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台灣法院組織法

台灣法院組織法

發布時間: 2022-03-07 16:15:59

1. 法院怎麼劃分等級的

簡單的說法院分四復級制,我國審判體系是四級兩審終審制。

四級為:

全國最高人民法院,

各省級高級人民法院(包括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

各市(除直轄市)中級人民法院,

各區縣的基層人民法院。

注意:各人民法庭是屬於基層人民法院的,法庭的文件數名都必須是所屬的基層人民法院。

兩審終審是指一個案件最多經過兩級法院的審理就是生效的判決了。所以最高人民法院是不審理一審案件的,就是為了保證兩審終審制。

但是,在兩審終審之外也有申訴審。更加詳細的內容則需要對審判程序進行更多的研究和學習。

(1)台灣法院組織法擴展閱讀: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二條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審判權由下列人民法院行使:

1、地方各級人民法院;

2、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

3、最高人民法院。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分為: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

2. 人民法院組織法是不是部門法

不是部門法部門法是按照一定體系規范劃分的法,如民法,就是部門法,包括了民法通則,民通意見,合同法婚姻法等等。而法院組織法只是一部法律。

3. 台灣高等法院的歷史沿革

台灣高等法院 的前身應追溯至日治時期,1895年日本取得台灣,其後不久開始著手將西方司法制度引入,台灣總督府於同年10月7日,以軍事命令發布「台灣總督府法院職制」,設台灣總督府法院一座於台北,並於台灣各地置支部共11個,然由於依該職制審判僅一審且為終審, 因此台灣總督府法院僅是台北地區的最高審判機關,並無高等法院之設。
1896年總督桂太郎廢止軍政,改行民政,發布律令第一號「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改采三級三審制,於該年7月15日成立高等法院、覆審法院及地方法院,其中的高等法院全稱為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可視為本院之濫觴。本院首任院長為高野孟矩,當時又因無適當處所設置院舍,故暫借大稻埕之一民屋辦公。
1898年7月19日總督府改正「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後,廢止高等法院,改采二級二審制,僅余覆審法院及地方法院二種,因此,組織法上暫無以高等法院為名的法院。日本本土前此雖亦曾有名為「臨時法院」及「高等法院」的審判機關,但當時系以「裁判所」稱法院,上開命令使用「法院」而不以日本本土慣用之「裁判所」以稱呼審判機關,乃是因為當時台灣實行軍政,統治者又不願逕以「軍事法庭」為名,因此另外援引「法院」一詞代之,並沿用至日治終了以迄現今,因此台灣審判機關意外地早就以「法院」為名,與同樣繼承歐陸及日本而其後由國府帶入的中國審判系統正好相同。
1919年8月,在明石元二郎總督任內,台灣司法制度再度改革,台灣總督府法院於斯時仿效朝鮮之三審制,採取二級三審制,將覆審法院廢止,重新設立高等法院,又將高等法院分為覆審部及上告部,上告部成為當時台灣的終審法院。
1927年台灣的地方法院又分置單獨部及合議部,惟本院組織仍未變。當時的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位於文武町三丁目,原系徵收民宅修建木造院落5棟,同時供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及台北地方法院辦公,至1929年始動工改建,1934年4月,建築落成,是一棟三層鋼筋水泥大廈,高度僅次於總督府建築,同年遷入辦公,該建築即今司法大廈。
1943年,因二次大戰戰局吃緊,日本政府為求減輕法院負擔,將本土裁判所之戰時體制適用於台灣,對地方法院單獨部判決不服者得直接上訴於本院覆審部,再度成為二級二審制,該制行使至日治結束。計日治末期,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共轄有8座地方法院及地方法院支部,分別是台北及其宜蘭支部、花蓮港支部、新竹、台中、台南及其嘉義支部與高雄地方法院。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國府接收台灣,司法行政部派楊鵬為首任台灣高等法院院長來台接收各級法院,同年11月1日接收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完畢之後,正式將其全稱改為今名台灣高等法院 。
該院位在台北市,而台灣各地方法院第一審民、刑事上訴及抗告案件,均須由本院審理,因此台灣南部訴訟當事人咸感不便,故該院奉司法行政部核准後,於1947年6月1日設立台灣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次年(1948年)1月1日,再改為今名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此為本院第一座分院,當時管轄台灣西部雲林縣以南及澎湖縣的案件。
1962年11月1日再成立第二座分院-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當時管轄台灣西部台中縣以南、嘉義縣以北的案件。
1965年5月1日,設立台灣高等法院花蓮臨時庭轄花蓮縣及台東縣,1972年7月15日,本院更以花蓮臨時庭成立台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轄區與臨時庭時期同。
1968年3月11日法庭大廈完工,同年7月1日啟用,遷移法院法庭及檢察官偵查庭(當時院檢不分)至此。
1990年2月1日再成立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管轄高雄、屏東及澎湖地區地方法院之第二審上訴、抗告案件及該地區屬於高等法院管轄之第一審案件,同年5月1日,開始受理案件。
1998年7月30日司法大廈被「內政部」指定公告為國定古跡。
2000年間因本院人員、審判業務俱增,「司法院」與「法務部」又增建第二辦公大廈,並於2004年3月落成啟用,其中的一半提供高等法院民事庭使用,原法庭大廈僅余刑事庭,改稱刑事庭大廈。司法第二辦公大廈原編列總工程款十一億五千多萬元新台幣,由高院編列三分之二、法務部負擔三分之一。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35條是什麼意思啊,本級人大會不是可以罷免本級法院院長不用報請上級,可以

在地方兩次人民代表大會之間,如果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人民內法院院長需要撤換,須報請容上級人民法院報經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
也就說,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地方兩次人民代表大會之間不可以直接決定撤換院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罷免由它選出的人民法院院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許可權不一樣,前者每年開會一次,後者作為前者的常設機構,原則上每2個月開會1次。

5. 幫我提供境外或港、澳、台地區青少年相關法律法規條文

者,適
用其它法律。

第2條本法稱少年者,謂十二歲以上十八歲未滿之人。

第3條左列事件,由少年法院依本法處理之∶
一少年有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者。
二少年有左列情形之一,依其性格及環境,而有觸犯刑罰法律之虞者∶
(一)經常與有犯罪習性之人交往者。
理測驗員、心理輔導員及佐理員。

第5-2條少年法院之組織,除本法有特別規定者外,准用法院組織法有關地方法院
之規定。

第5-3條心理測驗員、心理輔導員及佐理員配置於調查保護處。
心理測驗員、心理輔導員,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八職等。佐理員委任第
三職等至薦任第六職等。

第6條(刪除)

第7條少年法院院長、庭長及法官、高等法院及其分院少年法庭庭長及法官、公
設輔佐人,除須具有一般之資格外,應遴選具有少年保護之學識、經驗及
熱忱者充之。
前項院長、庭長及法官遴選辦法,由司法院定之。

少年調查官及少年保護官執行職務,應服從法官之監督。

第10條調查保護處置處長一人,由少年調查官或少年保護官兼任,綜理及分配少
年調查及保護事務;其人數合計在六人以上者,應分組辦事,各組並以一
人兼任組長,襄助處長。

第11條心理測驗員、心理輔導員、書記官、佐理員及執達員隨同少年調查官或少
年保護官執行職務者,應服從其監督。

第12條(刪除)

第13條少年法院兼任處長或組長之少年調查官、少年保護官薦任第九職等或簡任
第十職等,其餘少年調查官、少年保護官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
高等法院少年法庭少年調查官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或簡任第十職等。

第三章少年保護事件
第一節調查及審理
第14條少年保護事件由行為地或少年之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法院管轄。

第15條少年法院就系屬中之事件,經調查後認為以由其它有管轄權之少年法院處
理,可使少年受更適當之保護者,得以裁定移送於該管少年法院;受移送
之法院,不得再行移送。

第16條刑事訴訟法第六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七條及第八條前段之規定,於少年
保護事件准用之。

第17條不論何人知有第三條第一款之事件者,得向該管少年法院報告。

第18條檢察官、司法警察官或法院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第三條之事件者,應移送
該管少年法院。
對於少年有監督權人、少年之肄業學校或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機構,發現
少年有第三條第二款之事件者,亦得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之。

第19條少年法院接受第十五條、第十七條及前條之移送、請求或報告事件後,應
先由少年調查官調查該少年與事件有關之行為、其人之品格、經歷、身心
狀況、家庭情形、社會環境、教育程度以及其它必要之事項,提出報告,
並附具建議。
少年調查官調查之結果,不得采為認定事實之唯一證據。
少年法院訊問關系人時,書記官應製作筆錄。

第20條少年法院審理少年保護事件,得以法官一人獨任行之。

第21條少年法院法官或少年調查官對於事件之調查,必要時得傳喚少年、少年之
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到場。
前項調查,應於相當期日前將調查之日、時及處所通知少年之輔佐人。
第一項之傳喚,應用通知書,記載左列事項,由法官簽名;其由少年調查
官傳喚者,由少年調查官簽名∶
一被傳喚人之姓名、性別、年齡、出生地及住居所。
二事由。
三應到場之日、時及處所。
四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得強制其同行。
傳喚通知書應送達於被傳喚人。

第22條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
不到場者,少年法院法官得依職權或依少年調查官之請求發同行書,強制
其到場。但少年有刑事訴訟法第七十六條所列各款情形之一,少年法院法
官並認為必要時,得不經傳喚,徑發同行書,強制其到場。
同行書應記載左列事項,由法官簽名∶
一應同行人之姓名、性別、年齡、出生地、國民身分證字型大小、住居所及
其它足資辨別之特徵。但年齡、出生地、國民身分證字型大小或住居所不
明者,得免記載。
二事由。
三應與
者為限。

第26-1條收容少年應用收容書。
收容書應記載左列事項,由法官簽名∶
一少年之姓名、性別、年齡、出生地、國民身分證字型大小、住居所及其它
足資辨別之特徵。但年齡、出生地、國民身分證字型大小或住居所不明者
,得免記載。
二事件之內容。
三收容之理由。
四應收容之處所。
第二十三條第二項之規定,於執行收容准用之。

第26-2條少年觀護所收容少年之期間,調查或審理中均不得逾二月。但有繼續收容
之必要者,得於期間未滿前,由少年法院裁定延長之;延長收容期間不得
逾一月,以一次為限。收容之原因消滅時,少年法院應將命收容之裁定撤
銷之。
事件經抗告者,抗告法院之收容期間,自卷宗及證物送交之日起算。
事件經發回者,其收容及延長收容之期間,應更新計算。
裁定後送交前之收容期間,算入原審法院之收容期間。
少年觀護所之組織,以法律定之。

第27條少年法院依調查之結果,認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且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應
以裁定移送於有管轄權之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一 犯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者。
二 事件系屬後已滿二十歲者。
除前項情形外,少年法院依調查之結果,認犯罪情節重大,參酌其品行、
性格、經歷等情狀,以受刑事處分為適當者,得以裁定移送於有管轄權之
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前二項情形,於少年犯罪時未滿十四歲者,不適用之。

第28條少年法院依調查之結果,認為無付保護處分之原因或以其它事由不應付審
理者,應為不付審理之裁定。
少年因心神喪失而為前項裁定者,得令入相當處所實施治療。

第29條少年法院依少年調查官調查之結果,認為情節輕微,以不付審理為適當者
,得為不付審理之裁定,並為左列處分∶
一轉介兒童或少年福利或教養機構為適當之輔導。
二交付兒童或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嚴加管教。
三告誡。
前項處分,均交由少年調查官執行之。
少年法院為第一項裁定前,得斟酌情形,經被害人同意,命少年為左列各
款事項∶
一向被害人道歉。
二立悔過書。
三向被害人支付相當數額之慰撫金。
前項第三款之慰撫金,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應負連帶支付之責任,並得為民
事強制執行之名義。

第30條少年法院依調查之結果,認為應付審理者,應為開始審理之裁定。

第31條少年或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得隨時選任少年之輔佐人

犯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未經選任輔佐人者,少年法院應指
定適當之人輔佐少年。其它案件認有必要者亦同。
前項案件,選任輔佐人無正當理由不到庭者,少年法院亦得指定之。
前兩項指定輔佐人之案件,而該地區未設置公設輔佐人時,得由少年法院
指定適當之人輔佐少年。
公設輔佐人准用公設辯護人條例有關規定。
少年保護事件中之輔佐人,於與少年保護事件性質不相違反者,准用刑事
訴訟法辯護人之相關規定。

第31-1條選任非律師為輔佐人者,應得少年法院之同意。

第31-2條輔佐人除保障少年於程序上之權利外,應協助少年法院促成少年之健全成
長。

第32條少年法院審理事件應定審理期日。審理期日應傳喚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
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並通知少年之輔佐人。
少年法
院指定審理期日時,應考慮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
年之人或輔佐人准備審理所需之期間。但經少年及其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
護少年之人之同意,得及時開始審理。
第二十一條第三項、第四項之規定,於第一項傳喚准用之。

第33條審理期日,書記官應隨同法官出席,製作審理筆錄。

第34條調查及審理不公開。但得許少年之親屬、學校教師、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
人或其它認為相當之人在場旁聽。

第35條審理應以和藹懇切之態度行之。法官參酌事件之性質與少年之身心、環境
狀態,得不於法庭內進行審理。

第36條審理期日訊問少年時,應予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及輔佐
人陳述意見之機會。

第37條審理期日,應調查必要之證據。
少年應受保護處分之原因、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

第38條少年法院認為必要時,得為左列處置∶
一少年為陳述時,不令少年以外之人在場。
二少年以外之人為陳述時,不令少年在場。

第39條少年調查官應於審理期日出庭陳述調查及處理之意見。
少年法院不採少年調查官陳述之意見者,應於裁定中記載不採之理由。

第40條少年法院依審理之結果,認為事件有第二十七條第一項之情形者,應為移
送之裁定;有同條第二項之情形者,得為移送之裁定。

第41條少年法院依審理之結果,認為事件不應或不宜付保護處分者,應裁定諭知
不付保護處分。
第二十八條第二項、第二十九條第三項、第四項之規定,於少年法院認為
事件不宜付保護處分,而依前項規定為不付保護處分裁定之情形准用之。

第42條少年法院審理事件,除為前二條處置者外,應對少年以裁定諭知左列之保
護處分∶
一訓誡,並得予以假日生活輔導。
二交付保護管束並得命為勞動服務。
三交付安置於適當之福利或教養機構輔導。
四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少年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得於為前項保護處分之前或同時諭知左列處分∶
一少年染有煙毒或吸用麻醉、迷幻物品成癮,或有酗酒習慣者,令入相
當處所實施禁戒。
二少年身體或精神狀態顯有缺陷者,令入相當處所實施治療。
第一項處分之期間,毋庸諭知。

第43條刑法及其它法律有關沒收之規定,於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第四十一
條及前條之裁定準用之。
少年法院認供本法第三條第二款各目行為所用或所得之物不宜發還者,得
沒收之。

第44條少年法院為決定宜否為保護處分或應為何種保護處分,認有必要時,得以
裁定將少年交付少年調查官為六月以內期間之觀察。
前項觀察,少年法院得征詢少年調查官之意見,將少年交付適當之機關、
學校、團體或個人為之,並受少年調查官之指導。
少年調查官應將觀察結果,附具建議提出報告。
少年法院得依職權或少年調查官之請求,變更觀察期間或停止觀察。

第45條受保護處分之人,另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者,為保護處分之少年
法院,得以裁定將該處分撤銷之。
受保護處分之人,另受保安處分之宣告確定者,為保護處分之少年法院,
應以裁定定其應執行之處分。

第46條受保護處分之人,復受另件保護處分,分別確定者,後為處分之少年法院
,得以裁定定其應執行之處分。
依前項裁定為執行之處分者,其它處分無論已否開始執行,視為撤銷。

第47條少年法院為保護處分後,發見其無審判權者,應以裁定將該處分撤銷之,
移送於有審判權之機關。
保護處分之執行機關,發見足認為有前項情形之資料者,應通知該少年法
院。

第48條少年法院所為裁定,應以正本送達於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
少年之人、輔佐人及被害人,並通知少年調查官。

第49條文書之送達,適用民事訴訟法關於送達之規定。但對於少年、少年之法定
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輔佐人,及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不得為左
列之送達∶
一 公示送達。
二 因未陳明送達代收人,而交付郵局以為送達。

第二節保護處分之執行
第50條對於少年之訓誡,應由少年法院法官向少年指明其不良行為,曉諭以將來
應遵守之事項,並得命立悔過書。
行訓誡時,應通知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及輔佐人到場。
少年之假日生活輔導為三次至十次,由少年法院交付少年保護官於假日為
之,對少年施以個別或群體之品德教育,輔導其學業或其它作業,並得命
為勞動服務,使其養成勤勉習慣及守法精神;其次數由少年保護官視其輔
導成效而定。
前項假日生活輔導,少年法院得依少年保護官之意見,將少年交付適當之
機關、團體或個人為之,受少年保護官之指導。

第51條對於少年之保護管束,由少年保護官掌理之;少年保護官應告少年以應遵
守之事項,與之常保接觸,注意其行動,隨時加以指示;並就少年之教養
、醫治疾病、謀求職業及改善環境,予以相當輔導。
少年保護官因執行前項職務,應與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
為必要之洽商。
少年法院得依少年保護官之意見,將少年交付適當之福利或教養機構、慈
善團體、少年之最近親屬或其它適當之人保護管束,受少年保護官之指導


第52條對於少年之交付安置輔導及施以感化教育時,由少年法院依其行為性質、
身心狀況、學業程度及其它必要事項,分類交付適當之福利、教養機構或
感化教育機構執行之,受少年法院之指導。
感化教育機構之組織及其教育之實施,以法律定之。

第53條保護管束與感化教育之執行,其期間均不得逾三年。

第54條少年轉介輔導處分及保護處分之執行,至多執行至滿二十一歲為止。
執行安置輔導之福利及教養機構之設置及管理辦法,由少年福利機構及兒
童福利機構之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55條保護管束之執行,已逾六月,著有成效,認無繼續之必要者,或因事實上
原因,以不繼續執行為宜者,少年保護官得檢具事證,聲請少年法院免除
其執行。
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認保護管束之執行有前項情
形時,得請求少年保護官為前項之聲請,除顯無理由外,少年保護官不得
拒絕。
少年在保護管束執行期間,違反應遵守之事項,不服從勸導達二次以上,
而有觀察之必要者,少年保護官得聲請少年法院裁定留置少年於少年觀護
所中,予以五日以內之觀察。
少年在保護管束期間違反應遵守之事項,情節重大,或曾受前項觀察處分
後,再違反應遵守之事項,足認保護管束難收效果者,少年保護官得聲請
少年法院裁定撤銷保護管束,將所余之執行期間令入感化處所施以感化教
育,其所余之期間不滿六月者,應執行至六月。

第55-1條保護管束所命之勞動服務為三小時以上五十小時以下,由少年保護官執行
,其期間視輔導之成效而定。

第55-2條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三款之安置輔導為二月以上二年以下。
前項執行已逾二月,著有成效,認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或有事實上原因
以不繼續執行為宜者,負責安置輔導之福利或教養機構、少年、少年之法
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得檢具事證,聲請少年法院免除其執行。
安置輔導期滿,負責安置輔導之福利或教養機構、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
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認有繼續安置輔導之必要者,得聲請少年法院裁定
延長,延長執行之次數以一次為限,其期間不得逾二年。
第一項執行已逾二月,認有變更安置輔導之福利或教養機構之必要者,少
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得檢具事證或敘明理由,聲請
少年法院裁定變更。
少年在安置輔導期間違反應遵守之事項,情節重大,或曾受第五十五條之
三留置觀察處分後,再違反應遵守之事項,足認安置輔導難收效果者,負
責安置輔導之福利或教養機構、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得
檢具事證,聲請少年法院裁定撤銷安置輔導,將所余之執行期間令入感化
處所施以感化教育,其所余之期間不滿六月者,應執行至六月。

第55-3條少年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第二十九條第一項或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一款、
第三款之處分,少年調查官、少年保護官、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
少年之人、少年福利或教養機構,得聲請少年法院核發勸導書,經勸導無
效者,各該聲請人得聲請少年法院裁定留置少年於少年觀護所中,予以五
日內之觀察。

第56條執行感化教育已逾六月,認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得由少年保護官或執行
機關檢具事證,聲請少年法院裁定免除或停止其執行。
少年或少年之法定代理人認感化教育之執行有前項情形時,得請求少年保
護官為前項之聲請,除顯無理由外,少年保護官不得拒絕。
任人
明示之意思相反∶
一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之裁定。
二第二十九條第一項之裁定。
三第四十二條之處分。
四第五十五條第三項、第五十五條之三留置觀察之裁定及第五十五條第
四項之撤銷保護管束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五第五十五條之二第三項延長安置輔導期間之裁定、第五項撤銷安置輔
導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六第五十六條第四項命繼續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七第六十條命負擔教養費用之裁定。

第62條少年行
為之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對於少年法院之左列裁定,得提起抗
告∶
一依第二十八條第一項所為不付審理之裁定。
二依第二十九條第一項所為不付審理,並為轉介輔導、交付嚴加管教或
告誡處分之裁定。
三依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諭知不付保護處分之裁定。
四依第四十二條第一項諭知保護處分之裁定。
被害人已死亡或有其它事實上之原因不能提起抗告者,得由其配偶、直系
血親、三親等內之旁系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家長家屬提起抗告。

第63條抗告以少年法院之上級法院為管轄法院。
對於抗告法院之裁定,不得再行抗告。

第64條抗告期間為十日,自送達裁定後起算。但裁定宣示後送達前之抗告亦有效
力。
刑事訴訟法第四百零七條至第四百十四條及本章第一節有關之規定,於本
節抗告准用之。

第64-1條諭知保護處分之裁定確定後,有左列情形之一,認為應不付保護處分者,
少年保護官、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輔佐人得聲
請為保護處分之少年法院重新審理∶
一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並足以影響裁定之結果者。
二因發見確實之新證據,足認受保護處分之少年,應不付保護處分者。
三有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二十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第四款或第五款
所定得為再審之情形者。
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二十三條、第四百二十九條、第四百三十條前段、第四
百三十一條至第四百三十四條、第四百三十五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百
三十六條之規定,於前項之重新審理程序准用之。
為保護處分之少年法院發見有第一項各款所列情形之一者,亦得依職權為
應重新審理之裁定。
少年受保護處分之執行完畢後,因重新審理之結果,須受刑事訴追者,其
不利益不及於少年,毋庸裁定移送於有管轄權之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第64-2條諭知不付保護處分之裁定確定後有左列情形之一,認為應諭知保護處分者
,少年行為之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得聲請為不付保護處分之少年法院重
新審理∶
一有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二十二條第一款得為再審之情形者。
二經少年自白或發見確實之新證據,足認其有第三條行為應諭知保護處
分者。
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二十九條、第四百三十一條至第四百三十四條、第四百
三十五條第一項、第二項及第四百三十六條之規定,於前項之重新審理程
序准用之。
為不付保護處分之少年法院發見有第一項各款所列情形之一者,亦得依職
權為應重新審理之裁定。
第一項或前項之重新審理於諭知不付保護處分之裁定確定後,經過一年者
不得為之。

第四章少年刑事案件
第65條對於少年犯罪之刑事追訴及處罰,以依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移送之
案件為限。
刑事訴訟法關於自訴之規定,於少年刑事案件不適用之。
本章之規定,於少年犯罪後已滿十八歲者適用之。

第66條檢察官受理少年法院移送之少年刑事案件,應即開始偵查。

第67條檢察官依偵查之結果,對於少年犯最重本刑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參
酌刑法第五十七條有關規定,認以不起訴處分而受保護處分為適當者,得
為不起訴處分,移送少年法院依少年保護事件審理;認應起訴者,應向少
年法院提起公訴。依第六十八條規定由少年法院管轄之案件,應向少年法
院起訴。
前項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而移送少年法院依少年保護事件審理之案件,
如再經少年法院裁定移送,檢察官不得依前項規定,再為不起訴處分而移
送少年法院依少年保護事件審理。

第68條左列刑事案件,應由少年法院管轄∶
一 對兒童及少年有違反兒童福利法或少年福利法之行為,並觸犯刑罰法
律之刑事案件。
二 對兒童及少年犯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刑事案件。

第69條對於少年犯罪已依第四十二條為保護處分者,不得就同一事件再為刑事追
訴或處罰。但其保護處分經依第四十五條或第四十七條之規定撤銷者,不
在此限。

第70條少年刑事案件之偵查及審判,准用第三章第一節及第三節有關之規定。

第71條少年被告非有不得已情形,不得羈押之。
少年被告應羈押於少年觀護所。於年滿二十歲時,應移押於看守所。
少年刑事案件,於少年法院調查中之收容,視為未判決前之羈押,准用刑
法第四十六條折抵刑期之規定。

第72條少年被告於偵查審判時,應與其它被告隔離。但與一般刑事案件分別審理
顯有困難或認有對質之必要時,不在此限。

第73條審判得不公開之。
第三十四條但書之規定,於審判不公開時准用之。
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請求公開審判者,除有法定
不得公開之原因外,法院不得拒絕。

第74條法院審理第二十七條之少年刑事案件,對於少年犯最重本刑十年以下有期
徒刑之罪,如顯可憫恕,認為依刑法第五十九條規定減輕其刑仍嫌過重,
且以受保護處分為適當者,得免除其刑,諭知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二款至
第四款之保護處分,並得同時諭知同條第二項各款之處分。
前項處分之執行,適用第三章第二節有關之規定。

第78條對於少年不得宣告褫奪公權及強制工作。
少年受刑之宣告,經執行完畢或赦免者,適用關於公權資格之法令時,視
為未曾犯罪。

第79條刑法第七十四條緩刑之規定,於少年犯罪受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
金之宣告者適用之。

第80條少年受刑人徒刑之執行,應注意監獄行刑法第三條、第八條及第三十九條
第二項之規定。

第81條少年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七年後,有期徒刑逾執行
期三分之一後,得予假釋。
少年於本法施行前,已受徒刑之執行者,或在本法施行前受徒刑宣告確定
之案件於本法施行後受執行者,准用前項之規定。

第82條少年在緩刑或假釋期中應付保護管束,由少年法院少年保護官行之。
前項保護管束之執行,准用第三章第二節保護處分之執行之規定。

第五章附則
第83條任何人不得於媒體、信息或以其它公示方式揭示有關少年保護事件或少年
刑事案件之記事或照片,使閱者由該項資料足以知悉其人為該保護事件受
調查、審理之少年或該刑事案件之被告。
違反前項規定者,由主管機關依法予以處分。

第83-1條少年受第二十九條第一項之轉介處分執行完畢二年後,或受保護處分或刑
之執行完畢或赦免三年後,或受不付審理或不付保護處分之裁定確定後,
視為未曾受各該宣告。
少年法院於前項情形應通知保存少年前科紀錄及有關資料之機關,將少年
之前科紀錄及有關資料予以塗銷。
前項紀錄及資料非為少年本人之利益或經少年本人同意,少年法院及其它
任何機關不得提供。

第83-2條違反前條規定未將少年之前科紀錄及有關資料塗銷或無故提供者,處六月
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台幣三萬元以下罰金。

第83-3條外國少年受轉介處分、保護處分或緩刑期內交付保護管束者,得以驅逐出
境代之。
前項驅逐出境,得由少年調查官或少年保護官,向少年法院聲請,由司法
警察機關執行之。

第84條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因忽視教養,致少年有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
,或有第三條第二款觸犯刑罰法律之虞之行為,而受保護處分或刑之宣告
,少年法院得裁定命其接受八小時以上五十小時以下之親職教育輔導。
拒不接受前項親職教育輔導或時數不足者,處新台幣三千元以上一萬元以
下罰鍰;經再通知仍不接受者,得按次連續處罰,至其接受為止。
前項罰鍰,由少年法院裁定之。受處分人得提起抗告,並准用第六十三條
及刑事訴訟法第四百零六條至第四百十四條之規定。
前項裁定,得為民事強制執行名義,由少年法院囑托各該地方法院民事執
行處強制執行之,免徵執行費。
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有第一項前段情形,情況嚴重者,少年法院並
得裁定公告其姓名。
前項裁定不得抗告。

第85條成年人教唆、幫助或利用未滿十八歲之人犯罪或與之共同實施犯罪者,依
其所犯之罪,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少年法院得裁定命前項之成年人負擔第六十條第一項教養費用全部或一部
,並得公告其姓名。

第85-1條七歲以上未滿十二歲之人,有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者,由少年法院適用少
年保護事件之規定處理之。
前項保護處分之執行,應參酌兒童福利法之規定,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訂
定辦法行之。

第86條本法施行細則,由司法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少年保護事件審理細則,由司法院定之。
少年保護事件執行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少年不良行為及虞犯之預防辦法,由內政部會同法務部、教育部定之。

第87條本法自中華民國六十年七月一日施行。
本法修正條文自公布日施行。

6. 台灣地檢署是什麼機構

台灣司法制度簡介 司法制度從概念上講是一個國家的司法權、民眾的訴訟權和結合二者的正當程序原則共同構成的結合體。可是,人們在談及司法制度的時候往往側重司法權,我在這里也是如此。 就審判權而言,世界上有一元制、二元制和多元制之別,台灣實行的是三元審判體系,法院分為普通法院(民刑事)、行政法院和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從1949年開始,國民黨將過去在大陸實行的司法制度搬遷到台灣,這些制度在十年訓政時期有過一些調整,但大體上沿襲了北洋政府甚至是晚清的司法制度。公務員懲戒是在1947年憲法中才獨立出來。此外,台灣還有軍事審判,但這一制度的憲法根據並不是很清楚,僅僅是根據憲法中的「非現役軍人不受軍事審判」一規定而得出。軍事審判權並不劃歸司法權,而是歸入總統統帥權體系,這種做法在當時是否參照了美國不得而知。如果這樣將軍事審判加進的話,審判體系就有了四種。 法官的保障也是司法制度中重要的一方面。對法官的保障,除了在憲法第80、81條對職務及身份獨立加以規定以外,法院組織法和一些條例也規定並強化了對法官的保障。憲法上的「終身保障」制度一開始被解釋為「至死方休」。後來人們提出了質疑,這一制度也作了調整,於是就有了七十歲不辦案可照拿全薪的「優遇制度」。 台灣的憲法解釋制度也很復雜。由於中國早期是將整套的西方法律移植過來的,故必須有少數專家對法律作出解釋,形成中國特有的解釋制度。台灣現行的解釋體制基本上沿襲了以前司法院的特色,不過是由司法院特設大法官組成的大法官會議而不是由最高法院行使。大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國民大會同意,任期九年。大法官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傑出的普通法官,一是有聲望的教授學者。解釋分憲法解釋和對法令的統一解釋兩種。 台灣的大法官解釋權在法律文字沒有改動的情況下發生一些功能上的變化。在法律頒行之初,由於上面談到的原因,大法官會議不但有對憲法的解釋權,還有對法令作出統一解釋的權力。但後來隨著審判實踐的發展,大法官會議很少再對法令做統一解釋了(在1994年以來,只做了兩次),只做憲法解釋了。而且,憲法解釋也發生了變化,由抽象咨詢,這很類似此地的批復,變成具體憲法爭議的仲裁者。最高部門之間的爭議會提交到司法院,後來人民也能向司法院聲請解釋。1980年代大法官對終局裁判適用的法令若認定違憲,即可給予特別救濟,於是台灣就有了違憲審查。 審級方面,民刑事法院是三級三審,行政法院是一級一審。行政法院基本上是和法國一 樣獨立的審判體系,但從隸屬關繫上看又類似奧地利,因其隸屬司法體系,而非象法國那樣隸屬行政體系。明年將正式調整為二級二審。公務員懲戒實行一級一審,一定職等以上公務員的懲戒,須由監察院移送到司法部門。但不是以法院的形式,而是以會議的形式作出裁定。大法官已宣告了此一組織方式違憲。這樣在台灣,故未來公務員懲戒也將更司法化。 在司法行政方面,司法院在國外罕見。憲法規定司法院掌理民刑事。於是在司法院是法院還是行憲前的司法行政院的問題上一直存有爭議。但在行憲後,司法行政的的建制更加奇怪了。行政院下設司法行政部,該部掌管高等法院極其以下的各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務,司法院只管理終審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務,且司法院實行首長負責制。 在1970年代末,由於政治改革的推動,司法體制也有了變化,所有法院都改歸司法院,司法行政部該稱法務部,掌管檢察體系同時是行政院的法律顧問,不再掌管高等法院以下的法院了。此外,司法院還為自己解釋出一個法案提案權,這樣司法院就有了一個政策主導權。

7. 我國台灣的監察院及考試院司法院的作用是什麼

沒什麼用,政治酬佣。

以下截自台當局出版資料,請自加「」:

司法院

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之審判及公務員之懲戒,並有解釋憲法及統一解釋法律、命令之權;復由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審理政黨違憲之解散事項,此為憲法第77條、第78條、憲法增修條文第5條第4項所明定。

考試院

依憲法增修條文及考試院組織法規定,考試院為國家最高考試機關,掌理考試、公務人員之銓敘、保障、撫恤、退休及公務人員之任免、考績、級俸、升遷、褒獎之法制事項。考試院設院長、副院長各 1人,考試委員19人,任期6年,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考試院下設考選部、銓敘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恤基金監理委員會。考試院設考試院會議,由院長、副院長、考試委員及考選部、銓敘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等部會首長組織之,決定憲法所定職掌之政策及其有關重大事項。

監察院

憲法第90條、第97條及憲法增修條文第7條明定,監察院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行使彈劾、糾舉及審計權,並得提出糾正案。
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7條第2項規定:「監察院設監察委員29人,並以其中1人為院長、1人為副院長,任期6年,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辦理歲計、會計、統計、人事及政風事項。

8. 法院組織法是否屬於訴訟法

法院組織法不屬於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在1954年9月2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79年7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令第三號公布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據1983年9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1986年12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決定》和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修正)。
訴訟法部門指規范訴訟活動的法律。主要包括有《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
另外,訴訟法部門還包括《仲裁法》、《監獄法》以及《律師法》等等。
訴訟法指的是規定訴訟程序的法律的總稱,是打官司時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訴訟法是典型的法律程序法。在中國有三大訴訟法,分別是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在法治比較發達的國家,除了以上三大訴訟法外,一般還有憲法訴訟。(中國目前還沒有憲法訴訟,因此沒有規范違憲案件審理的程序法)

9. 中級人民法院什麼級別

法律分析:中級人民法院是人民法院體系中的一個層級,其上級單位是高級人民法院,下級單位是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布局在除台灣省,香港、澳門特區以外的地級行政區以及直轄市內的人民法院。我國是四級法院體系,國家級別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其中有六個派出的巡迴法庭。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二十三條之規定,中級人民法院包括:1、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2、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3、省、自治區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4、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如下:第十八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一)重大涉外案件;(二)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三)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如下:第二十一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一)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案件;(二)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10. 台灣司法院與法務部什麼關系

司法院為國家最高抄司法機關,襲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之審判及公務員之懲戒。

憲法第78條:司法院解釋憲法,並有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權。

行政院才有法務部
法務部的職權規定於法務部組織法第1~~第3條

法務部組織法第1條:法務部主管全國檢察、矯正、司法保護之行政事務及行政院之法律事務。法務部組織法第2條:法務部對於各地方最高級行政長官執行本部主管事務,有指示、監督之責法務部組織法第3條:法務部就主管事務,對於各地方最高級行政長官之命令或處分,認為有違背法令或逾越許可權者,得報請行政院予以撤銷、變更、廢止或停止其執行

熱點內容
帶休在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5-16 12:35:47 瀏覽:554
高級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5-16 11:52:03 瀏覽:605
38婦女節維權法律知識 發布:2025-05-16 11:36:35 瀏覽:297
財經法規題庫及答案解析 發布:2025-05-16 11:34:58 瀏覽:714
道德缺失的表現 發布:2025-05-16 11:34:15 瀏覽:897
貴州民族大學2018年法律碩士 發布:2025-05-16 11:32:48 瀏覽:18
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發布:2025-05-16 11:31:00 瀏覽:598
勞動合同法有關員工離職 發布:2025-05-16 11:16:20 瀏覽:253
新刑事訴訟法逮捕變更為取保候審的規定 發布:2025-05-16 11:00:52 瀏覽:83
台灣勞動法資遣費 發布:2025-05-16 11:00:46 瀏覽: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