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法官
Ⅰ 請祥列--南陽的古今名人都有誰
南陽自古出人才,曾有說法,歷史上的著名五聖都出自南陽:
商聖范蠡 醫聖張仲景 科聖張衡 智聖諸葛亮 謀聖姜子牙
現介紹一部分:
1、劉秀
字文叔,漢南陽郡蔡陽(一說在今宛城區瓦店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東漢王朝創立者,自公元25年至57年執政,在位32年。
2、劉玄
字聖公,漢南陽郡蔡陽(一說在今宛城區瓦店以南)人。西漢末更始皇帝,劉秀之族兄。王莽末年,四方綠林起兵反莽。劉玄參加綠林軍,公元23年被推為天子,在育水之濱(今南陽城南)登壇稱帝,年號更始。其後,綠林軍節節得勝,昆陽一戰,殲滅王莽主力軍。劉秀兄弟指揮綠林義軍,以少勝多,大敗莽軍主力,威名大震。
3、張衡
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南陽)人,是東漢著名的天文學家。他最主要的成就是著《靈憲》,制渾天儀,造地動儀,在歷法方面也有研究。此外,他還是一位機械技術大師,才情高遠的大文學家和畫家,對後世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罕見的全面發展的天才。
中
4、張仲景
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郡涅陽縣(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為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他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據史書記載,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葯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僅此一部《傷寒雜病論》的傑出貢獻,也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
5、張釋之
字季,漢南陽郡堵陽(今方城縣)人。漢代名宦。初以家資五百萬選為騎郎,為漢文帝之侍從官,十年得不到升遷,因不知名欲辭歸。中郎將援盎知其賢,遂向文帝推薦,得到文帝召見。他向文帝陳述秦滅、漢興之原因,得文帝贊賞,始遷謁者僕射。他力主務實,反對善辯,凡事善講原則。文帝重用他,拜為中大夫,再遷中郎將。後升任為廷尉,位列九卿。
6、鄧禹
字仲華,漢南陽郡新野(今新野縣人。東漢開國勛臣。首任宰相。他少時在長安就學,聰敏好學,十三歲能背誦《詩》,與劉秀為學友。王郎起兵反漢,劉秀自薊至信都,命鄧禹徵集將士,得數千人,攻佔樂陽,首立戰功。鄧禹長於推薦賢能,所舉之人皆才幹出眾,才盡其職。劉秀非常賞識鄧禹識才、舉才和用才的賢德,每任命和調整將領時,多聽取他的意見。劉秀即位,任命鄧禹為大司徒,封侯,食邑萬戶,並詔揚他「極有忠孝之心,與光武帝謀劃營帳之中,決勝千里。斬將破軍,平定山西,功效尤為顯著。」鄧禹率兵渡汾陰河,入夏陽,擊敗更始十萬兵將。建武二年,他被更封為梁侯。
建武四年,他奉命率復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王匡南攻,收降劉嘉,擊敗延岑。建武十三年,天下平定,鄧禹被定封為高密侯。後被免除將軍職,以特進行朝拜之禮。他淡泊名利,待人敦厚,孝敬父母,天下已定,常思遠離名譽和權勢。鄧禹還教子有方,不置產業。後來,他的子孫皆稱名天下。中元元年,鄧禹復任大司徒。顯宗即位,感其功高,拜為太傅。永平元年,病逝,謚元侯。永平中,顯宗追念鄧為開國勛臣,詔畫像於南宮雲台,為二十八宿之首。
7、許攸
字子遠,南陽人,三國時期謀士。許攸少年時與袁紹、曹操都是好友。漢獻帝初平年間他隨袁紹在冀州。官渡之戰時,他向袁紹提出了不
要和曹操相攻的建議,但袁紹自以為強大而不納,此時許攸深感已不可與袁紹為謀,便投奔了曹操。後來曹操以弱勝強,戰勝了袁紹,許攸發揮有一定的作用。由於許攸自恃有功,常戲謔曹操,對此曹操嫌恨之。一次,許攸隨曹操至鄴城門時對左右說:「不是我的功勞,你們都不能出入此門」。有人將此話轉告曹操,許攸遂被殺害。
8、文聘
字仲業,南陽宛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名將。文聘原為荊州牧劉表的大將,曹操南征荊州時,他為劉表之子劉琮以全州之地投降而痛哭流涕,故深受曹操的贊賞,稱他「真忠臣也」,以厚禮待之,並任命他為與東吳接壤的江夏郡太守。他在江夏的數十年間,「有威恩,名震敵國」,使「賊不敢侵」。後賜爵關內侯。文帝時進爵長安鄉侯。因累立功遷後將軍,封新野侯。 文聘死後賜號為壯侯。
9、黃忠
字漢升,南陽人,三國時期劉備部將。黃忠早年先在荊州牧劉表部下任中郎將,與劉表侄兒劉磐共守長沙的攸縣(今湖南攸縣東北)。赤壁之戰後,劉備收江南,黃忠投歸劉備。
建安十八年(212年),黃忠由葭萌(今四川廣元縣西南)受命回軍進攻益州牧劉璋。他常常沖鋒陷陣,身先士卒,其勇毅名列全軍之首,為劉備攻佔成都立下了汗馬功勞。益州平定後,他被任命為討虜將軍。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隨劉備北上進軍漢中時,陷陣勇毅,老當益壯,奮力迎戰魏將夏侯淵等。夏侯淵的部眾很精銳,黃忠每次都是沖鋒在前,鼓勵並率領著士兵們,全軍金鼓震天,歡呼吶喊聲撼動山谷,終於在翌年奪得了戰略要地定軍山(在今陝西勉縣)。由於戰功卓著聲名大振而晉升為征西將軍。劉備立為漢中王後。黃忠又被任命為後將軍,與前將軍關羽齊名,賜爵關內侯。第二年黃忠去世,追謚剛侯。
10、魏延
字文長,義陽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
魏延原系劉備的親信將領「曲部」,後隨劉備入蜀,因屢立戰功,被提拔為牙門將軍。提升魏延為鎮遠將軍。兼任漢中太守,掌管漢中地區的軍務。劉備這一任命,使「一軍盡驚」,魏延成為蜀漢的第一員大將。
12、甘寧
字興霸,南陽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名將。甘寧早年先依附劉表,因不被重用,轉而投身黃祖,而黃祖又以普通人看待,在這種情況下,他投奔了東吳。
13、范曄
字尉宗,南朝宋順陽人,南北朝時期著名史學家。
范曄早年曾任鼓城王劉義康的參軍,後官至尚書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因事觸怒劉義康,左遷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後來他又幾次升遷,官於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有人告發他密謀擁立劉義康,於是以謀反的罪名被處以死刑。
14、岑參
河南新野人,生於湖北江陵,唐代著名詩人。出身於官僚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天寶八年,任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三年後回長安。天寶十三年,又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亂後,至德二年回朝後,由杜甫等人推薦任右補闕,以後轉起居舍人等官職。大歷元年任嘉州刺史,以後罷官,欲歸故鄉時,客死成都旅舍,史稱「岑嘉州」。
15、韓愈
字退之,南陽鄧州人。因河北昌黎系韓氏郡望,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6、張三豐
名全一,一名君寶,道號元元子,因衣著骯臟,不修邊幅,人送綽號「張邋遢」,河南南召縣人,元末明初著名道人。史稱他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蓑長著身。元末曾在湖北武當山幽棲,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多次遣使求之未遇。明英宗時封其為「通微顯化真人」。
17、張嘉謀
字忠甫、中父、通稱中孚,自號梅溪釣徒(簡稱梅溪)。南陽市卧龍區白庄人。清朝舉人,教育家、史志專家、詩人。曾任光緒內閣中書,河南省博物館館長,河南古跡研究會主任,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等職。
18、董作賓
原名作仁,號平廬,字彥堂,宛城區長春街人。出身於小店主家庭。6歲入私塾。1910年,入元宗高小,後因兄弟去世,中途輟學。1915年春,考取縣辦師范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1917年春,跟隨張嘉謀去開封,在張家管書房兼辦家務。後入開封育才館讀書,初步接觸甲骨文。
19、別廷芳
字香齋,西峽縣陽城鄉張堂村人。宛西自治首領,自治業績斐然,歷任內鄉縣民團第二團團長、宛屬十三縣聯防司令、河南省第六區抗戰自衛團司令等職。別廷芳由一個屠共產黨人的劊子手,最終成為由接受共產黨的聯合抗日的主張,同共產黨聯合抗日,直至擁護共產黨的開明人士。
20、彭錫田
幼讀私塾。1917年肄業於北京匯文大學後,投身仕途,經人舉薦給西北革命軍首領馮玉祥,深得馮玉祥將軍的重用,歷任西北革命軍旅部書記官兼軍部法官、西北革命軍軍法科科長兼哈爾賓禁煙督辦,察哈爾督統署秘書長,西北邊防督辦公署秘書長。
21、李季
原名振鵬,筆名李季、李寄、里計,唐河縣祁儀鄉人。1938年,赴陝北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22、馮沅君
女,原名恭蘭、淑(叔)蘭,筆名淦女士,沅君、漱巒、大琦、易安、吳儀等。唐河縣祁儀鎮人。自幼學習四書五經、古典文學及詩詞,1910年入縣立端本女子小學堂,辛亥革命時輟學,居家自修。
23、馮友蘭
字芝生,唐河縣人祁儀鎮人。13歲喪父,發奮讀書。先後在開封中州公學、北京大學學習。1919年,他考取河南公費留學生赴美,1923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獲哲學博士學位。
24、彭雪楓
(1907~1944),郛名隆興,原名修道,曾化名彭素、彭雨峰、塗秀根、望敏等。鎮平縣七里庄人。1925年加入共青團,次年轉為中共黨員,擔任中共匯文中學支部書記。
25、張星江
(1907~1936),又名振興。唐河縣畢店鄉人。1927年,任中共唐河縣委委員。1931年任中共鄂豫邊特委委員,負責紅九軍後勤供應工作,不避艱險進出蘇區,為紅軍籌辦軍需物資。
26、郭庠生
(1911~1947),號瑞卿,化名致青,鎮平縣侯集鎮人。性耿直,愛聲樂,尤喜詩畫。1931年考入開封藝術師范,專攻國畫。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秘密傳播馬列主義,進行抗日救國活動。
27、王亞凡
(1914~1962),原名正雅,曾名嘉林、鄭亞等,內鄉縣城郊鄉人。1929年到北平讀書,後入北京大學當旁聽生,曾參加「一二、九」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在北平人「宛屬平津同學會」宣傳部長。
28、杜鳳瑞
(1933-1958),方城縣楊樓鄉人。自幼貧苦,隨全家乞討,飽受欺凌,養成疾惡如仇、頑強不屈的性格。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擔任通訊員和司號員。
29. 馮景蘭——地質學家
馮景蘭(1898~1976),字淮西,唐河縣人,中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幼入私塾讀經史。1913年考入開封省立二中,1916年入北京大學預科。1918年赴美國入科羅拉多州立金城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學習礦山地質及采礦學,獲礦山工程師職稱。1921年進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攻讀礦床學、岩石學及地貌學等,獲碩士學位。
30. 楊廷寶——建築學家
楊廷寶(1910~1982),字仁輝。宛城區人,中國建築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24年夏,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榮獲建築學家稱號。
31. 王占國——半導體材料專家
王占國,1938年生,鎮平縣人,中國半導體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32. 張炳熹——地質學家
張炳熹,1919年生,社旗縣人,中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33. 杜祥琬——應用核物理學家
杜祥琬,1938年生,南陽市人,中國應用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34. 楊土莪——水聲學家
楊士莪,1931年生,南陽市人,中國水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35. 余永富——選礦專家
余永富,1932年生,南召縣人,中國選礦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36. 張勇傳——水力發電工程專家
張勇傳,1935年生,南陽市人,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37. 袁晴棠——石油化工專家
袁晴棠,女,1938年生,南召縣人,中國石油化工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38. 張國偉——地質學家
張國偉,1939年生,南陽市人,中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39. 陳鳳桐——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詳見南陽農業科技中的農業科技思想)
40. 丁聲樹——語言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詳見思想文化)
41. 王永民——《五筆宇型漢字編碼方案》
王永民,1943年生,南召縣人。他發明的「五筆字型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是中國惟一獲得美國、英國專利的電腦漢字輸入技術。
42. 司尚鎖——中國最大的沼氣發酵池設計專家
司尚鎖,1936年生,鄧州市人,河南省天冠企業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43. 周中普——小麥育種專家
周中普,1932年生,小麥育種專家。
44. 朱鴻雲——獼猴桃專家
朱鴻雲,1938年生,獼猴桃專家。
45. 孫耀志 高級經濟師,現任河南省宛西制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兼任河南省中葯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46. 周文炳 1921年出生,方城縣人。1947年畢業於河南大學醫學系。1956~1959年在廣州中山醫學院獲碩士學位,歷任中山醫科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47.申伯(西周厲王至宣王時期人),西周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申國(今河南省南陽市)開國君主。
48 百里奚(約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21年),姓百里,字子明,春秋時期楚國宛邑(今河南南陽)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秦統一天下的奠基丞相。
累~~~~~
Ⅱ 作為學生我們要學習商鞅變法的哪些精神
1.體現了商鞅為了改革不怕犧牲勇於挑戰的精神。學生從中可以學到為了學習要肯吃苦,迎難而上。
2.變法雖然成功,但商鞅卻被處以極刑,這說明,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學生可以學到在學習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有思想准備。
Ⅲ 一場車禍奪取鮮活生命,兩審判決贏得一紙勝訴。
可以向警察說明事實真相,理由在自己手裡
Ⅳ 為何說商鞅變法也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秦國在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山東齊、楚、燕、趙、魏、韓這六個大國。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比山東各國晚了很久。如魯國 「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國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後186年。可是這時,秦國已使用鐵制農具,社會商鞅變法經濟發展較快,這不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產生過程,而且還引起社會秩序的變動。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下令廢除人殉的惡習。次年又遷都棟立。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在這一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因此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商鞅變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這種社會變革、變法運動體現了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規律。
①形成兩大對立的階級。春秋以來,由於鐵器和牛耕的推廣使用,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一些奴隸主將新開墾的田地變成私產出租,這樣出現了地主和農民兩個階級。
②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為廢除舊貴族世卿世祿的特權,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各國相繼掀起了變法運動。
③各國爭霸的需要。當時諸侯國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為了在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並,各國競相進行了富國強兵的改革。
④為了增強秦國實力,秦孝公引進人才,變法圖強。於是商鞅被重用。
[編輯本段]變法主要內容
1、經濟措施
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內容如下:
1)廢井田、開阡陌
商鞅在經濟上推行的重大舉措是「廢井田、開阡陌」。《史記》記載:商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戰國策》說商鞅「決裂阡陌,教民耕戰」 ,廢止「田裡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則。所謂「阡陌」,指「井田」中間灌溉的水渠以及與之相應的縱橫道路,縱者稱「阡」,橫者稱「陌」。「封疆」就是奴隸主貴族受封井田的界限。「開阡陌封疆」就是把標志土地國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規定,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佔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此後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占他國土地等,但後來又陸續轉向私有。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系,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2)重農抑商、獎勵耕戰
商鞅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因棄本求末,或游手好閑而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商鞅還招募無地農民到秦國開荒。為鼓勵小農經濟,還規定凡一戶有兩個兒子,到成人年齡必須分家,獨立謀生,否則要出雙倍賦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這些政策有利於增殖人口、征發徭役和戶口稅,發展封建經濟。
商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原因:1.農業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2.國家通過穩定的土地稅保證財政收入。3.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之上。4.工商業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流失從而造成種種社會問題。5.商品經濟不發達,不如經營土地有保障。
3)統一度量衡
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從「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規定的1標准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准升約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商鞅還統一了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度量衡的統一的意義
第一、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准則,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的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第二、對賦稅制和俸祿制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
第三、有利於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
第四、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奠定的基礎。
2、政治措施
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推行郡縣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主要內容如下:
1)獎勵軍功,實行軍功爵制,編制什伍組織
商鞅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爭,各以輕重被刑」,以獎勵軍功而禁止私鬥。規定爵位依軍功授予,宗室非有的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 就是說有功勞的貴族子弟,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也不得鋪張。
制定軍功爵制的作法,意味著商鞅徹底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今後將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經過若干年的發展,軍功爵制發展為後來著名的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二十級曰徹侯。據《漢書》記載:「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 也就說明了獎勵的做法:將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謂私鬥,並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鎮,被奴隸主所佔有。奴隸主之間為了爭奪土地、財產,經常發生爭斗。新法規定不準私鬥,目的在於削弱奴隸主的勢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嚴懲私鬥的作法是:為私鬥者,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由於推崇戰功,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秦國在對外戰爭中,國力進一步增強,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被動落後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相會,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被動局面,提高了秦國的地位。秦國還用武力逐步佔有了土地肥沃、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巴蜀地區和盛產牛馬的西北地區,社會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從而奠定了秦統一的物質基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
《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即依軍功大小定貴族身份之高低。該規定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因而,招致了他們的怨恨。《史記》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秦國的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商鞅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的統治,管理廣大居民,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輕罪用重刑。將魏國李悝的《法經》頒布實行,還增加了連坐法。主要內容是:居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將什、伍作為基層行政單位。按照編制,登記並編入戶籍,責令互相監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這與後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時規定,旅店不能收留沒有官府憑證者住宿,否則店主也要連坐。
4)推行縣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 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也有史書認為是41縣或36個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商鞅通過縣的設置,把領主對領邑內的政治特權收歸中央。該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廢井田、開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證了土地私有。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
後來,秦在新佔地區設郡,郡的范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郡守。後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於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制。
5)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商鞅的該措施是為了排除復古思想的干擾。然而,商鞅開創的「燔詩書」的高壓政策,不僅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中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
社會風俗:
商鞅強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等。
[編輯本段]變法的目的及作用
目的:富國強兵
作用: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全國百姓以私下斗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富國強兵的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廢除了舊的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是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後兼並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編輯本段]變法的過程
商鞅變法是分兩次進行的。第一次開始於公元前356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
立木為信
原文:
商鞅變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於民。
譯文:
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准備就緒,但沒有公布。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尺高的木頭,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金。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布告說:「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金。」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說到做到。接著商鞅下令變法,新法很快在全國推行。
毛澤東早年在評論「徙木立信」這段故事時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懲奸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
移動一根木頭並非難事,關鍵是以此而樹立的千金難買的誠信。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商鞅與舊貴族勢力的斗爭】
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師公孫賈還教唆太子駟公開出來反對。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強思想統治,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駟繼位,是為秦惠王。公子虔等乘機發動反攻,誣陷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並車裂。商鞅雖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孫都繼續實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國勢繼續發展,為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通過這次變法,舊制度廢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秦國的戰鬥力大大提高。
貧民擁護,因為變法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一.順應了歷史潮流的發展趨勢。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有效的辦法。
三.敢於同舊勢力斗爭。
四.取信於民,得到百姓信任
五.國君的支持。
六.長期遏制秦國的晉國分為韓,趙,魏三國.
七.中原賢士游說秦國
公元前356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禮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准備。課本上「商鞅舌戰圖」插圖,是當時這次大辯論的寫照。
「秦人不憐」
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維新,都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這也便是改革會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由於商鞅廢除井田、獎勵耕戰等改革措施觸犯了貴族階層對土地和官職所一項具有的壟斷特權,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但是商鞅並沒有被這些有權有勢的人所嚇倒,他認為法律的制定,並不只是用來制裁老百姓的,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主張首先懲辦那兩位唆使太子違抗新法的老師。結果,公孫賈的臉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則因屢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商鞅此舉,確實起到了「殺雞給猴看」的作用。人們看到,就連太子的老師都逃脫不了法律的制裁,於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僥幸的心理了。經過商鞅的這番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但是,任何社會實踐都是要付出代價的,變法維新更是如此。秦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權力基礎,即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卷土重來,對商鞅施行了瘋狂的報復。他們不僅以誣告陷害的方式迫使商鞅謀反,而且以最殘酷的暴行,將他五馬分屍了。商鞅雖然慘遭不幸,但他所開創的變法大業卻因順應了歷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轉之勢,並最終對秦朝的統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商鞅「內行刀鋸,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顯的歷史局限。他用簡單粗暴的政治手段來處理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焚燒《詩》、《書》,實行愚民政策和文化專制主義,甚至推行連坐法而刑及無辜等等,都曾產生多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也正是由於這一影響,致使他死於貴族的報復而「秦人不憐」。
啟示: ①改革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強國家的實力,提升國家的地位。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是強國之路。
②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
③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終究會取得勝利。
④今天我們要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深化改革、勇於創新。
【商鞅變法】
1原因、背景:
(1)發展封建經濟,確立地主階級統治(主因);各國為實現富強的願望。
(2)戰國時期.
2開始時間:公元前356年
3在位國君:秦孝公
4變法內容:
(1)編制戶口,加強刑罰 (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2)鼓勵發展農業,獎勵生產(有利於秦國經濟的發展)
(3)獎勵軍功,取消世卿世祿制(有利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同時,觸犯了舊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4)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確立地主階級統治最為關鍵的一項)
(5)推行縣制
(6) 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
(7) 整頓秦國社會風俗,強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度,並規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還不分局的,加倍徵收戶口稅
(8)實行二十等爵制度
5影響:
(1)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2)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但是商鞅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
資料:"治世不一道,變國不法古"。-----商鞅
6性質:
是一場比較徹底的地主階級性質的改革。
【商鞅其人】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商鞅年輕時好刑名之學,在魏相公叔痤門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公叔痤臨終前將其推薦給魏惠王,惠王不能用。但甘龍、杜摯等大臣對變法並不贊成,他們製造輿論,以為「智者不變法而治」,「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孝公不為所動,仍以商鞅為左庶長,下令變法。
變法令下達後,商鞅以三丈之木置於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於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他又將賞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應募,即獲得五十金,以此來取信於民。當時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師傅公子虔、公孫賈。《戰國策》對此事的評論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商鞅執法敢於不避貴勢,在秦國震動頗大,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新法令推行幾年後,秦國百姓家給人足,臣民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故國勢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為大良造。兩年後,秦從雍(今陝西鳳翔)遷都咸陽,並第二次下變法令。
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國富強。周天子和諸侯派人向秦祝賀。次年,秦乘魏在馬陵之戰中的失利而伐魏,魏公子昂率軍拒之,商鞅用詐謀虜取昂而破其軍,魏割河西(今陝西東部)向秦求和。商鞅以此戰功受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河南西峽一帶)十五邑,號稱商君。
商鞅相秦期間,商鞅因執法較嚴引起秦貴族的怨恨。孝公卒後,太子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為報夙怨,告商鞅有謀反企圖,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國,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計而喪師,故拒不接納。商鞅不得已而歸秦,乃與其徒屬發邑兵攻鄭(今陝西華縣),兵敗被殺。帶回都城遭惠王車裂,並滅其族。
商鞅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變革的要求,從其「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論點出發,強調教育改革,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是重農戰,要富國強兵就必須進行法制宣傳,培養法治人才。商鞅抨擊了提倡以詩、書、禮、樂為教育內容的儒家,主張「燔詩書而明法令」,要用鼓勵耕戰為內容的法治教育代替「先王之教」;認為法治是德治的基礎,法令必須「明白易知」;應以法官為師,給民眾解釋法令,使「萬民皆知所辟就」,把教育作為宣傳法制和培養法治人才的工具。 商鞅著有《商君書》傳世。
[編輯本段]原文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摘自《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
[編輯本段]譯文
孝公已經任命了衛鞅,衛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頒布(變法的)法令。
[編輯本段]注釋:
1.孝公:秦孝公。
2.衛鞅:人名,即商鞅。
3.具:完備。
4.已乃:旋即,不久 。
5.輒(zhé):就。
6.卒:終於。
7.下令:頒布法令 。
導讀:本文講的是商鞅為了推行新的法令而設法取信於民的一則事例.
[編輯本段]商鞅徙木立信論
吾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嘆吾國國民之愚也,而嘆執政者之煞費苦心也,而嘆數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於淪亡之慘也。謂予不信,請罄其說。
法令者,代謀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維持之,務使達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國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則不惟無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懼,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雖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與秦民適成此比例之反對,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餘年之記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當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戰事正殷,舉國疲勞,不堪言狀。於是而欲戰勝諸國,統一中原,不綦難哉?於是而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姦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政者之具費苦心也,吾於是知吾國國民之愚也,吾於是知數千年來民智黑暗國幾蹈於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
雖然,非常之原,黎民懼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東西各文明國民聞之,當必捧腹而笑,舌而譏矣。嗚乎!吾欲無言。---------毛澤
Ⅳ 商鞅變法的起因經過意義
秦在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關東各大國。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比關東各國晚了很久。如魯國 「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國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後186年。可是這時,秦國已使用鐵制農具,社會經濟發展較快,這不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產生過程,而且還引起社會秩序的變動。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下令廢除人殉的惡習。次年又遷都棟立,決心徹底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秦孝公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在這一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的經濟和政治勢力越來越大。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商鞅變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這種社會變革、變法運動體現了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變化的規律。
可以去http://ke..com/view/1138.htm看一看 ^_^
Ⅵ 歷史 商鞅在變法時採取怎樣的措施
商鞅變法有兩次。
第一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
(一)頒布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范圍,重征商稅。
(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
(一)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二)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三)遷都咸陽,修建宮殿;
(四)統一度量衡制,頒布度量衡的標准器;
(五)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
(六)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這是對第一次變法中「異子之科」法令的補充,也是對社會風俗的規范。
Ⅶ 西峽老司法局在哪,是不是考教師資格證在那裡報名
在法院、檢察院如果沒有通過司法考試只能通過行政職務來進行晉升,而這二個單位行政職務都是比較少,也就是說沒有通過司法考試的人在這二個單位晉升比較困難。在法院你是法官是審理人員,而在檢察院你是公訴人,都不能幫人打官司的,至於司法局如果是擔任法律援助律師可以幫人打官司,但同樣要通過司法考試並且只能是接法律援助的案件。
不知道你是考哪一級的司法局,以沈陽市為例,市司法局分司法局和監獄管理局,司法局這塊負責全市的法制宣傳;社區矯正;勞改勞教釋放人員管理工作;基層指導工作;法律援助工作;公證、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管理工作等;這類人員同政府的公務員沒有大的區別。監獄管理局這個主要是管理監獄的獄警,有警務津貼,待遇同警察差不多。
總是來說司法局輕閑,責任不大,沒通過司法考試不影響晉升。法檢累,責任大,沒通過司法考試會影響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