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新一項法院

新一項法院

發布時間: 2022-02-26 09:05:20

❶ 一件案子可不可以在審理完畢後,增家一個被告在另外一個法院再次以相同理由起訴。

不可以增加被告後重新起訴,但你可能可以另行起訴那個新的被告.
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這個被告屬於這個案件的同一法律關系,必須要作為共同被告進行審理,比如你被甲乙兩人共同打傷,但你只起訴了甲.如果因為法院的工作失誤而未能追加乙,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審監程序提起再審,然後追加遺漏的被告乙重新審理.但如果是因為你原來不願意起訴乙的話,那你就絕對不能再反悔而提起再審或者重新起訴甲和乙了.

第二種情況,這個被告是屬於另外一個法律關系.比如你在工廠上班時被甲打傷,你原來只起訴了甲,那現在就可以因工傷或者工廠的管理失責等原因而另行起訴工廠.

但根據你所說的以"相同理由"重新起訴,這是絕對不行的.因為一事不再理,你自己放棄追究乙的後果必須要由你自己負責.

❷ 我國實行的法官員額制是什麼意思

我國實行的法官員額制的意思是: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中國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版皮書表示,權建立法官員額制,就是要通過嚴格考核,選拔最優秀的法官進入員額,並為他們配備法官助理、書記員等審判輔助人員,確保法院85%的人力資源配置到辦案一線。

(2)新一項法院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2014年以來,司法改革緊鑼密鼓,攻堅克難,統籌兼顧,扎實推進。

中共中央確定將上海、廣東、吉林、湖北、青海、海南、貴州7個省市作為首批司法改革先行試點。2015年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同意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重慶、雲南、寧夏開展推進司法責任制、司法人員分類管理。

司法人員職業保障、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等4項改革試點。這是繼去年7個試點省市後的第二批試點。會議要求試點地方要加強組織領導,細化試點實施方案,推動制度創新。

❸ 再審事由中的新證據包括哪些情形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的規定,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才符合再審的條件。

因此,「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是再審中新證據的認定標准。如果再審申請人提供的新證據只是證明原判決、裁定存在一般瑕疵的,則不應當認定為新的證據。

新的民訴法司法解釋對於再審中的新證據作出了細化規定,即「再審申請人提供的新的證據,能夠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基本事實或者裁判結果錯誤」。

條文中的基本事實是指對原判決、裁定的結果有實質性影響、用以確定當事人主體資格、案件性質、具有權利義務和民事責任等主要內容所依據的事實。再審中新證據的認定具體有以下幾種:

(1)新發現的證據。該證據在原審庭審結束前已經存在,因客觀原因於庭審結束後才發現。

(2)新取得的證據。該證據在原審庭審結束前已經發現,但因客觀原因無法取得或者在規定的期限內不能提供。

(3)新形成的證據。該證據在原審庭審結束後形成,無法據此另行提起訴訟。

(4)未質證的證據。該證據在原審中已經提交,由於原審法院的原因,未組織質證且未作裁判根據的。

(3)新一項法院擴展閱讀:

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是人民法院代表國家作出的。申訴雖然是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認為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有錯誤,要求人民法院進行審查處理的一種請求,但是申訴並不是必然引起人民法院對案件重新進行審判。

人民法院只有對各種申訴材料進行認真審查以後,發現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在認定事實上或者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才能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進行重新審判。

一、有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有錯誤。也就是說,申訴人提供了人民法院在審判時沒有掌握的事實材料,這些證據足以證明原判決、裁定對案件的主要犯罪事實、重大情節在認定上發生了錯誤。

一個案件的主要犯罪事實包括犯罪事實是否客觀發生過,犯罪行為是否系被告人所為,犯罪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如何,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年齡、能力,犯罪前後的表現等;一個案件的重大情節包括被告人作案的動機、目的、手段、後果等情節。

一個案件的主要犯罪事實或重大情節在認定上發生錯誤,就可能影響對整個案件的判斷,這就需要對案件重新進行審理。

二、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等情況。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或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間存在矛盾

三、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適用法律確有錯誤包括: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在引用法律出現錯誤。引用法律錯誤即判決、裁定所引用的法律包括條款、有關司法解釋時出現錯引;

定性定罪錯誤,就是判決、裁定混淆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以及一罪與數罪的界限;判刑錯誤就是判處的刑罰超過了法律規定的輕、重限度,如輕罪重判、不應該適用附加刑的適用了附加刑或應當從輕減輕處罰的,未從輕減輕處罰,甚至應當從輕的作了從重處罰等情況。

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等行為。人民法院的法官是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執法人員,法官在審判案件時,應當清正廉明,忠於職守,秉公辦案,如果法官在辦理案件時,存在利用職權貪污贓款、收受當事人的賄賂,或者出於私情故意曲解法律,

公然違背事實和法律規定等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所作出的判決、裁定不僅違反了審判原則,而且也可能是不公正的,理應予以糾正。但是,申訴人如果僅憑懷疑、分析或推理就認為法官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這是不能作為提出重新審判的理由。

❹ 以什麼理由發回重審的案件法院不需要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

無論在民抄事、刑事還是行政訴訟中襲,發回重審的案件,訴訟法的規定都是一樣的,都是「原審人民法院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重審」,這個應當的用詞,說明沒有例外發生。因此,如果要問有什麼理由,原審法院不需要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案件,那麼,答案就只有一個:沒有理由。


另行組成合議庭的含義,不僅僅是法官,原來案件中書記員、陪審員等,也要一並更換。


唯一的例外規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該解釋第355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核准死刑,發回重新審判的案件,原審人民法院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但本解釋第三百五十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的案件除外。


上述規定中提到的二種例外情況,即如果是因為 「復核期間出現新的影響定罪量刑的事實、證據的,應當裁定不予核准,並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或「原判認定事實正確,但依法不應當判處死刑的,應當裁定不予核准,並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可以由原合議繼續重審。

❺ 新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 當事人的近親屬或工作人員 如何理解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第二項規定;「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解釋如下:

1,「當事人的近親屬」是指與當事人有夫妻、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近姻親關系以及其他有撫養、贍養關系的親屬,可以當事人近親屬的名義作為訴訟代理人。

2,「當事人的工作人員」是指與當事人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職工,可以當事人工作人員的名義作為訴訟代理人(包含;1當事人是法人,其中的職工;2當事人是自然人,它擔任法人里有勞動關系的職工)。

引用法律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第八十五條;「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第二項規定,與當事人有夫妻、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近姻親關系以及其他有撫養、贍養關系的親屬,可以當事人近親屬的名義作為訴訟代理人」。

第八十六條;「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第二項規定,與當事人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職工,可以當事人工作人員的名義作為訴訟代理人」。

(5)新一項法院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第(六)項的規定,刑事訴訟中的近親屬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規定,外國人或無國籍人,願意遵守中國憲法和法律,並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經申請批准加入中國國籍:一、中國人的近親屬;二、定居在中國的;三、有其它正當理由。

此處的「近親屬」指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撫養、贍養關系的親屬。

參考資料: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❻ 新頒布的《行政訴頌法》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2015年施行)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第四條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五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八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十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一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更多內容請打開鏈接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
http://www.spp.gov.cn/sscx/201502/t20150217_91466.shtml

❼ 關於再審條件「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的理解

關於再審條件「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的理解

葉赫那拉聞多解答;新證據、再審。

一、再審時效;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五條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二、「新證據」的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十一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

(一)一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

(二)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

三、「新證據」提交的時間;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十二條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一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

當事人在二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二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二審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

第四十三條當事人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供的證據不是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不予採納。

當事人經人民法院准許延期舉證,但因客觀原因未能在准許的期限內提供,且不審理該證據可能導致裁判明顯不公的,其提供的證據可視為新的證據。

綜上所述,在一、二審開庭審理結束後,提供未出示的過證據,不屬於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新證據」,因此,本案再審申請,應當依法駁回。

以上為民事訴訟專家解釋。

❽ 2018上半年全國法院新收審判類案件多少

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上半年審判執行工作數據顯示,與2017年上半年相比,全國法院新收審判執行案件總數增加70.6萬件,結案數增加40.2萬件,「基本解決執行難」核心指標進一步趨好。

另一項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國法院新收執行案件385.9萬件, 實際執結與終本189.33萬件。各省(區、市)法院中,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南5省法院新收執行案件數超過20萬件。

❾ 訴訟案件中,能夠被人民法院 採納或認定的 新證據 具體的指哪些

摘一文供參考,有點長: 「新證據」問題既是民事訴訟立法中的難點問題,也是法院審判實踐中的難點問題。如何准確界定「新證據」的科學內涵,使「新證據」在民事訴訟中得到有效的適用,是當前法院在審判實踐中中國待解決的問題。現行《證據規定》在「新證據」問題上雖然已突破《民事訴訟法》的局限,對民事訴訟中的「新證據」進行了具體化,並對有關程序性規定進行了明確,但由於法律條文的抽象性、原則性規定畢竟無法窮盡審判實踐中遇到的各種「新證據」問題,導致法院在民事審判中對相關條文的理解與適用上也產生諸多問題。本文從現行證據規則出發,結合案例,試對民事訴訟中「新證據」的理解與適用做一粗淺分析。 一、現行法源有關「新證據」的規定 (一)《民事訴訟法》對「新證據」的有關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證據。」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也作出「當事人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裁判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的規定,同時,《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二條,第一百五十三條對「新證據」問題也有闡述。 可見,「新證據」問題並不是新問題,在《民事訴訟法》中早已規定,但這種規定是籠統的,過於寬泛,對「新證據」並沒有作出明確界定,且對「新證據」的舉證期限問題也沒有作出規定。這就導致我國民事訴訟中,對「新證據」的適用采隨時提出主義,即當事人可以在訴訟進行的過程中提出前一階段沒有提出的證據,法官也必須任由當事人隨時提出新證據,而只要該新證據「足以推翻原裁判」。 (二)《證據規定》對「新證據」問題的新突破 《證據規定》第四十一條至第四十六條對民事訴訟中「新證據」進行了具體化,並明確了相關程序性規定,賦予「新證據」以新的更為科學的內涵,並就其例外「可視為新的證據」的情況作出解釋。 《證據規定》第四十一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1.一審程序中的『新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批准,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2.二審程序中的『新證據』,包括: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 《證據規定》第四十四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原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再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應當在申請再審時提出。」 單從字面上看,《證據規定》對「新證據」問題做出較《民事訴訟法》更為具體明確的規定,且賦予「新證據」以科學的涵義,而其實質更在於克服《民事訴訟法》對「新證據」隨時提出主義的模糊規定,改「新證據」隨時提出主義為適時提出主義。 二、各審判階段「新證據」涵義的理解 盡管現行《民事訴訟法》對有關「新證據」問題作出立法層面上的規定,但原則性太強,難以掌握。《證據規定》對「新證據」的內涵加以具體明確,同時對「新證據」的適用程序問題也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但進入民事訴訟程序中的具體案件有時非常復雜,且「新證據」舉證問題可能貫穿於訴訟進程中的各個階段而對審判結果產生影響,所以有必要對整個訴訟時段進行分拆,具體到一審、二審、再審階段。在各審判階段,「新證據」的涵義是不同的,以下就各審判階段中「新證據」的涵義加以闡釋。 (一)一審程序中「新證據」的涵義 現行《民事訴訟法》只是籠統的規定「當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證據」,具體對「新的證據」作何理解,並不確定,而且該規定沒有從審判各階段對「新證據」問題進行明確,過於寬泛。 《證據規定》對一審程序中的「新證據」區分了兩種情形:一是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對這類證據應當理解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客觀上尚未出現,如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受害人身體遭受損害的後果或後遺症,在舉證期限屆滿前並沒有顯現,而在舉證期限屆滿後發現損害後果或後遺症,向法院提交的證據就屬於這一情形。有的情況下,證據在訴訟程序開始前就已客觀存在,但通常情況下,由於諸多客觀因素的限制,當事人並無法知曉該證據已經存在而未掌握,可以稱之為「新出現和新發現的證據」,對該類證據中的「新出現」的情況,因其在界定基點上已明確為「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才發現的證據,客觀上不難理解。這種情況下,當事人需要提供證據證明未能在舉證期內提交證據是因為客觀原因所致。 另一種情形是,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一審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延長舉證期限,在延長的舉證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此類「新證據」的涵義應理解為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已經知道該證據是客觀存在的,但在通常情況下,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當事人經多方努力,在舉證期限內仍然無法向法院提交該證據,後由當事人在一審結束前提供的。 (二)二審程序中「新證據」的涵義 現行《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中有關「新證據」問題只是原則性地規定:「當事人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裁判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對此規定,當然也應理解為適用於二審程序,但在二審程序中究竟何為「新證據」、以及如何適用問題卻未明確。 《證據規定》對二審程序中當事人提交的「新證據」,也區分了兩種情形: 一是當事人在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根據舉證期限制度,當事人在一審庭審結束後才提交的證據可不予接受認可,但鑒於當事人可能的過錯或因某些確實存在的客觀原因的限制,有些具有證明力的證據並未在一審結束前提出,如果二審程序再不加以認定,不予以採信,那就有可能導致裁判失衡,有違當事人訴訟機會均等的訴訟理念,也有違司法裁判公正的價值追求,故採取這一措施是有必要的。當然,在這里,「新發現」的證據包括兩種,一種是在一審庭審結束後新出現的證據,如土地出讓合同糾紛中,一審結束後當事人依法辦理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的,應屬於二審中的新證據。另一種是在一審結束前已經存在的證據,但在通常情況下,當事人無法知道該證據已經出現的情形,當然,當事人無法知道該證據是由客觀原因所致。 第二種情形是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已經知道該證據客觀存在,但在舉證期限內無法完成舉證責任,經申請延長舉證期限,在法院准予延長的舉證期限內,仍無法完成舉證而在二審提交的證據情形。如人身傷害案件,受害人明知有目擊證人,但受害人對現場目擊證人都不認識,這樣在一審舉證期限內,受害人無法完成舉證,後經受害人多方努力,終於尋找到目擊證人,在二審中提交「新證據」。應當注意的是,該種情形下所講的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取證的請求,僅指當事人在一審階段曾提出過的申請法院調查取證的請求,而在二審程序中再次提出申請的情況,而不包括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未曾提出過的申請法院調查取證的請求。 (三)再審程序中「新證據」的理解 再審程序不是法律規定解決當事人之間權益糾紛的必經程序,而是一種特殊的救濟程序。《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在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裁判的,人們法院應當再審。」這就是法院啟動再審程序的證據條件,該條件是「足以推翻原裁判」,至於能否推翻原裁判,則由法官綜合考量該「新證據」在整個案件審判中所起的作用來確定,在這一環節,法院佔主導地位。 「新證據」的提出是啟動再審程序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對再審程序中「新證據」作出界定,舉證時限制度就會形同虛設,所以,《證據規定》第四十四條明確規定,「再審程序中新的證據是指原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該新發現的證據應做兩種理解,一是在啟動再審程序前客觀上並不存在或已經存在,但當事人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並無從得知該證據存在,在原審程序中也就未提供的證據。二是在終審結束後新出現、新發現的證據。當然,懈怠舉證與主觀故意提供的所謂上述「新證據」,法院不應認定為「新證據」,當事人就承擔不利後果。 三、現行「新證據」制度中的困惑 現行證據制度在維護當事人訴訟機會平等,保護司法公正方面確實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任何一種制度設置的初衷都是理想化的,「新證據」制度也是如此。以下對現行「新證據」制度在審判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分述之。 (一)一審程序中「新證據」適用困惑 《民事訴訟法》中,沒有對何為「新證據」作出明確界定,對「新證據」的舉證期限也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實踐中,當事人在訴訟階段可隨時提出自認為是「新證據」的證據,並把「新證據」的認定工作交由法官。有些當事人自認為是「新證據」的證據,在整個案件證據鏈中所起的作用並不大,若法官對這樣的證據逐一認定,無疑會影響審判效率,況且這種認定工作完全由法官主導,行使自由裁量權,有時影響司法公正。 《證據規定》雖然結合《民事訴訟法》對「新證據」作出相應界定,但仍有許多適用中的困惑,對於一審中的「新證據」,困惑主要是如何正確適用「當事人在舉證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該「新發現的證據」常被當事人以「遺忘的證據」為借口所利用,對另一方進行突襲。在一審過程中,當事人提交出了沒有經過證據交換的證據,並稱是新發現的證據,屬「新證據」。 筆者認為,對於這種情況,法院就應看舉證的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是否提出過該證據因客觀原因未能提交的說明,是否申請人民法院延長對該證據的收集期限等,若不存在以上情況,就不應當認定為「新證據」,持有該證據的當事人就應當承擔逾期舉證對自己不利的法律後果。 一審中「新證據」制度適用中的困惑之二在於,依「客觀原因」的表述,賦予法官自由心證的權力,而區分是客觀原因還是當事人主觀過錯並無依據可循,法官又畏於二審改判發回的壓力,主要是時刻處於擔心裁判被改判的尷尬境地,就有可能在一審階段盲目懦從於當事人提交的「新證據」。所以,一審中法官應結合案情,對當事人提交的「新證據」進行慎重、嚴格地審查,如果是因為當事人不懂舉證期限的意義或者是因為當事人疏忽,造成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未向一審法院提供證據的,不能認定為「新證據」。 (二)二審程序中「新證據」適用困惑 按照《證據規定》,二審中涉及到的「新證據」,可分兩種情況:1、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2、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法院調取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經當事人申請而調取的證據。 「新證據」制度的價值目標在於賦予當事人平等的訴訟機會與訴訟權利,而若以當事人訴訟機會平等為由認定某證據屬於「新證據」,實際上就永遠不會有訴訟機會平等。按照學理解釋,二審程序中的「新發現的證據」主要首先從當事人過錯出發來界定,但當事人若因自己保管不善,在一審舉證期內未能向法庭提交相應證據,如會計賬冊,而在二審過程中整理資料時發現了該賬冊,似乎並不屬於「新發現的證據」,司法實踐中對此認識不一,交由法官自由裁量,有的法官認為不屬於「新證據」,有的法官認為屬於「新證據」,並據此作出裁判。 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如果當事人所提供的證據確實是一審中因客觀原因而非主觀原因無法提供的「新證據」,對案件事實的認定確有重大影響,法官應認定為「新證據」,對方當事人應予以質證,若不屬於「新證據」,則對方可拒絕質證。 對於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法院調取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經當事人申請而調取的證據,法院應認定為是「新證據」,但在該種情形,若第一審中被告未提出抗辯,但在二審中提出理由,形成二審中新的抗辯,那是否將一審中原告針對該理由提出的證據列入法庭調查范圍?筆者認為,這樣的證據並沒有涉及到證據的必要性、作用與地位問題,這就需要二審法官結合案情綜合作出判斷,只要符合上述「新證據」條件,法院就應當進行法庭調查。另外,在二審程序中,法官對整個案情及各證據的效力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對當事人申請調查取證的要求是否合理應能夠作出客觀判斷,須注意的是,該調查取證的請求是二審中對一審曾提出過的調查取證的要求再次提出申請的情形,並不包括二審中第一次提出的調查取證請求。 (三)再審程序中「新證據」適用困惑 針對一審、二審程序終結後確有錯誤裁判的情形,人民法院將啟動再審程序。由於我國現行審判監督程序未對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條件作出明確的限制,從而使得有些當事人借提出「新證據」達到拖延訴訟的目的。 為了改變無限再審的狀況,《證據規定》中規定了再審程序中「新證據」的范圍,按此解釋,即便是當事人因一般過失而未能在原審中發現證據或提出證據,判決生效後也不能再依據這些證據申請再審。這樣的解釋固然有助於維護生效裁判的穩定性,解決「終審不終」的問題,但與民事證據法規的價值目標是相沖突的。 筆者認為,在再審程序中對「新證據」做出限制性的解釋是必要的,但界定不宜過嚴,應限於當事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在原審中不提供的情形。如有的當事人在原審中就有了足以使自己勝訴的證據,但為了拖延訴訟,故意不提供,等到判決生效後再以這樣的證據申請再審,鑒於啟動再審程序難度極大,當事人一般是不願意冒這樣的風險的,這樣的當事人雖然不能說絕對沒有,但肯定是存在的。所以,法官應從案件實際包括當事人實際出發,綜合考量該類證據的「新證據」效力。 四、完善現行「新證據」制度的幾點思考 (一)現行「新證據」制度弊端之溯源 盡管《民事訴訟法》對民事訴訟中的「新證據」問題從立法層面作出了規定,但根據對相關規定的理解,《民事訴訟法》對「新證據」采隨時提出主義。《證據規定》對《民事訴訟法》中「新證據」問題作出了細化,作出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如對「新證據」,賦予了更為明確的涵義,對「新證據」隨時提出主義進行了限制與修正,明確了「新證據」的舉證時限,對當事人舉證權利作出了界定,以保障新的證據不被忽視,以使當事人的舉證權在訴訟各個階段都能得到體現和保障。在舉證時限過後,允許當事人提供「新證據」,無疑是對舉證時限制度本身的一種沖擊,但該制度本身是科學的。 制度設置來源於理論指導。在司法理論上,兩大法系對新證據的認定與採信有著兩種不同的特點與適用規范。在大陸法系國家,對舉證時限的規定有較大彈性,當事人可提出新證據,法官對當事人提交的「新證據」的認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官根據個案實際,運用自由心證進行彈性裁量,也即在「新證據」認定與採納的問題上,法官佔主導地位。而在英美法系國家,主要是通過正當程序觀念審視「新證據」問題,即把程序正當性與審判的公正性作為崇高的價值取向來看待。在英美法系國家,大多將舉證時限制度推到了與政治程序一樣的認識高度,認為程序正當性是審判公正進行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所以,在英美法系國家如美國,上訴法院很少接受新的證據。 我國民事訴訟證據規則既追求大陸法系國家追求實體正義,又循英美法系國家程序正當性,導致當前我國民事訴訟制度走入怪圈,也導致證據制度中「新證據」問題的混亂。我國法院裁判歷來奉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審判原則,而事實的再現要依靠證據來證明,證據又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就可能使證據延伸到訴訟過程的各個階段,「新證據」不僅可能出現在一審、二審,還可能出現在再審階段。法院的審判是建立在對相對穩定的證據體系進行認定與考量的基礎之上,相對穩定的裁判與不斷變化的證據形態之間就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也就是法院在實踐中對「新證據」認定與適用中產生困惑的困惑緣由。 (二)完善現行「新證據」制度之我見 1、加強對當事人舉證指導,強化當事人舉證意識 民事審判實踐中,加強法院對當事人舉證進行有效指導,強化當事人舉證意識,對推進訴訟活動順利進行,維護當事人證據權利具有重要意義。 《證據規定》雖然強化了當事人在各個訴訟階段提交「新證據」的權利,盡量突出當事人推動訴訟的主導地位,但盡管如此,由於《證據規定》的抽象性與原則性規定,在面對復雜的案件時,有時就顯得力不從心,而往往是當事人缺乏法律知識與證據意識,在訴訟中不能向法院提交最具有針對性的「新證據」,而是將所有證據材料,不管有無實際效力,都交由法官選擇,於是,如何引導當事人在訴訟各階段為保護自己的訴訟權益提供有力的「新證據」,便成為法官一項重要而必要的工作,而且,《證據規定》也明確規定了人民法院「應當」對當事人舉證進行指導。 由此可見,舉證釋明是受案法官應盡的義務,如果違反此義務而導致當事人貽誤舉證時機,上級法院可以原審裁判程序違法而發回重審。當然,法官的釋明義務是相對的,在面對具體案件時,如法官過多釋明,可能影響當事人訴訟主體地位,而釋明不力,又可能導致當事人盲目舉證,甚至無所適從。所以,法官在面對具體案件時,應考量當事人的訴訟能力,把握好釋明尺度,全面、適當地指導當事人舉證。 筆者認為,在審判實踐中,審判人員不能滿足於通過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書來完成對當事人舉證釋明,還應在訴訟過程中,向當事人講明利害關系,以強化當事人舉證意識,積極推動訴訟進程,而不僅僅被動舉證,從而更好地維護自己的訴訟權利。 2、完善各訴訟階段中「新證據」交換制度 作為當事人之間交鋒的「武器」,「新證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新證據」的交換是保證當事人之間充分了解對方證據,以保證當事人充分舉證,有針對性地提出「新證據」的有效途徑。由於我國《民事訴訟法》與《證據規定》中並未規定「新證據」的強制答辯制度,若法官不組織當事人對「新證據」進行交換,當事人在不了解對方證據鏈的情況下,勢必造成盲目舉證。 雖然《證據規定》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僅規定了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的兩種情形,並沒有將證據交換作為每案必經程序,但為了使當事人在訴訟各階段更有針對性地提供新證據,法官應盡可能地在訴訟各階段安排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以便當事人相互了解對方證據情況,及時提交「新證據」。這樣以來,也使法官從許多無用的證據中解脫出來,對提高審判效率,提高審判質量來說意義重大。當然,在「新證據」交換環節中,法官的釋明引導不可或缺。 3、建立「新證據」適時舉證機制 如今,「權利人不應躺在權利上睡覺」這一理念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盡快從權利上覺醒,及時提出新證據,不僅是再現案件事實服務審判的需要,從更大方面來說,更是法官及時認定客觀事實,恢復不穩定的社會關系的需要。《民事訴訟法》與《證據規定》雖然都對當事人享有新證據舉證權加以明確,但對新證據舉證時限問題,並未規定具體舉證期限,造成審判實踐中,審判結果常因當事人提出新證據而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這種不穩定的狀態不僅存在於一審、二審,甚至延伸至再審。 設立舉證時限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於提高審判效率,而證據突襲常使得訴訟不經濟,甚至二審中提供新證據,有使得一審程序被虛化之虞。筆者認為,如果當事人遲延舉證,就應使當事人承受遲延舉證的不利後果。這樣並不是僅僅追求訴訟效率,更多在於促使當事人及時在合理期限內提交新證據,以保證該新證據不致發生失權的不利後果。 「新證據」的合理理解與適用問題是「新證據」制度中的核心問題,如何有效適用「新證據」制度,使其在民事訴訟中充分發揮作用,以保證當事人訴訟權利,是該制度的價值目標所在。「立法也應與時俱進」,如何結合新情況及時完善現行「新證據」制度,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對「新證據」問題的研究還需深入,希望本文對「新證據」制度的完善有所幫助

❿ 民事案件,一審在地方法院,二審在中院,我都勝訴了。對方又上訴到高院,我想問下二審不是終審嗎

我國審判制度實行的是二審終審制,二審後不得再上訴;二審判決裁定作出後,送到雙方就生效。當事人不服判決裁定或拒絕履行,可以走審判監督程序——申訴程序,申請再審。

根據《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九十八條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第一百九十九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10)新一項法院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熱點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案件年度報告 發布:2025-05-20 00:15:21 瀏覽:448
口頭協議有保人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0 00:15:13 瀏覽:819
2017年經濟法變化 發布:2025-05-20 00:13:54 瀏覽:74
范冰冰的魔法學院下載 發布:2025-05-20 00:12:13 瀏覽:391
朋友之間喝酒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19 23:50:09 瀏覽:297
道德模範宣傳語 發布:2025-05-19 23:38:01 瀏覽:595
社團部門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9 23:25:57 瀏覽:884
根據民法典第一 發布:2025-05-19 23:21:16 瀏覽:950
美國立法禁止 發布:2025-05-19 23:15:45 瀏覽:499
找法律援助中心律師 發布:2025-05-19 22:58:32 瀏覽: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