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做調解
㈠ 民事糾紛法官會先做調解嗎
是這樣的,法官希望庭前調解,省去庭審和上訴的麻煩。
㈡ 法官調解是否要按法律程序辦
法官調解雖然強調當事人意思自治,必須要以遵守法律規定為前提。現實生活中也有壓著當事人雙方調解的現象。
㈢ 法院的調解會是個什麼場面什麼流程
法院法官在了解雙方爭議焦點之後會同時做雙方的工作,顧名思義就是讓專雙方陳述各自的要求,另屬一方可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一方不履行調解書義務的。法院的調解模式一般會有兩種,法官也一般不會完全依據死板的法條來做當事人工作,因此法院不可能強制介入去制定一個標准;現在法院一般都是兩種模式結合起來進行調解。
當面調節;法院和倆方一起談。
背靠背調解;一方迴避,法院一方一方單獨去談。
㈣ 調解法官和審判法官可以是同一人嗎
這個也是分情況的,也要看一下當地的法院他們的一個人員是否充足。一般來說審判的法官,他們跟調解的法官是不同的人,這樣才方便他們進行辦案,但是對於有的法院,他們的人員並不是非常的充足,比如說像那些鎮級的法院,他們的審判員和法官本來就是有限的,也就那麼一兩個人,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調解法官和審判法官,那麼就會是同一個人,這是一個人員限制的一個局限性問題。
再者遇到問題以後要積極的進行調解,對於一些難以調和的問題,那麼就看一下雙方是否願意做到適當的一個退讓,如果大家都不願意退讓,都不給法官面子,那麼後期消耗的時間和精力就會很多,所以我們不管法官是否跟審判法官是一個人,我們都應該要積極調解,實在調解不成的再走司法程序。
㈤ 民事訴訟 為什麼法官總要求調解
民事訴訟調解制度又稱法院調解,是指按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在法院審回判人員的答主持下,雙方當事人就發生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自願進行協商,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訴訟活動。法院調解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人民法院審判人員在辦案過程中,對當事人進行法制教育思想疏導工作的活動;二是指人民法院審判人員在辦案過程中,主持和引導當事人用平等協商的辦法解決糾紛,達成協議,終結訴訟的一種方式。法院調解制度是建立在當事人處分權基礎上的,是當事人行使處分權和法院行使審判權相結合的產物。
㈥ 談談年輕法官如何做好調解工作
作為一名基層法院的幹警,說到調解,大家都很關注。因為在當前形勢下,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認真貫徹「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的司法原則,加強和規范司法調解工作,通過發揮審判機關自身特有的訴訟調解功能,化解紛爭,實現案結事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已經成為法院工作的重要目標,而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和諧統一則是衡量法官政治素養以及工作成果的一項重要指標。所以說做好調解工作非常重要,而對於呆在基層法院的年輕法官來說,尤其重要,這應當是做好審判工作的一項必修課,也是做一名優秀法官的必要條件之一。 在審判實踐中,每位資深法官都有各自不同的調解策略、調解方法和手段,他們也總結歸納了一些經驗、方法並寫成理論性的文章用於指導審判實踐。但是,一些初任法官的同志,往往在接手案件時,還是不知道從何入手展開調解,對調解工作有畏難情緒,或者思路狹窄,方法簡單,使案件調解陷入被動,甚至貽誤調解時機。如此下去,在心理上形成抵觸,認為調解工作是多麼高深的事情,更覺得不敢調、不會調。在這里,我想就年輕法官如何做好調解工作來談一下自己一些比較粗淺的想法。 當前基層法院對調解工作非常重視,甚至還提出了指標要求,使大家覺得壓力很大,甚至有反感情緒。針對這一現狀,我們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正確認識調解的目的。我認為,做好調解工作,並不僅僅是追求調解率的高低,也不僅僅是為了調解結案,還是為了增加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諒解,增加當事人對法院的了解和理解。即使不能以調解的方式結案,當事人對判決也不會過於反感,這就是調解的目的。其重要性主要有三:一是有利於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矛盾。調解協議是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根據自己的意願在相互諒解的基礎上協商解決糾紛,自然能避免矛盾激化。二是有利於及時結案,節約司法資源。當事人可以隨時達成調解協議,避免了庭審所必須經過的法律程序和訴訟時間的限制,有利於迅速結案;當事人能自覺履行調解協議,減少了訴訟成本與執行成本的消耗,有效節約了司法資源。三是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避免涉法上訪事件的發生。由於調解協議是當事人自己處理民事權利的結果,避免了當事人因不服判決而到處上訪的現象。基層法院民商事案件居多,如果做好了調解工作,對於化解社會矛盾、減少涉訴上訪、促進社會和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們年輕的法官,有的是科班出身,有的是剛剛通過司法考試,業務知識還是比較精通,但因為沒有實際工作經驗,有的甚至是剛剛步入社會,真正要接手辦起案子來,就有畏難情緒,有的甚至是不會調解或者不敢調解,三言兩語調解不了就放棄了。在他們當中有這么幾種普遍的現象:一是對證據把握不準,認為調解就是兩頭說,勸勸這邊說說那邊,如果兩邊說的好像都有理,就不知道聽哪邊的了,那就開庭按照法律規定判吧;二是認為當事人年齡都比我大,有的社會地位也比我高,他能聽我的嗎?我駕馭的了他們嗎?因此不敢單獨辦案,有依賴性;三是現在招進來的一些年輕法官大部分是外地人,說得是普通話,與當事人在語言交流上都還存在一些障礙,更別說知曉當地的民情風俗,因此不能合理運用民俗進行調解,也很難與當事人拉近關系,增加了調解的難度;四是見到當事人乾脆就沒話說,除了法條和書本就不會說別的了,或者也怕說錯話被人抓住把柄;五是認為調解就是兩頭瞞,用哄騙的方法調解案子。這些都是對調解的認識誤區。那麼,作為一名年輕法官,如何才能做好調解工作呢? 首先,要消除對調解的畏懼心理。要想消除對調解的畏懼心理,一是要有充分的自信。對於剛剛辦案的年輕法官來說,因為缺乏經驗心裡沒底,有畏懼心理是很正常的,就如一個人到了一個新的工作環境,也還有一個學習和適應的過程。人人都是從這個過程開始的,那些資深的老法官也同樣經歷了這個過程。所以我們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別人能夠辦好的事情,我們也照樣能夠辦得到,如果一個法官連對自己都沒有信心,又談何去調解呢?二是要謙遜。作為年輕法官,要具備謙遜的品質,虛心向前輩們請教。只有這樣,前輩們才樂意向你傳授經驗,在你調解不能時及時伸出援手,幫助你調解,做你堅強的後盾。很多老法官雖然沒有多高的學歷,但他們有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的豐富工作經驗,能夠把一件件棘手的案件圓滿的調解成功,令雙方當事人都服判這就是硬道理。因此,年輕法官們一定要放下自己高傲的架子,不要以為自己是名牌大學法律專業畢業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就很了不起,而不把那些土生土長的法官放在眼裡,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值得自己學習和敬佩的地方。作為一名年輕法官,要以「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原則嚴格要求自己,尊敬他人,謙虛謹慎,腳踏實地,認真工作。 其次,要掌握調解的基本功。一是要掌握豐富的全方位知識。對於年輕法官來說,法律水平還是較高,但是社會知識和其他自然科學知識相對來講卻又比較薄弱。在新形勢下要想做好調解工作,光具備法律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年輕法官不僅要通過學習繼續提高業務知識,同時還要特別注意搜集整理各種村規民約和社會習俗,認真探索在調解中利用村規民約、公序良俗解決矛盾糾紛的方法,要注重對其它知識積累的總結,如婚喪嫁娶、拆遷搬家、喬遷新居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習俗,只有熟練掌握這些知識,做起調解工作來才能得心應手。二是要掌握調解的方法和技巧。有人說「調解不是一門工作,而是一門藝術」,要想真正將這門藝術學到家,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們這些年輕人在年復一年的辦案中磨練和揣摩。平時我們要注重多向前輩們學習,在辦案過程中學,在庭審中學,在言談舉止中學,多揣摩、多總結、多歸納、多模仿、多實踐,要真正將前輩中的精髓吸收過來,學以致用。調解的方法有很多種,譬如「親朋幫教法」、「證據展示法」、 「冷靜處置法」、「以案說案法」、「法條釋疑法」、「背對背」法等,掌握這些方法還不夠,還需要我們運用一定的技巧將這些方法按照不同案件的實際情況來靈活運用。譬如:如何增強調解工作的親和力、如何把握最佳的調解時機、如何注意人的性格而區分調解、如何運用不同的調解方法等等,這些都是調解的技巧,需要我們在觀看其他法官調解不同的案件時運用不同的方法從而取得不同的效果,來總結出一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三是要有「德」。這里的「德」就是指法官的職業道德。作為一名法官必須做到不貪污受賄、清正廉潔、公正無私、心地坦盪、作風正派、與人為善、胸懷寬廣,在處理糾紛時,不偏不倚,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在群眾中有很好的口碑。只有這種有才有德的法官,才能真正把調解工作做好,把社會矛盾化解掉。 再次,要把握好調解的基本原則。作為基層法院的年輕法官,我們面對的當事人大多數都是農民,因此,我認為做好調解工作要把握的一個總的原則就是法官要善於運用自己的「心」、「耳」、「口」、「腳」來走好群眾路線,具體如下: 一、是要時常心「想」群眾。古人雲:「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飢凍聲。」老百姓有困難有不平找我們,是因為他們相信我們,相信法律,我們有職責有義務走近他們,了解他們的疾苦,維護他們的利益,再好的調解方法,都需要我們充滿感情的去運用,從而化解他們心中的不平甚至怨恨,解決好他們之間的矛盾糾紛。作為年輕法官,大多是80後,這一代人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從小就沒有受到多少苦,對於農民的疾苦當然不清楚,不知農民疾苦,又怎能真心為其辦好事?有的當事人行動不便,有的當事人家庭經濟困難,來縣城開庭的車費都比較拮據,如果我們主動下基層,在當事人的家裡,在田間地頭,甚至是在醫院的病房裡進行調解,為當事人解決了實際困難,用行動感動了當事人,我們還有什麼事情調解不了呢?我們不要把目光僅僅放在辦案上,僅僅放在訴狀上,要看的遠一點,了解的多一點,著重於解決當事人的實際困難。問題解決了,案子自然就解決了。當然有些事我們確實是無能為力的,但是只要我們抱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去做了,就能取得當事人的信任,這也有利於減少上訪。如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中,對於那些被告人依法可能判處實刑的案件,調解的難度非常大。被害人家裡高額的賠償款讓被告人望塵莫及,而被告人因為與被害人結怨太深,現明知自己要判刑所以也不願再給予賠償。作為法官,遇到這種情況,就不能因為難度很大而敷衍了事,只是象徵性的走走調解的程序。作出判決當然很簡單,但是如同一紙空文般的「判決」又有什麼意義呢?這類案件的被害人所遭受的物質損失慘重,如果得不到一點賠償,不論是其家庭的困難還是心理的陰霾會更大,因此我們更應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的原則,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要調解到底。同時,對於這類經過調解被害方仍不能得到丁點賠償的案件,應當考慮走司法救助的程序,為被害方解決部分困難。 二、是要善於耳「聽」群眾。有人曾經從社交藝術的角度評價傾聽的重要性,說「十句恭維也不如一刻凝神傾聽使對方感受到尊重」。在調解工作中,善於傾聽同樣是非常重要的,用真誠的態度與善意的表情聽取當事人對案件的陳述,能使當事人贏得對你的好感和信任。作為年輕法官,我們要克服心浮氣躁的缺點,靜下心來,認真傾聽案情,讓當事人通過訴說宣洩情感,逐步調整心態,然後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告訴當事人該怎麼辦,通過分析和引導,幫助他們選擇對自己最合適的一種處理結果。同時要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配合人性化的動作,如扶一下當事人,或者為當事人搬一把椅子、遞一杯溫水等,總之,要盡可能讓當事人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和對他所陳述的事情的重視,從而使當事人對我們產生信任感,拉近與當事人之間的心理距離。當然在調解過程中也要注意忌聽片面之詞,要懂得辨別是非。無論當事人陳述的怎樣,千萬不要說「別說了,你說的這些跟案子無關!」「你說這么多有什麼用,與案子一點關系都沒有!」之類的話,說這些話很傷人,會喪失當事人對你的信任。對我們來說這僅僅是千百件案子中的一件,但對當事人來說,這卻是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也許這一生他都只打這么一個官司,因此要懂得委婉用語。同時在聽的過程中要尋找時機,尋找突破口,趁機達成調解。記得在一次交通肇事案的調解過程中,調解工作已持續了四個多小時,雙方當事人之間調解金額的差距也由原來的8萬元降到了1萬元,但就是這1萬元卻令雙方之間陷入了僵局。當時承辦法官曾庭長在做被告人的工作,而我便主動給被害人方做工作,我反復給他們強調判決後執行的難處和弊端,建議他們不如在調解中退讓一點,錢雖少點但卻能拿到現錢。被害人的父親鍾某老淚縱橫,悲痛的說:「妹子,你說我四五十多歲的人了,就這么一個兒子,現在人被撞死了,我白發人送黑發人怎麼好想呀?我也不是差這1萬塊錢,再多的錢也買不回我兒子的命了,我賭的是這一口氣呀!」聽著鍾某傷心的話語,我一時語塞,但曾庭長聽到哭訴後,便及時安排被告人為鍾某送上了一杯熱茶,被告人真誠的對他說:「鍾伯,我和您兒子年紀差不多,以後我就是您的親兒子,今後遇到什麼困難您就找我吧,我會養你一輩子的!」鍾某也許被這一刻所感動了,態度大有改變,雙方當事人當即握手言和,不光很快達成了調解協議,也結下了一門親戚。所以說善於傾聽很重要,從傾聽中抓住時機,趁熱打鐵,是不錯的調解方法。 三、是要學會「說」動群眾。一個案件的調解成功與否,更居主導地位的似乎是看這位法官基於生活閱歷而沉澱起來的溝通、取信、感染能力。同樣的案件,同樣的當事人,開展同樣的工作,換了不同的法官,結果可能就不一樣。這就要求我們法官會講解,講解時態度客觀公正,不就實體問題亂表態,即使表態也要實事求是;講解時不要板著面孔,打著官腔,流露出不耐煩的情緒;講解時要有安撫有引導有警醒有觸動;講解的語言要通俗易懂、簡單直白,多用群眾身邊的例子,多講群眾能接受的道理,多利用一些當地的民情風俗。總之,一句話「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這對我們年輕法官來說,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多向經驗豐富的老法官學習請教,多和老百姓打交道,多掌握本地的自然文化生活,對我們的調解工作很有幫助。刑庭的年輕法官小劉是位外地人,她在談到辦案經驗時就經常感嘆道:「外地人還是不好,一說普通話當事人就會覺得與你有距離感,而且在闡述法條與法理時也會說得很生硬,讓群眾覺得難以接受。特別是好多案子還涉及到當地的民情風俗,而我對這些習俗根本就不懂,調解起來會感覺很吃力,不曉得從何說起。所以現在一接到刑附民的案子就覺得很頭疼,還幸好有曾庭長的幫助,不然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去調解結案。」當事人王某說:「曾庭長說話親切,一點沒有官架子,時刻為我們當事人著想,而且還懂我們農村裡的事情,很顯得親,我願意聽他的話。」由此可以看出資深法官們確實有他們的優勢和長處,正因為是農民出身,了解當地民情風俗,能運用本地語言與群眾打成一片,更能促進調解的成功。 四、是要經常「走」到群眾中去。作為年輕法官,要敢於下基層,敢於走到群眾中去。只有深入基層,才有可能把案情摸清楚,只有深入基層,才能全面感受群眾的生活;只有深入基層,才能讓我們的辦案過程陽光化;只有深入基層,才能發動各方面的調解力量,使調解多元化多樣化。近幾年來,院里推出了新舉措,凡新招錄進來的年輕幹警都要先下法庭鍛煉幾年,法庭的條件相對艱苦一些,每天接觸的都是最底層的群眾,在與當事人的溝通中,我們或多或少的也會了解到群眾的疾苦,在參與辦案的過程中,我們也應當會與群眾之間產生一種深厚的感情,在法庭磨練的日子裡,我們也會不斷的增強自身的綜合技能,包括調解的能力。我們要像馬錫五那樣,依靠群眾辦案,而不是一味強調法條,一判了之,有很多案件靠我們的力量調解不成,但是我們走到田間地頭,走到百姓中間,請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村幹部與我們一起討論,案件就調解成了。例如趙某失火一案中,趙某與被害人方就賠償損失不能達成調解協議,我們法官便深入事故現場進行勘查,並請來當地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損失認定,同時邀請村幹部也出面進行協商,雙方當事人本是同組村民,低頭不見抬頭見,在人情與法理面前,各自均退讓了一步,達成了調解。 三、做調解工作應注意的幾點
㈦ 為什麼法官願意調解而不願意審判
1.調解省時間,比普通程序快的多,節省法院和當事人的時間
2.調解不會辦錯案
3.調解減輕法院工作量,目前好多基層法院都是案多人少
㈧ 法官庭前調解的技巧
法官必須在司法實踐中認真揣摩,不斷總結經驗,改進調解技巧和方法。
1、多元化、彈性化、開放化、自主化的調解作為「東方經驗」,對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在司法實踐中,有的法官非常善於做當事人的調解工作,但有些法官卻不注重調解的技巧和方法,導致許多案件久調不解、調而未解。法官調解的方法妥當與否,直接影響著調解的進程和效果。
2、調解時法官首先要及時有效釋明法律法規,對因不懂法的當事人通過講解法律規定使其釋疑解惑,化解不必要的矛盾。釋明法律時,態度要誠懇,語言表達要清楚、准確、通俗、親近,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分析法律規范。當事人之間難以達成調解,有時是因為信息不全面、不對稱、不暢通導致的。法官要暢通信息交流,以對方當事人易於接受的方式進行傳達,也可鼓勵當事人雙方進行信息的交換,改變當事人之間信息不全面、不對稱的局面,為順利調解打下有利基礎。
3、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並非所有的當事人都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認識者、評估者和決策者。因此,法官作為公正的中立者,應當幫助當事人分析、評估利害,並幫助當事人進行理性的成本收益計算和衡量,指導其作出理性的選擇和決策。法官調解時還要善於平衡各方利益。除了對立的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需要平衡協調,組成同一方當事人的不同獨立主體之間,作為當事人的組織內部不同成員或次級組織之間,以及當事人與其代理律師之間的利益分歧,也離不開法官的平衡協調。要成功地平衡協調各種利益分歧和沖突,法官必須在展現親和力的同時要配以高超的技巧。在協調利益時,應當鼓勵靈活性,要引導當事人把焦點從過去轉向未來,從而消除各方當事人相互之間的戒心,最終達成調解協議,消弭雙方之間的矛盾糾紛。
4、調有方,大不同。在調解過程中,如果當事人雙方都有調解的意向,法官可應當事人的請求,也可主動提出調解方案,以供當事人參考。司法實踐一再證明,法官通過激勵各方當事人關注雙方相互對立的立場背後存在的共享的、兼容的利益,就可能提出富有創造力的方案,或者作為第三方提出富於創造力的解決方案並為雙方所接受,收到「雙贏」的結果。這種「增量調解」的方式,不但能實現原有的權利和價值,還能夠創造新的價值,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5、法官既要會調,也要會解。在調解時,法官要寓教於調,引導當事人樹立誠實信用意識和履約意識。調解協議的簽訂體現了當事人之間的互相諒解,雙方當事人都為此投入了成本,因此調解協議的達成要求當事人雙方必須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在主觀上必須誠實、善良,不得假借調解的名義意圖損害對方當事人、第三人和社會公共利益。調解時,法官要告誡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後,應當依約自覺履行,否則將承擔法律上的否定性的後果。
㈨ 為什麼法官要求調解
法官拿到案件以後,如果被告能及時領取法律文書,我們在發起訴書的時候會首回先詢問被告的意見,答詢問以後,對案件有個基本的把握之後,我們會在開庭前先行組織原被告調解,如果調解不成我們會安排開庭時間,開庭以前我們會再次組織調解,若還是調解不成我們先行開庭,開完庭以後接著調解,調解會貫穿案件處理的始終……
為什麼我們會花費大量時間調解呢?理由有以下幾點:
1、調解結案的,我們會製作調解協議,並下發調解書,當事人在調解筆錄上簽字調解協議立即生效,當事人無上訴權,有利於我們及時結案!
2、調解書相對於判決書製作簡單,耗費時間短,有利於減輕我們負擔!
3、我們每年都有調解率的考核指標,所以調解結案數量也是有任務的!
4、調解結案是雙方當事人合意的結果,也是雙方當事人妥協讓步的表現,所以調解結案有利於從根本上化解糾紛,真正做到定分止爭,同時也有利於化解雙方矛盾。
法官提醒:對於起訴至法院的案件,如果雙方當事人能夠及時調解的,可以先進行協商,避免對簿公堂,從而以一種友好的方式結案,大家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