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爭點

民法的爭點

發布時間: 2025-10-05 01:43:39

⑴ 如何確定案由

民事案件案由的確定,是立案、審判實務中不可迴避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法發[2008]11號)於2008年4月1日起施行,原《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同時廢止。該規定有利於當事人准確選擇訴由,有利於對受理案件進行分類管理,有利於人民法院在民事立案、審判實務中准確確定案件訴訟爭點和正確適用法律,有利於提高案件司法統計的准確性、科學性。
一、民事案件案由的涵義
所謂民事案件案由,是指民事訴訟案件的名稱。反映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是人民法院將訴訟爭議所包含的法律關系進行的概括。
《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主要是以民法理論對民事法律關系的分類為基礎,結合現行立法及立案、審判實踐,將民事案件案由分為四級案由。一級案由10種,如人格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糾紛等;在第一級案由項下細分為30種,作為第二級案由,如婚姻家庭、所有權、合同、勞動爭議、與公司有關的糾紛等;在第二級案由項下,又列出了361種案由,作為第三級案由,第三級案由是實務中最常見、最廣泛使用的案由;在部分第三級案由項下,又列出了300多種案由,作為第四級案由。
二、如何正確確定民事案件案由
1、民事案件案由的確定的依據。一般地是根據當事人主張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來確定,鑒於具體案件中當事人的訴訟請求、爭議的焦點可能有多個,,爭議的標的也可能是兩個以上,為保證案由的高度概括和簡潔明了,民事案件案由的表述方式原則上確定為「法律關系性質」加「糾紛」,不再包含爭議焦點、標的物(貨款、工程款)、侵權方式等要素,如「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
民事案件案由在堅持以法律關系的性質來作為案由的確定標準的同時,對少部分案由也依據民訴法理論「訴」的分類里的確認之訴、形成之訴的標准進行確定,如「企業出資人權益確認糾紛」,系確認之訴,即請求人民法院確認當事人之間存在一定的法律關系或確認當事人民事權利的訴訟,目的在於確認當事人是否享有所爭議的出資權益。
2、確定民事案件案由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在立案和審判過程中,確定民事案件案由,只能適用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不得擅自編造案由,如自定「欠款糾紛」作為案由,這是准確的,也是不嚴謹的。如果出現應當規定為新的第三級或第四級案由,可以及時層報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整理、篩選、補充相關的案由。
其次,一審法院在立案和審判過程中,應當根據訴爭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或依據確認之訴、形成之訴的標准,先從《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列出的第四級案由中選擇;第四級案由沒有規定的,依次類推,則適用第三級案由;再沒有,則可以直接適用第二級案由,直至第一級案由。
再者,同一訴訟中,涉及兩個以上的法律關系,屬於主從關系的,應當以主法律關系來確定案由,如金融借款合同及擔保合同糾紛案件,應以主法律關系即金融借款合同法律關系來確定;但當事人僅以從法律關系起訴的,則以從法律關系來確定案由;不屬於主從法律關系的,則按訴爭的兩個以上民事法律關系確定並列的兩個案由。
此外,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增加或變更訴訟請求,導致當事人訴爭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的,則應當相應地變更案件的案由。
還有尚要注意的,對一審人民法院認定的法律關系,確定的民事案件案由是錯誤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訴爭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予以糾正,重新確定案由。

⑵ 民法學 案例一條。作答內容為 ,案情簡介,案件爭點,本人評析 三部分。總共2000字左右。

李維祥訴李格梅繼承權糾紛案

[裁判摘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五條的規定,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其本質特徵是以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戶家庭為單位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家庭承包方式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屬於農戶家庭,而不屬於某一個家庭成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條的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屬於個人財產,故不發生繼承問題。除林地外的家庭承包,當承包農地的農戶家庭中的一人或幾人死亡,承包經營仍然是以戶為單位,承包地仍由該農戶的其他家庭成員繼續承包經營;當承包經營農戶家庭的成員全部死亡,由於承包經營權的取得是以集體成員權為基礎,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歸於消滅,不能由該農戶家庭成員的繼承人繼續承包經營,更不能作為該農戶家庭成員的遺產處理。

原告:李維祥。
被告:李格梅。
原告李維祥因與被告李格梅發生繼承權糾紛,向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原告李維祥訴稱:原告與被告李格梅系姐弟關系。1998年2月13日,原告父親李聖雲將其承包的農田3.08畝轉包給同村村民芮國寧經營,因李聖雲不識字,轉包合同由李格梅代簽。後李聖雲於2004年去世,去世前將上述3.08畝農地的承包證交給原告,並言明該3.08畝土地由本人和李格梅共同繼承,每人一半。但李格梅一直將該3.08畝土地全部據為已有。原告曾多次與李格梅協商,李格梅均不同意返還。請求判令原告對該3.08畝土地中的1.54畝土地享有繼承權,判令被告向原告交付該部分土地。
被告李格梅辯稱:訟爭土地應全部由被告承包經營,理由為:1.原告李維祥系非農業戶口,不應享有農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2.原、被告的父母去世的時間均已超過兩年,原告的起訴已過訴訟時效;3.被告家庭人口比原告多,父母因此將訟爭土地交給被告耕種;4.原告對父母所盡贍養義務較少,而被告對父母所盡贍養義務較多,應該多享有訴爭土地承包權的繼承份額。
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法院一審查明:
被告李格梅與原告李維祥系姐弟關系。農村土地實行第一輪家庭承包經營時,原、被告及其父李聖雲、母周桂香共同生活。當時,李聖雲家庭取得了6.68畝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此後李格梅、李維祥相繼結婚並各自組建家庭。至1995年農村土地實行第二輪家庭承包經營時,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李聖雲家庭原有6.68畝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進行了重新劃分,李維祥家庭取得了1.8畝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李格梅家庭取得了3.34畝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李聖雲家庭取得了1.54畝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三個家庭均取得了相應的承包經營權證書。1998年2月,李聖雲將其承包的 1.54畝土地流轉給本村村民芮國寧經營,流轉協議由李格梅代簽。2004年11月3日和2005年4月4日,李聖雲、周桂香夫婦相繼去世。此後,李聖雲家庭原承包的 1.54畝土地的流轉收益被李格梅佔有。
本案的爭議焦點是:家庭承包方式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可以繼承。
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法院一審認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簡稱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農村土地承包採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採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農村土地,可以採取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因此,我國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家庭承包和以其他方式承包兩種類型。
以家庭承包方式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主要目的在於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每一位成員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五條的規定,家庭承包方式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其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其本質特徵是以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戶家庭為單位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因此,這種形式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只能屬於農戶家庭,而不可能屬於某一個家庭成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以下簡稱繼承法)第三條的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屬於個人財產,故不發生繼承問題。
家庭承包中的林地承包和針對「四荒」地的以其他方式的承包,由於土地性質特殊,投資周期長,見效慢,收益期間長,為維護承包合同的長期穩定性,保護承包方的利益,維護社會穩定,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一條第二款、第五十條的規定,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繼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以其他方式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在承包期內,其繼承人也可以繼續承包。但是,繼承人繼續承包並不等同於繼承法所規定的繼承。而對於除林地外的家庭承包,法律未授予繼承人可以繼續承包的權利。當承包農地的農戶家庭中的一人或幾人死亡,承包經營仍然是以戶為單位,承包地仍由該農戶的其他家庭成員繼續承包經營;當承包經營農戶家庭的成員全部死亡,由於承包經營權的取得是以集體成員權為基礎,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歸於消滅,農地應收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另行分配,不能由該農戶家庭成員的繼承人繼續承包經營。否則,對集體經濟組織其他成員的權益造成損害,對農地的社會保障功能產生消極影響。
本案中,訟爭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屬於李聖雲家庭,系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且訟爭土地並非林地,因此,李聖雲夫婦死亡後,訟爭土地應收歸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另行分配,不能由李聖雲夫婦的繼承人繼續承包,更不能將訟爭農地的承包權作為李聖雲夫婦的遺產處理。
李聖雲、周桂香夫婦雖系原告李維祥和被告李格梅的父母,但李維祥、李格梅均已在婚後組成了各自的家庭。農村土地實行第二輪家庭承包經營時,李聖雲家庭、李維祥家庭、李格梅家庭均各自取得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及相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至此,李維祥、李格梅已不屬於李聖雲土地承包戶的成員,而是各自獨立的三個土地承包戶。李聖雲夫婦均已去世,該承包戶已無繼續承包人,李聖雲夫婦去世後遺留的1.54畝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應由該土地的發包人予以收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參加訴訟。在本案的審理過程中,法院通知發包方參加訴訟,並向發包方釋明相關的權利義務,但發包方明確表示不參加訴訟,根據不告不理的原則,在本案中,法院對於訟爭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的權屬問題不做處理。李維祥、李格梅雖系李聖雲夫婦的子女,但各自的家庭均已取得了相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故李維祥、李格梅均不具備其父母去世後遺留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承包的法定條件。故對李維祥要求李格梅返還訟爭土地的訴訟請求予以駁回。
據此,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和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九條、第十五條、第三十一條、第五十條之規定,於2009年 5月13日判決:
駁回原告李維祥的全部訴訟請求。
一審宣判後,雙方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均未提出上訴,一審判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

⑶ 醫生未對病人家屬告知使用葯物的副作用導致病人死亡家屬可通過什麼途徑要求醫療損害賠償

您好!你說的情況有三條途徑可以選擇。
一、醫療損害民事賠償的途徑
患者因就醫發生醫療損害後果的,依我國目前的民事法律規定,有三種獲得救濟可能性的途徑:
第一種,依《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獲得賠償。適用《條例》的前提是,經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本病案構成醫療事故;不構成醫療事故但存在醫療過失行為的,依照民法通則的規定處理,不適用《條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明確規定「條例施行後發生的醫療事故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訴到法院的,參照條例的有關規定辦理」。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負責人就審理醫療糾紛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答記者問中,也明確講到在醫療糾紛案件中,對於構成醫療事故的案件,則參照《條例》處理。目前的司法實踐,對於構成醫療事故的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一般也是按照《條例》規定來進行操作的。
第二種,按照《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獲得賠償。 《條例》僅僅針對醫療事故作出規定,對於不構成醫療事故的,《條例》第四十九條第二款雖然規定「不屬於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但由於《條例》在法律位階上低於《民法通則》,該款排除醫療機構非醫療事故賠償責任的規定,顯然不能凌駕於《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的規定之上,該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對於不構成醫療事故的醫療損害案件,如果醫療機構存在醫療過失行為的,仍應當依《民法通則》規定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對此,上述《通知》也有明確規定,司法實踐中也是遵照《通知》來處理的。
第三種,按照《合同法》規定,追究醫療機構的違約責任。患者與醫療機構之間形成的是一種醫療服務合同關系,醫患雙方依據這種關系各享有權利、承擔義務,雙方應依誠實信用原則履行合同義務。任何一方違反合同約定或法定義務,造成對方損害的,都將構成違約行為,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盡管一般情況下,患者主張侵權損害賠償有利獲得充分賠償,但並非任何情形都有利。某些情形下,患者依據合同關系追究醫療機構的違約責任更有利。比如對於醫療機構實施的非具體醫療行為致使患者損害,既不構成醫療事故也不構成醫療過失,不能適用侵權法追究醫療機構的責任,則可以選擇合同關系追究其違約責任。
實踐中,究竟應該依據何種途徑獲得賠償,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法律適用的不同,具體的歸責原則、舉證責任、賠償項目及標准等都有所不同,應當綜合分析認定,採取對自身最有利的方式。
二、醫療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
醫患糾紛最大的爭點就在於對醫療侵權賠償的法律適用上。目前我國採取的「二元化」處理方式,即區分醫療事故與非醫療事故。構成醫療事故的醫療損害賠償糾紛,適用《條例》規定的賠償項目與標准進行賠償;不構成醫療事故,但醫療機構存在醫療過失行為的,則按照《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予以確定應當賠償的項目與標准。顯然,兩者適用的法律效果大有不同:適用《條例》獲得的賠償項目、標准少於、低於《民法通則》及司法解釋,尤其在死亡賠償金的有無上區別最是明顯、差距最大。因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根據《條例》不存在死亡賠償金;而依照《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解釋》規定,死亡賠償金為法定賠償項目之一。按照《安徽省2008年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標准》(安徽省公安廳皖公交警【2008】81號)
以城鎮居民標准計算該項費用的話,僅死亡賠償金即在11473.6元/年×20年=229572元。兩相比較,適用《條例》的結果顯然不利於充分填補患者所受到的人身損害,造成同樣損害不同的賠償之「差別待遇」。
盡管實踐中對醫療損害賠償案件的處理上,已經凸顯出法律適用不同導致不公平的現象屢有發生,由於《條例》在處理醫療損害案件中處於特別法的地位,有優先適用的效力,各地法院在司法實務操作中,一般要參照《條例》處理,不敢輕易突破。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司法界、理論界對此問題已有充分認識,相關學術文章中也多有探討,衛生部亦在醞釀對《條例》進行適時修改。對此,我們期待立法機關能通過立法活動,對醫療損害賠償案件在適用法律上做到統一,以消解目前這種緊張的醫患關系。
謝謝閱讀!

⑷ 加盟商合同糾紛怎麼解決

簽訂合同之前應當考察特許經營企業的基本情況。加盟商在簽訂加盟合同之前應當對特許經營企業工商登記情況、是否具有特定產品的經營資格、是否擁有商標或專利權等企業基本情況進行考察。在加盟合同糾紛中,加盟商的損失主要包括房租、裝修費、宣傳費、雇員工資等,但加盟商在主張這些費用與加盟的關聯性時往往存在舉證上的困難。這類案件通常案情復雜,涉及法律問題及爭點多,審理難度較大,也對律師法律服務的專業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上海的徐寶同律師、北京的柳泰星律師這方面做的很專業,是國內比較專業的處理加盟商合同糾紛的律師,再不明白自己去網路下。

熱點內容
胡志澤律師 發布:2025-10-05 05:15:15 瀏覽:454
行政法的行政是指 發布:2025-10-05 05:14:35 瀏覽:243
司法證在國企 發布:2025-10-05 05:03:41 瀏覽:250
麥德林法官 發布:2025-10-05 05:03:41 瀏覽:315
上海落戶海商法 發布:2025-10-05 04:30:11 瀏覽:920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紀要 發布:2025-10-05 04:28:55 瀏覽:779
法治議論文素材 發布:2025-10-05 04:25:57 瀏覽:68
東友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10-05 04:25:57 瀏覽:965
李佳行政法2017背誦版 發布:2025-10-05 04:13:46 瀏覽:991
關於公共法律服務宣傳活動方案 發布:2025-10-05 04:11:32 瀏覽: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