、3、4、5、7集里的 胡教授,飾演者是姚兵;
姚兵(1979年10月9日出生),原名姚斌,現為香港無線電視基本藝人合約藝員和TVB8主持人。
⑥ 法官兼職大學老師嗎
一、無具體法律規定禁止法官兼職非法庭翻譯官。但法官的道德准則要求參與的活專動不得營利。屬
二、法律依據:
《法官法》第十五條 法官不得兼任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不得兼任行政機關、檢察機關以及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務,不得兼任律師。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第十七條 不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的經營活動,不在企業及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法律顧問等職務,不就未決案件或者再審案件給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提供咨詢意見。
⑦ 這段話一共講了哪三層意思概括出層意 今天在座的同學中,有教授、法官、軍人、經濟師,有本市頗有名氣的
1,在座的有很多不同行業的人
2,陳述了一件老師曾經犯得錯誤
3老師對我們的教誨我們一直念念不忘
⑧ 今天在做的同學中,有教授,法官,軍人,經濟師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您的諄諄教誨一直激勵著我們。
您的坦誠深深地感動了每一位同學。
⑨ 這四者目前的社會地位/聲望狀況如何——法官、檢察官、律師和法學教授
法官,檢察官都不錯,不過檢察官比較辛苦了,經常要大太陽的去取證什麼的~
⑩ 國家法官學院副教授屬什麼行政級別
副教授屬於專業技術職稱序列,與行政級別屬於行政職務序列,它們分屬兩個不同序列。
如果既是教授,同時還擔任血樣的院長或副院長,那麼教授就是他的學術職稱,院長或副院長就是他的行政級別。
就此而言,僅僅是一個副教授是沒有對應的行政級別的,如果非要與行政級別比較,可以用他的副教授的工資比對相應的行政級別的工資,就可以說相當與行政級別的XXX級。關鍵是副教授的工資並不是一個檔次,分為幾個檔次。因為沒有具體的工資數額的參照,因此不好判斷副教授相當於什麼行政級別。
職稱與行政級別
一、專業技術職稱
(一)職稱簡介
專業技術職稱是指經國務院人事主管部門授權的部門、行業或中央企業、省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審機構評審的系列專業技術職稱。專業技術職稱的專業范圍領域基本涵蓋國民經濟生活的各行各業,例如工程、醫學、會計、教育、科研等。評審對象包括在事業單位(包括學校,小學、中學以及高校),醫院,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中從事管理、教學、科研、工程技術、設計、駕駛操作等工作的專業人員,具有教學、研究系列職稱的人員。
(二)職稱序列
因涉及面太廣,無法一一列舉,僅以學校為例:
二、中國行政級別
(一)級別簡介
採用行政五級劃分為:國家級、省部級、司廳局級、縣處級、鄉鎮科級,各級分為正副職。中央部委的等級即平常大家所說的「國、部(省)、司、處、科」五級。除國家級以外,其他三級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地方三級行政劃分。 行政級別中是沒有股級的,股級是介於副科級和科員之間的,是一種習慣的稱呼。
(二)職務與級別
1. 國家主席
2. 國務院總理:一級;
3. 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二至三級;
4. 部級正職,省級正職:三至四級;
5. 部級副職,省級副職:四至五級;
6. 司級正職,廳級正職,巡視員:五至七級;
7. 司級副職,廳級副職,助理巡視員:六至八級;
8.處級正職,縣級正職,調研員:七至十級;
9. 處級副職,縣級副職,助理調研員:八至十一級;
10. 科級正職,鄉級正職,主任科員:九至十二級;
11. 科級副職,鄉級副職,副主任科員:九至十三級;
12. 科員:九至十四級;
13. 辦事員:十至十五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