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女法官
Ⅰ 45歲湖南高院法官被殺害,此事為何引起了無數網友的憤怒
一:事件經過45歲湖南高院法官被殺害,被殺原因是同鄉人因事向法院提起訴訟,想通過高院法官為其打招呼行方便,但被拒後產生怨憤進行報復行凶,引起無數網友的憤怒。
45歲的湖南高院法官周某出生在一普通家庭,經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對法律的熱愛,從基層一直做到高院法官,周某因工作表現優異多次獲得獎項,判案期間無一超審限、無一上訪鬧訪、無一因過錯被發回和改判。但就因同鄉人向某自身有事向法院提起訴訟,想通過同鄉人周某以法官的身份為自己托關系行方便,但遭到周某的嚴厲拒絕,之後懷恨在心對周某進行報復行凶,最終導致周某搶救無效,定格在45歲這個年紀。
Ⅱ 女法官遇害案嫌疑人被判死刑,你支持法院的判決嗎
女法官遇害案嫌疑人被判死刑這件事情在網上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法院的判決也是讓每個人都感覺到非常的大快人心的,從相關的報道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種行為是對卑劣凶徒的嚴懲,是對正義的伸張,從這些事情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正義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引以為戒才行。
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嚴格的遵紀守法才行,只有這樣才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加幸福的生活,同時在生活中也千萬不要妒忌別人,認為別人應該幫自己做事,這種想法是非常的不對的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成就才會讓自己感到開心希望每個人都能夠知道這件事我們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人會知道這個地方。
Ⅲ 女子送男友40禮物分手後起訴,女法官是如何靈魂拷問的
通常法官作為整個案件當中最公平公正的人,在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都不會帶著個人情緒的,可是在吉林出現了一件令人憤怒的事情,就連法官都忍不住要批評當事人了。原來是一個女孩子在與男朋友戀愛的六個月期間中一共送了對方價值40萬元的禮物,可是男方在收完這些禮物之後就消失不見了,因此女生想要要回這些禮物。
並且還問女孩兒做出這些事情父母知道嗎等等,彷彿就像是一個關心女兒的媽媽一樣。畢竟這個金錢數目實在是不小,如果是放在一個小縣城當中的話,40萬元甚至都可以買一半房子了。估計法官也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事情,所以才忍不住要替女孩的媽媽去關心女孩。
Ⅳ 湖南女法官遇害案一審宣判了,宣判結果如何
宣判結果大快人心,這位兇手直接被宣布執行死刑並其政治權利終身,同時原告的相關經濟損失也需要兇手賠償。這是一個執法人員堅守法律底線而被害的故事,故事中的受害者是湖南當地的一名女法官,因拒絕兇手的不合法請求才被殺害。為此社會各界對這位女法官的爭議點贊和稱頌,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案子的經過。
三、該案一審判決兇手死刑。
事情過去幾個月了,在這個案子中,受害人是一名執法公正的法官,由於兇手的殺人手段兇殘,並且心理扭曲,此次傷害的又是國家執法人員,所以在案件的審理方面相關部門顯得更加細心,最終在5月19日一審判決該兇手死刑。
綜上所述,該案經過簡單粗暴,被害人之所以被害也是因為沒有幫忙走關系,沒想到就這樣遭到了對方的記恨,最終被對方在車庫中殺害。根據知情人士透漏兇手向慧還是一家公司的高管,並且也是知識分子,和受害人是同鄉和校友的關系。這個案子由於是一起法官堅守正義被害的案子所以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如今這樣的判決也是大快人心讓觀眾拍手稱好。對於此事你怎麼看?歡迎評論。
Ⅳ 人民日報評女法官遇害:譴責暴力,暴力會給社會帶來多大危害
可以肯定的是,暴力將給一個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無論是肢體上的暴力還是語言上的暴力,其殺傷力對一個人甚至是一個社會都是十分大的。然而我們所生活的是一個和諧民主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是不允許暴力存在的。正義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是遵循人們意願的,或許暴力會存在,但它終究是不能撼動正義在社會上的地位,正義也絕不會向暴力低頭。
暴力是與社會文明發展的進程所背離的,唯有正義才能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面對周春紅這一系列的悲劇,我們在譴責不法行為的同時,也要懂得維護司法公正,保護法官權利。法律的存在,有利於國家實施各項政策的強有力保障,法官是法律的化身,他們的存在輔助者法律的執行。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捍衛法律的權威,也不能顛覆法官的地位。為了避免周春紅這一系列悲劇的再次發生,社會公民要懂得遵紀守法,維護司法公正,國家政府要加強防控措施,改進一系列的相關政策,把保護網織得更“結實”一些,從而能夠更好地保護公民的權益。
Ⅵ 湖南女法官遇刺犧牲,兇手怎麼處決才能平息民憤
1月12日清晨,一位優秀的政法戰線戰友徹底離開了我們,看到這個消息大家是萬分悲痛。悲於她的離世、悲於再也追不回的生命,更悲於堅守司法責任底線的戰友卻遭如此傷害。她用生命向我們詮釋了一個政法工作者的赤膽忠心和無私無畏,我們,更應堅定捍衛司法公正的信仰和決心。因為女法官拒絕了她“打招呼”的請求,她竟蓄意拔刀相向。45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對生命還有那麼多美好的期待,就這樣戛然而止。她是用生命捍衛原則、捍衛正義、捍衛法治的底線。英雄倒下,令人悲憤難當!
堅守自己初心,謝謝你維護了公平正義,我們會為你維護你的正義,英雄一路走好。
Ⅶ 湖南省女法官不徇私情被老鄉殺害,兇手會被怎麼判
女法官因拒「打招呼」,竟遭同鄉報復殺害——12日,湖南省長沙市公安局天心分局通報一起令人痛心的案件。當晚,湖南高院通報了案件詳情,並措辭嚴厲地表示,「法治社會絕不容許司法權威受到暴力挑釁」。隨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也就此拍案發聲。
女法官拒「打招呼」
遭同鄉報復殺害
湖南省長沙公安局天心分局12日在官方微博發布通報稱,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一法官遇害,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據通報,2021年1月12日7時30分,天心公安分局文源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稱,文源街道某小區地下車庫有人被刺傷。
接警後,民警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被害人周某某(系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法官,女,45歲)已無生命體征。民警在現場將犯罪嫌疑人向某(女,44歲)控制。經初步調查,向某與周某某系同鄉關系,向某因事向法院提起訴訟,請周某某為其打招呼被拒而心生怨恨、行凶報復。
在湖南高院網站上,有一篇題為《春梅香自苦寒來》的文章,對周春梅其人其事進行了報道。
Ⅷ 女法官濫用職權,在辦公室強迫下屬發生關系,你怎麼看呢
人們生活中的希望源於法律,它是公平公正的天平,它是是非黑白的尺度。如果象徵著這個天平的人物已經開始傾斜,甚至越發的黑暗、齷齪,不僅疏於職守,且濫用職權。那麼將是整個法律社會的天敵,人人唾棄得而誅之。
公然知法犯法,早晚會得到法律的嚴懲不貸。
凱瑟琳·舒爾茨
這個將法庭當作色情場所的詹特利法官年薪竟然高達13.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96萬元),希望未來三個月內的庭審可以讓她得到應有的懲罰。
法官本是人們內心公平的象徵,有著無限的崇拜和尊重。而如今卻成為了惡名昭著的歡場高手,令人刮目相看。
既然從事法律相關的工作,卻如此這般藐視法度。利用職權騷擾和強迫員工發生性關系,已經明顯地觸犯了多條法律。而在家庭中也背叛自己的老公甚至還要陷害對方,於公於私,她都是一個讓大家唾棄的人。
在工作環境中,如果遇到上司和同事的騷擾和威脅,一定要勇敢地站出來。可以選擇報警處理,不要委曲求全,一份工作不值得一個人這般忍受。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應該嚴於利己,忠於自己的家庭,給子女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Ⅸ 湖南長沙女法官遇害案,有何最新進展
檢察機關經審查查明,犯罪嫌疑人向某與被害人周某某系同鄉和校友。向某因與原單位勞動爭議糾紛向法院提起訴訟,多次請周某某向辦案法官打招呼以達到勝訴目的,均被周某某拒絕。2020年9月7日,向某以看望周某某小孩為名到周家放下一盒水果即走。周發現水果盒中夾了2萬元人民幣及一個金手鐲,多次要求向某取回,向某拒絕。9月10日,周某某在同事的陪同下到向某住所外將物品退還。後向某收到法院依法駁回其再審申請的裁判文書,遂心生怨恨,起意報復。2021年1月4日,向某為方便接近周某某並伺機報復,特意來到周某某居住的小區應聘為保潔員。1月12日上午7時許,向某借周某某進入小區地下車庫之機,用隨身攜帶的尖刀朝周某某連刺數刀致其死亡。事發後,民警趕到現場將向某抓獲。
案發當日,長沙市人民檢察院依法介入該案,引導偵查,收集、固定證據。1月15日,長沙市公安局將該案提請檢察機關審查逮捕。長沙市人民檢察院審查認為:犯罪嫌疑人向某的行為涉嫌故意殺人罪,符合逮捕條件,依法對向某作出批准逮捕決定。
Ⅹ 美國著名大法官
200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最後出現了大法官選總統的奇特局面。副總統戈爾盡管心裡不服,背後又有贏得多數選民選票的民意撐腰,但嘴頭上也得表示完全尊重和服從最高法院的權威,老老實實地宣布競選失敗。
是誰賦予了最高法院如此巨大的政治權力呢?是憲法嗎?不是。
美國憲法只是規定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和制衡的政府格局,並沒有明文賦予最高法院一槌定音的最終權威。是選民和民意嗎?當然也不是。與行政首腦(總統)和立法者(參眾兩院議員)經選舉產生不同,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是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半數通過產生的,且任職終身(除非受到國會彈劾),跟選民和民意根本不搭邊兒。
說出來可能都沒人敢信,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是最高法院大法官自己賦予自己的。1803年,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馬歇爾通過對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Marbury v.Madison,1803年)的判決,正式確立了最高法院在美國政治生活中至高無上、一槌定音的權力和權威。
(一)馬伯里為啥要起訴麥迪遜國務卿
威廉。馬伯里(William Marbury)是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市喬治城鎮的一位家財萬貫的庄園主,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是當時美國政府的國務卿。馬伯里為啥要起訴麥迪遜呢?這個案子要從當時美國政壇中的黨派斗爭從頭開侃。
美國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並無只言片語提及政黨和多黨派制度。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美國的天下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跟黨的英明領導、黨的組織建設和多黨派合作沒啥關系。
大多數美國制憲先賢認為,政黨就是結黨營私、惡性競爭的代名詞。軍人出身的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位期間,對內閣中以國務卿托馬斯。傑弗遜和財政部長亞利山大。漢米爾頓為首的兩派爭斗深惡痛絕。華盛頓總統在1796年的總統告別演說中,語重心長地警告後人,一定要防止黨派爭斗的弊端。
警告歸警告,現實歸現實。開國老總統一下台,說過話就被人當耳旁風了。德高望重的華盛頓回老家種地後,美國政壇的兩大政黨終於還是正式形成了。擁護漢米爾頓的一派正式組成了聯邦黨,擁護傑弗遜的一派自稱民主共和黨。聯邦黨人約翰。亞當斯在總統選舉中獲勝,當選為第二任總統。
誰知聯邦黨好運不長,在1800年的總統大選和國會選舉中都遭到慘敗,民主共和黨的傑弗遜當選為第三任總統。因行政權和立法權都已喪失,聯邦黨人在下一屆政府中唯一能保住的地盤,只剩下了不受選舉直接影響的司法權。因此,亞當斯總統在即將卸任時,任命自己內閣的國務卿、聯邦黨人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代理國務卿職務。又利用聯邦黨人控制國會的最後機會,通過了《哥倫比亞特區組織法》,任命四十二位聯邦黨人出任治安法官。庄園主馬伯里和馬歇爾大法官的弟弟詹姆斯。馬歇爾都在任命名單之中。
參議院在亞當斯總統離職的當天深夜匆匆忙忙地批准了四十二位法官的任命,但所有的委任令必須要在午夜之前由總統簽署、國務院蓋印發出後才能生效。首席大法官、代理國務卿馬歇爾在權力交接之夜忙得團團轉,他在確認四十二份法官委任令已全部簽署、蓋印後,便將送出委任令的小事全權委託給弟弟詹姆斯。馬歇爾去處理。
俗話說,朝中無小事。誰都沒想到,詹姆斯。馬歇爾竟然把這件小事給辦砸了。他本人的那份委任令倒是及時無誤地送出去了,但因疏忽和忙亂,竟然還有十七份委任令在午夜之前沒能及時發送,而馬伯里先生恰好身列這十七個倒霉蛋之中。
新上任的傑弗遜總統早就對聯邦黨人在權力交接前夜以黨劃線、「突擊提干」的損招兒極為不滿,當他聽說滯留的十七份聯邦黨人法官委任令一事後,立刻命令新任國務卿麥迪遜扣押了這批委任令。
這樣,馬伯里不明不白地丟失了法官要職。此公覺得自己太冤,非要討個說法不可,遂聘請曾任亞當斯總統內閣司法部長的查爾斯。李(CharlesLee)為律師,一張狀紙把麥迪遜國務卿告到了最高法院。
麥迪遜一看對手來頭不小,立馬聘請傑弗遜總統內閣司法部長萊維。林肯(Levi Lincoln)出任辯護律師。這位萊維。林肯先生真不愧是現職司法部長,辦案派頭十足,接了案子以後竟然連法院都懶得去,只是寫了一份書面爭辯送交最高法院,聲稱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是一個涉及黨派權力斗爭的政治問題,跟法律壓根兒就不沾邊,最高法院就是管天管地也管不著這種根本就扯不清的黨派斗爭破事。
馬歇爾大法官接到控方律師的起訴狀和辯方律師寄來的書面爭辯後,以最高法院的名義致函國務卿麥迪遜,要求他對扣押委任令的原因做出個合理的解釋。誰料想,麥迪遜對馬歇爾的信函根本就不予理睬。
(二)令人稱奇的絕妙判決
麥迪遜國務卿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在當時是件稀鬆平常的事。當時的美國最高法院,是一個根本就沒啥權威的法院。美國的立憲先賢漢米爾頓曾評論說:「司法部門既無軍權,又無財權,不能支配社會力量與財富,不能採取任何主動行動」,是「分立的三權中最弱的一個」。
1789年的美國憲法雖然規定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和制衡的格局,但這部憲法以及後來增添的憲法修正案,對於憲法最終解釋權的歸屬問題,從未作出任何明確的規定。憲法並未賦予最高法院向最高行政當局和立法機構指手劃腳、發號施令的特權,更別提強迫總統、國務卿和國會服從最高法院的判決了。
這樣一來,馬歇爾便處在一種極為尷尬的兩難困境,他當然可以正式簽發一項執行令,強令麥迪遜發出十七份委任令。但麥迪遜背後有總統兼美軍總司令撐腰,他很有可能對最高法院下達的命令置若罔聞。既無錢又無劍的馬歇爾大法官若向麥迪遜國務卿強行發號施令,只會讓人笑掉大牙。但是,如果馬歇爾拒絕馬伯里合理的訴訟要求,那麼最高法院和聯邦黨人則顏面掃地。
面臨這種無論是審理還是不審理此案都必輸無疑的兩難困境,馬歇爾苦思冥想了半個月,終於琢磨出了一個令人稱奇的絕妙高招,既表現出最高法院的權力高於行政當局和國會,又避免與行政當局和國會迎頭相撞、直接沖突。馬歇爾稱此判決為自己「法官生涯中最明智的判決」。
馬歇爾在判決書中判定,第一,參議院已批准了這些法官的任命,總統簽了字,國務院蓋了印,從法律角度上看,委任令是合法的任命公文,麥迪遜拒發公文顯然是違法的。因此,這是一個法律問題,不是黨派斗爭的政治問題。第二,既然扣押公文是違法的,那麼馬伯里當然有權請求法院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第三,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是一個法治政府的首要責任。因此,法院有責任幫助馬伯里獲得法官委任書。
那麼,按照這個路子推論下去,馬歇爾下一步理所當然地就該向麥迪遜發出強制令了。誰料想,馬歇爾筆鋒突然一轉,他引證美國憲法第三條第二款說,當一個案子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以州為訴訟當事人時,其初審權屬於最高法院。對於其它案件,最高法院只有上訴審理權。如果把馬歇爾這段咬文嚼字的引證換成一句通俗易懂、直截了當的大白話,那就是說,馬伯里一案的訴訟當事人既不是大使、領事,也不是州政府,最高法院對這種小民告官府的案子沒有初審權,馬伯里告狀告錯地兒了。他應當去下級法院控告麥迪遜,如果案子最後從下級法院一級一級地上訴到最高法院,那時最高法院才有權開庭審理。
可是,馬伯里高薪聘請的律師、前司法部長查爾斯。李並非不懂訴訟程序的法盲,他之所以一開始就把狀子直接遞到了最高法院,依據的是國會1789年通過的《司法法》第十三款。根據這款法律,最高法院對這類案子擁有初審權。
但馬歇爾斬釘截鐵地指出,《司法法》第十三款是與憲法相沖突的,它實際上是非法地擴大了最高法院的許可權。馬歇爾強調:「憲法構成國家的根本法和最高的法律」,「違反憲法的法律是無效的」。而「解釋法律顯然是司法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和責任」。據此,馬歇爾正式宣布,1789年《司法法》第十三款因違憲而被取消。這是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一次宣布聯邦法律違憲。
馬伯里一看當個法官竟然這么費勁,連總統簽了字、國務院蓋了戳兒的委任狀都成了白條,若要從基層法院一級一級地上訴到最高法院,還不知要上訴到哪個猴年馬月,他只好灰心喪氣地撤回了起訴。此公後來一直不安心務農,最終改行當了一家大銀行的總裁,比當法官實惠多了。
從表面上看,聯邦黨人馬伯里沒當成法官,麥迪遜也沒送出扣押的十七份法官委任令,馬歇爾似乎輸了這個官司。但實際上,馬歇爾是此案真正的大贏家。
首先,馬歇爾向政府的立法機構國會宣布,不僅憲法高於一切法律,而且判定法律本身是否合法這個至關重要的權力與立法部門無關。換句話說,立法機構不得隨意立法,只有最高法院才是一切與法律有關問題的最終仲裁者。
其次,馬歇爾通過此案向政府的行政部門宣布,憲法的最終解釋權屬於司法部門。因此,司法部門有權判定行政當局的行為和命令是否違反憲法,有權對行政當局的違憲行為和命令予以制裁。
這樣,雖然憲法規定任何法律都應由國會和總統決定和通過,但最高法院擁有解釋法律的最終權力,有權判定法律是否違憲。而最高法院的裁決一經做出,即成為憲法慣例,政府各部門和各州必須遵守。實際上,最高法院不僅擁有了司法審查權(Judicial Review),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擁有了「最終立法權」。
馬歇爾的高明之處在於,他雖然公開宣布經國會通過、總統批準的《司法法》第十三款因違憲而被取消,但取消這款法律實際上是限制了最高法院自身的許可權,所以國會找不出什麼借口與最高法院對抗,也沒啥特別的理由彈劾最高法院大法官。另外,馬歇爾雖然宣布司法部門有權對行政當局的違法行為予以制裁,但他並沒有向麥迪遜國務卿發出強制令,只是建議馬伯里去下級法院控告麥迪遜。所以,行政當局同樣找不出任何借口與最高法院過不去,也根本無法挑戰馬歇爾大法官的裁決。
美國的法律體系是成文法與案例法的結合,既然國會和行政當局無法推翻最高法院對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那麼此判決將作為憲法慣例被後人永遠引用。司法審查權和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就這樣歷史性地確立了。司法從此真正開始與立法和行政兩部門鼎足而立。可以說,這是美國政治制度史和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1789年的美國憲法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政治制度設計的偉大典範,其實這個評價有點過高了。原因在於,在權大還是法大這個關鍵性問題上,1789年美國憲法並無開創性的建樹。這部憲法並未明確規定最高法院擁有司法審查權,結果使司法在三權中處於最弱的一方。按照這種憲法設計,美國最高法院實際上可有可無。
由於馬歇爾大法官在司法實踐中超乎尋常的智慧和努力,加上英國普通法傳統對北美殖民地的深厚影響以及當時和後來的美國政治家們對法律和政治規則的尊重以及善於妥協讓步的特點,才使美國政治制度第一次真正具有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特點,並且使司法審查權成為美國政治制度有別於英、法等西方民主國家政體的重大特點之一。
二百年後的今天,在美國最高法院的院史博物館中,唯有馬歇爾大法官一人享有全身銅像的特殊待遇。在九位大法官專用餐廳的牆壁上,則並列懸掛著馬伯里和麥迪遜二人的畫像。彷彿是在提醒每一位大法官,一湯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若不是當年馬歇爾大法官在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中令人稱奇的絕妙判決,哪會有今天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威呀。戈爾和小布希各自的擁護者,沒准兒已在白宮前面開打了。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法院」,共找到 18,109,914 個相關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