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級法官劉敬一
㈠ 台灣被日本統治的歷史
清治台灣時期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日本強索台灣,中國只能將其割讓給對方。從此,日本佔領台灣50年之久。日本將台灣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也是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日本這50年的治理,將剛剛踏入近代的清領台灣,發展成了一個幾乎完全被日本同化的殖民地。日本治理台灣的時間長度,只有清代治理台灣的四分之一;但是,日本在台灣留下的烙印,卻是非常深刻。
回頭看看,清領的兩百年,清政府是從鄭氏政權手上,接下了台灣島嶼。清朝治理台灣,官員將來台服務視為畏途,不願久留。一撥一撥的移民進入台灣,從南到北,將台灣轉化為一個閩、粵兩系漢人的墾拓地區。
台灣大部分的民眾從福建和廣東遷移到台灣,帶來的文化遺產並不豐厚。台灣的上、下階層,在文化的發展上,並沒有作過十分的努力;剩下來的,就只有在民俗宗教和戲劇歌曲方面有一些中國文化的底子,通過信仰的儀式、戲曲和說故事,傳遞於民間。
日據台灣初期,官民的抵抗
日本佔領台灣,台灣的官民曾經有過非常短暫的抵抗。許多富豪內渡大陸,一些地方上有功名的舉人秀才之輩,也都紛紛離去,回歸福建原籍。台灣原本單薄的上層文化土壤,更因此流失殆盡。在這個基礎上,日本用現代教育和經濟建設,同化台灣的人民,其實等於是在一片空地上建築樓台,並不需要花多少時間,就鏟除了原有的建築物。
不過,至少在初期,台灣對日本殖民者的抵抗,還是非常激烈的。甲午割台,乙未抗戰,台灣的民眾,至少死了五六萬人,而日本軍隊也折損不下萬人。
除了正式抵抗以外,還有許多日本警察以強壓的手段,隨時拘捕他們認為靠不住的分子。如後藤新平(1857-1929,甲午戰爭後任台灣民政長官、代行台灣總督。因其對中國台灣及東北的野蠻統治,可以稱得上是日本侵華的罪魁之一),這個為人熟知的人物,就在1898年制定匪徒刑罰令,將他們認為靠不住的台民都當作土匪懲處,成群地屠殺,有時數百人被聚集在一起,用機槍掃射,集體處死。這種恐怖的統治,也有強烈的震懾作用,使台民不敢再有抗日想法。
日本初佔台灣時候,有許多日本的政治人物認為,這個疫癘流行的熱帶島嶼不是日本人能夠居住的。有人甚至建議,何不把台灣賣給西方國家,賺一筆現金算了。可是也有人認為,應當把台灣建設成為一個為日本生產糧食和工業原料的供給地。後藤新平這一批人,就是執行第二種選擇的人物,將台灣建設成一個為日本供給米糧、食糖、果蔬、建築木材,還有硫黃和樟腦的殖民地。日本本國的農夫遂從農田釋放,轉化為日本建設的大軍,提供了日本工業化需要的大量勞力。因此,台灣島的建設從殖民地的功能而論,對日本在明治以後,大正時代(日本大正天皇統治時期,1912-1926)晉升為工業化國家,提供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日本在台灣的農業建設和「國民教育」
日本人在台灣的建設,從經濟方面來說,嘗試了堪稱亞洲第一次的農業革命,推行的項目有:使用化肥、培育新品種、有計劃地規劃水利灌溉等。他們開設了新型糖廠,代替過去用牛力和人力操作的製糖方法。日本人擁有的幾家製糖株式會社,廣泛地種植甘蔗,榨制食糖,行銷世界。台灣外銷的農業加工品中,食糖一項的收入佔了大宗。凡此建設都使得台灣的民間實受其益。不過,這些措施,頗多以台灣為實驗性質,一旦犯了錯誤,台灣百姓先吃大虧。例如,日本當局推行一種稻米新品種,高產,卻不能抗風,台灣全島都奉命種這一品種。一次風災,全台顆粒無收,百姓蒙受極大損失。
台灣推行現代化農業生產,無論質和量都提高了許多,而且,這些建設帶動了農村社會的巨大變化。糖廠外圍,因為有糖廠為中心,一部分的城市文化被帶入農村,提高了農村的生活水平。嘉南平原上,烏山頭水庫這個大的水利系統,是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的。在日本統治期間,台灣全島逐漸電氣化,縱貫鐵路修成,高雄、基隆兩港開港——都是有長久影響的建設。日本的農業人口遷移到台灣東部屯墾,本來幾乎全無建設的台灣東部,因此也有可觀的成就。
在教育方面,日本推行了「國民教育」,每一個兒童都要接受6年基礎教育。在衛生方面,日本設立了衛生警察,專職監督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公共衛生。嚴厲的公共衛生政策,使得一般人的生活環境變得清潔健康。日本推行現代的醫療制度,台北帝大的醫學院訓練了許多本省的醫生。
日本殖民當局,將剛從西方學來的法律應用於台灣,代替了中國傳統的法律。當時,刑事警察的權威,幾乎是絕對的。日本在台灣施行的刑罰,雖然嚴酷,但是基本上有法可據。
這許多建設,都是後藤新平以及他的繼任者——幾個文人總督和文官,在日本據有台灣後逐步開展的。他們要在台灣建設一個模範殖民地。相對於日本在朝鮮的軍事統治,日本在台灣推行的殖民統治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
在此基礎上,日本帶來了現代文化知識和現代化的生活形態,給台灣鋪設了一層從西方經過日本,移植到台灣的世界近代文明。無可諱言,由於台灣不過是日本的文化邊陲,雖然各方面的文化資源取自日本本土,但台灣文化能達到的水平,難免先天不足,而且,很難有開拓創新的空間。
台灣人民做了五十年二等公民
日本治台,終究還是將台灣當作殖民地,台灣人民終究只是日本帝國第二等公民。日本的百姓在本土有選舉權,日本卻始終沒有給台灣人一個民主的制度。不僅官員都是從外面派進來的,而且台灣民間也沒有真正的選舉議會。基層行政單位的一些代表,也並不都是選舉產生的,有一大半是由官方指定。有些台灣的精英分子,是日本籠絡的對象。台灣地區曾經有「紳章制度」,由殖民地當局頒給地方領袖們佩戴的徽章,表彰他們的社會地位。用這一方法,日本贏取了許多台灣地方領導階層的擁護。
可是,日本在台灣訓練當地人才有一定的限制。台北帝大主要是為在台的日本人而設。台灣人的職業選擇,最多是律師和醫生;文官、法官、高級技師和管理人員,都由日本人擔任。日本殖民當局並不鼓勵台灣人進入真正的社會領導階層。例如,殖民當局只允許日本人的公司經營大規模的糖廠。糖廠對於提高台灣的經濟生產能力,確實有貢獻,然而,對它外圍的農村而言,它壟斷了農民選擇作物的權利,也獨佔了當地交通和其他資源的分配。
當年日本人的糖廠,並不僅僅是一個生產單位,實際上還兼具控制和管理的功能。這一類企業不會讓台灣人經營,糖廠的技師和管理人員都是日本人,台灣人只不過是基層勞工而已。
台灣人能發展的,最多隻是地方性的交通和農產加工企業,如運輸、倉庫、碾米、磨粉等地方性的小企業。其他重要的企業,日本人都不讓台灣人經營。在台北帝大,台灣籍教授鳳毛麟角,絕大多數教授都是從日本聘請來的學者。因此,在學術上,台灣同胞並沒有機會發展到足以領導台灣文化建設的地步,也不足以領導台灣的輿論。
台灣人民爭取平等的努力
台灣同胞力爭身份和權利的平等,也曾經有過多次努力和抵抗。
1913年羅福星領導的「苗栗事件」(羅福星事件、台南關帝事件、台中東勢角事件、新竹事件、南投事件的合稱,這五次事件相繼發生於1912年、1913年間。日本人將這五次抗日事件鎮壓後,合並處理,稱為「苗栗事件」),1915年余清芳領導的「西來庵事件」(又稱「余清芳事件」、「噍吧哖之戰」,是發生於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亦是台灣日治時期諸多起事當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台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抗日的重要事件,更是台灣人最後一次武裝抗日)都失敗了。
除了這兩次規模較大的民間起義之外,1930年,原住民部落也有過「霧社事件」(指1930年10月27日台灣霧社——在今南投地區馬赫坡、缽亞倫、荷戈、塔羅灣、羅多夫、斯庫六個村社的高山族的人民,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血腥統治,在莫納·魯道的領導下掀起的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起義戰士消滅日本軍警百餘人,戕殺日本婦孺數人,將霧社佔領3天,後在日軍鎮壓及敵族夾攻下轉入深山,繼續作戰長達兩月之久,最終在日本殖民當局的陸空軍和大批武裝警察的聯合鎮壓下失敗),日本軍隊用大炮和毒氣,壓制沒有現代武器的原住民。
霧社起義參與者
台灣人民努力爭取應有的權利,除了武裝起義,還通過議會政策的途徑和輿論的鼓吹,以求獲得比較公平的待遇。台灣文化協會就是一個例子,他們曾經想用請願的方式,為台灣同胞取得參政的權利。他們也力圖爭取發行自己的報紙和刊物,甚至嘗試組織政黨,例如民眾黨,希望遵循現代各國民主運動的常規,爭取參政的權利。20世紀20年代,台灣民權的請願不下15次,然而,這些努力都失敗了。日本終究沒有賦予台灣人民合理的平等地位。
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進一步加強對台灣的控制,終於使得所有想要通過和平途徑,爭取台灣人政治平等權和文化自主權的努力,化為泡影。
日本在台灣的「皇民化運動」
50年的日本統治,在後半段發動了「皇民化運動」,願意接受日本文化的台灣同胞,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只用日語。當局要求他們採用新的日本姓氏,放棄原來的中國姓名。「皇民」必須放棄中國祭祀祖先的儀式,皈依神社的神道教。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之中,日本人不太敢用台灣人作戰。但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就大量徵用台灣人參軍,最初擔任輔助戰士的台灣軍夫,還不能算真正的日本軍人,後來兵源越來越不夠了,才將參軍的台灣人納入日軍編制。
日本佔領台灣之初,台灣同胞群集在廟宇的廣場上,聽講中國的古事,觀賞民間的歌仔戲,欣賞中國文化之中悲歡離合的故事。民間娛樂經由南管(南管指中國福建南音,為中國古代一個音樂種類)、北管(為17-20世紀,台灣與閩南地區流傳廣遠的音樂、歌曲和戲劇表演。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而得名的北管,與使用南方音樂元素的南管,互為呼應),懷念原鄉的生活。
在日本的統治下,還有一些台灣讀書人組織詩社,借吟哦古詩,盡量保持傳統的文字和語言。中文的「書房」(私塾之別稱)是學習文化的地方。在日本推行普及教育之時,書房還是可以和學校教育互相補充的。這些努力都說明了,日本統治台灣50年的前半段,台灣同胞還在盡力維持傳統文化的命脈傳承。
太平洋戰爭的後期,台灣同胞有一部分在南洋作戰,埋骨異鄉,永遠不能回家。許多年輕人被征調到日本去,參加日本的國防生產工作。甚至十五六歲的青年也被征發到日本,在日本的飛機工廠做工,補充日本的勞力不足。戰爭期間,美軍轟炸台灣,台灣的鐵路、公路、港口及各種工廠設施,都遭受嚴重的損害。當時,日本糧食不足,台灣同胞最多隻能吃日本人配給糧食的一半。
福禍都有吧
㈡ 台灣法庭的審判長、受命法官、陪席法官是什麼意
一、在獨任審判中,法官就是審判長。如果審判長要調查的事項是在其他法院管轄區域內,則可專能囑屬托該管轄法院代為調查,此時該調查法官就是『受託法官』,因為受審判長之託嘛。
二、在合議審判中,審判長為准備審判起見,通常會先指定法官進行准備程序,此時受指定進行准備程序的法官就是『受命法官』,在實務上受命法官也就是本案的調查法官。
三、在合議審判中,除審判長外及受命法官外,還有其他的法官在(高等法院三人組合議、最高法院五人組合議),這些非審判長及非受命法官的法官就是陪席法官,因為在實務上陪席案件並非他們自己的案件(他們有自己的受命案件),而且也不參與准備程序,對案件也不了解,所以陪席法官對陪席案件大都僅是因為行政事務上的分配而不得不來,所以在法庭上常可以看到陪席法官在法台上打瞌睡。
㈢ 台灣地檢署是什麼機構
台灣司法制度簡介
司法制度從概念上講是一個國家的司法權、民眾的訴訟權和結合二者的正當程序原則共同構成的結合體。可是,人們在談及司法制度的時候往往側重司法權,我在這里也是如此。
就審判權而言,世界上有一元制、二元制和多元制之別,台灣實行的是三元審判體系,法院分為普通法院(民刑事)、行政法院和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從1949年開始,國民黨將過去在大陸實行的司法制度搬遷到台灣,這些制度在十年訓政時期有過一些調整,但大體上沿襲了北洋政府甚至是晚清的司法制度。公務員懲戒是在1947年憲法中才獨立出來。此外,台灣還有軍事審判,但這一制度的憲法根據並不是很清楚,僅僅是根據憲法中的「非現役軍人不受軍事審判」一規定而得出。軍事審判權並不劃歸司法權,而是歸入總統統帥權體系,這種做法在當時是否參照了美國不得而知。如果這樣將軍事審判加進的話,審判體系就有了四種。
法官的保障也是司法制度中重要的一方面。對法官的保障,除了在憲法第80、81條對職務及身份獨立加以規定以外,法院組織法和一些條例也規定並強化了對法官的保障。憲法上的「終身保障」制度一開始被解釋為「至死方休」。後來人們提出了質疑,這一制度也作了調整,於是就有了七十歲不辦案可照拿全薪的「優遇制度」。
台灣的憲法解釋制度也很復雜。由於中國早期是將整套的西方法律移植過來的,故必須有少數專家對法律作出解釋,形成中國特有的解釋制度。台灣現行的解釋體制基本上沿襲了以前司法院的特色,不過是由司法院特設大法官組成的大法官會議而不是由最高法院行使。大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國民大會同意,任期九年。大法官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傑出的普通法官,一是有聲望的教授學者。解釋分憲法解釋和對法令的統一解釋兩種。
台灣的大法官解釋權在法律文字沒有改動的情況下發生一些功能上的變化。在法律頒行之初,由於上面談到的原因,大法官會議不但有對憲法的解釋權,還有對法令作出統一解釋的權力。但後來隨著審判實踐的發展,大法官會議很少再對法令做統一解釋了(在1994年以來,只做了兩次),只做憲法解釋了。而且,憲法解釋也發生了變化,由抽象咨詢,這很類似此地的批復,變成具體憲法爭議的仲裁者。最高部門之間的爭議會提交到司法院,後來人民也能向司法院聲請解釋。1980年代大法官對終局裁判適用的法令若認定違憲,即可給予特別救濟,於是台灣就有了違憲審查。
審級方面,民刑事法院是三級三審,行政法院是一級一審。行政法院基本上是和法國一 樣獨立的審判體系,但從隸屬關繫上看又類似奧地利,因其隸屬司法體系,而非象法國那樣隸屬行政體系。明年將正式調整為二級二審。公務員懲戒實行一級一審,一定職等以上公務員的懲戒,須由監察院移送到司法部門。但不是以法院的形式,而是以會議的形式作出裁定。大法官已宣告了此一組織方式違憲。這樣在台灣,故未來公務員懲戒也將更司法化。
在司法行政方面,司法院在國外罕見。憲法規定司法院掌理民刑事。於是在司法院是法院還是行憲前的司法行政院的問題上一直存有爭議。但在行憲後,司法行政的的建制更加奇怪了。行政院下設司法行政部,該部掌管高等法院極其以下的各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務,司法院只管理終審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務,且司法院實行首長負責制。
在1970年代末,由於政治改革的推動,司法體制也有了變化,所有法院都改歸司法院,司法行政部該稱法務部,掌管檢察體系同時是行政院的法律顧問,不再掌管高等法院以下的法院了。此外,司法院還為自己解釋出一個法案提案權,這樣司法院就有了一個政策主導權。
㈣ 台灣司法院的法官怎麼產生的
根據台灣當地的立法機構來決定產生的
㈤ 台灣言情小說,女主是法官,男主是檢察官
名稱:青鸞txt下載
小說分類:現代言情
小說作者:水痕花信作品集
小說進度:TXT
版權來源:
小說大小:212KB
小說格式:TXT小說
㈥ 司法官的台灣司法官
司法官在台灣是法官及檢察官的合稱。
在台灣要成為司法官的話必須先具版備大學院校法權學院法律系畢業或司法人員高等檢定考試(司法三等)及格之應試資格, 再經司法官特考及格,接受司法官訓練,並至各地方法院及地方檢察署學習期滿及格後,才能被任用。
目前台灣曾提案修法比照外國,將參加司法官特考及律師高考的應試資格提高到法律相關研究所畢業才行。保障司法官為終身職,非依法不得去職,但為司法院大法官之司法官有特殊規定。
㈦ 為什麼台灣律師把法官稱為庭上呢
這是敬稱
㈧ 美國政體和英國政體有什麼不同
英國:君主立憲制
(1)議會擁有立法、組織和監督政府的權力
(2)君主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
(3)政府(內閣)掌握行政大權,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
美國:民主共和制
(1)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總統總攬行政權力,統率陸海空三軍
(2)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互相獨立。作為立法機關的議會,其議員不能兼任行政職務;而行政機關的政府官員也不能兼任議員
(3)由當選的總統組織政府。各政黨能否上台執政的關鍵,不在於是否獲得議會中的多數席位,而在於總統選舉中能否獲勝
不同點:1、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互相妥協的產物。而民主共和制是資產階級革命比較徹底的結果。
2、君主立憲制設君主為國家元首,世襲繼承,沒有任期限制,是終身制。而民主共和制不設君主,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有一定的任期。
3、 君主立憲制的國王(或王後)無實權,而民主共和制的國家元首掌握大權。
㈨ 為什麼台灣反同團體反對同志婚姻
據台灣"東森新聞雲"報道,島內同志婚姻"釋憲案"結果24日出爐,"大法官"認為現行法令未保障同性婚姻,因此"違憲"。反同團體"捍家盟"總召、台灣輔仁大學學生施俊宇和執行長、東吳大學研究生謝育展、聯盟成員邱聖恩共同召開記者會,批評上一世代的"大法官"決定了下一代的年輕人的未來,痛批此一決定"就像911摧毀雙子星大樓一樣,摧毀台灣家庭婚姻的根基"。
㈩ 急求~台灣2012年頒布的《檢察官倫理規范》和《法官倫理規范》的內容,最好是電子版!!!
用google就可以找到了啊~
網路只是閑來沒事逛逛的地方;真要找資訊的話,還得要其它的搜尋引擎才可以啦
(找不到是正常的,因為貴國有網/路/審/查這個好東西)..........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