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對法院
⑴ 輿論對於司法有什麼影響正向的還是負面的還是交雜
輿論對司法確實有影響,但至於是好的影響還是壞的影響,不能統一而論,得具專體問題具體分析。老百姓的思屬維和法律思維並不一樣,這就決定了輿論並不能和司法統一。需要注意的是,司法必須接受輿論的監督,但輿論不能左右司法的公正,司法也要做到依法行事,不偏不倚,不受輿論的影響來獨立行使司法權。
⑵ 社會輿論對法律的判決影響有多大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任何事情都要遵紀守法,但在某些情況下,社會輿論也會對法律的判決有一定的影響。輿論代表了大眾的思想,而法律本身就是依據人民來制定的,所以如果最終的法律判決順應了輿論的發展,就會得到民心,相反則會引起公憤。那麼社會輿論對法律的判決作用有多大呢?
雖然說社會輿論能夠影響到法律的判決,但是這種影響也有負面的。由於有許多看客無法清清楚地了解到案件的緣由和經過,只是發表了自己主觀的看法,所以在法律上來講,這種看法並不具有判決效應。但是若是在判決上不符合社會輿論的發展,那麼將會引起大眾的聲討,有許多案件也因為社會輿論而得到了錯誤的法律判決。所以,在對一個事件進行法律判決時,雖然要參考社會輿論,但是也要理性分析。
⑶ 社會輿論對於司法公正的影響
您的這個題目有點大,很難一兩句話說清楚。
既然是辯論,我推薦回給您兩個文章請您自行答參考吧,因為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事情。
http://www.jcrb.com/n1/jcrb846/ca426665.htm
http://wenku..com/view/3004174f2b160b4e767fcf5b.html
⑷ 輿論應不應該影響司法
司法審判必須獨立,不能受輿論影響。這是底線。但輿論對司法公正、透明又有推動作用,司法審判人員不能忽視輿論影響力。
⑸ 你覺得社會輿論對法律的判決會有影響嗎
有多大不好說,但是肯定有影響。
對於「社會輿論」對法律判決的影響,確實有法學教授做過相關實證研究,一位是徐光華教授,一位是白建軍教授。二位博導,都是熱衷於進行實證研究的刑法學者,尤其是白建軍教授的論文。
在徐光華教授在論文中總結了130份判決,其中23份,民意對刑事司法的影響。白建軍教授曾總結2000年以來的刑事判決,共32萬份,其中無罪判決僅586個,而受到輿論影響的無罪判決就有8個,這個數字不可謂不驚人。
回歸到個案上來,輿論的監督對一些案件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許霆 ATM 機盜竊案」,由於民意的影響,從無期徒刑改判為5年有期徒刑;「崔英傑殺死城管案」順應民意判處死緩;「鄧玉嬌刺死官員案」最終判處防衛過當並免於刑事處罰;「深圳機場梁麗拾金案」無罪處理。這類案件因為行為雙方的身份差距巨大,引發了社會的巨大關注,最終也確實影響了判決,可這類判決的基礎有的是在自由裁量的空間內對民意進行回應,有的則跨越了法律本身的維度,比如馬克昌教授就曾明言:「若沒有民意,鄧玉嬌至少會判緩刑。」
當然不能只著眼於這類案件,同樣是因為輿論的關注,比如對「齊二葯假葯案」、「河南三鹿奶粉案」、「河南瘦肉精案」的關注,最終推動《刑法修正案(八)》增設食品監管瀆職罪,修改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構成要件並加重其法定刑。這就是輿論關注的正向反饋。
所以社會輿論確實對法律判決有影響,這樣的影響有正向反饋也有負面反饋,可不論如何,司法還是應保持其獨立性,以塑造其權威性。這有賴於整體法治環境、法治文化、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和道德水平、普通民眾個人素養的提升。而這恰是如今轉型升級的中國的陣痛點。
⑹ 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是利還是弊
總體來講是弊大於利,畢竟法官會有獨立的判斷,而不能被輿論所左右,這個西版方國權家是非常忌諱的,但是,在中國就不一樣了,畢竟中國人的法律素養太低了,我們喜歡干預法院的審判,往往是輿論擔任法官,最終影響了判決結果,所謂了民憤極大之類 的玩意兒
⑺ 民義輿論是否應該影響法院的判決
原則上說,法院的判決是需要考慮社會和輿論的影響,而且法官肯定不可避免的會受到輿論的影響。
具體而言,大概有這么幾個層面:
(1)法律是固定不變的,社會生活則是不斷發展的。法律的原有規定脫離社會現實的情況是很可能發生的,在這種情況下,法官對原有法律作出變通的闡釋或者更加復雜的技術處理,使其符合社會現實生活是必須的;
(2)有一些法條本身已經規定了,在審判過程中需要考慮社會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考慮社會輿論是依法辦事,自然也是可行的。當然這樣的法條本身是否合理可以探討;
(3)司法審判的結果不是封閉的,有些審判會反過來對社會產生影響。所以在判決一些社會共同關注的案件時,考慮判決可能導致的社會影響也是必要的。舉個可能有點敏感的例子,南京彭宇案的判詞從純法律上看可能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卻產生了非常壞的社會影響。盡管輿論的解讀都是建立在對判詞誤讀的基礎之上,但判詞本身其實也可能斟酌的更好。
(4)法官也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肯定會讀報、看電視,可能還會刷微薄,盡管法官本人可能不一定能夠意識到,但輿論對於法官的影響在客觀上肯定是存在的。說到底法官所有的經歷、受到的教育、意識形態,心情好壞都有可能對於一個具體審判產生影響,這一點是無需諱言的。
回到問題本身,法官當然不應該因為輿論就作出偏離法律規定的事情,但也不能矯枉過正,要求法官拒絕考慮社會輿論。法官在審判的時候,絕不僅僅是找一個法條,套到事實上面那麼簡單,相反一個法官需要考慮許多不同的因素,當然對於法官來說,這也是更加高的要求了。
⑻ 社會輿論對法律判決的影響有多大
社會輿論對法律判決的影響還是比較小的,雖然社會輿論可能會對一些案件有自己的評判。但是當案件來到法庭上的時候,他就是一件客觀的案件,就應該根據既有的事實作出判決。所以社會輿論實際上不會對司法判決造成任何的干擾。因為法律本身就是客觀的。他是不會被任何主觀的因素所干擾的。
所以如果想要讓自己的判決結果是勝訴的,那麼就好好准備自己的申訴材料。在法庭上好好的為自己辯解,而不應該在庭外搞一些小動作。如果自己是清白的話,法律是一定會還自己清白的。所以就不要妄圖想用輿論去干涉法庭。
⑼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如果網路輿論的參與者具備基本法治理念的公民,那麼輿論對司法公正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如果網路輿論的參與者不懂基本的法治原則、程序理念,那麼輿論對司法公正的作用是毀滅。法公正的定義是司法權運作過程中各種因素達到的理想狀態,司法公正包含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兩方面的內容。再說輿論,其定義是相當數量的人對一個特定話題所表達的個人觀點、意見、態度的集合體,不過當今大多通過網路渠道發表自己見解看法,所以冠以網路輿論的定語無可厚非。再次我想強調一下司法獨立,其內涵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首先說說輿論的好處:
1、它首先是人們享有了言論自由權的產物,這是它本身的好處。因而在某一熱點問題曝出後,人們能夠廣泛的參與到社會問題的討論,也不乏為茶餘飯後提供了談資。
2、然後說輿論對於司法公正的利。一定程度上能夠對司法審判起到監督作用,包括兩方面的監督:1.監督司法主體(即法官)是否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判案。
2.監督司法主體有無內部的權錢交易等貪腐行為,也同時側面保護了司法主體不受上級行政及其他權力壓制公正判案,讓法官敢判案。
-然後我覺得輿論就這兩個好處-
下面我要說的是輿論的一些弊端:
1、從輿論本身的產生看,它是一種多元化的聲音,不乏普通民眾,各界人士,其中哪些我們能夠看到的案件多由各種媒體報道出現,它只給你想看的和能看的,同時也會有好多商業炒作嫌疑的報道,這樣人們在關注掌握的信息實在有限更不要說這些內容的真偽和被背後的真實目的。再說對於司法公正,這樣一個不確定多元化的東西,要怎樣實現司法的確定與公正真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2、與第一條好處相對應,輿論保障了言論自由權的同時,也在很多方面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意思就是說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把自己被強奸的事實一遍一遍像世人闡述。
3、然後說輿論對於干擾到司法公正的那些方面,首先就是a.干擾司法獨立
社會形成的輿論導向會對法官無形中造成壓力,雖然法官要求有獨立人格,但是不能說不會受到影響,在此情景下,如果法官不受影響,那麼輿論沒有任何作用(包括之前好的作用),可一旦受到影響就已經干擾到了司法審判的獨立。
具體的還有:b.干擾級別管轄和擠壓司法資源,影響程序公正。意思就是說同一時期同一級別的兩起案件,一方因輿論的過分關注而優先處理或是召集調派高級法律工作者審判的行為。沒有說不能正當遞交上級法院提審,可需要注意的是,這是輿論的干涉而致非正當程序。
(在司法過程中,從立案到審理再到判決,有一套完整的司法程序。
司法過程的每個環節,為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事先都進行了具體的程序設置,審理過程判決過程都有具體的程序設置。一般來講,只要嚴格按照司法程序來辦案,其結果是公正的。即使法官在最後判決和選擇適用法律時個人有理解的差異,有可導致結果的差異,但離結果的公正也不會相差太遠。除非在審理和判決的過程,違反了程序規定,受到了外界某些因素的干擾,最終導致判決的偏差過大,)
而在干擾了程序公正後,它顯然很難保證最後的實體公正進而難以實現最終的司法公正,即便某些案件看似在破壞了程序公正後(許霆案)得到了結果上也就是實體公正,也只能說這是一種偶然,況且第二次判決的公正與否我們是都不能判斷的,只有上帝知道。
所以綜上我認為,輿論對於司法公正的作用可以說是弊大於利的,就像正義女神在審判的時候一定要蒙住雙眼,為的就是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擾,果斷的揮下正義之劍,還有讓我們為回顧兩千多年那個為真理慧人啟智的蘇格拉底被一群人投以死刑,那是一群人對一個人的暴政。
其實我們最不不希望的是有一天當我們深陷輿論的漩渦泥沼之中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