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怕怎麼樣的當事人
1. 法官討厭哪樣的當事人
法官討厭蠻橫不講理的當事人,跟潑婦罵街一樣,絲毫不注意場合和個人形象
2. 法官討厭哪樣的當事人
法官討厭的當事人類型有:
一、沒有誠信的委託人
委託律師一般都是先辦理委託手續,然後律師再辦理具體的法律事務,而且如果不是因為律師的過錯,律師不會對訴訟結果承擔法律後果,但是在一些法律顧問單位以及風險代理的案件,律師有時是先工作後收費的。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委託人過河拆橋,在法律事務結束以後,以各種理由想不付費、少付費或者遲延付費,談合同的時候討價還價,爭得面紅耳赤也無傷大雅,但是達成協議以後大家都能切實履行。
二、自以為是的委託人
有些委託人粗懂一點法律,但明知自己的水平不足以解決法律問題,委託了律師以後,又唯恐別人視其為法盲,時不時漏一小手讓律師照他意思辦,既然知道自己不行,就委託給律師辦。
三、不尊重律師的勞動,將律師視為自己的僱工或員工的委託人
律師和委託人地位是平等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律師是委託人請來的高參和看病救命的醫生。但是,某些委託人不是這么想的,把律師當成了自己的僱工或者員工,頤指氣使,不得不說,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四、採取行政命令式,只要求勝訴結果,不管實際情況和處理過程的委託人
有些委託人,他們不管自己的訴求多麼不合理,情形多麼不利,證據多麼潰乏,就要求律師保證勝訴,律師不敢作出勝訴的承諾,就認為律師沒有能力,其實,人民法院處理案件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
任何一個案件,雙方都有權委託律師,原被告雙方必然有一方勝訴,一方敗訴,要求律師包打官司,那是強人所難,再有理的官司,也要證據來支持,有理無據的訴訟,就是無理的訴訟,真正有職業道德的律師是不會對委託人作出虛假承諾的。
五、一切都交給律師,不與律師配合的委託人
在案件處理過程中,委託人應當與律師密切配合,在訴訟過程中分擔不同的角色,但是有些委託人錯誤地認為,既然找了律師你就應當什麼都做,所以對於律師提出的調查取證、了解案情的合理要求置之不理。
律師不是案件的親歷者,不可能知道案件的詳細情況,委託人對於案件的來朧去脈一清二楚,律師對案件事實的了解主要通過委託人,律師只有充分了解案情,才可能找到問題的症結,才能打好官司。
3. 淺議如何避免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沖突
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給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工作帶來了活力和挑戰,這其中的成敗得失是我們這些在民事審判一線的民事審判法官有目共睹的。伴隨著民事審判改的不斷深化,我們發現一個現象,民事審判的案件質量在不斷提高,審判程序逐步完善,但是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沖突確相對增加。在基層法院這種現象尤為突出。很多民事審判一線的法官均與案件當事人發生過沖突,而每一次的沖突又常常使我們的法官心緒不寧、情緒失控,很難繼續在此案件中扮演理性法官角色。沖突升級是辦案法官一腔委屈,而當事人也同樣感覺受到了不公平而氣憤難平。此刻辦案法官可能會找領導要求換人審理,當事人則要求另換辦案人,這種對立局面是理性法官不願見到的,也是想竭力迴避的,因為不管出於何原因的沖突,對法官、對法院的形象都是有害無益的,激烈的沖突無疑也會影響到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那麼為什麼處於中立才地位的法官會與有求於法官解決糾紛的當事人發生沖突呢?為什麼對當事人毫無利益之爭的法官與權益爭奪者的當事人產生沖突呢?從沖突的起因來看,其中很大一部分與法官公平辦案與否、法學修養高低等因素無關,那麼沖突的原因到底出在哪裡呢?是法官經驗不足?辦案作風不扎實?接待當事人的方式方法欠妥?還是當事人無理取鬧……?如何解決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沖突,樹立法官的公正形象,本人試分析個中產生的原因並尋找一些解決方法。
一、發生的沖突的原因
1、角度的不同是法官與當事人產生沖突的一個原因。民事案件當事人都是為自已的權益在進行訴訟,他們所關心的是訴訟結果是否對他有利,訴訟進行中的每一個環節是否佔了上風。而法官所關注的是案件的事實和法律關系,法官會站在這樣的立場上要求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或要求當事人對其證據進行補充。一般情況下,不同的角度不一定必然會產生沖突,但是在有些時候當事人對法官的要求不理解,以為自己講的就是事實或認為自己提供的證據已經證明了自己的主張,文化程序比較低、法律意識比較差的當事人身上尤其突出,民事審判方式改革以來,尤其是證據規則實施以來,當事人認為法官出於審判案件的目的要求其提供證據或補充證據是在人為地設立障礙,沖突由此而起。法官應該是原則性比較強,依程序法辦案信念比較堅定,他們堅守著不與當事人單獨見面的信條,面對有些期盼著在開庭前向法官傾訴的當事人,這樣的法官就已經在當事人心中的價值天平上打了折扣,如果在庭審中法官再要求他圍繞本案的法律關系陳述事實,不讓他過多的陳述與案件無關的事實,他就很容易把對對方當事人的不滿轉嫁到法官的身上,猜測是對方當事人與法官有特殊關系,於是沖突便函在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產生。有些當事人不知訴訟為何物,他們急於想知道打官司的程序和自己的輸贏結果,他們首先就是求助辦案法官,而辦案法官出於公平、公正的考慮不可能對所有問題,尤其是實體方面的問題作詳細的解答,如果法官指導當事人舉證不到位或行使釋明權不準確,沖突便不可避免。
2、性格的差異是法官與當事人產生沖突的又一個原因。每個人都有其自己的個性特點,當事人也好,法官也罷,都不例外。法官的個性特點與他個人的辦案風格密切相關,一名法官一般以其相對成型的辦案風格面對一個個個性鮮明的當事人。在目前中國的法治環境下進行司法活動,法官很難在當事人的心目中樹立崇高的形象,一個對法官不存敬意之心的當事人很容易將法官辦案的個性特點與其身邊的熟人的個性特點作對比,於是一些性格特殊的當事人不能適應法官的辦案個性,由此很容易在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產生沖突。
3、價值觀、理念的不同也是法官與當事人產生沖突的一個原因。民事案件中,除了事實和法律之外,還交織著情與法、法與德的碰撞,民事審判法官不僅要認定事實、適用法律,還要闡明情理、剖析是非、支持善良的道德風尚,不僅如此,法官還應當在不同利益的沖突中,在某些價值觀念的取捨中作出判斷,進行選擇,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與一些當事人的觀念產生沖突,而這樣的沖突在當事人一方則更多的把它看成是法官本人與自已的矛盾,看自己不順眼,轉而當事人便把負面情緒投向辦案法官。
二、避免沖突的對策
1、耐心傾聽。民事案件中,一些當事人總感到有滿肚子的話要向他人傾訴,法官就是他們認為最好的傾訴對象,如果法官面對這樣的當事人表現出不屑一顧或者僅僅從審判制度上理解法官不得與當事人單獨接觸,而不願接受當事人的傾訴,馬上就會招致當事人的反感。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基層法官都應該向先進法官宋魚水、金桂蘭、陳燕萍學心,耐心傾聽,首要是法官有一個正確的心態、平靜、祥和、專注地面對傾訴者,不可漫不經心或隨意打斷當事人的傾訴,同時更不要先入為主或隨當事人的情緒變化而變化。
2、耐心解釋。民事案件的當事人千差萬別,參差不齊,他們有太多的疑問需要得到解答,而這些問題既有程序方面的也有實體方面的,他們在進行訴訟時就自然要向法官請教,也急於想知道自己的官司結果。而對當事人的提問,法官有責任也有義務進行解釋。通過法官的法律釋明,能有效的消除當事人與法官之間不必要的誤會。由於我國的經濟、文化還相對比較落後,有一部分當事人對民事訴訟程序還不理解,他們把法院主持下的程序性要求認為是法官對他們的苛求,同時這些人又缺乏權利意識,所以如果不對他們提出的問題作出解釋很容易發生法官與當事人的沖突。所以法官釋明到位,一些潛在的沖突就可以避免。
3、耐心調解。從建設法治社會的角度來說,民事審判方式必須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社會現實,同時作為制度的設置也必須適應社會現實,作為鈍化民事糾紛和能夠潤滑法官與當事人之間關系的調解手段,應當在民事審判方式改革中得到應有的重視。民事訴訟中調解是行之有效的解決民事紛爭的好方法,是法院貼近社會的好途徑,是法官親民,近民的好渠道。也能有效地協調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這樣做就能有效消除由於角度不同、性格差異、價值觀的不同所造成的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的沖突。
4. 法官恐嚇當事人怎麼定罪
申請迴避。杭州下城區丁水平法官就坑了很多人,呵呵。
5. 強制執行法官最怕什麼
法官,頭頂國徽,腦里裝著法律知識,心中揣著公平正義,為人民服務,什麼都不怕。
如果您是當事人,您最好別來歪的,否則,肯定會適得其反的。
6. 執行法官威脅當事人可以投訴他嗎
可以。不過,抄執行法官襲威脅當事人,這里的威脅,應當屬於告知法律的相關規定吧,如果抗拒執行的,依法可以罰款,可以司法拘留。
法條鏈接:〈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7. 法官最怕你怎麼威脅
理論上,遭遇威脅、恐嚇的被害人可以得到相應的救濟措施。如根據《反家庭暴力》等規定,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法院應當受理。被申請人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法院應當給予訓誡,可以根據情節輕重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15日以下拘留。
而實務操作中,人身安全保護令以及其他保護措施未必能夠完美無缺地執行,甚至是難以正常實施。如當事人情緒無常,暴躁易怒的,可能經常毆打、辱罵被害人,或者威脅、恐嚇被害人,甚至恐嚇執法、司法人員。對於這些屢罰屢犯,頑劣不改的「地痞無賴」,執法人員、司法人員不可能隨時跟在身邊進行觀察和監督,被害人也不可能隨時隨地加以提防。
再者,執法、司法人員也擔心要是從嚴處理這些「地痞無賴」的話,可能招致打擊報復,以致於不敢動真碰硬,任由其胡作非為。現實中,執法、司法人員被報復陷害,傷害乃至殺害的惡性案件並非沒有。而且,根據現行法律,言語威脅恐嚇往往僅能治安處罰,不能給予其刑事制裁,因為僅有明顯傷情且構成輕傷以上的,方可構成故意傷害罪。這顯然是對作惡者的放縱,也是對老實人的變相「侵害」,無利於公平正義的實現。
法治社會不能任由「地痞無賴」式的肆意作惡者胡作非為。要知道,恐嚇威脅他人行為,雖然沒有給被害人帶來有形的身體傷害,卻給其精神和心理帶來極大的摧殘和恐懼。再者,言語威脅升級為肢體暴力和殺人行為的事件並非沒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精神暴力比肢體暴力的危害更大,更具有可罰性。
故而,勢必對肆意恐嚇、威脅他人者予以約束和制裁。如實施人身保護令後還可對當事人佩戴具有定位、報警功能的電子監控設備,一旦其接近被害人或越出一定界限,就果斷處罰。對於多次威脅恐嚇他人者,不妨以尋釁滋事罪論處,且在當事人出獄後依然強制佩戴電子監控設備並實行心理矯治。只有對此類行為採取強力的約束和制裁措施,方能有效保護他人免遭「地痞無賴」式侵害,讓社會安寧得以保障。
8. 怎樣讓法官怕你
可以起訴法官,如果對法官的裁決不服的,也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申請再審。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如下:
1、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2、第一百六十四條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8)法官怕怎麼樣的當事人擴展閱讀
向法院的起訴流程如下:
1、原告起訴;
2、法院受理後將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告;
3、被告在十五日內提交答辯狀,法院在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送達原告如果被告不提交答辯狀,不影響審理;
4、決定開庭審理的案件,法院在三日前通知當事人並公告;
5、法庭調查階段包括:當事人陳述;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出示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宣讀鑒定結論;宣讀勘驗筆錄。
6、法庭辯論包括: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答辯;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或者答辯;互相辯論;法庭辯論終結,由審判長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後順序征詢各方最後意見。
7、法庭辯論終結,應當依法作出判決。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8、判決宣告。
9. 法院法官最怕哪個部門投訴
最怕向本院紀檢部門,上級法院或紀委、紀檢監察機關投訴,同時也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違法違紀舉報中心」進行投訴。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違法違紀舉報中心工作辦法》第一條規定:為了更加有效地接受對人民法院工作的社會監督,確保法官嚴肅執法、公正裁判,設立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違法違紀舉報中心」。
比如,如果是起訴不受理,可以憑裁定向上級法院上訴;如果在審判時法官違法裁判, 甚至徇私枉法,可以向同級檢察院反映;如果申請執行,法院遲遲不予執行,可以向該院院長反映,要求盡快執行。
這些監察機關受理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認定的其他人員違反行政紀律行為的公告、鑒定、調查處理,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違反行政紀律的行為。受理國家行政機關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不服主管行政機關給予處分決定的申訴。以及法律法律規定的其他由監察機關受理的申訴。法官明顯違法犯案的,可以對法官進行投訴舉報,由紀檢監察機關對其進行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投訴時我們要注意:一是反應問題,不能捕風捉影,更不能誇大其詞,要如實客觀的陳述事實,要有證據;二是要尊重並來源於事實,不能猜想臆斷;三是不能誣告,如果未經證實通過網路渠道傳播不實或不法消息,誤導輿論給法官當事人造成惡劣影響的,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四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復或無效工作,各種監督方式主要受理實名投訴舉報或反映的問題,因此,如遇有此類現象最好實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