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人法官司

人法官司

發布時間: 2021-12-01 06:05:30

⑴ 別人因為錢打官司,我當證明人簽了字,要付法律責任

證明人只是證明事故的發生及經過,不是擔保人不用承擔責任。

⑵ 人民法院與當事人的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中,其客體是

關於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的表述,理論著述是不盡一致的。有的主張當事人和回法院之間指向的客答體是「案件的客觀事實和實體權利請求」,有的主張法院與其他訴訟參與人之間指向的客體是「案件的客觀事實」。根據一般的法學原理,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物」「行為」或「精神財富」。但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有其特殊性。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是請求保護自己的合法民事權益;法院在整個訴訟過程中追求的是矛盾的解決和平息;證人等訴訟參與人圍繞的中心則是案件的處理。盡管他們的著眼點略有不同,但其基本方向是一致的。他們的訴訟權利義務指向的目標都是處於爭執中的民事案件,民事案件一經法院判決,當事人的利益得到滿足(有時要通過強制執行程序才能最後滿足),法院的職責便宣告完成,各訴訟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的任務也大功告成,於是,訴訟結束。因此,應當認為「民事案件」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至於有的民事案件是確認民事實體法律關系,有的民事案件是變更民事實體法律關系,還有的民事案件是要求給付一定的財物或金錢,則是案件內容的差別。

⑶ 有人說我是學習過法律的人,我可以幫人打各種官司.你的觀點是什麼

刑事與民事不一樣。
刑事訴訟法
第三十五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應當充分保障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利。
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託辯護人辯護。下列人員不得擔任辯護人:
(一)正在被執行刑罰或者處於緩刑、假釋考驗期間的人;
(二)依法被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人;
(三)無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的人;
(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監獄的現職人員;
(五)人民陪審員;
(六)與本案審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人;
(七)外國人或者無國籍人。
前款第四項至第七項規定的人員,如果是被告人的監護人、近親屬,由被告人委託擔任辯護人的,可以准許。
第三十六條 審判人員和人民法院其他工作人員從人民法院離任後二年內,不得以律師身份擔任辯護人。
審判人員和人民法院其他工作人員從人民法院離任後,不得擔任原任職法院所審理案件的辯護人,但作為被告人的監護人、近親屬進行辯護的除外。
審判人員和人民法院其他工作人員的配偶、子女或者父母不得擔任其任職法院所審理案件的辯護人,但作為被告人的監護人、近親屬進行辯護的除外。
第三十七條 律師,人民團體、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或者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被委託為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核實其身份證明和授權委託書。

⑷ 法律訴訟不知道被起訴人的地址怎麼辦

1,你如果在起訴前不知道被告的具體住址的,不可以申請法院調查,但可以委託律師到公安機關查詢被告的戶籍登記住址,在你提供被告的戶籍信息後,法院就應該受理的。
2,法院受理後,如果找不到被告無法正常送達的,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的規定,進行公告送達。公告期滿後,法院可以依法進行缺席審理並判決。
3,判決生效後,被告未在判決所規定的期限內履行判決的,你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至於你的錢是否能要回來,那要看以後的執行情況的,現在無法判斷。

⑸ 民事訴訟法關於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過程中發現違法行為應如何處理的法條。

1、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條的規定,法院應將犯罪嫌疑線索、材料移送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查處。但根據民事法律規范判斷,當事人之間構成民事法律關系,且不影響民事案件審理的,民事案件可繼續審理。
2、審理中發現涉嫌犯罪,且該刑事犯罪嫌疑案件確認的事實將直接影響民事糾紛案件的性質、效力、責任承擔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 十六條第一款第(五)項的規定,法院應裁定中止審理,將犯罪線索移送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等待刑事程序終結後再恢復審理。
3、審理中發現涉嫌犯罪,且不構成民事責任承擔的,例如發現案外人涉嫌盜用、私刻單位公章從事詐騙的行為,作為民事被告的單位沒有過錯,不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即合同當事人之間不存在民事法律關系的,法院應全案移送。
全案移送的案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應採用以下移送方式處理:
1)人民法院認為案件有犯罪嫌疑但不屬於民事糾紛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的規定,應當裁定駁回起訴,並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2)在審理過程中,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認為有經濟犯罪嫌疑,並說明理由附有關材料函告法院,法院經審查認為確有犯罪嫌疑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 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二條的規定,應當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並書面通知當事人,退還案件受理費。
對已全案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的案件,在上述機關偵查期間,當事人又以相同事由向法院起訴的,法院應當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
以上內容就是相關的回答,通常情況下,如果我們在審理案件的時候,發現的其他的違法行為,還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進行處理,看對方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構成犯罪的話就應該先有公安機關進行調查,提交給檢察院,然後再由檢察院判斷是否提出上訴。

⑹ 什麼是法律規定的適格民事訴訟當事人

一、當事人適格及其判斷標准
當事人適格,也稱為正當當事人或者合格的當事人,是指對於特定的訴訟可以自己的名義成為當事人的資格。適格當事人就具體的訴訟作為原告或者被告進行訴訟的權能,稱為訴訟實施權。具有訴訟實施權的人即是適格的當事人。提起訴訟的當事人未必是適格的當事人,法院只有針對適格當事人作出的判決才有法律意義,也只有正當當事人才受法院判決的拘束。對於不適格的當事人,應裁定駁回起訴或者更換。因此,當事人是否適格是法院作出有效判決的前提。
當事人是否適格需要根據爭議的實體法律關系來判斷,但當事人適格又與實際上的實體法律關系主體不同。一般認為,訴訟實施權的基礎為管理權和處分權。按照處分權原則,當事人就訴訟標的可以進行放棄、認諾、和解等訴訟行為,並受既判力拘束。如果無處分權或管理權的人為這些訴訟行為就毫無法律意義。一般而言,爭議法律關系的主體,通常就該法律關系具有訴訟實施權,即是適格的當事人。如果對合同無任何關系的第三人要求合同當事人履行合同而提起訴訟,則是不適格的原告。但對他人的權利或法律關系有管理權或處分權的第三人,就該權利或法律關系,也具有實施訴訟的權能,是適格的當事人。如破產管理人就涉及破產企業的訴訟具有當事人適格,可以作為原告起訴或者被告應訴。無訴訟實施權,則當事人不適格,例如母親以自己的名義替女兒主張肖像權或者替女兒主張與丈夫離婚,就是不適格的當事人。再如合同當事人因履行合同發生爭議,發生爭議的合同雙方當事人就該合同提起的訴訟是適格的原被告。
具體到各種訴訟,在給付之訴,原告只要主張自己有給付請求權,就是適格的原告,而被原告主張有給付義務的人,即為適格的被告。至於是否確實享有給付請求權或負擔給付義務,是在審理過程中要查明的事實,是訴訟請求能否得到支持的理由,而不是當事人適格的要件。
確認之訴是當事人要求確認民事法律關系是否存在的訴訟,因此在確認之訴,就該法律關系有爭執的當事人為適格的原被告。由於確認之訴可以對他人間的法律關系起訴,因此與有無管理權、
變更之訴,是指原告請求法院依法變更或消滅某種法律關系的訴訟,在變更之訴,依照法律規定可成為當事人的就是適格的當事人。變更之訴,只有在依照法律的特別規定提起時方為當事人適格,而不能根據管理權、處分權的有無作為當事人適格的唯一基礎。如我國合同法第74條規定債權人可以向法院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詐害債權的行為。

⑺ 民事訴訟法:什麼情況下,法院不允許當事人撤訴

《民事訴訟法》第131條第1款規定:「判決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內法院裁定。另外《最高人容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1條更加明確規定了:當事人申請撤訴或者依法可以按撤訴處理的案件,如果當事人有違反法律的行為需要依法處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不準撤訴或者不按撤訴處理。

⑻ 訴訟代表人的法律規定

(一)訴訟代表人的條件與人數
訴訟代表人的基本條件是:(1)是本案的當事人;(2)具有訴訟行為能力;(3)具有與進行該訴訟相應的能力;(4)能夠善意地履行訴訟代表人職責。
根據《民訴意見》第62條的規定,訴訟代表人的人數為2~5人,每位代表人可以委託1~2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在行政訴訟中,根據《行政訴訟法解釋》第14條第3款的規定,同案原告為5人以上,應當推選1至5名訴訟代表人參加訴訟;在指定期限內未選定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指定。
(二)訴訟代表人的法律地位
在多數人訴訟中,訴訟代表人的許可權相當於未被授予處分實體權利的訴訟代理人。具體來講,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法律效力。但在處分涉及被代表人的實體權利時,如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等,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三)訴訟代表人的更換
在訴訟中,訴訟代表人不能履行職責或濫用代表權時,可以更換。在需要更換訴訟代表人時,應由被代表人向人民法院提出更換申請。人民法院認為申請有理由的,應裁定中止訴訟,然後召集全體被代表人,以推選、協商等方式重新確定訴訟代表人。新的訴訟代表人產生後,訴訟恢復。原訴訟代表人實施的訴訟行為,對更換後的訴訟代表人有拘束力。

⑼ 法人如何打官司

企業法人打官司的方式:首先企業應當選定訴訟代理人代為訴訟。其次應當起草起訴狀,並向具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遞交。然後,按照送達法律文書載明的日期積極參與訴訟即可。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十三條
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並依法登記。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應當辦理變更登記。

⑽ 民事訴訟法哪一條規定法院判決不能超出當事人訴訟請求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雖然沒有直接規定法院判決不能超出當事人訴訟請求,但規定超出訴訟回請求作出判決是答錯誤的,可以以此為由申請再審。就是說明法院判決不能超出訴訟請求。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熱點內容
社會保險基金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14 10:29:51 瀏覽:748
下列哪個選項適用勞動法的是 發布:2025-07-14 10:28:32 瀏覽:919
法官判緩刑需要誰批准 發布:2025-07-14 10:06:55 瀏覽:451
宜賓法官培訓中心洗浴 發布:2025-07-14 10:03:22 瀏覽:249
紅河縣人民法院不給力 發布:2025-07-14 09:58:07 瀏覽:795
經濟法的法哲學反思 發布:2025-07-14 09:56:29 瀏覽:852
法律碩士能否報考法律類崗位 發布:2025-07-14 09:46:11 瀏覽:877
經濟法年休假時間 發布:2025-07-14 09:41:48 瀏覽:97
校訓條例 發布:2025-07-14 09:33:09 瀏覽:786
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14 09:28:25 瀏覽: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