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商會與法院

商會與法院

發布時間: 2021-11-28 22:32:59

1. 商會和協會的區別是什麼

2. 商會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商會的作用及意義如下:

一是家的歸屬感。商會是企業家尋求歸屬感的一種新型社會組織,大家能在同一屋檐下,相互取暖,相互鼓勵。商會是「商人的會」。會員入會最大的心願是希望通過商會這個平台更好地敘鄉情、話發展、謀合作,也希望通過商會這個組織更好地奉獻社會,承擔責任。

二是人脈網路。做生意,首先得有人脈,得有關系,人脈就是最大的財富。加入商會,會有更多的社交活動,結識更多的人,並且能從結識的人中選定少數人進行長時間的交往交流,最終成為好朋友,朋友就是資源。

有一項研究證明,你只要有6個朋友,你就有辦法同世界取得聯系。朋友的朋友,就是你的朋友,參加商會等於為你打開一扇門,讓你走向廣闊的社會,融入集體的行列。這就是組建人脈網路的一大捷徑。

三是信息渠道。當今是信息社會。做生意需要及時掌握政策信息、投資信息、項目信息等,商會就是一個溝通渠道和信息的匯聚地,其信息量遠比個別商家多得多。參加商會不僅可以從商會本身獲得商業信息,還可以從政府部門、企業家和鄉親間獲取有用的信息,這對自身的發展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四是抱團合作。獨木不成林,單打獨斗難力撥千鈞,惟有抱團才能形成合力。通過商會牽頭,強強聯手,資源互補,以強帶弱,共同發展。

商會是聚合人氣的地方,只有形成「互利互惠,互幫互助」的共識,把商會的發展和自身企業緊密地聯系一起,把商會「一切為會員」和會員「我為商會做什麼」的態度充分體現出來,才能達到群策群力、共同發展的目的。

在商言商,會員加入商會的期盼就是如何在一個更大的平台上讓企業得到商機,更好地發展。商會便是一個最好的平台,想會員所想,急會員所急,真正讓會員看到實效,體會到實惠的幫助。讓會員時刻感到組織的力量,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五是政企溝通。通過商會來維權,企業家、創業人士話語的分量,與個人奔走呼籲絕對大不一樣。一個人不管多麼成功,也都會有求人的時刻;一個企業不管運營多麼順當,也會遇到突發事件或靠自身力量無法排解的難題;在創業或生意拓展的初期階段,勢必要不時求助他人。

加入商會,可以藉助商會業已建立起來的各種關系、渠道和商會內其他企業界人士擁有的公共資源關系,幫助協調、解決在經商過程中遇到的尋求土地、項目、資金、產品銷路、乃至種種維權事項。

六是資源共享。這個「資源」,包括政府資源、人脈資源、信息資源、項目資源等等。商會組織,作為連接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的橋梁和紐帶,具有整合和凝聚這些資源的能力和職能。

信息難得,商機易逝,或許有用的商業信息、偶遇的商機,卻恰恰產生於眾人不經意的交談之中,若能敏銳覺察,並提前行動,才有可能賺到大錢。

七是品牌推廣。加入商會的企業家可利用商會會刊、網站、微博、微信、簡訊平台、節慶聚會、產品展銷等宣傳平台,展示企業創新品牌,塑造企業誠信形象。

八是宣傳窗口。一個人在社會上必須有聲譽,一個企業在社會上必須有信譽。而這聲譽和信譽的獲得,除依靠個人日積月累的為人行事,靠企業自身的宣傳和產品質量、售後服務等贏取外,可通過加入商會,依託商會的網站、刊物和會議、活動場合的宣傳,取得「花錢少、收效大」的宣傳效果。

九是公益互助。商會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帶動會員企業在抗震救災、扶貧濟困、捐資助學等慈善事業上出資出力,奉獻愛心,實現自身社會價值。

創立過程:

晚清以來,由於情勢變遷,使得商人的地位大為改觀,商人組織的性質亦相應有所變化。傳統的商人組織,如行會和善堂等形式的早期商人組織根據實際狀況比較自然地開始轉化為近代意義上的商會。

1899年,出現了第一個有關商會的民間擬定章程《擬中國建立商業會章程》 ;1902年,上海通商銀行的總董嚴信厚組織成立了上海商業會議公所,這是近代商會的雛形。

1903年,清政府設立了商部,作為統轄農工商實業的最高管理機構。1904年,根據商部的意見,清廷諭令頒布了《察定商會簡明章程 》、《商會章程附則六條》。此項法律文件成為商會成立的法律依據。1905年1月13日,天津商會正式成立。

到1908年,全國已有58個總商會(其中9個建於海外)和223個分會。1912年商會總數猛增至794個,1915年更激增到1262個。

1915年,參議院代行立法院職權,於第二期常會議定《商會法》,並於12月予以公布。次年2月,又頒布了《修正商會法施行細則》。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重新修訂了《商會法》和《商會法實施細則》。

1929年,工商部擬定《商會法》草案,同年8月15日公布施行。商會制度從創立時起,就是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的社團組織,與其他形式的社團比較而言,它是當時清政府最為重視也倡導最力的新型商辦民間社團。

3. 仲裁委員會和法院有何關系

仲裁委員會和法院的關系:
1、法院主管的范圍寬於仲裁委員會主管的范圍;
2、對既屬於仲裁委員會、又屬於法院主管的糾紛,具體由誰主管取決於當事人的選擇;
3、當事人在仲裁裁決被法院依法撤銷或裁定不予執行,又未重新達成仲裁協議的情況下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法院應當受理。
【法律依據】
《仲裁法》第10條
仲裁委員會可以在直轄市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設立,也可以根據需要在其他設區的市設立,不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
仲裁委員會由前款規定的市的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和商會統一組建。
設立仲裁委員會,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司法行政部門登記。
第11條
仲裁委員會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自己的名稱、住所和章程;
(二)有必要的財產;
(三)有該委員會的組成人員;
(四)有聘任的仲裁員。
仲裁委員會的章程應當依照本法制定。

4. 商會和協會的區別

行業協會的發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最早的行業協會起源於歐洲中世紀的基爾特( Guid ),是由同行業的商人、組織起來的自治團體.1599年法國馬賽商人組織起來了現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商會。隨著18世紀末工業革命的爆發,適應社會化大生產扣專業化分工的發展需要,封建的手工業行會和同業公會紛紛解體,工業領域的行業協會開始建立起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行業協會的蓬勃發展。行業協會已成為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除國家、市場、企業、社區之外的第五種社會制度,或者是公共部門( 公域 )和私營部門( 私域 )之外的第三種力量(第三域)。

行業協會的產生和發展,既是生產社會化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出於國家對經濟活動干預的需要。一方面,行業協會通過行業內的協調行動,實現行業內有效的組織和協作,並統一行業技術、產品質量標准,促進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行業協會作為政府的一個重要工具,在實施國民經濟發展計劃、解決貿易爭端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經濟學的角度講,行業協會的產生無疑具有其重要的制度意義,經濟個體通過加入協會而獲得這種制度安排帶來的規模效應和外部經濟。作為一種集體行動的邏輯,協會組織顯然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增進共同利益的效用,也有人認為行業協會是作為一種組織化的「私序」( PrivateOrder ) 而產生的,是「社會個體基於自動形成的個人關系資源或自願加入的組織化團體,在長期交 往博弈中而達成的自我約束機制」。

商會是以地區設置和跨國發展為空間、以民間活動為方式、非官方非企業及非營利性的市場中間服務組織,是中間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承上啟下的中間性;在形式上商會是由商人組成,商人間活動、商會間相互交往以及國內外商會的往來聯系,往往又是商業網路的重要構成因素。
2.商會的功能定位
商會是政府主管部門領導下的協調組織,也是同行業的企業根據行業發展的需要自行組織起來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組織。商會的基本功能是由社會地位決定的,其基本職能是協調和服務。具體來說,商會有如下幾項功能:協調功能——商會依據國家的政策、法規協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維護國家、行業、企業的利益;服務功能——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向企業提供政策、信息、法律、咨詢和公關等多方面的優質服務;紐帶功能——商會成為溝通企業和政府間雙向聯系的紐帶,向企業貫徹政府的宏觀意圖,向政府反映企業的要求和建議;政策導向功能——商會憑借其「領袖眾商」的地位,為企業提供政策導向,引導企業從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發,執行國家的產業政策;自律功能——商會憑借新型「商人自製」社會機制的樞紐地位,要求會員企業加強學習,促進行業文化建設,制定行規行約,建立完備的規章制度,提倡職業道德,誠信經營,形成良好的團隊風格和精神,塑造公認的行業形象,樹立良好的社會地位;維權功能——商會站在會員企業的立場,以反映企業的願望要求為已任,通過對微觀經濟領域情況的了解,積極向政府、司法機構反映行業的要求和意見,以爭取更好的外部環境,獲得政府對企業發展更好的政策支持,實現企業與政府的共同利益結合點。以會員企業的整體利益為工作基點,代表企業的願望和需求,依法保護他們的利益,使他們能夠正常經營。

5. 仲裁和法院的區別

一、意義不同

1、仲裁:指由雙方當事人協議將爭議提交(具有公認地位的)第三者,由該第三者對爭議的是非曲直進行評判並作出裁決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方法。仲裁異於訴訟和審判,仲裁需要雙方自願,也異於強制調解,是一種特殊調解,是自願型公斷,區別於訴訟等強制型公斷。

2、法院:世界各國普遍設立的國家機關。主要通過審判活動懲治犯罪分子,解決社會矛盾和糾紛,維護公平正義。

二、處理方式不同

1、仲裁:傾力調解,盡量協商一致。

2、法院:盡管原則上也期望調解成功,但法官案件甚多,不會有太多時間拘泥於調解,出判決必須及時。

三、審案水平不同

1、仲裁:雖經過專門訓練和考核,但法律水準上一般略遜於法官,其審案有時過於關注細枝末節,未必是案情的真正焦點。

2、法院:經過嚴格考試、訓練,深諳法律,審案時直接針對焦點問題,斷案麻利。當然,不同人的差別是巨大的,不能一概而論。

四、舉證的嚴格程度,要求不同

1、仲裁:一般接受當庭舉證、甚至庭後補交證據。

2、法院:必須在舉證期限屆滿前進行,否則,除非是新證據(符合法律上「新證據」的要求),不作為確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五、事實認定上,側重點不同

1、仲裁:以盡量調查真相,貼近客觀事實為基礎(所以舉證即使過期,只要是事實,均會接受)。

2、法院:效率與公正的結合,注重證據,以證據反映的「法律事實」為基礎。

六、受理不同

1、仲裁:必須要經過的程序,勞動糾紛還是先申請勞動仲裁比較好,應為仲裁的。

2、法院:不受理你的勞動糾紛的官司的。只有仲裁不受理或者不服仲裁決定才可以向法院起訴的。

6. 商會和協會的區別是什麼

商會和協會的區別:

1、商會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協會一般屬非營利性機構。

2、商會是商人身份確立的過程,也是商人組織有序化的過程;行業協會是一種民間性組織,是政府與企業的橋梁和紐帶。

3、人們在口頭或者感情色彩上有所區分。人們常常以為商會通常是"資本家"組成的協會,並用來交流商業經驗,維護商業利益。而行業協會通常是指"無產階級"所組成的維護勞動者利益的團體。

4、商會出現的更多把鄉源、地域、血緣等作為紐帶的,商會總是會有龍頭企業的來牽頭做的,並且他們會跟當地政府有相關的聯系,商會有一定實力之後,也會以商會的名義回去建設家鄉。

而協會基本上只會出現在行業組織里,他們強調的更多的是如果通過行業協會這樣的一個組織為會員們謀求法律、政策、資源的福利,並通過協會去表達他們的訴求,因為畢竟組織是比個人強大,也比個人更加容易得到重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管是商會還是協會,都有著發揮溝通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橋梁作用,這就意味著商會/協會也可成為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的一部分,政府和商會/協會實際上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當中宏觀管理和中觀管理的兩個層次,兩者相輔相成的。

7. 仲裁委員會和法院的區別

仲裁委來員會和法院的區源別:

1.部門性質不同: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司法審判機關,仲裁委員會是民間的裁決機構,仲裁委的監督機構是中國仲裁協會,其仲裁員大多是律師和政府機構人員兼職從事。

2.程序不同,仲裁是一裁終局的,當事人不存在上訴的問題,所以為了避免出現錯誤,又規定了一些補救措施。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申請人民法院撤銷該仲裁裁決。法院訴訟是兩審終審,二審判決是生效的判決,當事人應自覺履行。

3.收費不同,仲裁費用高,而且不能緩交、免交、減交。法院的受理費相比仲裁費用要低,一些情況可以緩交、免交、減交。

4.權力不同:仲裁排除法院管轄,即如果選擇了仲裁,就不能到法院訴訟了。仲裁委員會受理仲裁案件,無權採取保全措施和執行措施,這兩項措施仍由法院辦理。

8. 法律對商會的成立和運作有哪些規定

這邊文章是關於國外商會的,不知道有用沒用。 http://www.studa.net/guojimaoyi/060821/08255249-2.html 簡述中國商會法律制度的創立 簡述中國商會法律制度的創立 高旭晨 商會是中國近代最早建立的現代意義上的社會團體之一,同時也是社會影響力最大的社團之一。從法律意義上而言,中國商會制度建立的過程,也是近代意義上商人身份確立的過程,是商人組織有序化的過程。與當時西方的民間商會相比較,它更具官方色彩,更依賴於國家法律的制度催化。這種制度的催化作用的成效十分顯著,它相當迅速地改造、吸納了各種形式的傳統商人組織,成為具有主體性的利益集團。 中國早期的商人組織的結構、形式與功能都比較單一,幾為純商人間的封閉型組織。晚清以降,由於情勢變遷,使得商人的地位大為改觀,商人組織的性質亦相應有所變化。傳統的商人組織,如行會和善堂等形式的早期商人組織根據實際狀況比較自然地開始轉化為近代意義上的商會。1899年,出現了第一個有關商會的民間擬定章程《擬中國建立商業會章程》;1902年,上海通商銀行的總董嚴信厚組織成立了上海商業會議公所,這是近代商會的雛形。 1903年,清政府設立了商部,作為統轄農工商實業的最高管理機構。1904年,根據商部的意見,清廷諭令頒布了《稟定商會簡明章程》、《商會章程附則六條》。此項法律文件成為商會成立的法律依據。1905年1月13日,天津商會正式成立。 到1908年,全國已有58個總商會(其中9個建於海外)和223個分會。1912年商會總數猛增至794個,1915年更激增到1262個。 1915年,參政院代行立法院職權,於第二期常會議定《商會法》,並於12月予以公布。次年2月,又頒布了《修正商會法施行細則》。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重新修訂了《商會法》和《商會法實施細則》。1929年,工商部擬定《商會法》草案,同年8月15日公布施行。 商會制度從創立時起,就是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的社團組織,與其他形式的社團比較而言,它是當時清政府最為重視也倡導最力的新型商辦民間社團。

熱點內容
法律責任的形式有哪些 發布:2025-07-18 15:24:59 瀏覽:570
今起十部法規 發布:2025-07-18 14:57:57 瀏覽:849
2015年二建法規 發布:2025-07-18 14:56:48 瀏覽:721
臻顧法律咨詢 發布:2025-07-18 14:49:00 瀏覽:792
全國道德模範及事跡 發布:2025-07-18 14:45:03 瀏覽:85
2017新婚姻法首付 發布:2025-07-18 14:37:57 瀏覽:16
行政訴訟法七日 發布:2025-07-18 14:36:42 瀏覽:218
胃炎三聯療法治多久 發布:2025-07-18 14:31:03 瀏覽:698
勞動法最新人事 發布:2025-07-18 14:13:17 瀏覽:460
法院輔助人員工作 發布:2025-07-18 13:55:39 瀏覽: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