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是事實法官不採納怎麼辦
① 鐵證如山證據法院不採納怎麼辦
可能性你的證據互相之間沒有形成證據鏈,要是法官不採納,你就上訴或申訴吧
② 我的案件是民事案件,現在一審剛結束。如果法院不採納我的投訴怎麼辦
民事,行政申訴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除了由於公民、法人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民事、行政案件逐年增多外,更主要的原因之一則在於執法中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執法違法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草率定案。這類案件占整個申訴案件的90%以上。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案件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本身存在疑義;二是法庭在審理案件中,不能全面衡量案情草率定案。在不十分規范的證據中,理應經過庭審調查、質證查明事實,但法官卻按一方當事人(或原告或被告)的思路去審案、定案。如我們去年受理的一起曹某訴被告宋某欠其2萬元人民幣的借款糾紛申訴一案。最重要的證據應該是借據,然而本案的原告曹某提供給法庭的借據上清楚地寫著:「倫達公司借款2萬元用作開辦費」,落款:單位經手人宋某,該借條上後加蓋了倫達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名章,但未加蓋倫達公司的公章。從借據上看,難以認定宋某為債務人,其他間接證據又互相矛盾,不能形成鏈條,而原審卻在沒有排除疑點,查明全案事實的情況下認定原告曹某與被告宋某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明確,而判決宋某償還曹某2萬元借款。故檢察院根據《民訴法》第185條第一款第一項及第二款的規定,將此案提請上級院抗訴。現此案已抗訴至中級人民法院待審。 二、管中窺豹,只見一斑,以偏概全。認定的只是案件的部分事實而不是全部事實。有些盲人摸象的感覺,不能客觀地、全面地看待案件。這里有當事人有意隱瞞的情況,又有法官執法上認識的偏差及情緒化等方面的因素。比如,我院受理的李某不服朝陽區法院判決的一起債務糾紛案,原審認定「李某與原告陳某達成買賣一台尼桑轎貨車的協議,當時原告陳某將購車款271000元給付被告李某後將汽車提走,事後由於汽車車籍手續不全一直未能辦理過戶,經雙方協商,原告把車返還被告,被告同意把車款退給原告。1998年春節前後被告分兩次返給原告車款7,000元,隨後給原告出據欠據一份,寫明餘款於1999年春節後還清。被告出據欠據後,原告將車退還被告,但被告至今未返欠款」。法院依據該事實做出判決,被告李某返還陳某車款2萬元及利息。根據李某申訴舉證的材料,檢察機關經審查及必要的調查發現,外地某法院的一起民事判決案件(汽車買賣糾紛),標的正是本案當事人爭議的尼桑雙排轎貨車,通過進一步調查確認汽車當時原告返給被告後,因被告手頭沒錢而遲遲不能退還原告車款時,經被告同意後,原告又將該汽車提走並委託其親屬代賣至外地,而其親屬將賣車款揮霍。隨之引發出另一起買賣汽車糾紛案。此案由於原審法官未能查明案件事實而誤判,經檢察機關提請上級院抗訴,此案已由法院開庭再審。 調查表明,原審法院認定案件事實不清,不完整或認定事實錯誤,案件主要證據不足而造成裁判有誤的,占整個申訴案件的90%以上,是當事人提出申訴的主要原因,這類案件20件。 三、運用法律法規偏差。產生此種現象主要原因是個別法官的審判水平和執法能力、理解能力低以及情緒化在作怪,或主觀上不能公正地對待雙方當事人。調查表明,法院裁判適用法律、法規錯誤有如下幾種表現:1、認定案件事實不清或錯誤,導致適用法律不當,有2件。2、對法律條文理解不準,適用法律、法規有偏差或判決只適用《民法通則》的原則條款認定不當。3、對已頒布實施的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該適用的沒適用,而對沒有溯及力的法律、不該適用的卻誤加適用,有2件。4、由於審判人員粗枝大葉,主觀過失造成適用法律條款筆誤,而引起民事申訴。在本院受理的一起民事賠償案件中,法官在判決書中將「119條」規定,誤寫成了129條,另一起賠償案件中判決應該適用民法通則第98條規定,卻寫成99條。雖一字之差,但相差萬里,不僅當事人不滿意提出申訴,同時也失去了法律文書的嚴肅性,這類案件3件。適用法律、法規不當的申訴案件占受案數的15%左右。 四、違規操作,執法不嚴。在審理民事,行政案件中,重實體、輕程序,違反我國「民訴」、「行訴」法規定的辦案程序,是案件當事人來檢察機關申訴反映強烈的問題,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個別法官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所致。主要表現為:久拖不決超審限審案,個別案件兩年結的案(沒有延期報告);違反審、執分立原則,審執由同一庭、甚至同一辦案人「一桿子插到底」;書記員主審案件,判決書上卻寫上沒有參加過庭審的審判員名單,調查筆錄未署調查人和記錄人名字;裁定訴訟保全扣押當事人,全額工資,而不按規定保留當事人必需生活費用,該迴避而沒有迴避等等,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使當事人對案件能否公正裁判產生懷疑和不滿情緒。如我們受理的馮某申訴一案,經查本案的辦案人與原審原告系父子關系,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45條第二項、第三項的規定必須迴避的,而辦案人卻違法審理了此案,並在該案債權債務關系十分不明確的前提下,違法向被告下達了支付令,此案經我院下達檢察建議書後,法院依法予以糾正。 五、法官枉法,執法犯法。1997年以來,我們在受理民事行政申訴案件中,發現法官受賄犯罪線索3件3人,玩忽職守犯罪線索1件1人,初查後符合立案條件,均移送本院有關部門立案查處做定罪處理。執法犯法,是民憤最大,百姓所最不能容忍的,也是民事、行政案件當事人不服判決提出申訴的重要原因之一。 針對以上表現可作如下幾點分析。 一是法官隊伍中的一少部分人員「兩個素質」較低,執法能力和辦案水平不高,距離一個合格「裁判官」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從主觀上看,他(她)們嚴格執法,公正執法的意識有待於提高,工作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品質修養尚需加強。從客觀上看,受執法大環境的影響,個別法官不能抵制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親朋好友的說情,金錢私慾的誘惑等,從而違背原則和法律辦了「人情案」。 二是「重實體而輕程序」。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是保障訴訟當事人能夠在一個公開的場合,有一個充分的機會和充足的手段在裁判者面前陳述案件事實和法律適用的主張,使訴訟能展開充分而有效的對抗,從而確保裁判者公正、公開、合理、合法地裁判案件。然而個別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卻忽略依照「訴訟法」規定的嚴格程序「操作」,而是恣意、專斷行事,甚至「違法操作」。 三是現行的民事、行政法律、法規還不夠明確、具體,依然存在著漏洞。在司法實踐中,由於存在爭議事實的不確定性而法律解釋上恰恰又多義性或現行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給執法者造成認識上的不一致或理解上的偏差,甚至無法可依而出現「隨意性」。 四是執法過程中的監督制約、管理機制還不到位。任何一個部門或機關單位,如果失去了制約和監督,就會百弊叢生。人民法院做為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機關,在依法行使獨立審判權的同時,還應盡可能地擴大審判活動的透明度,在完善內部監督、管理機制的同時,應為社會監督創造良好的條件。 對目前民事行政案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當事人提出申訴的主要原因調查分析,目的在於杜絕和減少此案件的發生,嚴格、公正執法。作為執法人員首先要堅持在求嚴、求實、求精、求高上下功夫,把好案件質量關,其次要不斷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增強自身的執法能力不斷提出自身嚴格執法意識和執法水平。再次要加強執法監督,利用各種監督機制,層層把關,堅持有錯必糾,執法必嚴。做為法律監督的人民檢察院,要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十四條及我國行政訴訟法第十條的規定,嚴格履行法律監督職責,尤其要對審判活動中故意違反迴避制度,禁止單方接觸制度,故意拖延辦案,甚至玩忽職守,弄虛作假、濫用職權、徇私舞弊,貪污受賄等違法犯罪行為,提出抗訴並移送法院,反貪部門處理。人民檢察院的民行檢察部門,一定要堅持公正執法,加強監督,把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及維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真正落到實處。
③ 法官下列調查明知證人證言前後矛盾還採納了怎麼辦
法官肯定判斷出一個是假的
你如果不服判決
有異議,可以上訴維護權利
④ 事實證據法院不採納,因對方有後台,法官把證據原件隱匿,我想繼續上訴,怎麼辦
向法院提交證據時,法院會給你一份收到相關證據的證明,難道沒有嗎?如果沒有你可找證明此證據的其它證據.
⑤ 二審我提供的證據法官不採納維持原判我該怎麼辦
二審改判的幾率總體來說較校只有在事實認定不清或錯誤和適用法律錯誤的情況下才會改判。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
證據法,二審,維持原判
二審改判的幾率總體來說較校只有在事實認定不清或錯誤和適用法律錯誤的情況下才會改判。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
⑥ 民事訴訟中,合理要求法官不採納怎麼辦
對一審判決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需要在送達之日起15日內提起上訴,詳見判決書的最後一段。
⑦ 原告證據充分。但是法官判決時不採納,偏向被告一方,怎麼辦
不服一審判決可以在規定期限內上訴。不服二審判決可以申請再審。關鍵是證據,證據要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在舉證期限內提交。
⑧ 在判決書中,法官沒有採納當事人依據法律辯護的意見,但也沒說明不採納的原因請問這樣對嗎
你好,法官在判決書中對事實、證據、和適用的法律應當充分說明和論證,同時也會對辯護意見作出說明。
⑨ 在二審法院中,我們自己找了證據,法院的法官態度強硬,不於採納,,意思偏向被高,我們要怎麼辦
如果判的不公,可以向上級法院,申請再審,關鍵是保存好證據,如果有理就是打到北京也不怕,但就是時間太長.信訪也是一條路,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