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
A. 全國法院毒品犯罪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能替代法律嗎
1、不能代替法律抄,因為法律是經過人大或人大常委會經過法定程序制訂的。
2、也不是司法解釋,沒有司法解釋的效力,因為司法解釋有時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
3、座談會紀要不能代替法律,但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對審判工作有指導作用。
B. 販毒案件中毒品的數量如何認定
這個是需要具體毒品案子具體分析的,不能一概而論。
以下法律文件可以供參考:根據2000年《全國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應當進一步明確以下幾點:
1、對於行為人為了掩護走私、運輸毒品而將毒品融於其他物品中的案件,在計算毒品數量時,不應將其他物品計算入毒品的數量;
2、對於查獲的毒品,有證明大量摻假,經鑒定毒品含量極少,確有大量摻假成分的,在量刑時應酌情考慮,尤其是毒品摻假後其數量才可達到判處死刑標準的案件,更應慎重量刑,對被告人可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3、在計算毒品數量時,對於十分明確的同種類毒品一般不以純度折算,但是如果毒品中由於同種的有毒成分因含量不同而可能分屬不同種類的毒品時,則需要對毒品成分的含量高低進行鑒定。
C. 毒品犯罪案件的犯罪地包括
《全國部分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
十一、毒品案件的管轄問題
毒品犯罪的地域管轄,應當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實行以犯罪地管轄為主、被告人居住地管轄為輔的原則。考慮到毒品犯罪的特殊性和毒品犯罪偵查體制,「犯罪地」不僅可以包括犯罪預謀地、毒資籌集地、交易進行地、運輸途經地以及毒品生產地,也包括毒資、毒贓和毒品藏匿地、轉移地、走私或者販運毒品目的地等。「被告人居住地」,不僅包括被告人常住地和戶籍所在地,也包括其臨時居住地。
對於已進入審判程序的案件,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管轄異議,經審查異議成立的,或者受案法院發現沒有管轄權,而案件由本院管轄更適宜的,受案法院應當報請與有管轄權的法院共同的上級法院依法指定本院管轄。
D. 毒品買賣犯罪在控制下交付是既遂嗎
法律分析:不是的。由於控制下交付屬於警察圈套存在犯意引誘的成分在,對於買賣雙方而言毒品交易根本無法完整因此不是既遂。在量刑的時候也會考慮此情節而依法從輕處罰的。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印發〈全國部分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 第六條 運用特情偵破毒品案件,是依法打擊毒品犯罪的有效手段。對特情介入偵破的毒品案件,要區別不同情形予以分別處理。對已持有毒品待售或者有證據證明已准備實施大宗毒品犯罪者,採取特情貼靠、接洽而破獲的案件,不存在犯罪引誘,應當依法處理。行為人本沒有實施毒品犯罪的主觀意圖,而是在特情誘惑和促成下形成犯意,進而實施毒品犯罪的,屬於「犯意引誘」。對因「犯意引誘」實施毒品犯罪的被告人,根據罪刑相適應原則,應當依法從輕處罰,無論涉案毒品數量多大,都不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行為人在特情既為其安排上線,又提供下線的雙重引誘,即「雙套引誘」下實施毒品犯罪的,處刑時可予以更大幅度的從寬處罰或者依法免予刑事處罰。行為人本來只有實施數量較小的毒品犯罪的故意,在特情引誘下實施了數量較大甚至達到實際掌握的死刑數量標準的毒品犯罪的,屬於「數量引誘」。對因「數量引誘」實施毒品犯罪的被告人,應當依法從輕處罰,即使毒品數量超過實際掌握的死刑數量標准,一般也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對不能排除「犯意引誘」和「數量引誘」的案件,在考慮是否對被告人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時,要留有餘地。對被告人受特情間接引誘實施毒品犯罪的,參照上述原則依法處理。
E. 法律規定毒品案子釣魚執法
這是可以輕判甚至無罪的
2000年4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版要》認為對具有特情引權誘情況的被告人,應當從輕處罰,無論毒品犯罪數量多大,都不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可見,最高人民法院對犯意引誘的特殊性進行了充分考慮,提出了慎重量刑的意見,應當說,這是在目前司法現狀下採取的一種折中的方法。從刑事政策的角度考慮,「誘惑偵查」本來是國家為了有效抗制一些具有隱蔽性、嚴密組織性、嚴重社會危害性等犯罪的一種不得已的「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犯意誘發型」誘惑偵查帶來的危害超過了打擊犯罪保衛社會的利益,從程序上看它是非正義的,所以應當從法律評價上對其加以否定和譴責,而對被引誘的行為人從寬處理,特殊情況下可按無罪論處。
F. 2001年1月《全國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
最高人民法院於2000年1月5日至7日在廣西南寧召開了全國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對如何正確適用法律審理毒犯罪案件提出了具體意見:
(一)、關於毒犯罪案件的定罪問題。
對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條規定的選擇性罪名,在新的司法煞出台前,認定以上犯罪,原則上仍應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人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禁毒的決定>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確定罪名。對行為人同一宗毒品實施了兩種以上犯罪行為並有相應確鑿語氣的,應當按照所實施的犯罪行為的性質並列確定罪名。罪名不以行為實施的先後、危害後果的大小排列,一律以刑法條文規定的順序表述,如對同宗毒品,既製造又走私的則以「走私、製造毒品罪」定罪,但不實行並罰。對不同宗毒品分別實施了不同種犯罪行為的,應對不同行為並列確定罪名,累計計算毒品數量,也不實行數罪並罰。非法持有毒品達到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條規定的構成犯罪的數量標准,沒有語氣證明實施了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等犯罪行為的,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定罪。對於吸毒者實施的毒品犯罪,在認定犯罪事實和確定罪名上一定要慎重。吸毒者在購買、運輸、存儲毒品過程中被抓獲的,如沒有證據證明被告人實施了其他毒品犯罪行為的,一般不應定罪處罰,但查獲的毒品數量大的,應當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定罪;毒品數量未超過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條規定數量最低標準的,不定罪處罰。對於以販養吸的被告人,被查獲的毒品數量應認定為其犯罪的數量,但量刑時應考慮被告人吸食毒品的情節。
有證據證明行為人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為他人代買僅用於吸食的毒品,毒品數量超過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條規定數量最低標准,構成犯罪的,托購者、代購者均構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二)、關於毒品案件的共同犯罪問題
毒品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實施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等犯罪行為。共同犯罪不應以案發後其他共同犯罪人是否到案為條件。僅在客觀上相互關聯的毒品犯罪行為,如買賣毒品的雙方,不一定構成共犯,但為了訴訟便利可並案審理。審理毒品共同犯罪案件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要正確區分主犯和從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意販毒、為主出資、毒品所有者以及其他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對於確有證據證明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不能因為其他共同犯罪人未歸案而不評定為從犯,甚至將其認定為主犯或按主犯處罰。只要認定了從犯,無論主犯是否到案,均應依照並援引刑法關於從犯的規定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二是要正確認定共同犯罪案件中主犯和從犯的毒品犯罪數量。對於毒品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應按集團毒品犯罪的總數量處罰;對一般共同犯罪的主犯,應當按其組織、指揮的毒品犯罪數量處罰;對於從犯,應當按其個人直接參與實施的毒品犯罪數量處罰。
三是根據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作用和罪責的大小確定刑罰。不同案件不能簡單地類比,這一案件的從犯參與毒品犯罪的數量可能比另一案件的主犯參與毒品犯罪的數量大,但對這一案件從犯的處罰不是必然重於另一案件的主犯。共同犯罪中能分清主從犯的,不能因為涉案的毒品數量特別巨大,就一律將被告人認定為主犯並判處重刑甚至死刑。受雇於他人實施毒品犯罪的,應根據其在犯罪中的作用具體認定為主犯或從犯。受他人指使實施毒品罪並在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一般應認定為從犯。
(三)、關於毒品案件中特情引誘犯罪問題
運用特情偵破案件是有效打擊毒品犯罪的手段。在審判實踐中應當注意的是,有時存在被使用的特情未嚴格遵守有關規定,在介入偵破案件中有對他人進行實施毒品犯罪的犯意引誘和數量的主觀意圖,而是在特情誘惑和促成下形成犯意,進而實施毒品犯罪。對具有這種情況的被告人,應當從輕處罰,無論毒品犯罪數量多大,都不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數量引誘」是指行為人本來只有實施數量較小的毒品犯罪的故意,在特情引誘下實施了數量較大甚至達到可判處死刑數量的毒品犯罪。對具有此種情況的被告人,應當從輕 處罰,即使超過判處死刑的毒品數量標准,一般也不應判處立即執行。
對於特情在使用中是否嚴格遵守有關規定情況不明的案件,應主動同公安緝毒部門聯系,了解有關情況。對無法查清是否存在犯意引誘和數量引誘的案件,在考慮是否對被告人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時,要留有餘地。
被告人受特情間接引誘而實施毒品犯罪的,參照上述規定處理。
對於特情提供的情況,必須經過查證屬實,符合刑事訴訟法和司法解釋規定的證據條件的,才能作為證據使用。
因特情介入,其犯罪行為一般都在公安機關的控制之下,毒品一般也不易流入社會,其社會危害程序大大減輕,這在量刑時,應當加以考慮。
(四)、關於審查毒品案件與量刑有關的幾個具體問題
關於毒品犯罪的數量。毒品犯罪數量對毒品犯罪的定罪,特別是量刑具有重要作用。但毒品數量只是依法懲處毒品犯罪的一個重要情節而不是全部情節。因此,執行量刑的數量標准不能簡單化。特別是對被告人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確定刑罰必須綜合考慮被告人的犯罪情節、危害後果、主觀惡性等多種因素。對於毒品數量剛剛達到實際掌握判處死刑的標准,但縱觀全案,危害後果不是特別嚴重,或者被告人的主觀惡性不是特別大,或者具有可酌情從輕處罰等情節的,可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對於被告人被公安機關查獲的毒品數量不夠判處死刑的標准,但加上坦白交待的毒品數量,超過了判處死刑的數量標準的,一般應予從輕處罰,可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關於毒品含量。根據刑法的規定,對於毒品的數量不以純度折算。但對於查獲的毒品有證據證明大量摻假,經鑒定查明毒品含量極少,確有大量摻假成分的,在處刑時應酌情考慮。特別是摻假之後毒品的數量才達到判處死刑標準的,對被告人可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為掩護運輸而將毒品融入其它物品中,不應將其它物品計入毒品的數量。
關於國家管制的刑法未明確規定數量標準的精神葯品和麻醉葯品的量刑數量標准,在有關司法解釋出台前,審理這類案件時,應由有關專業部門確定涉案毒品的毒效、有毒成分的大小和多少、吸毒者對該毒品的依賴程度。因條件限制不能確定的,可以參考相關毒品非法交易的價格等因素,決定對被告人適用的刑罰,判處死刑的應當慎重掌握。
關於同時構成再犯和累犯的被告人適用法律和量刑的問題。對依法同時構成再犯和累犯的被告人,今後一律適用刑法第三百六十五條規定的再犯條款從重處罰,不再援引刑法關於累犯的條款。
關於正確適用沒收財產和罰金刑問題。刑法對多數毒品犯罪都規定了財產刑。司法實踐中,應當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注重從經濟上制裁犯罪分子。除對被告人的違法所得應當依法予以追繳外,還要嚴格依法判處被告人罰金刑和沒收財產刑。不能因為被告人沒有財產,或者其財產難以查清、難以分割或難以執行,就不判處財產刑。
關於認定被告人協助公安機關抓獲同案犯構成立功的問題。認定被告人是否構成該項立功,應當根據被告人在公安機關抓獲同案犯是是否確實起到了協助作用。如經被告人當場指認、辨認抓獲了同案犯;帶領公安人員抓獲了同案犯;被告人提供了不為有關機關掌握或者有關機關按照正常工作程序無法掌握的同案犯藏匿的線索,抓獲了同案犯等情況,均屬於協助司法機關抓獲同案犯,應認定為立功。
(五)、關於毒品犯罪案件中有關證據的認定問題
有些毒品犯罪案件,往往由於毒品、毒資等證據已不存在,或者被告人翻供,導致審查證據和認定事實困難。在處理這類案件時,僅憑被告人口供依法不能定案。只有當被告人的口供與同案其他被告人供述吻合,並且完全排除誘供、逼供、串供等情形,被告人的口供與同案被告人的供述才可以作為定案的證據。對僅有口供作為定案件證據的,對其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要特別慎重。
(六)、關於盜竊、搶劫毒品犯罪的定性問題
盜竊、搶劫毒品的,應當分別以盜竊罪或者搶劫罪定罪。認定盜竊犯罪數額,可以參考當地毒品非法交易的價格。認定搶劫罪的數額,即是搶劫毒品的實際數量。盜竊、搶劫毒品後又實施其他毒品犯罪的,則以盜竊罪、搶劫罪與實施的具體毒品犯罪,依法實行數罪並罰。
G. 販毒罪定罪證據如何認定
1、口供之外與毒品有關聯的物證的收集不到位。
被告人作了有罪供述並與吸毒人員的陳述相一致後,不再去補充到有價值的東西。
2、對繳獲的毒品沒有用其他方式加以固定。
對繳獲的毒品,沒有將與被告人核實等情況記錄在案,結果出現了被告人有異議時,現有證據系形不成證據鎖鏈。如筆者審理的一起販賣毒品案件,被告人與吸毒人員交易後逃離現場,偵查人員從吸毒者身上追繳了毒品。在審判階段,被告人當庭提出從吸毒人員身上搜查的毒品不是其販賣的毒品。經查,扣押筆錄中無被告人簽字,對搜繳的毒品無照片加以固定,被告人被抓獲後亦辨認筆錄,毒品來源不清,導致法院落不好認定。
3、鑒定工作缺乏規范性。
對一案查獲的多包可疑物品,只對其中一包抽樣檢驗其成分及重量,定性結論卻囊括全部。我國對毒品犯罪的態度是無論數量的多少,一律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因此,在對販毒罪的證據進行認定的時候,就不存在對毒品數量的認定了。
H. 如何在毒品案件中發揮情報的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全國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規定,特情引誘是指特情在介入偵破案件中有對他人進行實施毒品犯罪的犯意和數量的引誘的情況。「犯意引誘"是指行為人本沒有實施毒品犯罪的主觀意圖,而是在特情誘惑和促成下形成犯意,進而實施毒品犯罪。對具有這種情況的被告人,應當從輕處罰,無論毒品犯罪數量多大,都不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數量引誘"是指行為人本來只有實施數量較小的毒品犯罪的故意,在特情引誘下實施了數量較大甚至達到可判處死刑數量的毒品犯罪。對具有此種情況的被告人,應當從輕處罰,即使超過判處死刑的毒品數量標准,一般也不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I.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毒品司法干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四十七條【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
第三百四十八條【非法持有毒品罪】
第三百四十九條【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
第三百五十條【走私制毒物品罪;非法買賣制毒物品罪】
第三百五十一條【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罪】
第三百五十二條【非法買賣、運輸、攜帶、持有毒品原植物種子、幼苗罪】
第三百五十三條【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毒罪;強迫他人吸毒罪】
第三百五十四條【容留他人吸毒罪】
第三百五十五條【非法提供麻醉葯品、精神葯品罪】
第三百五十六條【毒品犯罪的再犯】
第三百五十七條【毒品的范圍及毒品數量的計算原則】
刑法規定了這么多罪名,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個?有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三)》;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全國部分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法(2008)324號2008年12月1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印發《辦理毒品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公通字[2007]84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標准有關問題的解釋(2000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10次會議通過〔2000〕13號)等
J. 毒品犯罪的相關司法解釋有哪些
關於辦理毒品抄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氯胺酮能否認定為毒品問題的答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標准有關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鹽酸二氫埃托啡是否屬毒品及適用法律問題的批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毒品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幾個問題的答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全國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
全國部分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