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俊最高人民法院
1. 勿用筆記:商標從業者需讀哪些書
1、《商標確權行政審判疑難問題研究》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編著
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這算是比較早期的討論商標確權行政案件問題的專著,是當時商標確權行政案件一審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商標確權行政審判疑難問題研究課題組」的研究成果。課題組在梳理所審理大量案例的基礎上,歸納了審判實務中十多個疑難復雜法律問題,展開專題研究。其中既有對實體問題的研究,又有對證據認定、裁判方式等程序性問題的討論。既有理論深度,又具有很強的實務指導價值。全書38萬字,在同類書籍中並不算「厚」,但算得上是十足的「干貨」。對於從業者而言,在閱讀其他專著時,常常會就某些具體問題回頭來翻閱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對某些具體問題有更為深入的討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書的幾位撰稿人,多年來都是商標確權案件審判隊伍中的精英,他們所經手的精品案例或有關著述,都是值得關注的。
2、《商標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原理和判例》
孔祥俊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這是一本105萬字的「大部頭」著作,由時任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庭長的孔祥俊法官撰寫。我對該書的印象是,全書以詳實的案例為基礎,系統而深入地討論了多個商標法律問題,又尤其注重法理層面的探究和司法政策方面的考量,可謂是商標法領域的一大力作。這本書一經推出就迅速熱銷,幾度需要購買者花高價去預定。現在回頭看來,該書不一定是商標法律實務的金科玉律,但卻極其有助於商標從業者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去解讀商標法律制度。
3、《商標法適用的基本問題》
孔祥俊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本書作者曾在紀念《商標法》頒布三十周年之際撰寫了六萬多字的宏文《論我國商標司法的八個關系》,發表於《知識產權》2012年第7期。該論文中,對「服務大局意見」、「大發展大繁榮」等相關司法政策文件有較為深入的理解。之後,作者以這篇文章為基礎,進一步修改和增補而寫成了本書。此書更加側重於從宏觀層面去闡釋商標法適用的思路和方法。另需提到的是,新的商標法及實施條例修訂後,作者又對該書進行了「全新升級」,出了增訂版。
4、《商標授權確權訴訟規則與判例》
周雲川著,法律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
此書由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周雲川法官撰寫,是商標法領域的又一力作。借用該書「後記」中的一段話來介紹本書特點:「立足於2001年以來的商標授權確權司法裁判,以涉及的實體法條為綱,針對審判實踐,結合商標原理和立法目的,梳理典型案例和實踐觀點,總結裁判規則標准及其演進變化過程。對相關爭議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既有必要的理論探討,又有較強的實踐針對性和操作性,既有全景式、體系化的介紹,又關注熱點、突出問題。」商標確權訴訟實務方面,此書既新又全,指導性強。
5、《商標授權確權的司法審查》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編著
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論述了多個商標法律適用的具體問題,其中部分是對《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的審理指南》有關內容的深入剖析。由於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一直是商標確權行政案件的終審法院,在糾紛解決和規則確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本書對相關實踐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因此,本書應作為商標從業者的又一重要參考用書。
讀這些書時,盡量不要將其當做金科玉律(尤其是不要直接將作者的學術觀點作為具體規則去使用)。實踐中的問題是鮮活多變的,融會貫通才最重要。另外,商標確權行政訴訟的前置程序(注冊審查、評審案件)中的標准也會另有其特點。但讀完這些書,在面對「商標法的不確定性」時,一般不會再茫然不知所措,在處理疑難復雜商標案件時,也能較快找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迴法庭的人員設置
法官選拔
最高人民法院按照「從優選派、嚴格選拔」的原則,從現任院、庭領導及民事、行政審判部門選派業務骨幹到巡迴法庭工作。巡迴法庭主審法官將每兩年進行輪換。
現任領導
庭長:最高人民法院副部級專委、二級大法官劉貴祥;
副庭長: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原庭長孔祥俊,民四庭原副庭長周帆;
廉政監察員:最高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辦公室原廉政監察員續文鋼。
3.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的學科簡介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科發端於1953年西南政法學院成立之初,是我校最早成立的法學學科之一。1979開始招收第一批碩士研究生,居新中國政法院校之首。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本學科成為全國第一批碩士學位授權點。
1995年,本學科成為四川省首批省級重點學科,重慶直轄後,1998年被確定為重慶市重點學科。1998年經國家批准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經國家批准設立博士後流動站。
現學科帶頭人為趙萬一教授和李開國教授。
五十年風雨兼程,半世紀滄桑更迭,本學科經歷了草創——被撤銷——復建——積極開拓——創新發展幾個時期。改革開放之初,本學科組金平、楊懷英等均為民商法領域領軍性人才,後繼者李開國、黃名述、張玉敏、趙萬一、陳葦、劉俊等紹繼前賢,發揚光大,奠定了本學科在全國的優勢地位,為中國民法學做出了卓越貢獻。目前在中國法學會的二級學會中,趙萬一教授、張玉敏教授、陳葦教授和劉俊教授分別擔任民法學研究會、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婚姻家庭法研究會和社會法研究會的副會長。
本學科培育了新中國第一批民法人才,目前活躍在中國民商法學理論界、教育界、政界、實業界的一大批西政精英學子,如周強、梁慧星、王衛國等均與本學科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在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和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中,均有四位副會長師出本學科。
本學科積極參與國家與地方立法,推進中國法制化進程。金平教授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即參與《中國民法典(草案)》起草工作並擔任第三次起草小組負責人,對《民法通則》的制定與通過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楊懷英教授於婚姻法領域卓越的學術地位以及對立法活動的影響力也獲得了極高的學術聲譽。本學科教師參加了中國主要單行民事法律如合同法、物權法、勞動法、公司法、證券法、破產法、保險法、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的制定、咨詢和論證工作並參加了重慶市和其他一些省市的地方性法規的制定工作。
本學科研究力量雄厚,近五年來共公開發表論文694篇(其中核心期刊378篇),出版專著、教材、工具書86本,承擔項目5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0項。
本學科下設民法學、商法學、知識產權法學、婚姻家庭法學、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學、不動產法學六個研究方向,學科方向齊全,學科成員年齡、學歷、職稱結構合理,致力於民商法重大理論和實踐性課題研究,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確保學術研究始終位居全國領先水平。 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學科是經教育部批准、西南政法大學於2006年自主設置的法學二級學科,在民商法學科知識產權法研究方向基礎上發展而來,自2007年開始獨立招收知識產權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培養生。該學科教師敬業精神強,梯隊結構合理,發展趨勢好,共有專任教師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4人,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9人,93.75%的教師具有碩士以上的學位;兼職教師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
本學科博導:張玉敏教授、張耕教授、李雨峰教授、孔祥俊教授、孫海龍教授。
學科帶頭人張玉敏教授是全國著名的知識產權法專家,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副會長,重慶市優秀教師。本學科積極參與國家的知識產權法制建設,2005年,張玉敏教授、張耕教授、廖志剛副教授入選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專家庫;2007年,張耕教授、李雨峰教授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百千萬知識產權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孔俊祥教授為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孫海龍教授為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
自2005年以來,本學科教師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4項,校級項目5項,橫向合作項目3項,發表學術論文114篇,出版專著11部、教材4部,多次承辦國際或國內學術研討會。
本學科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精品課程建設為契機,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改革,加強教材建設,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取得了一批重要教學成果。2005年,「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法教學改革」獲得重慶市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知識產權法」被評為重慶市精品課程;張玉敏教授主編的《知識產權法》2006年被評為司法部優秀教材。
4. 孔祥俊的人物履歷
1986年,華東政法大學畢業後,在山東菏澤中院經濟審判庭工作。
1989年,考入中國政法大學,跟隨江平教授攻讀民商法方向的碩士和博士學位。
畢業後,進入國家工商局公平交易局工作。
此後,進入最高法工作,先後任審判員,行政審判庭副庭長,民事庭副庭長。
2009年8月——2014年8月任命為民三庭庭長。
2010年12月任審判委員會委員。
2014年2月,掛職四川省委政法委副書記,為期兩年。
2014年12月——2015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迴法庭黨組副書記、副庭長。
5.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巡迴法庭現在領導是誰
庭長:最高人民法院副部級專委、二級大法官劉貴祥;
副庭長: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原庭長孔祥俊,民四庭原副庭長周帆;
廉政監察員:最高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辦公室原廉政監察員續文鋼。
6. 法律中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什麼意思
所謂的善意第三人,是指除了法律關系雙方以外的第三人不知道法律關系雙方的真實情況的人,通常是指非法交易中,不知情的,已經辦理了登記的權利人。而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則是指,法律關系雙方不得因為基於該法律關系來消除對第三人所需獲得的權利。
善意第三人一般是基於善意取得而來的,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或不動產的佔有人,不法將動產或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以後,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時出於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對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受讓人在取得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以後,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而只能請求轉讓人(佔有人)賠償損失。
關於善意取得存在的理論基礎,多數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1)取得時效說。時效制度,以時間及時間之經過為其構成要件,而善意取得制度則與時間及時間之經過沒有聯系,所以,時效制度與善意取得制度是兩種各自獨立的制度。
(2)權利外形說。佔有人應推定其為法律上的所有者,故受讓人有信賴之基礎。
(3)法律賦權說。善意取得是由於法律賦予佔有人處分他人所有權的權能。
(4)佔有效力說。善意取得系由於受讓人受讓佔有後,佔有之效力使然。大多數學者認為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基礎是法律上承認佔有公信力的邏輯結果,即贊成權利外形說。
我國也有基於無權處分的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規定,被制定在《物權法》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一百零六條 善意取得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7. 孔祥俊的介紹
孔祥俊,男,漢族,1965年12月22日出生於山東定陶,中共黨員,法學博士,法學博士後,高級法官。研究專長:民商法、知識產權法。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迴法庭副庭長。
8. 物權法中對抗善意第三人是什麼意思
所謂善意第三人是指不知情的第三人,也就是說第三人在不知道物品所有權已經發生轉移的情況下,從而與該不動產所有人就該不動產進行交易,那麼該不動產所有人或者先於該第三人交易的人,均無權否定該第三人與該不動產所有人發生交易的行為合法性、效力。例子如下:
1.2006年7月,王女士與丈夫協議離婚。雙方協議約定,登記在丈夫名下的一套房屋歸王女士所有。由於各種原因,在雙方離婚後的一年多時間里,始終沒有辦理該房產的產權變更手續。2007年12月,她偶然得知,該房屋已被前夫賣給不知情的第三人並辦理了登記手續。這種情況下,王女士不能要求第三人返還房屋,但仍可以追究丈夫的損害賠償責任。
2.在一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中,甲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了乙,交易完成後,乙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辦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變更登記。過了一段時間,甲又將同一塊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再一次轉讓給丙,而丙並不知道甲已經將該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了乙,丙支付了轉讓費,並辦理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更登記。那麼,
丙就是「善意第三人」,並在此次交易行為中獲得了甲轉讓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乙則不能取得甲承包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但乙可以向法院起訴甲,請求相應的補償。
如果丙明知道甲已經將此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了乙,或者丙應當知道這個情況(比如,丙聽鄰居說過)。那麼,丙就不是善意第三人,不能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乙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當然,丙可以依法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請求甲返還丙支付的價款。
3.甲欠乙10萬元,以自己所有的一輛汽車為乙設立抵押,但沒有辦理登記。抵押期間,甲未經乙的同意,以9萬元的價格擅自將汽車賣於不知該汽車已設有抵押權事實的丙,並貨款兩訖,乙幾天後知曉此事訴至法院,稱自己不同意甲出賣該汽車,主張甲與丙的買賣無效。
法院對於乙的請求不予支持,因為乙的抵押權由於沒有辦理登記,所以不得對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丙。
此案中,丙就是第三人,並且是善意第三人。如果丙在買甲的汽車時知道該汽車設有抵押權並購買,那麼他主觀上就屬於惡意,而此時法院就會支持乙的請求,保護乙的抵押權。
4.甲採取欺詐的手段與乙簽訂了一份買賣合同,以100元的價格從乙處購買了價值一萬元的翡翠。甲購買翡翠後以一萬一的價格出售給了不知情的丙。後被乙發現,乙申請法院予以撤銷該買賣合同。應該合同是甲採用欺詐的手段從乙處購買的,屬可撤銷的合同,該合同自始不生效,甲具有返還翡翠的義務,乙具有返還100元錢的義務。
因甲從乙處購買翡翠後,以合理的價格出售給了善意的丙(因為丙不知情),因此此時丙申善意的,乙不能申請法院從丙處強制執行丙持有的翡翠,只能要求甲予以賠償。
5.甲房子在乙工廠後面,甲為了能夠欣賞到遠處的風景,就和乙工廠約定:甲一次性付給乙工廠5萬元,則乙工廠不可以在其廠房上建築超過20米高度的廠房。甲乙之間的地役權沒有到相關部門進行登記。現在乙將自己的廠房賣給丙(丙不知道甲乙兩者貳間關於地役權的約定)後,丙將該廠房加建到了25米的高度。此時如果甲以與乙之間的地役權來主張丙行為違約時,甲的主張無效。就是說甲乙之間的地役權因為沒有登記的緣故,不能對抗善意的第三者丙(丙因不知情而為善意第三人)。
(8)孔祥俊最高人民法院擴展閱讀:
善意第三人
產生原因
從事商品交易的當事人很難知道對方是否對其佔有的物品擁有所有權,也很難進行查證。
況且在商機萬變的信息時代,在一般情況下,要求當事人對每一個交易對象的權利是否屬實加以查證,不太現實。如果受讓人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轉讓人無權轉讓該財產,而在交易完成後因出讓人的無權處分而使交易無效使其善意第三人退還所得的財產,這不僅要推翻已形成的財產關系還使當事人在交易中心存疑慮,從而造成當事人交易的不安全,法律為了避免這些不安全因素的干擾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指出:「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9. 說明書公開是否充分和權利要求書是否得到支持應如何證明(一)
《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的實質是要求說明書應當充分公開,確保本領域技術人員至少能夠實現權利要求書中的部分技術方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的實質是要求權利要求書概括的保護范圍不能太寬,其中的全部技術方案都應當能夠得到說明書的支持,換言之,說明書應當充分公開,確保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權利要求書中的全部技術方案。上述兩個條款在司法實踐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如何證明充分公開與否和得到支持與否,其中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當事人在訴訟中是否可以補充提交證據。第二,如果真偽不明應當由誰承擔不利後果。第三,充分公開與否和得到支持與否應當證明到什麼程度。第四,舉證責任如何在當事人之間轉移。限於篇幅,本文擬先討論前面兩個問題,下一期專欄再繼續討論後面兩個問題。 一、當事人在訴訟中是否可以補充提交證據 在涉及到說明書公開是否充分和權利要求書是否得到支持的專利授權確權行政案件中,當事人是否可以補充證據是司法實踐中的常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進行分析,首先必須強調,在我國,在行政訴訟中原則上不允許當事人補充提交證據。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主要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專利復審委員會在授權確權案件中的具體行為是否合法,應當依據其作出復審決定和無效決定時的證據狀況來判斷。因此,在專利授權確權案件中,原則上不允許當事人補充提交證據。 但是,為了確保當事人合法權益,在行政案件中也不是絕對不可以補充提交證據。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孔祥俊庭長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59條的規定對於原告提交證據確定了有條件的「案卷排他」規則,這提供了在訴訟中有條件採納補充證據的理論依據。按照這種理論,在商標授權確權案件的司法實踐中,如果商標申請被駁回或商標被商標評審委員會撤銷,商標申請人或商標權人沒有其他救濟途徑,法院可以採信商標申請人或商標權人在訴訟中補充提交的證據。同樣,在專利授權確權案件的司法實踐中,如果專利申請被駁回或者專利權被宣告無效,專利申請人和專利權人除了訴訟不再有其他救濟途徑,因此在訴訟中也應當有條件地允許其補充證據。 專利是否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和第四款的判斷主體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本領域技術人員是個虛擬的「人」,審查員和法官都不是天然的本領域技術人員。本領域技術人員面對在案證據到底會得到什麼樣的結論,取決於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知識和能力。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知識和能力怎麼樣,在當事人有爭議的情況下,需要通過證據來認定。在專利授權確權案件中,如何通過提交的證據來證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知識和能力,使法官能夠真正站在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立場上來作出判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應當有條件地准許當事人提交證據用以證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知識和能力。 當事人在授權確權行政案件中不能補充提交用於證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知識和能力之外的其他證據。《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和第四款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專利申請人在專利申請文件中充分公開相關技術信息,使本領域技術人員在說明書的基礎上能夠實現權利要求中的全部技術方案。專利申請人是否充分公開相關技術信息的,應當以專利申請日為准,不允許專利申請人在駁回復審過程中在說明書中隨意補充技術信息,也不允許專利權人在無效宣告程序中隨意補充技術信息,以代替在申請日之前在說明書充分公開相關技術信息的要求。因此,在實質審查、專利復審、專利無效和專利授權確權訴訟過程中,都不能允許專利申請人和專利權人通過補充證據的方式向說明書中補充其在申請日就應當記載在說明書中的技術信息。換言之,在專利授權確權過程中,專利申請人或專利權人提交證據不能代替專利說明書的作用,或者彌補說明書中存在的缺陷。 綜上,在對說明書公開是否充分和權利要求書是否得到支持有爭議的專利授權確權行政訴訟中,對當事人補充提交證據應當確立以下規則: 第一、在專利授權行政糾紛案件即專利申請駁回復審行政糾紛案件中,專利復審委員會原則上不能補充提交證據,因為其在作出行政決定之前就應當確保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如果專利申請被駁回,專利申請人可以補充提交用以證明本領域技術人員知識和能力的證據。專利復審委員會可以針對專利申請人提交的證據提交反證。 第二、在專利確權行政糾紛案件即專利無效行政糾紛案件中,無效請求人原則上不能補充提交無效請求審查過程中沒有審查的證據,因為無效請求人還可以依據新的證據重新提出無效宣告請求。在專利確權案件中,如果專利權被宣告無效,專利權人可以補充提交用以證明本領域技術人員知識和能力的證據。專利復審委員會和無效請求人可以針對專利權人補充提交的證據提交反證。 第三、專利申請人和專利權人原則上不能補充提交說明書沒有記載的實驗數據。除非實驗數據本身系用於證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而不是彌補本專利說明書公開不充分的缺陷。 二、如果真偽不明應當由誰承擔不利後果 在專利授權確權審判實踐中,專利申請或專利是否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和第四款的規定,不僅僅是個法律問題,還是個事實問題。當事人主張本領域技術人員是否能夠實現某些技術方案,可以通過證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知識和能力來證明其主張。司法實踐中常見的難題之一在於,如果在現有證據的基礎上確實無法判斷哪一方的主張能夠成立,應當由誰承擔不利後果。通常所說的舉證責任可以被區分為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和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前者是指當事人對其主張的事實負有提供證據的責任,簡稱為行為責任;後者是指事實真偽不明時,主張該事實的當事人承擔不利訴訟後果的責任,簡稱為結果責任,有時又被稱為證明責任。如果判斷者在現有證據基礎上仍然難以判斷某些技術方案是否能夠實現,如何確定不利後果應當由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或證明責任的分配來決定的。因此,證明責任的分配非常重要,往往決定案件的勝負。 在專利授權行政糾紛案件中,如果專利申請人與專利復審委員會對本領域技術人員在說明書基礎上是否能夠實現權利要求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技術方案有爭議,而且依據在案證據仍然難以判斷誰的主張能夠成立,應當由誰來承擔不利後果呢?筆者認為,應當由專利申請人承擔不利後果。這是因為,如果法官站在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立場上依據說明書仍然難以判斷權利要求中的全部或部分技術方案是否能夠實現,恰恰表明說明書公開不充分或者權利要求書的概括過寬以至於得不到說明書支持。 在專利確權行政糾紛案件中,如果無效請求人與專利權人對於某些技術方案是否能夠實現有爭議,而且判斷者依據在案證據確實難以判斷誰的主張能夠成立,應當由誰來承擔不利後果呢?筆者認為,可能會有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應當由無效請求人來承擔不利後果。主要理由是,專利一經授權,應當推定其有效,無效請求人應當對專利無效的主張承擔證明責任。第二種觀點,應當由專利權人來承擔不利後果。主要理由是,只有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和第四款的專利申請才能授予專利權。專利申請人和專利權人至始至終都應當承擔專利申請或專利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和第四款的證明責任。第三種觀點,區分發明專利還是實用新型專利。如果是發明專利,在難以判斷權利要求中的某些技術方案是否能夠實現的情況下,應當由無效請求人承擔不利後果;如果是實用新型專利,在難以判斷權利要求中的某些技術方案是否能夠實現的情況下,應當由專利權人承擔不利後果。主要理由是,在實質審查過程中,審查員對於本專利是否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和第四款已經進行了審查,因此可以推定其有效。但實用新型專利沒有經過實質審查,沒有人對其是否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和第四款進行過審查,因此不能推定其有效。 筆者以為,綜合來看,第三種觀點似乎更為合理。當然,根據我國現有的專利審查水平,能不能初步推定經過實質審查的發明專利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和第四款的規定,還值得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