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給法官的九百句忠言

給法官的九百句忠言

發布時間: 2021-03-11 03:53:28

㈠ 安壽輝的出版著作

[1] 《守護正義——中國法官的知與行》 ,田成有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
[2] 《給法官的九百句忠言》 ,田成有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3] 《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2008-2010》 ,江和平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㈡ 跪求法律英語九百句文本

你好。

法律基礎英語九百句

是一個軟體,你下載使版用權即可。

http://soft.zhaosheng.com/downinfo/4417.shtml

㈢ 誰給幾個超搞笑的笑話

美女同事帶5歲的兒子來單位玩。那小子話多,一直在叫;「美女,美女」我問他:「在叫哪個美女」「在叫我媽媽」「你媽媽美嗎?」我想逗逗他。「我媽媽是美女啊,是一個又白又美的美女。特別是媽媽的大腿才白呢。。。。。」雷人的話馬上就來了「媽媽,把褲子脫了叫叔叔看下,他不信!」我感動的眼淚嘩嘩的,美女同事也眼淚嘩嘩的

中午去存錢,排隊時一美女在後面問我:「存錢是嗎?」「恩!」「我正好要取錢,反正你要存,不如把錢給我,咋倆就不用排隊了。」我想想覺得有理,於是把錢給她了

在超市裡,看見一隻五花大綁著的螃蟹從18.9元的冰櫃里往28.9元的櫃子里爬。我淚流滿面,你太TM有上進心了!

有一天想耍人了,設想的流程是這樣的:
我:你知道除了人以外誰最愛問為什麼
某某:誰
我:豬
某某:為什麼
我:哈哈^_^
結果變成了如下對話:
我:你知道除了人以外誰最愛問為什麼
某某:豬
我:為什麼

小學的時候,放學了在大院子里玩。大人下班後問:「作業做沒有?」答:「沒有」,於是被一把抓回去,門一關,先挨兩耳光,大人再問:「好玩不?」答:「好玩」,話剛落音又挨一耳光:"作業沒做完,好玩什麼好玩?!"。
又一次被抓回去,門一關,先挨兩耳光,大人又問:「好玩不?」答:「不好玩」,話剛落音又挨一耳光:"不好玩還去玩?!"。

㈣ 20句名人名言 要短的

中國古代百句經典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譯:不該乾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幹,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後行。 ——《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後才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1.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知道什麼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4.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37.良葯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孔子家語》

譯:好的葯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39.千經萬典,孝悌為先。 ——《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 ——《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獲。

4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4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韓愈

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4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明•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4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4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登顴雀樓》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48.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 ——《警世通言》

譯:盡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誇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50.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 ——林逋《省心錄》

譯:知道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52.學不可以已。 ——《荀子》

譯: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論語》

譯:學過的知識,在適當的時候去復習它,使自己對知識又有了新的認識,這不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事嗎?

5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

譯:學了新的知識又常常溫習已學過的知識,不斷地學習,溫習,學問和修養一定會很快得到提高,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5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

譯:讀書讀得多,寫起文章來就會筆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樣。

5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譯: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老了只能後悔、嘆息。

5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三國志》
譯:讀書必須反復多次地讀,這樣才能明白書中所講的意思。

58.學而不化,非學也。 ——宋•楊萬里

譯:學習知識但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稱為學習。

59.好學而不貳。 ——《左傳》

譯:愛好學習但不三心二意。

60.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秦伯》

譯:學習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 ——《尚書》

譯: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牆壁站著,什麼東西也看不見。

62、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荀子》

譯:聰明的人還一定得勤學好問才能成才。

63、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 ——晉•葛洪

譯:學問的淵博在於學習時不知道厭倦,而學習不知厭倦在於有堅定的目標。

64.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黃睎

譯:學習知識不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這和不學習沒什麼區別;學到了道理卻不能運用,這仍等於沒有學到道理。

65.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宋•蘇軾

譯: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住;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地選擇運用。

66.差之毫釐,繆以千里。 ——宋•陸九淵

譯:做任何事情,開始一定要認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絲一毫,結果會發現相差很遠。

6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晉•陶淵明

譯:美好的青春年華過去了就不會再來,一天不可能有兩個早晨,要珍惜時光啊!

6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譯:文章講的內容或題材都很好,可表達不適當,那麼欣賞的人就不會很多,難以傳播千古。

69.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顧炎武
譯:學習時不要在淵博浩翰的知識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為學到一點點知識而驕傲自滿。

70.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7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陳廷焯

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72、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 ——《省世格言》

譯:飛得慢的鳥兒提早起飛就會比別的鳥兒早飛入樹林,不夠聰明的人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比別人早成材。
7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增廣賢文》

譯: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峰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遊。

74.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增廣賢文》

譯: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後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7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明•顧炎武

譯:國家的興旺、衰敗,每一個人都負有很大的責任。

77.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譯: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煉,使人更堅強。相反,時常滿足於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漸落後。

7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
譯: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從沒忘掉憂國憂民的責任。

7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譯:自古以來,誰都難免會死的,那就把一片愛國的赤膽忠心留在史冊上吧!

80.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為國家分憂時,比別人先,比別人急;享受幸福,快樂時,卻讓別人先,自己居後。

81.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唐•岑參《關人赴安西》
譯:從小就想著報效祖國,而不是想著要封侯當官。

82.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 ——明•呂坤《呻吟語•卷上》

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險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語

譯:祖國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黃金還要寶貴,是絕不能讓給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於國。 ——武則天

譯:如果想建立個人幸福的小家,必須先讓國定安定,繁榮起來。

8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曹植《白馬篇》

譯: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要敢於挺身而出,把死當作回家一樣。

86.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

譯:風聲、雨聲、琅琅讀書聲,都進入我們的耳朵,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家事、國事,天下的事情,各種事情都應該關心,不能只是死讀書。

87.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譯:活著的時候要做英雄,死後也要當英雄。

88.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晏子春秋》

譯:對於國家有利的事就要熱心地去做,對國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惡它,遠離它。89.讀書本意在元元。 ——宋•陸游

譯:讀書的目的應該是掌握了知識後為社會和大眾服務,而不是為了自己的陞官發財。

90.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

譯:歷史上許多忠臣義士,在國家有難時,他們的節操就顯現出來,一個個名垂史冊。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

譯: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麼為他們感到心痛啊!他們生我育我,花費了多少辛勤的勞動啊!

92.報國之心,死而後已。——宋•蘇軾

譯:報效祖國的志向到死都不會變。

93.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三國•曹植《求自誠表》

譯:憂慮國家大事忘記小家庭,為拯救國家危難而捐軀獻身,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漢•陳蕃語

譯:有志氣的人活在世上,應當敢於跟各種不利於國家的行為作斗爭,哪能只滿足於處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譯: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的平淡、純凈,這樣的友誼才會持久;往小人之間的交像甜酒一樣的又濃又稠,但不會長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

97.見侮而不鬥,辱也。 ——《公孫龍子》

譯:當正義遭到侮辱、欺凌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

98.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後漢書》

譯: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獲,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

99.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漢•司馬遷《報任安(長卿)書》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10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增廣賢文》

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㈤ 趨吉避凶的忠言_____懇請大師詳細的解釋一下

喜神是金 趨吉避凶的忠言

1、四柱喜金,按:此句大意是,生辰八字中,五行(缺金)喜金.
此句大意是,生辰八字中,五行(缺金)喜金.

有利的方位是西方(以父出生地為基準),
西方在後天八卦的方位五行為金

不利南方,東南;
南方五行為火,東南的五行為木.南方為相剋,東南泄氣.

其人喜白色,不利紅色,
紅為火,克金..所以不利.

喜居住坐西朝東的房子,
床的放置東西向,床頭在西。
這兩句也是以五行的方位來論喜忌.

2、取名用字五行屬金的有利。
此句同上.
3、四柱喜金,應從事與金有關的事業或職業為宜,如經營五金器材,粗鐵材或金屬工具材料等方面事業,堅硬事業、決斷事業、主動別人性質的事業,一切武術家、鑒定師(評估師)、拍賣人員、法官、執法人員、總主宰、汽車界、交通界、金融界、工程業、科學界、武術家、開礦界、民意代表、珠寶界、伐木事業。
說到職業,這個比較抽象. 應從事與金有關的事業或職業為宜

4、事業發展利西、中西, 不利南、東南。
同樣也是講後天八卦方位.

5、吉祥數字為: 7 8
吉祥數,7在後天為兌,五行為金.8為艮,五行為土,生金.

6、吉利樓層末位數為:4 9
這是河圖數,所謂一六同宗(北方)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
有些風水學派,用河圖數結合風水命卦看樓層.
四九在西方,五行先天為金.

你所謂的趨吉避凶的忠言是用電腦給你推演的八字吧..呵呵..

㈥ 傳統美德包括什麼

傳統美德包含如下內容:仁 、義 、禮 、智、信、孝、悌、忠、廉、恥、勤、勇、敬、恕、謹、儉、忍、友、慈、和.

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

1、 「修身」,是指通過修養使個人具備美德.儒家經典《大學,聖經》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標準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

2、「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

3、「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治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為人處世之道.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內容有: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

(6)給法官的九百句忠言擴展閱讀:

「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

「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

孝悌之情擴展時「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內皆兄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風尚。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社會生活中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愛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核心內涵

仁 :有仁愛之心 ——唐太宗愛民如子

義 :重情義 ——荊軻刺秦王

禮 :懂禮數 ——孔融讓梨

智 :明智果斷 ——空城計

信 :誠信言而必果 ——尾生沉水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

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到魏晉之後,官方、民間出現了道德認識的不同觀點、不同主張,對「仁、義、禮、智、信」也進行了多種闡述,進行了新的創造和新的規范。盡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傳統道德之主要架構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其間,特別是作為宋明理學的「頂梁」人物程顥、程頤、朱熹等思想家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二程將「仁、義、禮、智、信」發展為「五常全體四支」說,即「仁義禮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體;四者,四支。」

意思是說,如果把「仁」看作是整個身體,「義禮智信」則是身體的四肢。朱熹則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論斷。

熱點內容
合同法法基礎知識 發布:2025-08-12 07:25:38 瀏覽:31
縣城區法院 發布:2025-08-12 07:21:21 瀏覽:127
贈與聲明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8-12 07:20:48 瀏覽:568
論述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 發布:2025-08-12 07:20:44 瀏覽:865
貨物交付合同法 發布:2025-08-12 07:18:22 瀏覽:506
如皋司法局叢 發布:2025-08-12 06:59:42 瀏覽:478
勞動法高危行業補貼 發布:2025-08-12 06:53:43 瀏覽:30
山東交通事故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8-12 06:52:16 瀏覽:991
信息不對稱與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5-08-12 06:47:36 瀏覽:770
有道德例子 發布:2025-08-12 06:42:14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