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提審要求
⑴ 哪些情況屬於上級法院提審
屬於提審。因為是檢察院通過自己的上級檢察院向同級法院抗訴,所以因級別形成提審。
⑵ 民事訴訟提審是怎麼規定的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民事案件基於審判監督權提起再審的人或機關是: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及審判委員會、上級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再審的機關和公職人員不同,相應地,提起的具體程序也就不盡相同。
(一)本院院長及審判委員會提起再審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作出判決,一經宣告或送達,就具有約束力,不得隨意撤銷、變更。如果裁判確有錯誤,則只能通過再審程序進行糾正。在本院行使審判監督權的是本院院長和審判委員會,他們對本院審判人員和合議庭的審判工作進行監督。因此,本院院長發現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確有錯誤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決定再審的,應當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
(二)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再審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最高人民法院提審的,應通知下級法院,調取案卷進行審理;指令下級法院再審的,指令到達法院之時,為再審提起之日。下級法院接到指令後,再審的審理即應開始,審理後作出的裁判,應報送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提審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自己作出裁定,中止原裁判的執行;指令下級法院再審的案件,由下級法院作出裁定,進行再審。至於哪些案件適用提審,哪些案件適用指令下級法院再審,民事訴訟法未做規定,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用。
(三)上級人民法院提起再審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上級法院決定提審的,通過下級法院,提取全部案件材料,作出裁定,由自己進行再審;指令下級法院再審的,說明情況指出理由,並告知下級法院。下級法院接到上級法院的通知後,應根據通知進行再審,並將再審結果上報發出指令的上級法院。
對案件再審的程序
基於審判監督權的再審案件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由本院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再審的案件,一種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或上級法院指令下級法院再審或者自己提審的案件。案件不同,再審的程序也不同。
(一)原審人民法院再審的程序
決定再審的,由原審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中止原裁判的執行,同時另行組成合議庭,按照原審程序對再審案件進行審理。原來是第一審法院審結的,再審時仍按第一審程序進行審理,審理後作出的裁判屬於未確定的裁判,當事人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原來是第二審法院審結的,再審時仍按第二審程序進行審理,審理後作出的裁判為終審裁判,當事人不得再提起上訴。
再審案件按照第二審程序進行審理時,人民法院必須開庭審理,對方當事人應該出庭。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但是,對於原告經法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卻不能按撤訴處理。因為提起再審與起訴、上訴不同,基於審判監督權的再審程序不是基於原告提起訴訟或上訴開始的,而是由法律規定的機關和公職人員提起的,因而不能適用按撤訴處理的規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對再審案件的審理。
原來是第二審法院審理的案件,按照第二審程序再審時,發現事實不清的,不應發回第一審法院重審,而應由第二審法院自己糾正。
(二)上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提審和指令再審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法院再審。決定提審或者指令再審的,作出裁定,中止原裁判的執行。
1.指令再審的案件。對再審案件指令再審,只限於上級人民法院對其下級人民法院所審理並已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對下級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第二審裁判,不應指令第一審法院再審。
2.提審的案件。提審是指對下級法院已經審結但裁判確有錯誤的案件,上級法院認為不宜由下級法院再行審理,因而提歸自己審判。提審制度建立的基礎,一是審判權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的原則,二是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審判活動有審判監督權。
提審主要發生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對已經審結的案件,如果裁判確有錯誤,就應該進行再審。但在司法實踐中,對於某些案件的裁判是否確有錯誤,各級法院的認識並不一致。比如,一有的案件的裁判確有錯誤,但原來審結該案的法院卻認識不到,或認為沒有錯誤,此時,上級法院可把案件提歸自己審判。
第二,由於上級法院和下級法院之間並非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所以,當上級法院指令下級法院再審而下級法院不再審時,上級法院就可以自己提審。
第三,上級法院和最高法院認為自己對案件進行審理為宜,就不一定指令下級法院再審,而可以自己提審。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再審案件原來是一審法院審理終結的,再審時適用第一審程序;原來是二審法院審理終結的,再審時適用第二審程序。但上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提審的再審案件,即使原來是一審法院審理終結的,也要按第二審程序進行審理。
⑶ 提審及指令再審的方式和條件有哪些
(一)提審和指令再審適用的情形
發現下級法院生效的裁判確有錯誤,上級法院是決定提審還是決定指令再審呢?現行刑事訴訟法沒有作出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05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對於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正確,但是在適用法律上有錯誤,或者案情疑難、復雜、重大的,或者有其他不宜由原審人民法院審理的情況的案件,也可以提審。」但是,這樣的規定並不具體。
按照人民法院審理審判監督程序的審理規定,從再審案件判決、裁定的不同錯誤形式,來確定提審的形式或指令再審的形式。如果原審裁判是二審裁判,上級人民法院可以提審,也可以指令原二審法院再審。如果原審裁判是一審裁判,應指令再審而不宜提審。因為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理的案件,如果原來是一審案件,應當依照第一審程序進行審理,所做的判決和裁定可以上訴、抗訴;如果原來是二審案件,或者是上級人民法院提審的案件,應當依照第二審程序進行審判,所作的判決和裁定,是終審的判決和裁定。「劉涌涉黑案件」,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生效裁判後,最高人民法院以對劉涌的判決不當為由,採取了提審的方式,所作出的判決即發生法律效力。
(二)決定提審和指令再審的主體
此問題現行法律沒有作出規定,理論界對此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先由承辦人員調卷審查,然後提出意見提交合議庭研究。認為原裁判確有錯誤,則提出提審改判或指令再審的具體意見,報經院長同意。如院長認為必要,再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第二種觀點認為,由合議庭審查,經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才能提起。理由是,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審查,是行使審判監督權,應組成合議庭進行,並必須經過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才能提審或指令再審。
人民法院是決定提審和指令再審的主體,在具體的運作中先由院長提起,交審判委員會決定,最終形成代表法院意見的,以法院的名義決定提審和指令再審。理由如下:
1、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定,院長不是行使審判權力的審判組織,不能以個人名義對案件作出處理決定。因而院長決定提審和指令再審是不符合立法規定的。
另外法律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是把提審或者指令再審的權利賦予作為一個整體的最高人民法院或上級人民法院,並未給予院長個人。
2、這是由人民法院實行集體領導的性質所決定的。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是否需要變更,是由上級人民法院直接糾正,還是交由下級人民法院再審,應當由對審判工作實行集體領導的審判委員會代表人民法院的整體利益來討論決定,以人民法院的名義作出最終決定。
⑷ 法院提審什麼意思
提審的意思是: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生效的裁判,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提級審判的訴訟活動。
提審其有三層含義,一是提審主體是最高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法院;二是針對生效裁判;三是認為生效的裁判確有錯誤。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規定,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4)法院提審要求擴展閱讀:
法院提審意味著上級人民法院認為當地法院的終審判決存在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有違反法定程序等情形存在,中止終審判決的執行,由上級人民法院重新進行審理的情形。接下來,上級人民法院將組成合議庭,對案件進行審理,如上述情形確實存在,將有可能撤消原審判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百零五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對於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正確,但是在適用法律上有錯誤,或者案情疑難、復雜、重大的,或者有其他不宜由原審人民法院審理的情況的案件,也可以提審。
因此,「提審」的方式是極少適用的,在案件情節嚴重,所屬刑事犯罪范圍,才有可能法由高級人民法院提審結案。
⑸ 民事訴訟中上級人民法院在哪些情況下可以提審
想提就提?你覺得法院是閑得慌還是怎麼的?
一般就是下級法院的案件在審理過程過發現了疑難解決不了/或者是情況嚴重,必須上報上級法院的
再或者就是一種幾乎沒有的情況:所有的法官都得迴避,沒人審了
或者是嚴重錯判
建議你看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⑹ 你好.法院提審案件用一審.還是二審程序
不論是一審生效的案件,還是經過二審的案件,上級人民法院提審,一律按二審程序審理.
⑺ 刑訴中法院提審的案件適用的程序是一律用二審還是原審是什麼按什麼程序審
你說的是再審吧。 提審一律二審程序 指令再審可一審可二審。
⑻ 法院的提審程序
不服判決的上訴和抗訴的期限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訴和抗訴的期限為五日,從接到判決書、裁定書的第二日起算。
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在作出提審、再審決定之日起3個月以內審結,需要延長期限的,不得超過6個月。 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審判抗訴的案件,審理期限適用前款,對需要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的,應自接受抗訴之日起1個月以內作出決定。 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的申訴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判:
(一)有新的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的;
(二)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不充分或者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的;
(三)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四)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的時候,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⑼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提審裁定有什麼規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01條的規定,按版審判權監督程序決定再審或提審的案件,由再審或提審的人民法院在作出新的判決、裁定中確定是否撤銷、改變或者維持原判決、裁定;達成調解協議的,調解書送達後,原判決、裁定即視為撤銷。從該條可以看出,法院發現案件確實存在錯誤而提起再審之後,是可以維持原判的。筆者認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予改判:1、原判程序上面存在瑕疵,但在事實認定、理由闡述、適用法律方面正確的;2、原判結果的誤差在法官自由裁量幅度范圍內的;3、原判有漏證或錯引、漏引法條情況,但並不影響原判結果的;4、原判應當一並審理,但未審理部分可以另案解決的;總而言之,一審審判實踐中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審理過程及生效裁判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在所難免。再審中對於原審案件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刻意護短,要彌補原審不足,努力確保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