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高等法院
⑴ 香港高等法院的地址或網站或電話號碼
香港高等法院位於香港島金鍾金鍾道38號,與金鍾道政府合署為鄰。
詳細資料如下:專
網站:http://sc.info.gov.hk/TuniS/www.judiciary.gov.hk/tc/crt_services/pphlt/html/hc.htm
聯絡方屬法:
郵寄地址: 香港金鍾道三十八號高等法院大樓地下(司法機構政務長收)
熱線: (852) 2869 0869
傳真: (852) 2869 0640
電郵: [email protected]
⑵ 香港高等法院的介紹
香港高等法院 (High Court,主權移交前稱為最高法院 ,1997年回歸後因與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沖突而回更名)是香港司法機構的一個法院,答由兩部份組成:原訟法庭和上訴法庭。原訟法庭是香港最高級的原訟法院,有無限的司法管轄權,除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防和外交等國家行為外,可聆訊香港任何的民事和刑事訴訟,和處理來自部份專門法院的上訴訴訟。上訴法庭是香港除終審法院外最高級的上訴法院,專門處理來自原訟法庭、香港區域法院和土地審裁處的上訴訴訟。
⑶ 台灣監察院和司法院的職責分別是什麼
監察院職權
* 收受人民書狀 * 調查 * 糾正 * 彈劾 * 糾舉 * 巡察 * 監試
* 審計 *受理公職人員財產申報 * 公職人員利益沖突迴避案件
依照憲法增修條文第七條第一項規定,監察院為國家最高 監察機關,行使彈劾、糾舉及審計權。依憲法第九十七條規定,監行政院及其有關部會,促其注意改善。又憲法第九十五條規定,監察院為行使監察權,得向行政院及其各部會,調閱其所發布之命令及各種有關文件。監察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監察院為行使監察職權,得由監察委員持監察證或派員持調查證,赴各機關部隊公私團體,調查檔案冊籍及其他有關文件,各該機關部隊或團體主管人員及其他關系人員不得拒絕。依監察法第三條規定,監察委員得分區巡迴監察;第四條規定,監察院及監察委員得收受人民書狀。依監試法第一條規定,政府舉行考試時,除檢核外,均由考試院考選機關,分請監察院或監察委員行署 派員監試。又依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規定,監察院並依法受理公職人員財產之申報。
依上所述,監察院具有行使彈劾、糾舉及審計權,並得提出糾正案,以及收受人民書狀、巡迴監察、調查、監試、受理公職人員財產申報等職權。以上各項職權之行使,始於調查,終於提出糾正案或彈劾、糾舉。監察委員行使調查權,除自動調查外,其主要來源即是人民書狀。監察院收受人民書狀後,由監察院業務處第二組簽注意見,送呈值日委員核批。其經核批調查者,由監察院依簽定席次,輪派監察委員調查並提出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屬於糾正案性質者,由各有關委員會處理;屬於彈劾案或糾舉案性質者,應交付審查,由全體監察委員按序輪流擔任審查委員;經審查成立者,移付司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理,或送交被糾舉人員之主管長官 或上級長官處理。
司法院掌理 解釋權、 審判權、 懲戒權 及 司法行政權。
[解 釋 權]
司法院解釋憲法及 統一解釋法律命令,由大法官掌理,以會議方式行之,會議主席由司法院院長擔任。
[審 判 權]
政黨違憲解散案件: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審理。
民事、刑事訴訟:
設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及其分院、地方法院及其分院掌理,原則采三級三審,例外采三級二審制,以第一、二審為事實審,第三審為法律審。
行政訴訟:
設最高行政法院及高等行政法院掌理,采二級二審,以第一審為事實審,第二審為法律審。
法官為終身職,超出黨派,依據法律獨立審判,不受任何干涉。
[懲 戒 權]
公務員懲戒,設公務員懲戒委員會掌理,懲戒案件一經議決,即行確定,但有法定再審議之事由時得聲請或移請再審議,以資救濟。
[司法行政權]
由司法院院長、副院長,督同秘書長、副秘書長及各廳、處長,行使司法行政權,監督所屬各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並謀求司法制度之健全、司法業務績效提升、司法工作條件充實與裁判品質之提高。
⑷ 為什麼罷韓辛訴訟至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而不是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行政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這是法院的管轄制度,一兩句話說不清。你仔細了解一下。
⑸ 台灣高等法院的介紹
台灣高等法院,是台灣地區的二級法院之一,屬於普通法院,行政管轄上直屬台回灣當局「司答法院」,上訴法院為台灣「最高法院」。該院位於台北市,通常又被簡稱為高等法院、台高院或高院,相對於各分院,又被簡稱為高本院。該院目前有4座分院,這4座分院與台灣省(金門、連江2縣屬福建省除外)的20座三級法院皆屬該院行政監督,但僅有北部7座法院為該院的下級審法院。2011年「司法院」宣布未來將台灣高等法院下轄的台中、台南、高雄、花蓮等4所分院升格,成為平級的高等法院,以提升行政及管理效能。
⑹ 請問香港的高等法院是不是它們那裡最高級別的
給樓主個完善的列表
終審法院
《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明確承諾於1997年7月1日在香港設立終審法院,取代在倫敦的樞密院司法委員會,作為本港的最終上訴法院。終審法院具有《香港終審法院條例》(第484章)賦予的司法管轄權。終審法院是香港最高的上訴法院。終審法院聆訊來自高等法院—上訴法庭及原訟法庭—的民事及刑事上訴案件。
高等法院
由上訴法庭和原訟法庭組成
上訴法庭
上訴法庭負責處理來自原訟法庭和區域法院民事、刑事案件的上訴,同時亦處理土地審裁處、各審裁處及其他法定組織的上訴。
原訟法庭
香港最高級的原訟法院。原訟法庭對民事和刑事案件均有無限的司法管轄權。該法庭亦處理來自各級法院的上訴,包括裁判法院、小額錢債審裁處、淫褻物品審裁處、勞資審裁處及小額薪酬索償仲裁處。在刑事審訊中,原訟法庭法官與7人陪審團一起審理案件; 而在法官的特別指令下,陪審團的成員數目可增至9人。
區域法院
區域法院處理涉及款項5萬港元以上、100萬港元以下的民事訴訟,而刑事案件中,區域法院法官的判刑上限是7年監禁。
家事法庭
家事法庭主要負責處理離婚及有關的事宜,包括贍養費及子女的福利等。
裁判法院
最初級的刑事法院。本港共有7所裁判法院,裁判法院的刑事司法審轄權非常廣泛,負責審理多種可公訴罪行及簡易程序罪行,判刑上限為監禁兩年和罰款10萬港元。不過,愈來愈多的條例都賦予裁判官權力,判處高達3年的監禁和更高的罰款(有些罪行甚至可高達500萬港元)。
土地審裁處
土地審裁處審理有關租賃糾紛及建築物管理事宜的案件,亦處理因強制收回土地而需評估賠償的申請,及差餉租值/地租值上訴和《房屋條例》涵蓋的處所的市值評估上訴。
勞資審裁處
勞資審裁處處理的申索,必須是在同一申索中至少有一名申索人所追討的款項是超過港幣8,000元,或該申索涉及超過10名申索人。這里採用非正式的聆訊模式,訴訟雙方不得由律師代表。
小額錢債審裁處
小額錢債審裁處審理其享有司法管轄權之民事申索案件,但款額不可超過港幣五萬元。這里採用非正式的聆訊模式,而訴訟雙方不得由律師代表。
淫褻物品審裁處
淫褻物品審裁處為物品或在公眾地方展示的其它事物鑒定類別,並且評定是否含淫褻或不雅成分。
死因裁判法庭
死因裁判法庭負責調查死亡個案及如認為有需要的話,進行研訊。
少年法庭
若犯案者為16歲以下的少年或兒童,案件將交由少年法庭審理,只有兇殺案除外。少年法庭亦有權對18歲或以下青少年發出看管及保護令。該法庭分別設於東區、九龍城、荃灣、粉嶺及屯門裁判法院內。
⑺ 台灣高雄市人民法院的詳細地址是哪裡
高雄市沒有人民法院,因為中華民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會掛著人民的名義欺負人民,高雄的法院就是高雄地方法院。因為有好幾個分院,以下列出:青年路一段43號, 旗山區民生二街33號,河東路188號, 岡山區岡山南路57號, 鳳山簡易庭: 國泰路二段96 。
⑻ 中國中等人民法院與高等人民法院的區別
中級人民法院是市一級的,高級人民法院是省、自治區、直轄市專一級的。
中級屬人民法院宣布判死緩的刑罰需要高級人民法院審核,宣布判死刑立即執行的案子需要高院審核後再報送最高院審核。
高級人民法院受理的一審案件較少,除了在全省范圍內影響較大的案件;否則一般都是由基層人民法院或中級人民法院一審。
《民事訴訟法》
第十八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第十九條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
⑼ 高等法院簡稱什麼
首先在我國沒有高等法院這一說.
我國的法院分為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內民法院、高容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一共四級.
最高人民法院又稱"最高院",一般不判案,都做一些司法解釋的相關立法工作.
我認為你說的"高等法院"應該是高級人民法院,又稱"某某省高院"或"某某市高院"(這里的市只能是直轄市),或直接簡稱"高院"
⑽ 台灣高等法院的歷史沿革
台灣高等法院 的前身應追溯至日治時期,1895年日本取得台灣,其後不久開始著手將西方司法制度引入,台灣總督府於同年10月7日,以軍事命令發布「台灣總督府法院職制」,設台灣總督府法院一座於台北,並於台灣各地置支部共11個,然由於依該職制審判僅一審且為終審, 因此台灣總督府法院僅是台北地區的最高審判機關,並無高等法院之設。
1896年總督桂太郎廢止軍政,改行民政,發布律令第一號「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改采三級三審制,於該年7月15日成立高等法院、覆審法院及地方法院,其中的高等法院全稱為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可視為本院之濫觴。本院首任院長為高野孟矩,當時又因無適當處所設置院舍,故暫借大稻埕之一民屋辦公。
1898年7月19日總督府改正「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後,廢止高等法院,改采二級二審制,僅余覆審法院及地方法院二種,因此,組織法上暫無以高等法院為名的法院。日本本土前此雖亦曾有名為「臨時法院」及「高等法院」的審判機關,但當時系以「裁判所」稱法院,上開命令使用「法院」而不以日本本土慣用之「裁判所」以稱呼審判機關,乃是因為當時台灣實行軍政,統治者又不願逕以「軍事法庭」為名,因此另外援引「法院」一詞代之,並沿用至日治終了以迄現今,因此台灣審判機關意外地早就以「法院」為名,與同樣繼承歐陸及日本而其後由國府帶入的中國審判系統正好相同。
1919年8月,在明石元二郎總督任內,台灣司法制度再度改革,台灣總督府法院於斯時仿效朝鮮之三審制,採取二級三審制,將覆審法院廢止,重新設立高等法院,又將高等法院分為覆審部及上告部,上告部成為當時台灣的終審法院。
1927年台灣的地方法院又分置單獨部及合議部,惟本院組織仍未變。當時的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位於文武町三丁目,原系徵收民宅修建木造院落5棟,同時供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及台北地方法院辦公,至1929年始動工改建,1934年4月,建築落成,是一棟三層鋼筋水泥大廈,高度僅次於總督府建築,同年遷入辦公,該建築即今司法大廈。
1943年,因二次大戰戰局吃緊,日本政府為求減輕法院負擔,將本土裁判所之戰時體制適用於台灣,對地方法院單獨部判決不服者得直接上訴於本院覆審部,再度成為二級二審制,該制行使至日治結束。計日治末期,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共轄有8座地方法院及地方法院支部,分別是台北及其宜蘭支部、花蓮港支部、新竹、台中、台南及其嘉義支部與高雄地方法院。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國府接收台灣,司法行政部派楊鵬為首任台灣高等法院院長來台接收各級法院,同年11月1日接收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完畢之後,正式將其全稱改為今名台灣高等法院 。
該院位在台北市,而台灣各地方法院第一審民、刑事上訴及抗告案件,均須由本院審理,因此台灣南部訴訟當事人咸感不便,故該院奉司法行政部核准後,於1947年6月1日設立台灣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次年(1948年)1月1日,再改為今名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此為本院第一座分院,當時管轄台灣西部雲林縣以南及澎湖縣的案件。
1962年11月1日再成立第二座分院-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當時管轄台灣西部台中縣以南、嘉義縣以北的案件。
1965年5月1日,設立台灣高等法院花蓮臨時庭轄花蓮縣及台東縣,1972年7月15日,本院更以花蓮臨時庭成立台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轄區與臨時庭時期同。
1968年3月11日法庭大廈完工,同年7月1日啟用,遷移法院法庭及檢察官偵查庭(當時院檢不分)至此。
1990年2月1日再成立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管轄高雄、屏東及澎湖地區地方法院之第二審上訴、抗告案件及該地區屬於高等法院管轄之第一審案件,同年5月1日,開始受理案件。
1998年7月30日司法大廈被「內政部」指定公告為國定古跡。
2000年間因本院人員、審判業務俱增,「司法院」與「法務部」又增建第二辦公大廈,並於2004年3月落成啟用,其中的一半提供高等法院民事庭使用,原法庭大廈僅余刑事庭,改稱刑事庭大廈。司法第二辦公大廈原編列總工程款十一億五千多萬元新台幣,由高院編列三分之二、法務部負擔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