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對公司做公告

法院對公司做公告

發布時間: 2021-11-16 08:46:36

1. 公告是法院公告還是自己登報

情況不明不好講,這要看是哪方面的公告了,如果是送達公告,由法院公告的,個人無權這么做

2. 能否向企業法人公告送達訴訟文書

四、 經過公告送達後作出裁判,能否執行系另一問題,即使不能執行,原告也並非就失去了訴訟目的。法院作為審判機關,享有審判權和執行權。審判是人民法院代表國家對當事人爭議作出的最終裁決。執行則系審判的繼續,將裁判內容予以實現。兩者的目的、職能有所不同。判決書代表了國家對爭議的最終確認和評判,具有權威信和公信力。對於原告來說,判決書不僅僅在於只有實現才能體現其價值,它的價值具有多元化。首先,經過審理判決,原告的債權不會因超過訴訟時效而成為自然債權;其次,判決處於執行階段,對債務人具有威懾力,防止其以「搬月亮家」而逃債,任何時候一旦發現即可強制執行;再次,有的債權人可據判決書消除經辦人員瀆職之類的嫌疑,防止其他悲劇發生;第四,判決在執行中,還存在變更執行主體的可能,不一定就是一紙空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80條:「被執行人無財產清償債務,如果其開辦單位對其開辦時投入的注冊資金不實或抽逃注冊資金,可以裁定變更或追加其開辦單位為被執行人,在注冊資金不實或抽逃注冊資金的范圍內,對申請執行人承擔責任。」第81條:「被執行人被撤銷、注銷或歇業後,上級主管部門或開辦單位無償接受被執行人的財產,致使被執行人無遺留財產清償債務或遺留財產不足清償的,可以裁定由上級主管部門或開辦單位在所接受的財產范圍內承擔責任。」最後,即便執行不能,金融機構也可根據判決書合法的核銷呆帳。因此,公告送達後作出的判決書仍有多種價值,不一定就失去原告的起訴目的。否則,現實中當債務人無力償債時,債權人都無需起訴了,事實上也並非如此。 五、向法人公告送達並未混淆法人與法定代表人的界限,也不會影響法院辦案的效率和威信。法人「下落不明」,除了無財產、無住所外,法定代表人均無影無蹤。從法律上來說,只要企業的工商登記尤存,法定代表人仍然是企業的執行人,代表著該企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向法人送達實質就是向法定代表人送達。法定代表人既然是人,他就可能隱匿,法人「下落不明」也就不難理解,此舉也未混淆法人與法定代表人的界限。公告送達系法律的推定,無論受送達人是否知悉,公告期滿,皆推定已向其送達。它是法律予設的一種工具,確保在其他方式均不能送達的情況下法院能夠順利審理。公告送達無論對自然人、還是法人,都是法院審判必不可少的武器,具有重大意義,也為世界各國所採用。公告送達既是依法進行,當然不會影響法院辦案的效率和威信。較之以不予受理或裁定駁回的方式剝奪原告訴權,無疑好得多。

3. 能否向企業法人公告送達訴訟文書

向企業法人公告送達訴訟文書不符合法律規定,不符合企業法人的實際情況。其理由主要有四:

1、企業法人的住所相對固定,不存在「下落不明」的狀況,能夠通過直接送達、郵寄送達等方式送達訴訟文書;

2、企業法人確實「下落不明」時,也不能公告送達,應當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

3、即使公告送達後作出裁判,裁判內容也不可能得到執行,失去訴訟目的;

4、向法人公告送達實質是向法定代表人公告送達,混淆了法人與法定代表人的界限,也影響法院辦案的效率和威信。

4. 法院的公告程序是如何操作的

1、《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內狀副本發送被告,容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
你的案件中,沒有交待對方是否收到,按你的說法,對方沒人收傳票,那應訴通知書是否有人簽收?如果應訴通知書無法簽收,那麼自然沒辦法定開庭時間了。
2、《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五條送達訴訟文書,應當直接送交受送達人。受送達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屬簽收;
法院郵寄達送、直接送達都是送達給被告或被告同住的近親屬。根本不可能郵寄到當地居委會簽收。
3、建議你直接與承辦法官聯系,看看是什麼問題,別什麼事都代理人去辦。

5. 我們公司之前去法院做了公告,現在已經三個月了,什麼步驟可以申請強制執行,我們是原告。求解

已經公告,可以直接去法院執行局申請,寫好申請書就可以!

6. 關於法院公告的問題

你這要公布兩次,一個是開庭前的公布,即限期到庭參加訴訟。二是審理完後的判決公告,公告到期後判決才能生效。

交費時間,數額法院會用適當方式通知的。現在是徵求你是否願意走公告程序?

7. 法院判決在哪裡做公告

一般會在法院報上公告,也要以在其他全國發行的報紙上發公告。

8. 公司公告有法律效力

公司公告是否有法律效力,要看公告內容有沒有違反法律相關規定,如果遵守法律相關規定,公司也是合法注冊的公司,那公司公告是有法律效力的。

公告,是指政府、團體對重大事件當眾正式公布或者公開宣告,宣布。

國務院2012年4月16日發布、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對公告的使用表述為:「適用於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

其中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公布依據政策、法令採取的重大行動等;二是向國內外宣布法定事項,公布依據法律規定告知國內外的有關重要規定和重大行動等。

主要特點發文權力的限制性由於公告宣布的是重大事項和法定事項,發文的權力被限制在高層行政機關及其職能部門的范圍之內。

(8)法院對公司做公告擴展閱讀:

主要特點

1、發文權力的限制性

由於公告宣布的是重大事項和法定事項,發文的權力被限制在高層行政機關及其職能部門的范圍之內。

具體說,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行政領導機關,某些法定機關,如稅務局、海關、鐵路局、人民銀行、檢察院、法院等,有制發公告的權力。其他地方行政機關,一般不能發布公告。黨團組織、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不能發布公告。

2、發布范圍的廣泛性

公告是向「國內外」發布重要事項和法定事項的公文,其信息傳達范圍有時是全國,有時是全世界。譬如,中國曾以公告的形式公布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一方面確立他們在我國科學界學術帶頭人地位,一方面盡力為他們爭取在國際科學界的地位。

這樣的公告肯定會在世界科學界產生一定的影響。中國有關部門還曾在《人民日報》上刊登公告,公布中國名酒和中國優質酒的品牌、商標和生產企業,已便消費者能認清名牌。

3、題材的重大性

公告的題材,必須是能在國際國內產生一定影響的重要事項,或者依法必須向社會公布的法定事項。公告的內容莊重嚴肅,體現著國家權力部門的威嚴,既要能夠將有關信息和政策公諸於眾,又要考慮在國內國際可能產生的政治影響。

一般性的決定、指示、通知的內容,都不能用公告的形式發布,因為它們很難具有全國和國際性的意義。

4、內容和傳播方式的新聞性

公告還有一定的新聞性特點。所謂新聞,就是對新近發生的、群眾關心的、應知而未知的事實的報道。公告的內容,都是新近的、群眾應知而未知的事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新聞的特點。公告的發布形式也有新聞性特徵,它一般不用紅頭文件的方式傳播,而是在報刊上公開刊登。

9. 法院能公告公司執照和印鑒做廢嗎

營業執照是由工商局核發的,根據法律規定,工商局可以再特定條件下公告營業執照作廢;或者吊銷公司營業執照。二者法律後果不同。
印鑒作廢,應當由公司自行決定。
法院只管審理案件,不能去公告作廢印鑒和營業執照。

10. 法院要我申請公告送達,我該怎麼辦

如果找不到人,是很難辦的。現在公告送達然後缺席判決,最後執行的時候還是要找被執行人的。對方是公司的話就到工商部門查詢下,個人的話,家裡搬遷了還是應該有地址的。申請法院到派出所調取。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七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7-28 07:48:47 瀏覽:722
公司法公司章程 發布:2025-07-28 07:30:32 瀏覽:174
法官怎樣看待二審訴訟 發布:2025-07-28 06:51:32 瀏覽:302
試論述行政法及其特點 發布:2025-07-28 06:49:26 瀏覽:209
法學概論書 發布:2025-07-28 06:44:06 瀏覽:280
引起行政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失的原因 發布:2025-07-28 06:37:20 瀏覽:107
19年修改勞動法 發布:2025-07-28 06:34:16 瀏覽:508
行政訴訟法解釋86條 發布:2025-07-28 06:32:38 瀏覽:163
生產安全事故責任人法律文書 發布:2025-07-28 06:32:35 瀏覽:217
行政法38條 發布:2025-07-28 06:20:12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