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司法官
㈠ 各個朝代的司法機關各是什麼阿求詳細解釋
夏商無司法機關,周設司寇,分為大司寇和小司寇大司寇輔助周王,實施司法權,小司寇掌管具體的司法工作。 秦朝時中央的司法機構由廷尉和御史大夫組成。廷尉一詞的含義,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寫道「聽訟必質諸朝廷,與眾共之,兵獄同制,故稱廷尉。」對「廷」的解釋寫道:「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為號。」對「尉」的解釋有:「自上安下曰尉。」可見廷尉一詞是取其公平處理爭議案件,使國家、百姓平安的意思。廷尉的主要職責是審理皇帝授予的案件,全國的上訴案件,以及疑難案件。
另外一個司法機構「御史」,設有官員御史大夫,為最高的監察官員。其職位僅低於丞相,對於重大案件的審理,必須有御史大夫參與進行,因此御史大夫也為中央司法機構。
地方司法機構,由地方行政機構承擔,秦朝時設立郡、縣地方機構,郡守和縣令擁有行政權和司法權,對管轄區內的一般案件自行處理,對於疑難案件可以奏報給廷尉處理。在郡守下設有辭曹掾史和決曹掾史,在縣令下設有辭曹掾史和獄掾,這些機構都是協助郡守和縣令進行司法工作。
另外,在郡、縣下還有更低一級的行政級別,如鄉、亭和里。鄉設有「秩」掌管處理鄉內輕微的刑事和民事糾紛,亭內設「亭長」,里內設有「里典」,都是基層的行政管理單位,同時也兼顧或協助處理刑民糾紛。
漢朝法制的發展也體現在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司法機構。在中央司法機構中,有尚書、廷尉和御史大夫三個機構組成。
在漢武帝時期為了限制日益膨脹的相權,而設立了「尚書」這一司法機構。使司法審判大權轉由尚書和廷尉共同行使。
廷尉在漢朝得到更加完備的發展,設立了廷尉正(主管疑難案件的審理),廷尉左右監(主管逮捕犯罪人)、廷尉左右平(主管審理一般案件)等等職位,使廷尉的功能更加齊全,分工越來越精細。
御史大夫的職能與秦朝時相同,專門監察文武官吏,如發現有違法違紀的情況,可以上奏彈劾。同時御史大夫也可與廷尉一起處理疑難案件。
尚書、廷尉、御史大夫三大司法機構的出現,為後來的審判、復審、監察的「三權分立」格局打下了雛形。
地方司法機構類同於秦朝時期,設郡、縣兩級,司法與行政不分。郡守和縣令主宰本區域內的司法權。內部的司法機構中又分為許多細小的部門。例如賊曹,主管抓捕盜賊;辭曹,提出訴訟案件;決曹,負責對判決進行執行;人恕掾,審理並作出判決。可見,漢朝時期,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司法機構都比較完備。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政治上比較混亂的時期,但是法律制度卻得到了很好的完善。例如北齊時期的《北齊律》的制定,繼承了秦漢法律的優點,又創立了中「重罪十條」和「五刑」制度,為隋唐的「十惡」和「五刑」奠定了基礎。
在這一時期內,中央司法機構主要有廷尉、尚書和御史大夫,其中廷尉在北周時曾改為「大司寇」,北齊時曾改為「大理寺」,但不管稱謂如何,其最高司法機關的地位不變。但是尚書的機構在這一時期逐漸加強,而相對廷尉的權利有所縮小,部分司法權轉給了尚書。
地方的司法機構同秦漢時相同,實行司法行政合一,由郡守、縣令擔任。
六、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的法律制度,是封建法制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制度。不僅有「十惡」、「五刑」等制度,還設立了「八議」、「官當」等法律制度。同樣在司法機構上也是最完善的,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三權分立式的司法審判制度。
大理寺由原來廷尉轉化而來,在北齊時期曾用過「大理寺」的稱謂,是最高的司法審判機關,掌管審理全國處於流刑以上的案件。
刑部負責復核大理寺所判流刑以上的案件。御史台掌管監察文武百官。但也可參與冤案大案的審理。因此形成了大理寺的主管審判,刑部主管復核,御史台主管監察的司法審判制度。當然在三大司法機構的上面還有皇帝,主宰一切行政、司法、立法的權力。
隋唐時期的地方司法機關仍然是地方的行政機關。例如在州(郡)一級中設立「曹參軍」受理刑事案件,「司戶參軍」受理民事案件。在縣中設有司法佐、史協助縣令處理刑、民案件。在縣以下的鄉、里、訪、村中設立的鄉官、里正、坊正、村正對管轄內的婚姻、土地等民事案件有審判權。
七、宋朝
宋朝的司法制度大多數沿用唐朝時期的制度,但也有一些不同之處。大理寺和刑部還是保持其職責不變,但是宋朝初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立了審刑院,又稱為宮中審刑院,是宋朝初期的審判復核機關,同時也擁有的審判權和復核權。因此削弱了刑部和大理寺的權利。在宋神宗熙寧三年後,審刑院被撤銷,審判和復核的權利又回到了大理寺和刑部。
御史台除了有唐朝時期的權利之外,還可以受理官員受賄的案件以及地方上訴的案件。
另外宋朝還設立了登聞鼓院、登聞檢院、理檢院三個法定機關,專門受理直接向朝廷投訴的案件,以及上訴的冤案。
地方司法機構仍然保持不變。
八、元朝
元朝是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在司法機構的設置上較混亂,沿用了唐宋的制度,但又加以刪減。中央司法機構設立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大宗正府是類似於大理寺的中央審判機關,刑部的復核職能不變,但同時又賦予部分審判職能。宣政院主要管理僧侶的案件。御史台的職能也不變。
地方有省、路、府、州、縣各級衙門,作為地方司法機構。
九、明朝
明朝將元朝廢除的大理寺重新設置起來,但是其職責改為法律復核機關。刑部作為中央審判機關。刑部的所有案件都必須由大理寺復核,可見刑部與大理寺的職能,正好與唐宋時期的相反。御史台改為都察院,其職責不變,仍是監察百官,參與審理大案,平反冤案。
地方司法機構有省、府、縣三級,主管所轄案件。
十、清朝
司法機構維持明朝的三個司法機構的設置,職責也差不多,但是刑部的審判權力更大,在三大司法機關中,以刑部為首,刑部不受大理寺和都察院的制約。清朝時另設專門司法機關理藩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對於皇族內部的案件由宗人府和內務府中的慎刑司處理。
地方司法機構設有省、府、縣三級司法機構。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見在中國古代的司法機構,是中央專設司法機構,地方則是司法與行政合一的體制。因而從總體上可以說是司法與行政不分,即使是在中央專門設立了專職的司法機構,同樣也是從屬於行政,專職的司法機構不可能獨立行使司法權,因為司法官員的任免都由皇上決定,而皇上是一個集立法、司法、行政權為一身的獨特的個體,這就決定了在中國古代的司法機構是不可能獨立的,同樣司法權的行使也是不可能獨立的。
㈡ 漢朝的訴訟與審判制度有哪些
(一)訴訟的限制
根據漢律,有兩種訴訟方式:一是由封建官吏代表國家糾舉犯罪;二是由當事人自己直接向封建官府控告。
漢律一方面強迫人們告奸,另一方面又對訴訟權加以限制。在下列情況下不準告訴:
第一,禁止越訴或直接告訴,必須按司法管轄逐級告訴。
第二,禁止卑告尊、奴告主。根據「親親得相首匿」的原則,除大逆謀反外,一般不準卑幼告尊親長,否則按「干名犯義」論處。
(二)審判制度
根據漢律對被告進行審訊,稱為「鞫獄」。兩漢司法機關審理案件的基本方法,即《周官》所說的「五聽」之法。在審訊過程中,把被告的口供看做是進行判決的根據,因此進一步確立了刑訊逼供的制度。
漢朝還規定了請求復審的制度,漢律稱之為「乞鞫」。官吏判決以後,如果當事人不服,可以請求重新審理。但復審須在一定期限內進行。據史籍記載,漢時乞鞫期限是三個月,如果犯人在三個月內不提出復審的要求,過三個月以後即不得再行提出。
必須指出,在漢代雖有「讀鞫」和「乞鞫」的規定,但官吏並不立即復審,經常無限制地拖延時日,以至「有罪者久而不論,無罪者久系不決。」讀鞫和乞鞫雖為必經的程序,但經常流於形式,封建訴訟制度的本質和封建官僚主觀武斷的審判作風,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實事求是地查明案情,改變錯誤的判決。
漢代地方司法機關享有很大的審判權,對於一般刑事案件都可以自行判決而不必請示上級司法機關。但對於死刑案件和疑難案件,地方司法機關判決後,則必須上報廷尉轉呈皇帝批准後才能執行。
(三)錄囚與行刑制度
1.錄囚
錄囚,是封建時代上級司法機關通過對囚犯的審理,檢查下級司法機關審判的案件是否合法,以及有無差錯,以便發現冤獄隨時平反的一種制度。這是封建統治者恤刑省刑、寬待囚犯的一種表示。自漢代開始,錄囚即成為常制,作為封建國家「恤刑」的重要措施而代代相傳。
2.行刑
漢代除錄囚制度以外,還對斷獄和行刑的時間作出限制。即凡被判處死刑的,立春不能執行,須等到秋後處決。
封建統治者制定這樣的法律規定,主要有兩點理由:第一,春天萬物生長,秋季草木凋零,所以秋季執行死刑,是順應時節,「敬順天時」,表現出宗教上的迷信色彩:第二,秋季判案行刑,不耽誤農時,有利於農業生產。
漢代統治者關於立秋斷獄與行刑的立法,雖然夾雜有許多迷信的成分,但基本上還是有關司法審判與農業生產關系的正確總結,因而一直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承用。
(四)司法官吏的法律責任
兩漢王朝的統治者為了保證法律的正確執行,防止治獄官吏貪贓枉法,對官吏在審判方面的法律責任也有明確的規定。漢律「出罪為故縱,人罪為故不直」。出罪與人罪都分為全部或一部分,並且根據罪行的性質,規定了不同的刑罰。
西漢初年,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實行輕罰省刑的政策。及至漢武帝以後,由於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加強了司法鎮壓,於是「緩深故之罪,急縱出之誅」。凡被認定為故縱人罪的,尤其是故縱謀反罪的,必定要加重處理。縱放死罪的,均要以死罪相抵。
漢律雖然對故縱的處罰很重,但對故不直的處理則不同。西漢時期,對於故意人人死罪的,也不一定都處以死刑。例如漢宣帝時郡太守故人罪達十人,錯判他人以死刑,僅給以免官的處分,這不就是以事實告訴治獄的官吏:寧肯錯殺,也不能錯放嗎?
東漢接受了西漢時期「緩深故之罪,急縱出之誅」而造成大量冤獄的教訓,對故人人罪殺無辜者,也予以嚴厲處理。但是由於漢後期政治腐敗,其司法冤獄比西漢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封建專制時代,若想達到治獄的公平,即使是在法律限度的公平,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㈢ 簡述漢朝的司法機關
廷尉管中央,郡守管地方,縣令管本縣。漢代時期御史大夫(西漢)御史中丞(東漢),負責法律監督。漢武帝以後設立司隸校尉,監督中央百官與京師地方司法官吏;刺史,專司各地行政與法律監督之職。
㈣ 漢朝中央最高的審判機關
漢承秦制,中央最高司法審判機關稱作廷尉.
㈤ 漢朝的司法機關包括哪些
(一)中央司法機關
兩漢時期的皇帝總攬最高司法權。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總理司法。地方上,州、郡、縣行政長官兼理司法。
1.丞相
丞相是最高行政官吏,同時也參與司法審判。漢宣帝曾對丞相黃霸說:「夫宣明教化,通達幽隱,使獄無冤刑,邑無盜賊,君之職也」。但至東漢時,罷丞相。設三公,原來的丞相改為三公之一的司徒,丞相所享有司法審判權也歸屬於尚書台。
2.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是協助丞相,監察百官。其主要職務是執法,並享有廣泛的審判大權。尤其是對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吏的犯法案件,全部都由御史大夫審理。但至東漢以後,御史大夫改為司空,主管土木營建,而由御史中丞負責糾察百官,審理疑獄。
3.廷尉
廷尉是漢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司法官,負責審理皇帝下令審理的所謂「詔獄」,以及地方審理不當或有疑點的「疑獄」。廷尉有左右正、左右監、左右平等屬官,負責具體的司法工作。由於延尉專門主管司法審判,所以對一代刑政執行的好壞,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地方司法機關
漢朝的地方行政機構設置為州、郡、縣。地方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在組織上是統一的,因此司法審級也同政權的組織系統一致,由郡縣長官兼理司法。
郡設「決曹椽」為專職司法官。漢時地方司法機關權力很大,一般案件可以自行處理,並握有死刑案件的處決權。據史籍記載:「漢郡縣守令皆有專殺權」,「刺史縣令殺人不待奏」,只有遇到重大疑案時才轉呈廷尉,或者丞相及其他行政官吏共同審理,最後由皇帝裁決。
漢初,封國也享有相對獨立的審判權,由封國內史執掌。景帝以後,封國與郡縣相似,封國丞相相當於郡縣守令執掌司法。東漢靈帝時,州演變成地方最高行政機關,州牧握有司法大權,成為郡縣的上訴市級。
㈥ 漢朝的官員等級,文官和武將
武將:
一品
大將軍
(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二品
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國大將軍、
南中大將軍(以上為二品大將軍)
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四征資深者皆為大將軍,以上為四征將軍)
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以上為四鎮將軍)
三品
中領軍(資深者為領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以上為四安將軍)
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以上為四平將軍)
征蜀將軍、征虜將軍、鎮軍將軍、鎮護將軍、安眾將軍、安夷將軍、安遠將軍、平寇將軍、平虜將軍、平狄將軍、平難將軍、輔國將軍、虎牙將軍、輕車將軍、冠軍將軍、度遼將軍、橫海將軍(以上為三品雜號將軍)
四品
中護軍、武衛將軍(中護軍資深者為護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以上野戰軍五校尉)
中堅將軍、驍騎游擊將軍、左軍將軍(以上為四品常設將軍)
建威將軍、建武將軍、振威將軍、振武將軍、奮威將軍、奮武將軍、揚威將軍、揚武將軍、廣威將軍、廣武將軍、寧朔將軍、左積射將軍、右積射將軍、強弩將軍(以上為四品雜號將軍)
東中郎將、南中郎將、西中郎將、北中郎將(以上為四中郎將)
振威中郎將、建義中郎將、奉義中郎將、平虜中郎將、典軍中郎將、撫軍中郎將、武衛中郎將、司金中郎將、司律中郎將、護匈奴中郎將、率善中郎將(以上為四品雜號中郎將)
戊己校尉、平虜校尉、討寇校尉、建忠校尉、護羌校尉、護東羌校尉、護烏丸校尉、護鮮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東夷校尉(以上為派遣軍)、監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五品
偏將軍、裨將軍(以上為五品常設將軍)
鷹揚將軍、折沖將軍、虎烈將軍、宣威將軍、威遠將軍、寧遠將軍、伏波將軍、虎威將軍、凌江將軍、盪寇將軍、昭武將軍、昭烈將軍、昭德將軍、討逆將軍、破虜將軍、討寇將軍、宣德將軍、威虜將軍、捕虜將軍、殄吳將軍、殄夷將軍、揚烈將軍、建忠將軍、立義將軍、懷集將軍、橫野將軍、樓船將軍、復土將軍、忠義將軍、建節將軍、翼衛將軍、討夷將軍、懷遠將軍、綏邊將軍(以上為五品雜號將軍)
、安夷護軍、撫夷護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六品
和戎護軍、殄虜護軍(以上為雜號護軍)
㈦ 漢朝官職
http://post..com/f?kz=203577780
自己去看
㈧ 漢朝官職有哪些
一、三公:
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長官,有一個秘書處十三曹,下轄九卿。
2、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裡。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駐在皇宮;侍御史,彈劾中央和皇宮一切事;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二、九卿
九卿是指古時中央政府的多個高級官員,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漢時期的卿,不一定是九個人,九卿言其官職完備。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3、衛尉,總掌皇城、皇室及所有京師官署之護衛,接受皇帝直轄;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9、少府,總掌國家工程,以原司空府為基礎擴大設置。
(8)漢朝司法官擴展閱讀:
三公九卿的發展: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後,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級制度才算壽終正寢。
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並左右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㈨ 漢朝有什麼官
宰相
宰相是國君之下最高的行政長官,歷代叫法不一,只是一個通稱。
中央各部門長官
從西周開始,政府部門開始分化。西周分為六個部門,各設長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到了秦朝統一後,進行了重大調整,形成了所謂的「九卿」。
九卿包括: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和歷法、醫療)
郎中令(宮廷守衛、議論)
衛尉(掌管宮門警衛、朝貢)
太僕(掌管皇帝的車馬和全國的馬政)
廷尉(掌管司法)
典客(管理少數民族)
宗正(管理皇族事務)
治粟內史(管理國家財政)
少府(管理皇帝的財政,以及國家政務)
另外執金吾掌管京城治安,將作大匠掌管土木營建,大長秋管皇後旨意的傳達和後宮事務管理。他們與九卿合稱「十二卿」。
魏晉以後,中央機構又進行了一次大的調整,尚書機構迅速發展。秦朝時的尚書台只是屬於少府下面的一個機構。魏晉以後尚書台從少府中獨立出來,改名為尚書省,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構。尚書省下分為各曹。到了隋唐時期,漸漸演化為六部,一直沿用到清朝。即:
吏部掌管官員的任免考核
戶部掌管全國的土地、財政
禮部掌管祭祀、教育和考試
兵部掌管軍事
刑部掌管司法
工部掌管土木建築和交通
六部形成後,九卿職權大大縮小了。
武官
西周時不設武官,官員文武兼管。到了春秋時期晉國設置中、上、下三軍,國君任命軍隊統帥,才開始有了武官的設置,但是三軍將領仍然兼管政事。秦漢以後,武官的設置大致可以分為:
警衛皇宮和京師的軍隊將領
掌管軍事行政的武職
領兵作戰的將帥
西漢時,太尉(後改稱大司馬,東漢時又改了回來)掌管全國的軍事行政,統兵作戰的武官有大將軍、車騎將軍等,還有名目繁多的雜號將軍。魏晉以後,大司馬、太尉、大將軍等成為了虛銜,沒有實權。都督中外諸軍事或大都督是全國最高統帥。
西魏、北周實行府兵制。全國分為100個府,每府以郎將統領。隋朝和唐朝繼續實行府兵制。中央禁軍設十六衛。都督管數州的軍事。唐高宗以後,都督帶使持節的,稱為節度使。中唐以後,府兵制破壞,從募兵中組成中央禁軍,共十個軍。其中神策軍實力最強,設護軍中尉和中護軍,為禁軍統帥。唐代戰時有元帥、副元帥為最高統帥。元帥一般以皇太子、親王擔任,實際並不出征,遣大臣擔任副元帥,負實際責任。中唐以後又以宦官監軍,稱都監。唐代還有經略使、招討使、制置使、團練使等職,為臨時指揮一方戰事的統帥,多為節度使、觀察使、刺史等擔任。
五代後周設殿前司,以都點檢為禁軍統帥。宋朝時,正規軍稱為禁兵。由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分別統領。教練武藝的軍官稱為都教頭,教頭。禁軍調度權歸樞密院,由皇帝親自指揮。南宋時,禁軍已經不存在,收編了諸將所轄部隊,稱為御前軍。出兵時其統兵將領稱為「某州駐扎御前諸軍都統制」。
遼朝守衛京師的部隊稱為「御帳親軍」,設侍衛司統領。警衛皇帝的部隊稱為「宮衛騎軍」,設宿衛司統領。北樞密院掌契丹兵馬,南樞密院掌漢人兵馬。作戰時設天下兵馬大元帥。金朝的皇帝親軍由殿前都點檢司統領。戰時設元帥府,由都元帥指揮。元朝成吉思汗的衛隊稱為「怯薜」。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
明朝軍隊實行衛所制。皇帝親軍初為十二衛,後來增至二十六衛,錦衣衛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軍隊分為八旗和綠營兩大系統。臨時徵召的部隊稱為勇軍,例如曾國藩的湘軍就是這種。
監官與諫官
中國古代職官的一個特點就是監官的發達。監官是監察各級官吏的。諫官則是規勸君主的過失,使其改正。隨著專制體制的加強,到了清朝時,監官與諫官已經合並,統稱為言官。
監官的設置始於戰國,最初由御史兼任。直到西漢末年,御史才成為監察官的專稱。並一直沿用到清朝。
諫官在西周時雖然沒有專職,但是公卿大夫都有進諫的職責。春秋初年齊桓公設大諫,為諫官設置的開始。秦漢時有諫官之職但是沒有專門機構。隋唐時,門下省逐漸成為諫官的主要機構。遼以後,諫官名存實亡,甚至不復存在。明清時,諫官的性質與監官相近。
君主的秘書與文學侍從
君主的秘書是從史官中分化出來的。主要負責君主詔令的起草、君主言行的記載、官書的編撰等。在商朝時就已經有太史、內史等富於秘書性質的官職。
秦漢時期,御史大夫為秘書之長。魏晉以後,中書省掌管秘書的工作。唐代時,又設翰林院,負責起草詔書和作為文學侍從。又有學士院,最為君主對文人的禮遇,學士的地位往往高於宰相。
學官
學官又叫教官,指主管教育的官員和政府任命的老師。西周時學校有師氏教武藝,樂正教詩書禮樂。秦朝和漢朝有博士官,教授經學。隋唐以後有國子監作為政府的學校,設有祭酒等職。
宮廷事務官
宮廷事務官是指為君主及其家屬服務的職官。它起源於君主的家臣。戰國時期設有少府,到秦漢時成為了九卿之一,其中設有很多官職,都是為君主服務的。魏晉以後,宮廷事務改由門下省負責。隋朝時改稱殿內省,唐朝改為殿中省。到了明朝,不設總管宮廷事務的機構,其職責由宦官和女官分掌。清朝則以內務府總管宮廷事務。
地方長官
另請參看中國行政區劃
西周實行分封制,地方長官分為諸侯和大夫兩級。秦朝統一後,萬戶以上的縣稱為令,萬戶以下的縣稱長。漢代時,京師所在的郡分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相當於郡太守。另外,漢武帝時設13州,長官為刺史。京師所在州的長官稱為司隸校尉。
唐朝時每道設觀察使,又有節度使為地方的軍政長官。到了宋代,縣一級的長官稱為知縣,府一級的長官稱為知府。
明朝省級官員稱為承宣布政使司負責行政,都指揮使司管軍事,提刑按察使司管監察。中期以後,有總督,巡撫總管數省或一省軍政。清朝與明朝大體相同。
秦漢
秦始皇懲封建割據之禍,廢置諸侯。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後增、拆為四十餘郡)。郡轄縣,施行郡縣二級制。郡設郡守、郡尉、監御史,分掌政、軍、監察,郡守為長官,但監御史不隸屬郡守,自成體系。萬人以上的大縣置令,不足萬人的縣置長。另設縣尉,掌刑獄;設縣丞,為次官。
漢沿秦制,唯改郡守為太守,郡尉為都尉而已。漢武帝時,置十三州(部)刺史各一人,以六條詔書分察諸郡,屬於監察官性質。東漢末,改刺史為州牧,統轄諸郡軍政,形成州、郡、縣三級制。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施行州、郡、縣三級制,但刺史不統軍。用兵之州的刺史帶「使持節、都督諸軍事」、「持節、都督諸軍事」、「假節、都督諸軍事」銜,得以節制兵馬。
南北朝時期,戰事分起,各國疆界無過於魏晉者,而好增置州、郡,使州、郡的數目不斷增長。尤其是南朝置僑郡、雙頭郡,所謂「十室之邑,亦立州名;三家之村,虛張郡號」。
隋唐五代
隋文帝廢郡,復二級制。隋煬帝末年改州為郡。唐朝復改郡為州。唐朝仿漢刺史原意,分置十「道」,為監察區,每道分遣四品以上朝臣一人,稱黜陟使、按察使、采訪處置使等,四時巡察本道,對本道州、縣官員有罷免和建議提升的權力。軍事方面,唐初在戰區和邊要之地置總管(後改都督),掌數州軍事。唐玄宗時起,因府兵制敗壞,實行募兵制,遂於邊境地區設節度使,專管邊境軍務。為戰時後勤保障需要,節度使多兼京官、御史大夫、營田使等高級頭銜,兼領所轄各州的民政、軍政、監察、財賦,位高權重。安史之亂後,節度使往往割據一方,不奉中央政令,節度使的任免或世襲、或軍中自推,史稱「藩鎮」。五代戰事紛仍,地方凋敝,藩鎮成為事實上的一級政權。
宋、元
宋太祖懲唐五代藩鎮之禍,逐步消除了節度使的權力,節度使一職遂為虛銜。於形勝之地改州為府、要地設軍、監,與州同級。遣京官原銜出知州、縣事,稱「知某州軍州事」(「州」指民政,「軍」指地方軍隊),「知某縣事」,簡稱「知州」、「知縣」。宋朝又有路的行政設置。路設都轉運使、提點刑獄、提舉某路常平公事等官,本來為監察、催征財賦的專門官員,後漸漸成為州之上的一級地方。用兵地區臨時設經略使、經略安撫使等官,事平則停。軍事方面,設都監、總管、防禦使、都防禦使、團練使、都團練使等官,其中團練為文官、都監、防禦為武官。
元朝的地方政府級次與設置較為混亂,有行省、路、府、州、縣五級制,同時也有行省、府、州、縣四級制。另東北設都司兼管軍民,如奴兒干都司。邊地也有以行樞密院領民政者,另在少數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西藏地區為宣政院直轄,漠北為諸王分地,內地亦有諸王、皇後、太後、公主分地者,領於諸王皇後、太後、公主府,不隸地方。
明、清
明朝改元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仍稱省,分設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財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獄、都指揮使司掌軍事,合稱三司。省轄府,州有隸於府的散州與隸於省的直隸州之別。直隸州得轄縣,散州與縣無別、唯散州知州品級較縣為高。實行省、府(直隸州)、縣(散州)三級制。提刑按察使司下設道,有分巡道、分守道之別,道設按察分司。
明朝中央監察機構都察院分遣監察御史巡察各地,稱「巡按」,巡按品秩不高但權力極重,得斥罷府縣官,對於三司也有實際上的罷免權,唯不常駐。如臨事遣京官出巡,則稱巡撫,事畢即還。明宣宗時,在關中、江南等處設巡撫,常駐,節制三司,有領兵的權力。因用兵,遣大臣充總督常駐地方,帶兵部尚書或兵部侍郎、都御史銜。督撫同在一區的,則總督為巡撫上官。自督撫設,三司地位大降,形同屬吏。
清沿明制,仍設府、州、縣。又有廳的設置,與州平級,也有直隸廳與散廳之分,長官稱同知。分巡道、分守道只保留名義上的區別,道的長官改稱道員,不再隸屬於按察使,成為府之上的一級地方,形成省、道、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的四級地方體制。後期也有專門辦理某項事務的道員,如海關道、巡警道等,與作為一級地方的道不同。巡撫成為一省的主官,唯直隸不設巡撫(雍正時河南一度專設總督,不設巡撫)。總督有兼轄二、三省者(如兩江總督、轄江蘇、江西、安徽),也有轄一省者。總督轄一省者,該省則無巡撫。也有個別省份只有巡撫而不隸於總督者。總督、巡撫軍民兼治,但總督偏重於軍事,帶兵部尚書銜,巡撫偏重於民政,帶兵部侍郎銜,不受總督管轄的巡撫帶節制兵馬銜。各省仍設布政使、按察使,分管民政、財賦、司法。布政使又稱藩台、方伯,按察使又稱臬台。東北為盛京將軍轄地,外蒙古統於駐烏里雅蘇台辦事大臣,內蒙分設各盟,新疆分統於伊犁將軍、駐烏魯木齊辦事大臣,青海設西寧辦事大臣,西藏設駐藏大臣。清末光緒年,新疆、東北陸續建省,而青海、西藏、內外蒙古依舊。
佐官、屬官與胥吏
在長官之下,有數量非常龐大的佐官、屬官與胥吏,他們有些類似於現代的公務員。其設置也非常復雜,各個朝代的叫法也不相同。比如清朝的師爺就是這種性質的。
榮譽性質的官職
在中國古代的職官制度中,還有非常復雜的加官、試官、贈官、加職、加銜、兼官等情況。
官員的級別
中國古代的官職有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表示等級的有:
爵位:多根據親緣關系和功勞大小而定,並且長期不變,可以世襲。
勛官:主要用於獎賞有功人員所定的稱號。
品:是區分官員等級的標志。
㈩ 漢朝司法機關是怎樣的
漢朝司法機關基本沿襲秦制,仍為中央與地方兩套系統?中央設立廷尉,系最高常設司法機關?最高長官廷尉之下,設正?左右監等官?漢宣帝時,增置左右平?東漢省右監?右平,只設左監?左平,但廷尉府吏員增置140人,其組織機構有所擴大?
在沿襲並完善皇帝制度與三公九卿制的基礎上,漢朝又建立起一套由「中朝」發展而成的尚書台閣制度?這標志著以丞相為首的號稱三公的政府首腦已成為名義上的虛設職位,其權力基本轉移到皇帝控制的尚書台?三公要想參與決策,反而需要由皇帝任命一個錄尚書事之類的名號?
在地方政權機構方面,漢朝實行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的體制?並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執法的措施?漢朝的訴訟與審判制度也比較完備?訴訟審判程序包括起訴?審判與復核?上訴與上報?錄囚等?
《春秋》決獄法律化與秋冬行刑制度化,是漢朝司法制度開始儒家化的重要表現和標志?
《春秋》決獄是漢朝判案斷獄的一種原則?方法和制度?它是直接引用《春秋》為代表的儒家經典的經義內容,作為審判案件的法律依據?
漢朝重大案件的審理判決與刑罰執行,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凡死刑一般在立秋至冬至這段時間內執行,故稱秋冬行刑?
這一制度的理論依據,是董仲舒所主張的陰陽五行學說和天人感應理論?他認為,春夏是萬物生長復甦季節,應養生養德,不宜違背天時而殺生;秋冬系萬物凋零季節,決死行刑符合天道?
這種帶有濃厚宗教迷信色彩的行刑制度,合乎《春秋》經義的基本精神,是儒學思想宗教神學化的產物,因而是漢朝司法制度開始儒家化的又一典型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