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學民法典
⑴ 《民法典》誰可以學普通人能買到嗎
《民法典》全國人民都要學習。民法典可以在網上購買,也可以在書店購買。兩會期間《專民法典》出爐屬,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人們稱之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也就是說,它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民典法共7編,即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共1260條。
這部法典非常細致,甚至滲入到了我們生活里的一個個細節之中;比如「民法典」中明確的「婚前不如實告知對方自己患有疾病,婚姻可撤銷」這一條,比《婚姻法》中規定的「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禁止結婚。如有嚴重的精神病,重症智力低下和患有其他類型的傳染病、遺傳性疾病而未治癒的是不能結婚的」有了明顯的進步;再比如《民法典》這次將「文字、圖像」也納入到了性騷擾的認定范圍之中,可以說是完善了先前防止性騷擾的有關規定;再有前天電視采訪中專家說的「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是給「見義勇為者免責」、還有「小區共有場所收入歸業主」、「保護個人信息」以及「遺囑形式的增加」等等,這在《民法典》中都有。
⑵ 如何學習民法
學習民法學的方法大致有兩種:
其一,是從抽象到具體、從一般到特殊的學習方法,即基本上按照民法典的結構順序進行學習;
其二,是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方法,即從具體的事例實有的或者假設的案例入手學習民法;
第一種方法,可以使我們對民法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即掌握民法的概念、原則、制度和理論體系,為進一步學習、研究民法或者從事民法實務奠定扎實的知識基礎。但這種學習方法,對初學者來說,要理解、記憶許多專業概念術語,有相當的難度。
第二種學習方法,從具體案例入手,可以喚起對民法理論的興趣,但僅靠這種學習方法不大可能准確理解和掌握整個民法的基本結構和整個概念、原則、制度、理論體系。
因此,現在提倡交替採用上述兩種學習方法:
1、即為了掌握民法的基本結構和整個概念、原則、制度和理論體系,須採用第一種學習方法,精讀一、二種較好的民法教材或者體系書;
2、在此基礎上再採用第二種方法,閱讀一些民法實例研習著作,使我們結合實例對民法各項概念、原則、制度獲得正確的理解和把握;
3、然後再閱讀一些具有較高學術水準的專題研究著作、相關專題論文,以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民法理論素養;
4、在具有比較扎實的民法知識的基礎上,應閱讀民法方法論著作和民法判例研究論文,以掌握解時適用民法的方法、規則和理論,提高運用民法和研究民法的能力。在採用第一種方法學習時,須注意兩個問題:
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先學好民法總論部分的內容,再順序學習物權、債權、親屬、繼承。民法總論部分,不僅是整個民法的基礎,而且是整個現代法治的基礎。學好這部分內容,再學習其他部分就比較容易。當學習其他部分時,也應當遵循同樣的規律,先著重學好該部分的基礎知識,例如學習債權部分,應先著重掌握債權總論部分,然後再學習各種合同;
二、遵循「閱讀、記憶、理解、運用」的規律。民法是一套概念、原則、制度和理論的體系,其基礎是一套有嚴密邏輯關系的概念,掌握了這套概念,就掌握了民法的思維框架。經驗表明,法官在裁判中、律師在處理案件中、學者在分析案例中如果出現失誤,往往源於沒有掌握好這套概念或者發生概念混淆。
⑶ 民法典申請法官迴避是那一條
申請法官迴避屬於審判程序問題,由民事訴訟法規定。
民法典屬於實體法,不會規定法官迴避問題的。
《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四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⑷ 民法典依法成立的合同法官能判有過錯方解除合同嗎
解除合同一般看合同是否還能繼續履行,跟誰過錯沒有多大關系
⑸ 新民法典未適行對現在的法官判案有影響嗎
新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開始實行。
在未適行前,對現在的法官判案不會有任何影響。
⑹ 法官是否應該認可《民法典》第六百五十條的規定
法律是法官司法行為的依據和規范,法官應當遵守與執行每一條法律規定。
⑺ 22歲姐姐拒絕撫養2歲弟弟的案件,法官在2020年依據2021年才能生效的民法典來判案,對不對
22歲姐姐拒絕撫養來2歲弟弟的案源件,法官在2020年依據2021年才能生效的民法典來判案是不對的,但是現行已經生效的《婚姻法》規定了,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養的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九條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養的義務。由兄、姐扶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於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扶養的義務。
(7)法官學民法典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一條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
第二十三條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⑻ 民法典理解與適用是法官裁判依據嗎
民法典將為法官裁判民事案件提供重要依據
【拓展資料】
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大家知道這個字在漢語中它具有經典、典範、典籍等這些含義。所以「典」命名本身就表明了民法典典範性、基礎性的意義,所以民法典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市民社會的網路全書,是保護公民權利的一部重要法律。
首先,民法典使民事立法體系化,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法典化其實就是體系化,就是通過編纂民法典使分散的有關民事法律的規范形成一個有機的體系化的整體。特別是通過體系化解決長期以來因為採用單行立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比較嚴重地存在著各個單行法相互之間沖突不協調不一致的問題。通過民法典的編纂就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使我們的法律成為一個整體,更具體系性。
其次,通過民法典的編纂有效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民法典本質上就是一部權利法,它是一部保障公民私權的法。通過構建私權體系,並且對民事權利在遭受侵害之後,規定各種全面的救濟保護的方式方法,從而進一步強化對私權的保障。同時也有利於促進法治進步,因為法治這個概念雖然有不同理解,但一般認為最簡單的定義就是規范公權、保障私權,而民法典實際上就是一部全面保障私權的法典,所以民法典的頒布對中國法治的進步將會產生重大深遠影響。
民法典將為實現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在民法典里通過保護公民人格權等重要權利來全面維護人格尊嚴,很多條款都凸顯強化對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保障。比如,為解決高樓拋物致人損害這種「頭頂上的安全」,民法典在侵權責任編專門進行全面系統規定;為保障人們「舌尖上的安全」,民法典專門規定了有關產品責任等規則;民法典還專門為保障人們住有所居,在物權編中規定了居住權等制度,都是要為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