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起訴控式
『壹』 控告式訴訟與糾問式訴訟的概念以及區別是什麼
糾問式訴訟其對稱為「控訴式訴訟」,又稱「審問式訴訟」。發端於羅馬帝國時期,盛行於中世紀後期歐洲大陸國家的君主專制時期和中國古代封建專制社會。亦曾是歐洲宗教裁判的一種形式。其主要特點是:(1)審判官集偵查、控訴、審判職能於一身。不論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據職權主動追究犯罪。(2)司法機關負責調查事實,偵查和審判秘密進行。(3)被害人只是告發人。被告人只是訴訟客體,沒有任何訴訟權利,只是被審問,受追訴的對象,(4)被告人口供為最佳證據。刑訊逼供合法化、制度化。最典型的糾問式程序見於德國1532年的《加洛林納法典》。
控訴式訴訟又稱「彈劾式訴訟」。主要實行於奴隸制民主共和國和封建制初期一些國家的一種訴訟形式。其基本特徵是:(1)控訴與審判職能分立,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則。(2)案件一般均由被害人或法定代理人提起訴訟,由法院直接受理。公眾起訴作為私人起訴的一種補充形式。(3)訴訟當事人雙方地位平等,對各自的訴訟主張負舉證責任。法官只能根據控告的內容和范圍進行審理,不主動追究犯罪。在聽取原、被告雙方提出的訴訟主張和證據後作出判決。(4)審判實行公開原則、言詞辯論原則和陪審原則。
糾問式訴訟和控訴式訴訟二者的主要區別表現在:(1)所處的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不同。糾問式訴訟是君主專制的產物;而控訴式訴訟則是奴隸制民主共和和封建制初期的產物。(2)審判官的職能不同。糾問式訴訟實行的是集偵、控、審三權於法官一身;而控訴式訴訟則實行控、審分立的原則。(3)被告人的法律地位不同。在糾問式訴訟中,被告人只是訴訟的客體,只能被迫究,被處罰,沒有任何訴訟地位;而在控訴式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各自都有控辯的權利。(4)審訊的形式不同。糾問式訴訟是採取秘密的,刑訊逼供合法化;而控訴式訴訟則是實行審判公開、「不告不理』的訴訟原則。
『貳』 法院控訴流程
法律訴訟分為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等。以民事訴訟為例,民事訴訟流程:
1、 起訴,即向有管轄權的法院立案庭遞交訴狀。
2、 立案審查
符合立案條件,通知當事人7日內交訴訟費,交費後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條件,裁定不予受理。
如果對裁定駁回起訴不服,10日內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受理後,法院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15日內進行答辯,通知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可根據當事人申請,做出財產保全裁定,並立即開始執行
3、 排期開庭
提前3日通知當事人開庭時間、地點、承辦人;公開審理的案件提前3日進行公告。
4、開庭審理
宣布開庭,核對當事人身份,宣布合議庭成員,告知當事人權利義務,詢問是否申請迴避
法庭調查:當事人陳述案件事實。
舉證質證: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出示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雙方當事人就證據材料發表意見。
法庭辯論:各方當事人就有爭議的事實和法律問題,進行辯駁和論證。
法庭調解:在法庭主持下,雙方當事人協議解決糾紛。
如果達成調解協議,製作調解書,雙方當事人簽收後生效,當事人履行調解書內容或申請執行;未達成調解協議,合議庭合議作出裁決(宣判)。
5、 宣判
同意判決,當事人自動履行裁判文書確定的義務或向我院告訴庭提出執行申請;不同意裁判,需要分情形區分對待:
裁定:送達之日起10日內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判決: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叄』 彈劾式和糾問式訴訟形式的特點各有哪些
彈劾式訴訟又稱「控訴式訴訟」。
其基本特徵是:
(1)控訴與審判職能分立,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則。
(2)案件一般均由被害人或法定代理人提起訴訟,由法院直接受理。公眾起訴作為私人起訴的一種補充形式。
(3)訴訟當事人雙方地位平等,對各自的訴訟主張負舉證責任。法官只能根據控告的內容和范圍進行審理,不主動追究犯罪。在聽取原、被告雙方提出的訴訟主張和證據後作出判決。
(4)審判實行公開原則、言詞辯論原則和陪審原則。
糾問式訴訟可稱為「控訴式訴訟」,又稱「審問式訴訟」。
其主要特點是:
(1)審判官集偵查、控訴、審判職能於一身。不論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據職權主動追究犯罪。
(2)司法機關負責調查事實,偵查和審判秘密進行。
(3)被害人只是告發人。被告人只是訴訟客體,沒有任何訴訟權利,只是被審問,受追訴的對象,
(4)被告人口供為最佳證據。刑訊逼供合法化、制度化。
最典型的糾問式程序見於德國1532年的《加洛林納法典》。
『肆』 請列出彈劾式訴訟模式和糾問式訴訟模式的異同
刑事訴訟模式經歷了奴隸制時期的彈劾式,封建制時期的糾問式,資本主義時期的當事人式和職權式以及社會主義時期的新型訴訟模式。
一、彈劾式訴訟,又稱控告式訴訟,主要在奴隸制和封建制早期的國家中實行。該訴訟模式實行控審分離、私人追訴,推行神示證據制度。
(1)控訴與審判職能分立,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則。
(2)案件一般均由被害人或法定代理人提起訴訟,由法院直接受理。公眾起訴作為私人起訴的一種補充形式。
(3)訴訟當事人雙方地位平等,對各自的訴訟主張負舉證責任。法官只能根據控告的內容和范圍進行審理,不主動追究犯罪。在聽取原、被告雙方提出的訴訟主張和證據後作出判決。
(4)審判實行公開原則、言詞辯論原則和陪審原則。
二、「糾問式訴訟,又稱「審問式訴訟」。是國家極權統治日益強化的產物,在糾問式訴訟模式中,控審不分、國家主動追訴,審判秘密進行,刑訊逼供合法化,被告基本上沒有任何訴訟權利可言。
(1)審判官集偵查、控訴、審判職能於一身。不論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據職權主動追究犯罪。
(2)司法機關負責調查事實,偵查和審判秘密進行。
(3)被害人只是告發人。被告人只是訴訟客體,沒有任何訴訟權利,只是被審問,受追訴的對象,
(4)被告人口供為最佳證據。刑訊逼供合法化、制度化。
『伍』 法院起訴流程
法院起訴程序是,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九條規定:「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
當事人起訴,首先應提交起訴書;根據"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原告向法院起訴提交相應的材料;當事人向法院提交書證,應填寫一式兩份證據清單,詳細列明提交證據的名稱;對符合立案條件的,辦理立案手續;當事人預交案件受理費和其他訴訟費用;案件由法院排期開庭。
(5)法院起訴控式擴展閱讀:
刑事案件的起訴,在於請求法院通過審判對被告人定罪判刑;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提起,在於請求法院通過審判追究被告人的經濟賠償責任。起訴必須是有起訴權的公民或法人依法向有管轄權的法院進行。
在中國,刑事案件的起訴,主要是指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只有對告訴才處理和其他不需要進行偵查的輕微刑事案件,才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提起自訴;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提起,可以是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可以是人民檢察院和受侵害的法人單位。
『陸』 法院起訴的格式
民事起訴書
原告: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工作單位、職務版、電話、家庭權住址、郵政編碼。 被告: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工作單位、職務、電話、家庭住址、郵政編碼
案由:(追索欠款)
起訴的事實與理由: 訴訟請求:
判令被告一返還XXX元現金及利息,被告二承擔連帶責任。
2. 涉訟費用由被告承擔。
3.。。。。 此 致
×××人民法院 原告(本人簽字)
『柒』 法院起訴申請格式是怎樣的
具體格式如下圖,來根據自源身訴訟內容進行闡述即可。
『捌』 請問控告式訴訟與糾問式訴訟的概念以及區別是什麼
糾問式訴訟其對稱為「控訴式訴訟」,又稱「審問式訴訟」。發端於羅馬帝國時期,盛行於中世紀後期歐洲大陸國家的君主專制時期和中國古代封建專制社會。亦曾是歐洲宗教裁判的一種形式。其主要特點是:(1)審判官集偵查、控訴、審判職能於一身。不論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據職權主動追究犯罪。(2)司法機關負責調查事實,偵查和審判秘密進行。(3)被害人只是告發人。被告人只是訴訟客體,沒有任何訴訟權利,只是被審問,受追訴的對象,(4)被告人口供為最佳證據。刑訊逼供合法化、制度化。最典型的糾問式程序見於德國1532年的《加洛林納法典》。
控訴式訴訟又稱「彈劾式訴訟」。主要實行於奴隸制民主共和國和封建制初期一些國家的一種訴訟形式。其基本特徵是:(1)控訴與審判職能分立,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則。(2)案件一般均由被害人或法定代理人提起訴訟,由法院直接受理。公眾起訴作為私人起訴的一種補充形式。(3)訴訟當事人雙方地位平等,對各自的訴訟主張負舉證責任。法官只能根據控告的內容和范圍進行審理,不主動追究犯罪。在聽取原、被告雙方提出的訴訟主張和證據後作出判決。(4)審判實行公開原則、言詞辯論原則和陪審原則。
糾問式訴訟和控訴式訴訟二者的主要區別表現在:(1)所處的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不同。糾問式訴訟是君主專制的產物;而控訴式訴訟則是奴隸制民主共和和封建制初期的產物。(2)審判官的職能不同。糾問式訴訟實行的是集偵、控、審三權於法官一身;而控訴式訴訟則實行控、審分立的原則。(3)被告人的法律地位不同。在糾問式訴訟中,被告人只是訴訟的客體,只能被迫究,被處罰,沒有任何訴訟地位;而在控訴式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各自都有控辯的權利。(4)審訊的形式不同。糾問式訴訟是採取秘密的,刑訊逼供合法化;而控訴式訴訟則是實行審判公開、「不告不理』的訴訟原則。參考資料:
『玖』 糾問式訴訟結構控訴與審判分離嗎
姐姐你搞錯了,封建時代才是糾問式訴訟,到了近代無論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都是控辯式訴訟模式了。控辯式訴訟模式的特點就是控審分離,即有檢察院的存在。檢察院負責起訴和組織偵查,法院負責審判。而糾問式訴訟模式則是偵查與審判不分,就像古代時候的官府,又抓人又審判。
與英美法系的對抗制(即當事人主義)訴訟相對應的應該是大陸法系的調查制(即職權主義)
『拾』 法院布控是什麼意思
法院通過公安信息網路平台進行網上布控,根據被執行人活動情況、案件難易程內度等對案件進容行分類排查,將被執行人長期外出、活動地點難以確定等案件列入布控對象,被執行人的身份信息只要一出現,布控系統便能隨時發現其行蹤。
拓展資料;
布控
布控,是海關對出入境貨物實施隨機抽查的一種方式。布控,建立職務犯罪預防年度報告制度,及時研究職務犯罪發案態勢和預防對策,每年形成綜合報告提交黨委、人大、政府和有關部門參考。全國檢察機關已全面推行預防職務犯罪年度報告制度,將檢察機關預防工作融入懲防腐敗體系建設總體工作格局中,促進社會矛盾防範化解和社會管理創新。
實施布控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快速反應原則。接警單位接報重大警情後,對符合實施布控堵截條件的,立即請求或直接組織實施布控堵截。
(二)范圍適度原則。根據案件的發生時間、緊急程度、犯罪嫌疑人(車輛)逃跑路線和可控性等條件,合理確定布控堵截范圍。
(三)協作配合原則。各級公安機關及其警種、部門和民警在實施布控堵截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全局「一盤棋」思想,加強協作,密切配合,整體作戰。鄰近地區公安機關之間、公安機關與武警部隊之間應當建立快速堵控協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