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調解的利

法院調解的利

發布時間: 2021-12-09 15:57:29

⑴ 在法院和解有什麼好處

法院會出具一份調解協議書,這份調解協議書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旦其中的一方拒不執行調解協議的規定或是不履行調解協議的約定,另一方可以依據這份調解協議重新提起法律訴訟或是依法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⑵ 法院調解的性質有那些意義何在

你好。

法院調解又稱訴訟中調解。包括調解活動、調解的原則、調解的程序、調解書和調解協議的效力等。是當事人用於協商解決糾紛、結束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審結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的制度。訴訟中的調解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行為,其調解協議經法院確認,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遵循查明事實,分清是非、自願與合法的原則,調解不成,應及時判決。法院調解,可以由當事人的申請開始,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職權主動開始。
法庭調解有利於提高法院工作效率。就有關調研來看,審前調解和簡易程序中的調判結合,可以較大地提高發源地審判工作效率,實現案件的繁簡分流,有利於法院資源的合理分配。其次,調解有利於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保證社會穩定。法院判決的難題不僅在於司法權威、司法程序等諸多方面的原因,還在於很多糾紛本身無明確的法律依據,由法院根據自由裁量權作出的裁判一方面很難保證當事人和社會能夠接受,另一方面也會造成法律適用方面的極大的不統一和不確定的結果。法院通過調解,將一部分棘手的糾紛「徹底」處理掉,不僅能夠減少社會的指責,而且能夠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
然而在審判方式改革中不斷深化的今天,有的法院提出「強化審判、弱化調解」的改革思路,片面強調快審快結和當庭審判率,重判決與輕調解的傾向已經顯露。法官在審判案件中注重的公開、公正、高效,和風細雨、耐心細致的調解工作逐漸被忽略,民事訴訟調解率大幅度下降,而高判決律所引起的上訴多,申訴多,執行難等問題不僅使法院工作陷入負重於被動,同時也增加了當事人對法院耕作方式簡單化、辦案社會效果差的不滿情緒,這個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⑶ 人民法院調解制度的利與弊

利:方便快捷,簡便,可以省去昂貴的訴訟費用,也為法院審判減輕負擔。
弊:調解的約束力相對較小。

⑷ 法院調解流程是什麼樣的

一、調解的開始:《民事調解規定》第2條規定:對於有可能通過調解解決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應當調解。但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的案件,婚姻關系、身份關系確認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質不能進行調解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不予調解。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調解在訴訟的各階段、各審級中均可進行。具體來講,法院在案件受理之後開庭之前可以進行調解,在庭審過程中可以進行調解,在二審中乃至在再審中也都可以進行調解。

庭審中的調解,通常情況下是在法庭辯論結束後進行。根據司法實踐,調解可以當庭進行,也可以在休庭之後另定日期進行。調解的開始,一般由當事人提出申請,法院也可以依職權主動提出建議,在徵得當事人同意後開始調解。

二、調解的進行:法院的調解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調解工作既可以由合議庭共同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中的一個審判員主持;調解可以在法庭上進行,也可以在當事人所在地進行。法院進行一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

調解協議通常是在調解方案的基礎上形成的。調解方案原則上應當由當事人自己提出,雙方當事人都可以提出調解方案。

三、調解結束:調解因當事人拒絕繼續調解或雙方達成協議而結束。當事人拒絕繼續調解而未達成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對案件繼續審理,並及時作出判決;調解達成協議的應要求雙方當事人在調解協議上簽字,並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製作調解書。

(4)法院調解的利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已於2004年8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21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十二條 調解協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一)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

(二)侵害案外人利益的;

(三)違背當事人真實意思的;

(四)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性規定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院調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

⑸ 法院調解的作用

法庭調解有利於提高法院工作效率。就有關調研來看,審前調解和簡易程序中的回調判結合,可以較大地提高答發源地審判工作效率,實現案件的繁簡分流,有利於法院資源的合理分配。其次,調解有利於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保證社會穩定。法院判決的難題不僅在於司法權威、司法程序等諸多方面的原因,還在於很多糾紛本身無明確的法律依據,由法院根據自由裁量權作出的裁判一方面很難保證當事人和社會能夠接受,另一方面也會造成法律適用方面的極大的不統一和不確定的結果。法院通過調解,將一部分棘手的糾紛「徹底」處理掉,不僅能夠較少社會的指責,而且能夠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
然而在審判方式改革中不斷深化的今天,有的法院提出「強化審判、弱化調解」的改革思路,片面強調快審快結和當庭審判率,重判決與輕調解的傾向已經顯露。法官在審判案件中注重的公開、公正、高效,和風細雨、耐心細致的調解工作逐漸被忽略,民事訴訟調解率大幅度下降,而高判決律所引起的上訴多,申訴多,執行難等問題不僅使法院工作陷入負重於被動,同時也增加了當事人對法院耕作方式簡單化、辦案社會效果差的不滿情緒,這個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

⑹ 經濟糾紛親法院調解和判決哪種對原告有利

如果是出於親情關系考慮的話,當然是調解生理原因來說好一點,但如果就利益來說的話,肯定是判決要好一點,因為既然已經解了,有的讓查下調節,沒有的,讓那孩叫什麼條件?既然有的讓,那麼肯定會損害你自己的已有利益關系,而且這個調解你讓小了吧?談不攏讓淡了吧?對你又有損害,因此,從利益關系來說,還是判決好一點,但是調解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如果,對方重視這份親情,重視這份感情,那麼法院在中間調解一下就可以,也可以化解雙方之間的矛盾,但如果對方與你之間存在不可調節的矛盾,這種情況下調節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不如直接判決來的合適

⑺ 我國法院調解制度有什麼作用

第一、可以減少訴訟程序的對抗性,有利於在解決民事糾紛時維護雙方的長遠利益和友好關系;對維護當前社會的穩定是極其有利的。
第二、調解可以最大限度地優化糾紛解決的效益,快速簡便、經濟地解決糾紛,減少當事人訴累以及在訴訟中付出的經濟成本和道德成本;

第三、有利於當事人充分行使處分權,發揮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主導的特質;

第四、調解協議有利於實際履行,避免執行中的困難;由於調解協議是當事人自願協商達成的,因此對其後果不必過多地依靠法院採取強制執行措施。從實踐來看,調解結案較之判決結案,確實更能減少法院的強制執行,對調解書申請強制執行的確少於判決。

第五、在實體法律規范不健全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協商和妥協探索雙贏的結果。

其次,對於法院而言,由於調節可以減少訴訟環節(特別是開庭前達成調解的),加快法院結案時間,並無需經過上述程序,易於履行,可以大幅度地節約公共成本和司法資源,符合效率和效益的原則,同時當事人自願性使其處分權又是實現結果公正的最好保證。

最後,調節對於法官來講也存在著較多的益處。

第一、調解結案對法官而言風險很小。因為判決不公,法官將可能承擔錯案追究的風險,判決也可能會導致當事人的上訴,而上訴後又有可能使案件被發回重審或判決被改判。生效的判決也可能會引發檢察機關的抗訴或其他審判監督程序的發動。而判決一方當事人白術也有可能因該當事人的不服而無止無休地告狀。這些都又會影響到對法官業績的評價,然而,調解結案則避免了這些風險。因為調解結案以後不發生上訴問題,而且調解結案後很難適用審判監督程序,當事人也很難針對調解的結果提出申訴,因此調解對法官而言是風險很小的結案方式。

第二、調解結案較之於判決結案更省時省力。調解書的製作也較為簡單,不必像判決書那樣對所認定的證據、事實作出分析並闡明判決理由。尤其是法官不必對案件的定性、證據的判斷、法律的適用、規則的解釋等復雜的專業總是做出回答,這在當前法官的業務素質普遍偏低,某些法官習慣於以經驗辦案的情況下,無疑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對較為復雜的案件,調解結案方式十分簡便和方便。

正是由於調解自身的這些優勢和它可給法官帶來的諸多益處,所以調解功能在長期以來得到了不斷的強化,甚至調解結案成了許多法官的偏好。調解本身作為當事人在司法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通過平等協商、主動自願地解決其民事權益爭議的方式,無疑是解決沖突的有效率的方式,在完全尊重當事人自主自願的基礎上進行調解,確實有判決方式所不可比擬的優點。

⑻ 法院調解的原則有哪些

合法原則,自願原則。

(一)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是指進行調解工作和達成調解協議都必須以雙方當事人完全自願為前提,不能強迫。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1. 在程序上的自願。即用調解的方式解決民事糾紛,要雙方當事人自願。《民事訴訟法》第8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進行調解。最高法院《民訴法適用意見》第92條也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堅持不願調解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2. 在實體上的自願。即是否達成調解協議和達成什麼樣的調解協議必須體現當事人的真實意願。《民事訴訟法》第88條規定:「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能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是當事人對自己權利自由處分的體現,是當事人之間民主協商的結果,必須充分反映當事人的意願。審判人員可以根據法律政策對當事人進行引導,向當事人提出調解的建議,但是,不能將自己對案件的處理意見強加給當事人。

(二)合法原則

合法原則,是指人民法院主持的調解活動和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的內容,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合法原則要求:

1.調解活動必須依照法定程序進行;

2.當事人雙方達成的調解協議內容,不得違背國家政策、法律的規定,不能損害國家、集體和其他公共利益。

在理解合法原則時,應當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要正確處理自願與合法的關系。調解必須當事人自願,但當事人自願的,不等於都合法。

第二,對調解協議合法性的要求與判決合法性的要求程度不同。法院調解不僅僅是法院運用審判權解決民事糾紛,同時,也是法院行使審判權和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結合。當事人可以在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情況下,對自己的民事權利自由處分。

熱點內容
勞動法7天試崗有休息嗎 發布:2025-07-08 22:11:44 瀏覽:9
上海自行車法規 發布:2025-07-08 22:06:53 瀏覽:876
婚姻家庭法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 發布:2025-07-08 22:06:44 瀏覽:352
上六休一勞動法怎麼算2019年 發布:2025-07-08 22:06:39 瀏覽:981
街道法治辦 發布:2025-07-08 22:06:01 瀏覽:911
行政訴訟法46條第二款的理解 發布:2025-07-08 21:55:20 瀏覽:60
行政法中職權法定原則 發布:2025-07-08 21:48:22 瀏覽:420
多大年齡可以免於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8 21:48:21 瀏覽:315
濱湖區法院 發布:2025-07-08 21:34:12 瀏覽:457
依法治縣講話稿 發布:2025-07-08 21:34:05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