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審法官負責制
A. 電大民事訴訟法合議庭評審案件,實行什麼負責制
【民事訴訟法合議庭評審案件實行主審法官制】所謂「主審法官制」是指以主審法官為辦案核心的審判團隊運行機制。實行「主審法官制」後,主審法官直接簽發法律文書,對案件的質量、效率、效果終身負責。而主審法官和審判輔助人員組成審判團隊,受主審法官領導。
【合議庭】是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的重要表現形式,中國民事、刑事和行政三大訴訟法都規定,法院行使審判權的組織形式有兩種,即獨任制和合議制。在民事訴訟中,除第一審程序中的簡單案件適用獨任制進行審判外,二審、再審、重審及一審中的非簡單民事案件,一律組成合議庭進行審判。
B. 為什麼打官司不要買通法官
人民給了主審法官的審判權,審判權之大,責任之重,這是法官的共有的認識。主審法官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要為人民行使好審判大權,首先是在政治上要有堅定的信念,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保持共產黨員光榮稱號的純潔性,任何時都與黨保持高度的一致。第二是作風上要公道正派,不貪不佔,在金錢美色誘惑面前不動搖,不被糖衣炮彈所擊中。第三是業務要精通,熟悉各種基本法和三大訴訟法,能主審各類案件,在審判領域能獨擋一面,為此,筆者對主審法官終身負責制談點膚淺的見解,拋磚引玉,與同仁探討。
一、主審法官必須忠於事實真相
主審法官終身負責制,是指對自己所主審的案件的質量終身負責。要把案件辦成鐵案,使案件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大多數案件經過了公安機關偵查、預審,檢察院審查起訴的,經過了兩關,到人民法院是第三關,也是關鍵的一關。我們的主審法官怎樣才能把好這一關呢?筆者認為:主審法官任何時候都要忠於事實真相,事實是案件的基礎,是案件的靈魂,是案件的生命線。只有把事實搞清了,才能決心大,才能放心判。
例如,平江縣的袁某姦淫幼女案,主審法官審查證據後,被姦淫的幼女是被遺棄的私生女,被一單位撿到送交平江縣民政局,民政局支付費用請人帶養的,後被一戶人家收養。該案沒有民政局和帶養人的證據,我們的主審法官與時任刑庭庭長到民政財會上調取了逐月逐年向帶養人支付費用的憑證,在帶養家裡調取了該女孩出生年月日的文字依據。這兩方面的關鍵證據證實,該女孩早已滿十六周歲,每次發生兩性關系都是在被告人家,都是這名少女主動自願的,完全是一種通姦行為,案件事實真相大白,建議檢察院撤銷了案件,釋放了被告人,防止了錯案的發生。
主審法官在審理案件時,要堅持去精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分析判斷,善於開動腦筋,從中找出疑點。上面的案件就是主審法官發現疑點調取了新的關鍵的證據而破解了疑點。
上個世紀五十年初的土地改革中,平江縣一件錯殺案,1983年下半年全國第一次嚴打鬥爭中,河南省的錯殺案,前些年內蒙古的錯殺案,中央電視台本月13日報道的陳滿的國家賠償275萬元案等等,這些案件都是事實錯了,歷史證明:事實錯了,一切皆錯。
上面正反兩方面的案例說明,主審法官終於事實真相是何等的重要。
二、主審法官必須忠於人民
政治機關打擊犯罪,搞綜合治理,就是為了保護人民。主審法官怎樣才能做到忠於人民呢?第一,在審理案件時對那些構成犯罪的人,堅決依法懲處,不心慈手軟。第二,對於沒有犯罪的人,絕不能讓他受刑法的懲罰。例如:李某與張重婚案,李某是被人販子拐賣給余某為妻的。李某被拐賣後多次逃跑,均被余某抓回去嚴加看管,時間稍久,李某先後生育一男一女孩,盡管生育了兒女,但從未進行結婚登記,一次李某乘余某外出之機,逃離了余家,回到了自己父母的身邊,半年後李某與張某登記結婚。余某獲悉李某與張結婚後,以李與張犯重婚罪向人民法院起訴。筆者當時主審了該案,經過開庭審理,我認為李某與余某的「婚姻」關系不受法律保護,被告人李某與張某不構成重婚罪,其理由是:第一,李某與余某不符合結婚的法定條件,1、李某被拐賣時是十六歲的少女,不到法定的結婚年齡;2、結婚必須自願,李某是被拐賣的被害人,無自願可言;3、結婚必須依法進行結婚登記,盡管李某與余某有了共同的子女,但從未登記結婚。第二,如果認定李某與張某構成重婚罪,就是從事實上與法律上承認了拐賣婦女的合法性,這是絕對不允許的。根據上述理由,宣告兩被告無罪。
自訴人余某在宣判後,天天找法院時任院長鬧,鬧得不可開交,院長召開審判委員會討論研究案決定再審定罪。再審時對上述兩被告人均判處了拘役。
雖說判得很輕,但作有罪判決是錯誤的,絕不能使無罪的人受到法的懲罰,我立即寫了一篇文章,郵寄到湖南高級人民法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研究室將文章在當時的《湖南審判》刊登。時任岳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甘俊賢從《湖南審判》中看到我寫文章後,作為院長發現,指令中院刑事審判庭調卷再審,岳陽中院調卷再審後,宣告被告人李某、張某無罪,這時我才感到心裡舒坦。
三、主審法官必須忠於憲法和法律
現在的法官誓詞,把忠於憲法和法律擺在首位,可見忠於憲法和法律是特別的重要,特別是基層人民法院的法官絕大多數是本地人,都有自己的親朋好友、同學,難免有人說情、請吃、送禮、求你幫忙,我們的法官在這種環境辦案,必須做到潔身自好,請吃不去(吃了人家的嘴軟),送禮不受(拿了人家的手軟)。只認法、不認情、六親不認。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兩袖清風,公平正義,公正執法,才能理直氣壯,剛正不阿,不辦人情案,不辦關系案,使自己所主審的案件立於不敗之地。
做到了上述三個忠於,就是人民的好法官,就能把自己所主審的案件辦成鐵案,就能經得起歷史與法律的檢驗,就可以問心無愧對案件質量終身負責。
C. 為什麼主審法官終身負責制還不實行
自2015年最高法院發布《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 》後,凡是實行員額回制改革的法答院,就已經開始實行終身負責制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 》(法發〔2015〕13號)第25條規定:法官應當對其履行審判職責的行為承擔責任,在職責范圍內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
D. 在刑事審判案件里,審判長負責審判案件,兩邊的審判員,在審判案件中,起了什麼作用
按照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法律文書上會寫清審判長和審判員或者代理審判員或者人民陪審員等,由這些人員組成合議庭。同時,因經費、人力等條件限制,在案件審理地實際過程中,需要明確一個主要辦理人,即主審法官,從事送達法律文書、組織證據交換、開庭審理、撰寫法律文書等工作。審判長不一定是主審法官,主審法官也不一定是審判長。
E. 主審法官和法庭庭長是一個人嗎
廣東胡律師:
這個案子還沒有審,可能法官是想先調解,不過那份空白信紙很奇怪,正常的流程是沒有的。
你作為被告如果想不要被法官亂來的話,我建議你最好還是花錢找律師來打,法官可能就是欺你們不懂法。
F. 法官責任制:宋代提刑司是如何通過法官責任制保障執法公允的
宋代作為我國古代尊文抑武達到極致的朝代。文官系統高度發達,宋代從制度上抑制官員擅權和集權的行為。行政架構復雜而平行,各級官員互相制衡,皇帝權威大大鞏固。宋雖然在抵禦外侮上乏善可陳,行政的技巧,法律的完善,文官系統的成熟卻大大超越了先前的朝代。而司法權就是行政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這里的法官和現代意義上的法官定義並不相同,他指的是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司法官員。《宋刑統》作為宋代法律綱領性的文件,對宋司法官員的管轄權,斷案的期限,親友的迴避,現場調查的要求甚至在自己衙門里的會客,以及和其他官員的交往都做了詳盡而嚴厲的要求。提刑司是其中重要的監督單位,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司法的公正性。
一.法官責任制的前提,司法系統的相對獨立,宋朝通過加強對於司法受理主體的明確,和刑獄管理制度改革,為法官責任制提供了基礎
1.受理成司法基礎
對於司法來講,管轄權是最基本的許可權。熟知美劇的人都知道。FBI和美國地方警局經常在案件的主導權上發生糾紛。這就是司法管轄權的爭執了,早在八百年前,宋代就對所有的地方中央的司法管轄有了明確的界定。
宋刑統中,對於不該受理而受理的案件做了嚴格的界定。這里最普遍的情況是,縣級官員受理了刑事案件,規定指出,只有州級官員才可以接刑事案件,縣級官員只有接民事案件的權力。
同時地方官員只能接本州縣的案件,無論何種情況,干涉臨近州縣的案件都是越權的行為,類似的協調必須由專門的監司來執行。同時,對於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必須在同族親友的陪伴下才可以接受訴訟。無宗族庇護的老人,經過反復核實情況屬實後,才可以接受案件。
對於推卸責任,應該受理的案件裝聾作啞拒絕受理者。州縣長官直接追究主管責任,下級吏員接受杖責的體罰。
2.刑獄管理改革
監獄管理是司法部門重要的職權所在,宋代司法審判前的證人和嫌疑犯都是被拘押的。具體對於犯人來說,杖責是宋代重要的懲戒手段,也是刑獄的分水嶺。杖責罪以上的罪犯強制拘押,杖責罪以下的罪犯則不能輕易拘押。
同時杖責罪以上的罪犯,只要案情明晰,可以結案的,也迅速流配和接受其他懲戒。官府不鼓勵長期拘押。而對於不是嫌疑人的證人,只要不是案情需要和惡意不作證。州縣也不鼓勵拘押。
這樣就大大的減少了州縣拘押的人數,使底層吏員可以借官司發財的心思稍稍收斂,也減少了政府的司法運營成本。
3.刑訊規定創新
體罰和拷打當然是古代司法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部分也是最容易招致詬病的所在。宋代對拷打進行了嚴格的管理。
簡單的講,他將司法官員完全的隔離在了其他行政體系外,確保司法的獨立性,這樣的確保是在對官員生活交往的限定下做出的,官吏在司法判定中遠離人群,確保案情不被泄露,人情賄賂遠離官司。
這樣極端的不近人情的規定,客觀上確實提高了司法的公正性。但是卻給官吏正常的生活造成了諸多的不便,宋代將司法官員的獨立性提高到了這樣的高度,也體現了頂層對司法公正的渴望達到了怎樣的程度。
3.迴避制度的確立
宋代的司法迴避繼承了唐代的一些慣例,本身也有大大的發展。親屬迴避是首先被確立的,他包括了司法官員上下級之間親戚關系的迴避,司法官員和嫌疑人證人之間親戚關系的迴避。由專人監督。
籍貫迴避則讓地方官不在自己的出身地和長期居住地為官,確保了判罰最大程度不被客觀因素所影響。在同一件案件多次審理時,前任和後任主審官必須沒有血緣或者姻親上的聯系。
由於當時官場同年也是很大的關系網,這方面也做了規定和要求,即司法官員上下級間和官員與犯人間,沒有讀書時候的同學關系,批捕的人,審判的人,抓人的人之間必須毫無聯系。司法的各個環節被細化,自審自判的行為從根源上被杜絕。
G. 我國什麼時間開始實行主審法官負責制
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12月10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人民法庭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對當前形勢下,積極穩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不斷完善人民法庭工作機製作出專門部署。
H. 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由誰審理
合議庭是由3名以上審判員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3人以上組成合議庭集體審判案件的組織形式
第一審合議庭的組成有兩種形式:由審判員組成或者由審判員和陪審員共同組成。至於哪些案件採用哪種形式的合議庭進行審判,除民事訴訟法規定對選民案件或者重大疑難的非訟案件,必須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審判外,法律沒有作其他規定,可由人民法院根據案件情況自行決定。
第二審法院的合議庭只能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特點是:合議庭的組成必須是單數,最少為三人,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可以保留少數人意見,但須記入筆錄。在由審判員和陪審員共同組成的合議庭中,陪審員與審判員擁有同等的權利。
依照人民法院組織法和刑事、民事、行政三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對第一審刑事、民事和經濟糾紛案件,除一部分簡易案件實行獨任審判外,其餘的案件都由審判員3人或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3人組成合議庭進行審判;第一審行政案件一律由合議庭審判;第二審案件、再審案件和死刑復核案件全部收合議庭審判。
合議庭的成員不是固定不變,而是臨時組成的,由院長或庭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審判長。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判案件時,則自己擔任審判長。1、組成方式要求
拓展資料:組成人員要求
合議庭組成人員的可控性表現在合議庭成員的責任承擔方面。責任是合議庭成員間有機結合的紐帶。合議庭審判案件的質量,究竟是審判長(主審法官)負責好,實行合議庭負責制,即由合議庭成員共同對案件質量負責。
首先,合議庭成員參加了庭審,聽取了當事人的陳述、質證、辯論,對案情了解,有條件對案件質量負責;其次,合議庭成員在評議時都要對案件的處理發表意見,這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合議庭作出的決定是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每個成員的意見份量是相同的。因此,合議庭成員有義務對自己發表的意見負責任。再次,裁判文書署名是合議庭全體成員,這表明合議庭所有成員都對案件的判決負有責任。
I. 主審法官與審判長有什麼不同謝謝
對於該問題,可閱讀馬獻釗:《「何謂主審法官」》,網頁鏈接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主審法官辦案責任制以來,不論理論界還是司法實務界,圍繞主審法官的概念展開了熱烈討論。目前尚沒有官方對該概念的內涵外延進行權威解讀。筆者從三個層面對主審法官的概念進行梳理和辨析。
一、理論上的爭辯:職務、角色、權責抑或資格
理論界(包括司法界人士發表的學術觀點)重點圍繞主審法官概念的內涵或本質展開討論,大體上形成四類觀點:第一類觀點認為,主審法官是一種職務,是經過一定的組織程序選拔出來並加以任命的職務,相當於合議庭的負責人。在目前的司法體制下,這一職務可以稱為審判長,隨著改革後合議庭替代審判庭模式的建立,這一職務也可以稱為庭長。第二類觀點認為,主審法官是一種角色或者一種分工。有的認為主審法官就是承辦法官,即具體承辦案件的法官;有的認為主審法官就是合議庭中的審判長,兩者只是名稱的不同。第三類觀點認為,主審法官實質上是一種權責,就是比其他法官承擔更多的權力和責任的法官。有的認為主審法官就是直接審理案件並對案件裁判起決定作用的法官;有的認為主審法官是切實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法官;有的認為主審法官就是享有獨立裁判權並對案件質效負總責的法官。第四類觀點認為,主審法官是一種資格。
如果對以上不同的認識和觀點進行簡單化梳理,大體上可以提取四種最有代表性的觀點:(1)主審法官就是審判長;(2)主審法官就是承辦法官;(3)主審法官是真正對案件裁判起決定作用的法官;(4)其他理解。筆者以這四種不同的認識作為選擇項,對河南省六個中院及基層法院880名法院幹警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864份。其中,認為主審法官就是審判長的293人,佔比33.9%;認為主審法官就是承辦法官的447人,佔比51.7%;認為主審法官就是真正對案件裁判起決定作用的法官的117人,佔比13.5%;作其他理解的4人,佔比0.04%。由此可見,理論上的爭議帶來不同主體之間的不同認識。這些不同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尚無大礙,但若具體到司法改革實踐當中,將會給改革帶來不利的影響,亟須對主審法官概念的內涵給予相對明晰的界定。
筆者認為,對主審法官概念內涵的界定,一方面要立足於目前絕大多數法院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廣大法官的實際素質和能力,另一方面要著眼於司法體制改革特別是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據此,主審法官概念的內涵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在既有法官隊伍中經過一定的程序選任,在審判團隊內起主導作用並承擔相應權責的素質、能力較高的資深法官。首先,主審法官是新的審判權運行機制下對法官資格、權責的一種確認,通俗地講,主審法官是權責和資格的統一體。其次,主審法官不是一種行政職務,他對團隊內其他成員一般不具有行政管理職責。再次,選任主審法官的標准應當是既定的,根據標准,在某一時間段,在一個審判團隊內,確定相對固定的主審法官,同時對其工作績效動態考核,當其不具有既定的資格和能力時,及時作出調整。最後,為了確保主審法官具備相應的資格和能力,應當建立比較嚴格的選拔程序,但是並不需要嚴格的組織任命程序,以避免其形成固定化、常任化的職務。
同時,為了保障主審法官制度的運行,借鑒日本以及我國台灣地區的經驗,應當建立與「主審法官」相對應的「受命法官」、「陪席法官」概念。受命法官是接受主審法官的指派,代表合議庭完成某一單項審判任務的法官,比如完成部分或全部閱卷、調查取證、庭前會議、庭審准備等各項工作,並對完成的工作結果承擔相應責任;陪席法官是從庭審階段開始參加合議庭的法官。但是,不論受命法官還是陪席法官,在合議過程中與主審法官享有平等的表決權,對各自發表的裁判意見承擔責任。
從角色論的角度分析,主審法官兼具傳統意義上的「審判長」和「承辦法官」兩者的角色,但又有根本性的區別。與傳統意義上的「審判長」相同的是,主審法官負有對案件程序性事項的主導權責。區別在於:主審法官的主導僅限於程序性事項,且對團隊內的成員沒有行政管理權。與傳統意義上的「承辦法官」相同的是,主審法官必須親歷審判,和其他法官一樣具體參與案件審理,不得採取審批制的方式來管理審判。區別在於:不論是主審法官還是受命法官、陪席法官,他們作為合議庭的共同成員,對於實質性的裁判事項,必須堅持集體決策原則。所以,在以主審法官制為核心的新一輪改革氛圍下,應當摒棄「承辦法官」的概念。
二、制度的實質:對承辦法官負責制、審判長負責制的揚棄
從官方文獻來看,「主審法官」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09年發布的《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中,綱要第五條規定:「完善合議庭制度,加強合議庭和主審法官的職責。」從黨的文件來看,最早出現主審法官概念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當中,提出「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筆者認為,主審法官概念的出現,主要是為了解決合議庭制度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上世紀末至今,人民法院一直沒有停止合議庭制度改革的步伐。改革的主要動因,一是解決承辦法官制帶來的「形合實獨」、「合而不議」、「一個人說了算」等問題,二是解決合議庭內部權責不清、無法追責的問題。為此,從1999年開始,在一系列文件的支撐下,審判長負責制在全國法院普遍開展。相對於過去的承辦法官負責制,審判長負責制有其合理的因素和進步的地方,極大地改變了承辦法官一人唱「獨角戲」的不正常現象,但是這一制度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主要是:隨著審判長職務的固定化、常任化,合議庭內部產生了新的行政化,合議庭成員之間的等級差別加劇了地位的不平等,影響了案件的充分討論和平等決策。
在中央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在吸取既有改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建立主審法官責任制的構想。與過去的承辦法官負責制和審判長負責制相比,這一制度既強調合議庭成員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又適度突出主審法官的核心作用,賦予主審法官一定的主導權責,主要是:主持庭審活動、控制審判流程、組織案件合議、避免程序瑕疵等。對於具有實質性意義的裁判事項,仍然堅持平等決策、集體負責的原則。為了避免出現新的行政化傾向,主審法官對其他成員不具有行政管理權,主要是通過示範、帶頭作用,以自己更高的司法能力、更為豐富的審判經驗、資歷以及適當的組織協調能力,團結、引導團隊成員共同完成審判任務。從制度的實質來解釋主審法官的概念,其中的「主」應當是「主持」、「主導」,而不是「主要」、「決定性作用」等含義。可以說,這一新的制度是對過去兩種制度的合理揚棄。
三、實踐中的難點:推行主審法官責任制需釐清幾個關系
從目前各地推行的主審法官責任制改革實踐來看,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一些困惑和困難。筆者認為,要順利推進主審法官責任制,應當釐清以下幾個關系:
第一,「主審法官」與「員額內法官」的關系。隨著法官員額制的推行,有人提出,所有進入員額的法官應當自然成為主審法官,屆時實際上不再需要使用主審法官的概念了。筆者認為,從理論上講,這一觀點是有道理的,但是在目前乃至相當長一段時間,還不符合我國的現實情況。實現「法官」和「主審法官」概念的同一化是一個長遠的目標,它至少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入額法官素質的基本均等化;二是法官獨立裁判意識、獨立擔責意識的成熟;三是案件繁簡分流機制的完善,簡易程序適用成為審判的基本模式。首先,即使在近年內實現了法官員額制,進入員額的法官素質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這種狀況將長期存在。其次,雖然中央層面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法院、法官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制度,法院內部也建立了鼓勵法官依法獨立辦案並獨立承擔責任的機制,但是,要實現制度設計的目的、價值,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法官獨立裁判並擔責的意識還需要大力培養和塑造。最後,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目前簡易程序在中、高級法院適用的比例還比較低,在基層法院適用的比例也不均衡,大量案件仍然適用普通程序,必須發揮審判團隊的整體作用。
第二,主審法官與受命法官、陪席法官的關系。一是調整審判團隊的組成結構。借鑒大陸法系國家和普通法系國家的經驗,建設專業化的審判團隊,專業負責審理某一或某幾類領域的案件。團隊中的法官數量一般多於3人,其中主審法官是固定的,在適用普通程序審理案件時擔任審判長,受命法官由審判管理部門在隨機分配案件時確定,陪席法官通過隨機抽取的方法產生。這種靈活的結構既可以保持審判團隊的專業化,又可以避免長期固定化合議庭帶來的廉政方面的風險。二是明晰主審法官與受命法官、陪席法官之間的權責。明確主審法官對於程序性事項的主持、主導權責,確保合議流程規范、順暢、高效進行,避免程序方面出現瑕疵或錯誤;受命法官根據主審法官的指派完成某一單項任務,需要作出裁決的,受命法官應當與主審法官溝通,由主審法官提請合議庭作出決定;陪席法官雖然一般從庭審階段開始介入案件審判,但是他對主審法官的指派和受命法官的工作應當十分清楚,必要的時候也要作為受命法官完成相應的庭前工作。三是突出主審法官在審判團隊中的核心作用。基於我國的現實國情,在改革的現階段,為了避免集體懈怠現象發生,保證審判團隊的各項工作正常運轉,可以賦予主審法官對團隊其他成員相應的監督權責,主要包括:工作任務的督促指導、工作業績的評價,以及對法官助理、書記員等輔助人員的調整建議。
第三,主審法官與院長、庭長的關系。在現有的法院組織體系和內設機構設置體制下,院長、庭長作為法院、審判庭的代表人,其職責包含對審判業務的管理和監督,以及對黨務、司法行政事務的管理。如何理順主審法官與院長、庭長的關系,也是合議庭制度改革的重要環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基本明晰了院長、庭長審判管理權的邊界,以及審判監督權行使的方式、程序和責任。
筆者認為,應當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順主審法官與院長、庭長的關系:首先,釐清院長、庭長不同管理權的內容和行使方式。院長、庭長的管理權分為審判管理權、行政管理權和黨務管理權,其中審判管理權是重點。隨著審判管理部門的全面建立,審判管理權責應當總體上由審判管理部門統一行使。隨著法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相分離改革目標的逐步實現,院長、庭長的行政管理權也應當剝離出來,由專職人員來行使,院長只是作為核心決策中的一員參與其中,不具體承擔管理權責。黨務管理權責依此原理確定。其次,明確院長、庭長行使審判監督權的渠道、程序和責任。庭長行使審判監督權的渠道是主審法官聯席會議,院長行使審判監督權的渠道包括專業法官會議和審判委員會,除此法定渠道,院長、庭長不能對主審法官、合議庭審理的案件行使監督權。再次,推行院長、庭長擔任主審法官制度。院長、庭長絕大多數是審判經驗豐富、法律素養較高、審判技能高超的資深法官,由其擔任主審法官直接審理案件,不僅有利於合理利用優質審判資源,而且可以實現院長、庭長直接行使審判管理權、審判監督權,減少管理的層級和成本,提高管理、監督的效能。最後,改革裁判文書簽發制度,代之以文書簽署制度。取消院長、庭長對裁判文書的簽發制度,由主審法官、合議庭行使裁判文書簽署權,也是合議庭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
(作者系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司改辦副主任)
J. 如何完善法官,合議庭,審判委員會的責任制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專題的決定》15日發布,屬指出要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加強和規范對司法活動的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
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規范上下級法院審級監督關系。
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錄制並保留全程庭審資料。增強法律文書說理性,推動公開法院生效裁判文書。嚴格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強化監督制度。廣泛實行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