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

發布時間: 2021-12-01 06:33:59

⑴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作為參照的是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作為參照的是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參照行政規章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1)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規定,在涉及行政許可、登記、徵收、徵用和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的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

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行政案件的審理需以民事訴訟的裁判為依據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訴訟。

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或者被告改變其所作的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⑵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作為參照的是

行政訴訟法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參照行政規章。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第五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2)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擴展閱讀:

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時會有審判監督程序

(一)審判監督程序的概念

審判監督程序即再審程序,是指由有審判監督權的法定機關和人員提起,或由當事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對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再次審理的程序。

(二)審判監督程序的提起

1,人民法院提起再審的程序

人民法院提起再審,必須是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其程序為: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

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次的執行。

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一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對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下問題的解釋》中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開庭審理。但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的,雙方當事人已經其他方式充分表達意見,且書面同意不開庭審理的除外。

2,當事人申請再審的程序

當事人申請不一定引起審判監督程序,只有在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前提下,由人民法院依法決定,才可以啟動再審程序。

(1)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條件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1、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2、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3、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4、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來調查收集的;

5、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2)當事人可以申請冉審的時間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兩年內提出;兩年後據以作下;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3個月內提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申請再審期間不適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

3,人民檢察院的抗訴

抗訴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提起抗訴的法定情形,提請人民法院對案伴重新審理。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符合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情形之一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榆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符合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情形之一的,應當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⑶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為依據. 多選題。

A、C。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版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權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規章。

(3)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四條

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經審查認為本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為認定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向制定機關提出處理建議。

第六十五條

人民法院應當公開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供公眾查閱,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內容除外。

第六十六條

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認為行政機關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違法違紀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監察機關、該行政機關或者其上一級行政機關;認為有犯罪行為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檢察機關。

人民法院對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將被告拒不到庭或者中途退庭的情況予以公告,並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被告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依法給予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處分的司法建議。

⑷ 最高人民法院審理過哪些案件

死刑復核;省高院做一審的二審案件;申請再審的案件……太多了~
不過,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的一審案件,是全國性的重大案件,應該是比較少的,只知道審判四人幫這個案子是~

⑸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的介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已於2010年12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05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

⑹ 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可以參照

除學理解釋及判例不得參照外

可外遵循法理 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專條例屬單行條例,無條件適用 參照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合法的必須適用,不合法的不適用,上位法未有規定的,可參照規章 參考其他規范性文件,合法的可用,不合法的不用;及 最高法院最高檢 及司法部的司法解釋。類似依據 。

⑺ 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行政申訴案件多久結案

具體時間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嚴格執行案件審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規定》

第三條 審理第一審行政案件的期限為三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高級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三個月。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期限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三個月。

審理行政上訴案件的期限為兩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兩個月。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第二審案件需要延長期限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兩個月。

(7)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擴展閱讀:

不記入審理時間的特殊情況: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嚴格執行案件審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規定》

第九條 下列期間不計入審理、執行期限:

(一)刑事案件對被告人作精神病鑒定的期間;

(二)刑事案件因另行委託、指定辯護人,法院決定延期審理的,自案件宣布延期審理之日起至第十日止准備辯護的時間;

(三)公訴人發現案件需要補充偵查,提出延期審理建議後,合議庭同意延期審理的期間;

(四)刑事案件二審期間,檢察院查閱案卷超過七日後的時間;

(五)因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法院決定延期審理一個月之內的期間;

(六)民事、行政案件公告、鑒定的期間;

(七)審理當事人提出的管轄權異議和處理法院之間的管轄爭議的期間;

(八)民事、行政、執行案件由有關專業機構進行審計、評估、資產清理的期間;

(九)中止訴訟(審理)或執行至恢復訴訟(審理)或執行的期間;

(十)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或者提供執行擔保後,執行法院決定暫緩執行的期間;

(十一)上級人民法院通知暫緩執行的期間;

(十二)執行中拍賣、變賣被查封、扣押財產的期間。

⑻ 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哪些第一審行政案件

行政來訴訟法規定,高源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依照人民法院組織法規定,在每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一個高級人民法院。所以高級人民法院的轄區即是它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行政區域。在本轄區內發生的重大、復雜的行政案件應由高級人民法院作為第一審。
行政訴訟法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國家審判機關,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對於在審判實踐中如何具體適用法律、法令等問題進行解釋,由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只能是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行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是一審終審。

⑼ 現在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都有哪些規定

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規定: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但是情況特殊的,則可以申請延長;如果法院是適用簡易程序來審理的,即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的,應當在立案之日起的四十五日內審結。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八十條
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和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
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宣告判決時,必須告知當事人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人民法院。
第八十一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八十三條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行政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並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審結。

⑽ 行政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受理什麼案件

行政訴訟法 第十七條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熱點內容
勞動法46條47條是什麼 發布:2025-07-14 10:42:35 瀏覽:115
宮頸癌治療美國新方法治療 發布:2025-07-14 10:40:15 瀏覽:130
銀川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發布:2025-07-14 10:40:01 瀏覽:45
社會保險基金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14 10:29:51 瀏覽:748
下列哪個選項適用勞動法的是 發布:2025-07-14 10:28:32 瀏覽:919
法官判緩刑需要誰批准 發布:2025-07-14 10:06:55 瀏覽:451
宜賓法官培訓中心洗浴 發布:2025-07-14 10:03:22 瀏覽:249
紅河縣人民法院不給力 發布:2025-07-14 09:58:07 瀏覽:795
經濟法的法哲學反思 發布:2025-07-14 09:56:29 瀏覽:852
法律碩士能否報考法律類崗位 發布:2025-07-14 09:46:11 瀏覽: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