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查案底
⑴ 區法院院長能查閱案底嗎
區法院院長是能查閱得到案底的,這是有這個權利的。
⑵ 你好!請問犯罪前科可以到法院查詢到嗎
法院應該不接受個人的查詢,他們也沒有完備的查詢系統。到被查詢人所在地的公安機關查詢,但是必須有公安機關要求的各種證件才可以。還有一點,如果您要查詢的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的犯罪前科,如果你沒刑訴法規定的可以查詢的事由和證件,是不會讓你查詢的。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
⑶ 有案底的人去法院能查出來嗎
有案底的人,一般案底都留在了公安局去法院查的話,如果法院審理過,應該能查出來,如果沒有經過法院審理,法院就沒有這個案底,就去法院查不出來
⑷ 法院有權利查案底嗎
法院有權利查案底,因為有不少案有重審、上訴補充證據、核實證人證言等情況,作為審理部門當然可以翻查有關資料。但幫不幫你查就是另一回事了。
⑸ 判過刑的人法院是怎麼把案底記錄在個人信息的
因犯罪受到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在個人的基本信息中填寫犯罪記錄,企事業事業工作人員還要記入個人人事檔案中。
在本人因今後辦案或者政審需要時,會查詢有關的信息。
⑹ 法院不定罪,會留案底么
法院不定罪不會留案底。刑事案件,法院判決書會做出有罪判決或者無罪判決,如果是不定罪,則你是無罪,不存在案底。《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五條 在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審判長宣布休庭,合議庭進行評議,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分別作出以下判決:
(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
(二)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作出無罪判決;
(三)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刑事拘留會留案底:
如果是行政拘留一定會留案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前科劣跡,因為行政拘留其實就是對某一種已經能夠認定的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違法行為的處罰,所以肯定會留下案底,記入檔案。
行政拘留是對違法嫌疑人的處罰。刑事拘留是一種強制措施,是對觸犯刑法的犯罪嫌疑人暫時性剝奪人身自由進行調查的手段,一般刑事拘留的期限為三天,對屬於結伙、流竄作案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延長拘留期限至三十天(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十九條相關規定),在刑事拘留期限內公安機關進行偵察如認為犯罪證據確鑿應當保送檢察院批捕。
對於證據不足或者情節顯著輕微尚不構刑事處罰的嫌疑人公安機關應當立即予以解除刑事拘留,就是說釋放,視情況而定也可以給予行政拘留處罰,也就是說被刑事拘留以後有可能會有案底(被刑事處罰或者行政處罰),但是還有條出路就是無罪釋放,這樣是不可能留下案底的。
(6)法院查案底擴展閱讀:
無罪釋放的幾種情況: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無罪釋放有如下幾種情況:
(1)公安機關對於被拘留的人,依法訊問時發現其不構成犯罪,必須立即釋放,並發給釋放證明;
(2)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對於各自決定逮捕的人,公安機關對於經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的人,依法訊問時發現其不構成犯罪,均須立即釋放,並發給釋放證明;
(3)人民檢察院對於公安機關移送起訴或者免予起訴的案件,經過審查認為被告人不構成犯罪時,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並立即釋放在押的被告人;
(4)人民法院經過審理,認為被告人不構成犯罪,則作出無罪判決,並在宣告判決後立即釋放在押的被告人。
⑺ 法院起訴會有案底嗎
法律分析:視情況而定。存疑不起訴不會留下案底,案底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如果確實構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判決生效以後會有案底;存疑不起訴說明行為人並未被法院定罪,也就是無罪之人,自然沒有案底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 在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審判長宣布休庭,合議庭進行評議,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分別作出以下判決:(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二)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作出無罪判決;(三)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⑻ 我有案底 我男友在法院上班能查到嗎
這和你男朋友是否是在法院上班沒關系。而是你能不能勇敢,誠實地對他說清楚的問題。因為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強,況且對別人也不公平。那樣的日子也會讓你如履薄冰。試著,用試探性的方式問問吧?比如問如何看待那些有前科,但之後改好了的人。或者問他怎麼看待非主觀而犯罪人?問問那些人用有幸福的權利嗎……。
⑼ 我以前在老家法院有案底現在要起訴別人是不是也能查到我的案底啊
你說的案底是涉嫌刑事犯罪吧,你起訴別人應該是民事范疇,二者是兩個領域,不會有什麼影響。
⑽ 個人案底怎麼查詢
個人案底自己無法查詢。
一般來說,要到公安機關查證,不過一般個人去查別人的公安機關是不給查的,這是個人隱私,如是企業查員工的,可以要求員工到公安機關開一個有無違法犯罪證明來,這樣你就知道他是否有案底了。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
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你對自己的隱私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人群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隱私權是一種基本人格權利。
(10)法院查案底擴展閱讀:
犯罪人員個人案底犯罪記錄制度的主要內容
(一)建立犯罪人員信息庫
為加強對犯罪人員信息的有效管理,依託政法機關現有網路和資源,由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司法行政機關分別建立有關記錄信息庫,並實現互聯互通,待條件成熟後建立全國統一的犯罪信息庫。
犯罪人員信息登記機關錄入的信息應當包括以下內容:犯罪人員的基本情況、檢察機關(自訴人)和審判機關的名稱、判決書編號、判決確定日期、罪名、所判處刑罰以及刑罰執行情況等。
(二)建立犯罪人員信息通報機制
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將生效的刑事裁判文書以及其他有關信息通報犯罪人員信息登記機關。
監獄、看守所應當及時將《刑滿釋放人員通知書》寄送被釋放人員戶籍所在地犯罪人員信息登記機關。
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將《社區服刑人員矯正期滿通知書》寄送被解除矯正人員戶籍所在地犯罪人員信息登記機關。
國家機關基於辦案需要,向犯罪人員信息登記機關查詢有關犯罪信息,有關機關應當予以配合。
(三)規范犯罪人員信息查詢機制
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和司法行政機關分別負責受理、審核和處理有關犯罪記錄的查詢申請。
上述機關在向社會提供犯罪信息查詢服務時,應當嚴格依照法律法規關於升學、入伍、就業等資格、條件的規定進行。
辯護律師為依法履行辯護職責,要求查詢本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記錄的,應當允許,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被執法機關依法封存的除外。
(四)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切實幫助失足青少年回歸社會。
根據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結合我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實際,建立未成年人輕罪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對於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應當予以封存。犯罪記錄被封存後,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
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被封存的犯罪記錄的情況予以保密。執法機關對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可以作為工作記錄予以保存。
(五)明確違反規定處理犯罪人員信息的責任
負責提供犯罪人員信息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及時、准確地向犯罪人員信息登記機關提供有關信息。不按規定提供信息,或者故意提供虛假、偽造信息,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應當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負責登記和管理犯罪人員信息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應當認真登記、妥善管理犯罪人員信息。不按規定登記犯罪人員信息、提供查詢服務,或者違反規定泄露犯罪人員信息,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應當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使用犯罪人員信息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查詢目的使用有關信息並對犯罪人員信息予以保密。不按規定使用犯罪人員信息,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應當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