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拘執罪
1. 拒執罪立案條件
法律分析:第一,負有執行義務的人拒不執行判決、裁定,侵害了自己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第二,申請執行人曾經提出控告,而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對負有執行義務的人不予追究刑事責任,法院認為符合立案條件予以立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 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2. 最高法院對拒執罪構成條件最新解釋是如何規定,被執行人,雖負由其應當履行人民法院已生效判決義務,但
自2015年7月22日起施行)
為進一步加大執行力度,推動社會信用機制建設,最大限度保護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結合人民法院民事執行工作的實踐經驗,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給付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限制消費措施,限制其高消費及非生活或者經營必需的有關消費。
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被執行人,人民法院應當對其採取限制消費措施。
第二條 人民法院決定採取限制消費措施時,應當考慮被執行人是否有消極履行、規避執行或者抗拒執行的行為以及被執行人的履行能力等因素。
第三條 被執行人為自然人的,被採取限制消費措施後,不得有以下高消費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
(一)乘坐交通工具時,選擇飛機、列車軟卧、輪船二等以上艙位;
(二)在星級以上賓館、酒店、夜總會、高爾夫球場等場所進行高消費;
(三)購買不動產或者新建、擴建、高檔裝修房屋;
(四)租賃高檔寫字樓、賓館、公寓等場所辦公;
(五)購買非經營必需車輛;
(六)旅遊、度假;
(七)子女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
(八)支付高額保費購買保險理財產品;
(九)乘坐G字頭動車組列車全部座位、其他動車組列車一等以上座位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
被執行人為單位的,被採取限制消費措施後,被執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員、實際控制人不得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因私消費以個人財產實施前款規定行為的,可以向執行法院提出申請。執行法院審查屬實的,應予准許。
第四條 限制消費措施一般由申請執行人提出書面申請,經人民法院審查決定;必要時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決定。
第五條 人民法院決定採取限制消費措施的,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限制消費令。限制消費令由人民法院院長簽發。限制消費令應當載明限制消費的期間、項目、法律後果等內容。
第六條 人民法院決定採取限制消費措施的,可以根據案件需要和被執行人的情況向有義務協助調查、執行的單位送達協助執行通知書,也可以在相關媒體上進行公告。
第七條 限制消費令的公告費用由被執行人負擔;申請執行人申請在媒體公告的,應當墊付公告費用。
第八條 被限制消費的被執行人因生活或者經營必需而進行本規定禁止的消費活動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獲批准後方可進行。
第九條 在限制消費期間,被執行人提供確實有效的擔保或者經申請執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解除限制消費令;被執行人履行完畢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本規定第六條通知或者公告的范圍內及時以通知或者公告解除限制消費令。
第十條 人民法院應當設置舉報電話或者郵箱,接受申請執行人和社會公眾對被限制消費的被執行人違反本規定第三條的舉報,並進行審查認定。
第十一條 被執行人違反限制消費令進行消費的行為屬於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行為,經查證屬實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的規定,予以拘留、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責任。
有關單位在收到人民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後,仍允許被執行人進行高消費及非生活或者經營必需的有關消費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
3. 申請被執行人拒執罪的流程
一、准備所需材料:
(一)刑事自訴狀(正本一份,並按被告人數量准備相應數量副本)。刑事自訴狀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1.自訴人(代為告訴人)、被告人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或者出生時間、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職業、工作單位、住址、聯系方式;
2.被告人犯罪事實,包括:被告人實施犯罪的時間、地點、手段、情節、危害後果等;
3.具體的訴訟請求;
4.致送法院的名稱、自訴人簽名或者捺印以及具狀時間;
5.證據的名稱、來源等;
6.證人的姓名、住址、聯系方式等。
(二)刑事自訴人(代為告訴人)、被告人相關身份證明材料;
(三)能夠證明被告人犯罪事實及犯罪後果的相關證據,包括:
1.物證、書證;
2.證人證言;
3.被害人陳述;
4.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5.鑒定意見;
6.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7.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二、到執行法院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訴,同時提交上述材料。
《關於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申請執行人有證據證明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人民法院認為符合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三項規定的,以自訴案件立案審理:
(一)負有執行義務的人拒不執行判決、裁定,侵犯了申請執行人的人身、財產權利,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二)申請執行人曾經提出控告,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對負有執行義務的人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3)法院拘執罪擴展閱讀:
法院立案程序
法院立案,將按以下程序進行:
1、將准備的上述材料及證據向法院立案庭遞交。
2、法院立案人員收到刑事自訴狀後,將在其上加蓋法院收文印章,註明收到日期,並由立案人員簽名。
3、法院將及時審查提交的相關材料,在十五日內作出決定,並通知您。
特別提示:刑事自訴案件不交納案件受理費。
4. 構成拒執罪申請法院移交,法院不移交公安機關怎麼辦
拒絕執行生效判決裁定罪屬於一般刑事案件,由公安機關偵查。申請執行人或人民法院均可向公安機關報案要求立案偵查。人民法院對於拒不執行生效判決裁定的被執行人可以先行司法拘留,但司法拘留只是一種司法懲罰手段不是刑事強制措施,所以與是否移交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沒有必然關系。
對犯罪分子不予關押,限制其一定自由,交由公安機關執行的刑罰方法。一般拘役、管制由公安機關執行。
法院移交公安機關的原因:
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依法不予立案的,應當說明理由,並將不予立案通知書送達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相應退回案件材料。
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對不予立案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不予立案通知書後三日以內向作出決定的公安機關申請復議;公安機關應當在收到行政執法機關的復議申請後三日以內作出決定,並書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法院
5. 法院向公安移送拒執罪的情況報告範本
《最高人民復法院關制於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 人民法院在執行判決、裁定過程中u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情節嚴重的人,可以先行司法拘留ae認為拒不執行判決、裁定人的行為已構成犯罪的應當將案件依法移送行為發生地的公安機關立案查處cgk 根據法律規定,拒不執行判決、裁定人的行為已構成犯罪的,應當將案件依法移送行為發生地的公安機關立案查處
6. 法院如何收集拒執罪證據
在執行實踐中,若要追究被執行人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需要證明被執行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執行」,且「情節嚴重」,但被執行人轉移、毀損財產或無償轉讓財產等情形都是以隱蔽的方式、渠道進行,而尋找被執行人轉移資產、隱匿資產的證據存在困難,在被執行人去向不明的情形下如何固定證據更存在難度,行為類案件執行中如何證明被執行人有能力而拒不執行則難度更大,將被執行人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的舉證責任、偵察責任都轉移到了法院執行階段。又因法院案多人少,執行人員辦案壓力大,精力不夠,執行工作開展手段措施和方式方法的局限性,不能有效地搜集證據,導致在證據尋求和固定上存在困難。
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為拒不履行民事判決罪。
有下列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的行為,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規定,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論處。
7. 拒執罪構成要件
拒執罪的構成要件:
一、 正確把握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犯罪構成要件
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是指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行為。本罪有以下方面的四個特徵:
(一)犯罪客體的單一性。該罪侵犯的客體是人民法院裁判的權威。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判決、裁定是人民法院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具體表現形式。裁判一經作出,就具有法律強制力,有關單位和個人必須執行。維護人民法院裁判的權威,就是維護法律的權威。從刑法條文中可以看出,該罪的對象是「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
「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是指人民法院作出的具有執行內容並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在這里應當引起注意的是,盡管立法解釋將拒不執行支付令、調解書等行為納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調整的范圍,但這些支付令、調解書等本身並不是判決、裁定,人民法院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追究其刑事責任的前提條件是,有關人員對人民法院為執行這些文書所確定的內容而在執行程序中依法作出執行裁定後,對該執行裁定仍拒不執行,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即人民法院為執行支付令、生效的調解書、仲裁裁決、公證債權文書等所作出的裁定屬於該條規定的裁定。
同時,還應包括人民法院認可台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效力的裁定及承認外國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和國外仲裁機構作出的仲裁裁決的效力並予以執行的裁定。
(二)犯罪客觀方面的嚴重性。按照刑法及相關的司法解釋,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行為。被執行人構成犯罪是由於有能力執行而不執行,採取了隱匿財產等不正當手段,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是逃避、抗拒執行的行為。《解釋》對「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的情形規定為:
1.被執行人隱藏、轉移、故意毀損財產或者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2.擔保人或者被執行人隱藏、轉移、故意毀損或者轉讓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的財產,致使判決、裁定無法的;
3.助執行義務人接到人民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後,拒不協助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4.執行人、擔保人、協助執行義務人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通謀,利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權妨害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5.他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情形。
《解釋》規定的五種情形,細化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內容。筆者認為在審判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解釋》規定,被執行人隱藏、轉移、故意毀壞財產屬於「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此處所說的財產,既包括已被人民法院保全的財產,也包括未被限制權利的財產;
第二,《解釋》規定,擔保人或者被執行人轉讓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的財產屬於拒不執行,這里所說的轉讓,包括有償轉讓,也包括無償轉讓;
第三,被執行人、擔保人、協助執行義務人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通謀,利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權妨害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主 要是指領導批條子、打招呼,干預、阻礙人民法院依法執行的行為。
(三)犯罪主體的身份性
本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只有負有執行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義務的人員。根據《解釋》本罪的主體不僅包括被執行人,還包括向人民法院提供執行擔保的人和協助執行義務的人,另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與被執行人、擔保人、協助執行義務人通謀,利用自己的職權防礙執行的,構成本罪的共犯。筆者認為,除以上幾種外,下列人員也應該按本罪處罰。
1.在執行階段,依照法定程序依法追加、變更的被執行人;
2.被執行人對第三人享有到期債權,人民法院向該第三人發出履行通知書後,第三人既不提出異議,也不履行,並且有隱藏、轉移、故意毀壞財產或者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的行為,致使人民法院無法執行被執行人對其享有到期債權;
3.因借用、租賃等合同關系佔有被執行人的財產的人,得知人民法院欲強制執行被執行人的財產時,在未與被執行人通謀的情況下隱藏、轉移其佔有、使用中的被執行人財產,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4.對於負有執行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義務的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為了本單位的利益,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應當追究其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責任。
(四)主觀方面的故意性
本罪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被執行人構成犯罪的主觀動機和目的並不單純是破壞法院的正常執行活動,而是佔有、使用權利人的款物,拒不歸還;或者是對損害不予賠償,而侵犯了權利人的財產權利;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法院裁判不能執行或者導致發生法院裁判不能執行的後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
二、處理本罪應注意的問題:
(一)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擅自利用職權干預執行行為在構成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同時,又因收受賄賂構成受賄罪,或者因濫用職權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構成濫用職權罪的,應當依據重罪吸收輕罪的原則,依照刑法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二)實踐中,如果國有銀行或者國有企業等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作為協助執行義務人有上述行為的,人民法院仍可以按照《解釋》第三項的規定,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犯罪主體追究其刑事責任。
(三)以暴力、威脅等方法阻礙或者抗拒執行的應以妨害公務罪論處。
實施上述行為,造成人員傷亡的,分別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以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四)對於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的行為人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的金額應當作出具體的規定。根據審判實踐,結合各地經濟狀況,確定三萬元至五萬元作為拒不執行的金額,或者金額雖達不到三萬元至五萬元,但拒不執行行為造成申請執行人重大經濟損失或者嚴重後果的,應認定為「其他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