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院陳松林
㈠ 雷姓的來源,姓雷的名人
雷(Léi)姓源出有三:
1、出自方雷氏,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方雷之後,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相傳方雷氏是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因戰功被黃帝封於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帶),建立諸侯國。其子孫以國名為氏,為復姓方雷氏,後又分為兩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2、出自黃帝有臣子名雷公,其後以祖名為氏。據《姓苑》所載,雷姓是個古老的姓氏。相傳黃帝有大臣雷公,是個名醫,精通醫術,曾與黃帝討論醫學理論。據《素問·著至教書論》說:「黃帝坐明堂,召雷公問之。」殷紂王有寵臣雷開。其後子孫以雷為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中有雷姓:
① 據《姓氏考略》所載(下同),東漢末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潳山蠻」和「南安羌」改姓為雷。他們逐漸全盤漢化,再經過這么長久的時間,現在根本已經與漢族成為一體,再也分不出彼此了。
② 金時女真人阿典氏,漢姓為雷。
③ 滿洲阿克占氏,改漢姓雷。
④ 景頗族春雷氏,漢姓為雷。
⑤ 基諾族布柯氏,漢姓為雷。
⑥ 今壯、苗、彝、瑤、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得姓始祖:方雷。炎帝神農氏的第九代孫名雷,黃帝伐蚩尤時,雙方激戰於涿鹿,雷奮勇殺敵,將生死置之度外,佐黃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戰爭勝利後,黃帝論功行賞,雷被封於方山(大致為今河南省葉縣南、方城縣東北一帶),其族稱方雷氏,為古諸侯國之一,方雷氏的後代有以國為氏者,稱雷姓。他們尊方雷為雷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雷姓最初是以中原為其繁衍地,從周朝至秦朝的八百餘年內,雷姓不顯於史,這大約是由於此期缺乏名人的緣故。上述的幾支雷姓,在早期的發展中各自獨立,界限分明,其中出自方雷氏部落的一支,在後漢、三國時相繼出了雷義、雷同等著名人物。此期有資料表明,已有雷姓遷居於古時的楚漢之地,即今天的江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此後經過不斷地繁衍播遷,雷義、雷同的後代在晉朝時形成了今江西省境的一大望族,史稱「雷姓豫章望」。後不斷向南北方擴散,其中,豫章人雷煥後裔有一支遷往馮翊(今陝西省大荔),後來發展成為當地一大名門望族,於是雷姓又有以「馮翊」為其郡望、堂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雷姓在南北方都有新的發展,但均以馮翊、豫章為其主源,而且這兩支雷姓均各自獨立發展,直到隋唐以後,才因一些特殊的原因,逐漸遷徙、發展、合流在一起。唐宋以後,雷姓分布更加廣泛,如內蒙、廣東、陝西、四川、江西、湖南、廣西、山西均有雷姓人的身影。其中,遷徙至江南、嶺南的雷姓,有一部分融入苗、瑤、彝、侗、畲、壯、黎、布依等族中,在瑤族、畲族中,雷姓都是大姓,他們有自己的族譜,還涌現出一些有作為的人物。瑤族雷姓在廣西、湖南、廣東一帶分布相當廣泛,如廣西臨桂、靈川、湖南城步等縣皆有,他們大多尊雷元祥為開基祖。當然,這是因為北方歷代兵連禍接,雷姓士族只好更多地繁衍於相對穩定的南方。明初洪武年間,雷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湖南、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明中期以後,至清代中葉,雷姓分布更為廣泛,而且有部分人移居海外。如今,雷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四川、湖北、陝西等省多此姓,三省雷姓約佔全國漢族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二。
三、歷史名人
雷 義:鄱陽(今江西省波陽)人,東漢時名臣,官至侍御史。與同郡人陳重情篤,被譽為交友的典範,人稱「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
雷 敩:南朝·宋時著名葯物學家,以著《雷公炮炙論》三卷著稱。其中有的制葯法,至今仍被沿用。著有《論合葯分劑料理法則》等。
雷 煥:晉代天文學家。武帝時,鬥牛(星名)間常有紫氣。雷煥觀氣知豐城有寶劍。司空張華任其為豐城令,果於牢獄地基下掘得龍泉、太阿二劍。
雷 震:(1897-1979)浙江省和興人,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京就帝國大學。回國後投身政治,歷任國民參政會副秘書長、「政治協商會議」秘書長、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兼副秘書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要職,與胡適等人創辦並主持《自由中國》半月刊,因其政治理念與國民黨威權體制南轅北轍、迥不相侔,成為統治當局的政治上最大的敵手,而遭致政治構陷,成為蔣介石的「階下囚」。雷震一生懷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寫下戰後台灣民主憲政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本書作者以第一手資料,透過雷震的風雨一生,敘述一代知識分子與民主政治的互動關系,並以其個人政治生命的沉浮及歷史背景為考量,著力表述這位骨鯁之士從堅守理念到付諸實踐的精神風貌,從而顯現出那個時代的變局及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真實的艱難處境……
雷 淵:山西省渾源人,金代翰林院編修、監察御史。彈劾不避權貴,曾在蔡州杖殺貪官污吏五百人,時號「雷半千」。
雷 鋒:湖南省長沙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在遼寧撫順服役時,榮立過二、三等功各一次,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向雷鋒同志學習」。
雷萬春:唐張巡偏將,安祿山部將圍攻雍丘,與張巡並力死守睢陽,他站在城上督戰,雷萬春面部中六箭,仍屹立城頭巍然不動,面不改色,使敵軍懷疑他是一個木刻的人,後來探知原來是一個真的人,令孤潮禁不住贊美張巡說:「向見雷將軍已知足下軍令矣!」最後,這位連敵人都贊美的勇將,終於與張巡同時死難,英名傳流千古,備受後人的尊敬。
雷海青:唐代明皇時著名宮廷樂師,善彈琵琶,常入宮隨侍於唐明皇和江梅妃之側。安祿山攻入長安(今洛陽),數百名梨園弟子皆為俘虜,雷海青擲樂器於池,以示抗拒,被殺。
雷萬興:潮州(今廣東省潮安)人,唐代山越首領,與同族藍奉高等先後領導閩南、粵東山越人民反抗唐朝的殘暴統治,持續了四十餘年。
雷德驤:北宋同州郃陽(今陝西省合陽)人,歷任屯田員外郎、判大理寺,曾被趙普罷職,後趙普出鎮河陽,驤復戶部侍郎,旋趙普又入相,驤復遭降黜。
雷三益:清流(今屬福建省)人,南宋勇士。與三子雷丙、雷戊、雷庚一同入文天祥部,父子四人英勇剛烈,全部戰死沙場。
雷潤德:建安(今福建省建甌)人,元代學者,與其子雷機、雷洪、雷杭俱精於易理,有《周易》註解,世人稱為「雷門易」
雷發達:字明所(1619-1693),江西省建昌(今永修)人,明末清初建築工匠。曾參與過北京故宮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代也繼承其業,在工部樣房主持宮廷的營造工作達二百餘年,圓明園和頤和園中大部分建築均為雷氏設計,有「樣式雷」之稱。
雷以針:湖北省咸寧人,清道光進士,太平軍起,奉辦江北大營軍務,在揚州創辦厘金,以後各省效尤,致使政府財政收入大增。如不是他推行錢江創設的「厘金制」,清廷糧餉無著,恐早被太平天國傾覆了。雷以針因而聲名大噪,後又授陝西省按察使等職,顯達一時。著有《大學解讀》、《經傳雜記》等。
雷學淇:順天通州(今北京市通縣)人,清代學者。曾整理《竹書經年》,著有《夏小正經傳考》、《夏小正本義》、《校輯世本》、《古今天象考》等。
雷補同:江蘇省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清代大臣,1907年擢升右丞,旋任出使奧地利國大臣。與奧地利外交部蹉商,同意中國選派通曉德法文的學生前往學習。
雷鐵崖:四川省自貢人,著名的革命鼓動家和南社詩人。原名昭性(1873-1920),字澤皆,後改詟皆,入同盟會後署名鐵崖,曾介紹王雲五、楊杏佛、胡適之入同盟會,並任孫中山臨時大總統秘書。另還創辦《鵑聲》、《四川》等革命刊物,在海外主持《光華日報》宣傳革命。
雷經天:廣西省南寧市人,著名中共黨員,參加過南昌、廣州起義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後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建國後,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長等職。
雷潔瓊:廣東省台山人,1945年參與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成為該黨派的第一位女發起人,後曾任民進副主席,為當代著名婦女活動家。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馮翊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設置「左馮翊」的行政區,與「右扶風」、「京兆尹」合稱「就畿三輔」。三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北魏移治高陸(今陝西省高陵)。此支雷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晉雷煥之族的後裔。
豫章郡:漢置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省的省會),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世所轄漸縮為南昌附近一帶。又隋改南昌縣為豫章縣。唐後期改鍾陵縣,又改為南昌。
2、堂號
謙讓堂:東漢雷義和同郡陳重是好友。太守舉陳重孝廉,陳重要讓給雷義,太守不允。刺史舉雷義茂才,雷義又要讓給陳重,刺史不聽,雷義遂裝瘋披發而去。
此外,雷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馮翊堂」、「豫章堂」、「精易堂」等。
五、宗族特徵
1、歷史上,雷姓濟濟多才,近現代,更是如此,雷姓既有科學家、學者,又有軍政界的高級官員和英模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
2、雷姓源於北,而盛於南,是典型的南方姓氏。
3、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據清光緒二十八年雷崇民纂《雷氏族譜》,河北永清雷姓一支字行為:「安靖敬謹�,翊運能來有,淵源永振強。」
六、雷氏族譜
鼻祖 雷公 黃帝娶方雷氏生以醫佐黃帝炮製中草葯普救萬民
二世 異
三世 暢
四世 堙 公生六月能言,十六繼重為南正
五世 渠援
六世 熏
七世 頡
八世 鹿(鹿下有四點)
九世 鳧
十世 禹(王旁禹字)
十一世 公弁 為車正 沒於王事
十二世 孟華
十三世 祿夫
十四世 夢珍
十五世 台光
十六世 太得
十七世 瀧駿
十八世 長庚 官太守
十九世 蓓
二十世 翠
二十一世 昂
二十二世 門(門中一合字)
二十三世 倡
二十四世 元奇
二十五世 騶
二十六世 建可
二十七世 鎧定
二十八世 君求
二十九世 仲紇
三十世 休
三十一世 申豪
三十二世 昌
三十三世 振
三十四世 諒 仕周
三十五世 瑕
三十六世 偃
三十七世 纘 仕周
三十八世 貺
三十九世 谷
四十世 麾
四十一世 奄(上面加台字上部)
四十二世 瓿
四十三世 禹(右加佳字) 仕魏
四十四世 俠
四十五世 (走字加瞿)
四十六世 嗥
四十七世 俏
四十八世 軌
四十九世 (大字下焉右耳)
五十世 鋸 字於樂始居鄱邑雷崗
五十一世 元嘉 字國瑞
五十二世 泄 字遠文
五十三世 通
五十四世 博文 字潛天 仕漢
五十五世 捷 字一舉
五十六世 安民 字子澤
五十七世 遇 字兆巷官江陵令
五十八世 中德 繼伯嗣徙越
五十九世 義 仕東漢官御史 與陳仲交如膝膠世稱雷陳之誼
六十世 乾陽 字七德弟倉州太守
六十一世 景民
六十二世 甄
六十三世 傑文 字入瑞
六十四世 煥 豐城令 通緯象得龍 泉太阿二劍
以下為南方江西、湖南、四川一帶雷姓世系,皆以雷煥為始祖
始祖 諱煥 字孔章 鄱陽小雷崗人也 晉平吳亂武帝時 半牛二星間常有紫氣 時張華與公同登樓望 密問公曰 此何氣也 公曰寶劍之精 上徹於天 當在豫章豐城 華即舉公為豐城令 公至掘獄果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 以一送張華 以一自佩曰靈物終當化去華得劍曰乃干將也莫即可復至乎然神物終當合耳後果驗公由鄱陽合豐城因仕遂家焉後名其鄉曰劍池邑曰劍邑江曰劍江蓋物以人顯故民懷其德劍池立廟名宦有祠享祀悠久 鐔舍孫禮曰作譜必歸其宗崇本也而詳其所可徵不強述其所難考重祖也吾雷氏譜斷自煥者蓋鐔肇居會昌之原而煥則其所自出之祖溯流窮源義宜尊之也以上不詳者不敢附也此斷為始祖雲
妣陶氏,生子二:長華、次葉(字文燦開派別處)
第二世 諱華 字文英,有逸才郡舉為建州從事晉平吳後朝政多失郡以國命使華適閩過延平津劍忽腰間躍出隋水使人入水取之但見兩面三刀龍蟠瀠波沸浪騰漢曰先先君化去之言張公終合之論此其驗歟公以建州從事陛南昌太守而卒
妣王氏,生子二:長繼元、次繼新(諱鼎開派別處,生子二長象功字錦行次象初無嗣,後裔多從陝西)
第三世 諱承 (295年——366年) 字繼元。復任豐城令有政聲生於西晉惠帝元康五年乙卯歿於東晉興寧四年乙丑享七十一歲。
妣萬氏,生子二:長紉卒、次鐔
第四世 諱鐔 鐔乃劍之鼻名公名鐔者應劍瑞也官上舍齡東晉建元間卜居邑南會昌鄉之原山水清秀後人名其里日鐔舍故有鐔蔓所詠鐔陽家山圖古詩一首最著也卒葬上山屋傍丁山癸向
妣余氏 生歿失考葬與夫同山 生子三 長升 次昱 三杲
第五世 諱升 (342年——395年)字東明生於東晉咸康八年壬寅時堂五湖擾亂中原不寧退遁隱居東晉太元二十年乙未亨壽五十四歲葬本都地名松原坑山丙壬
妣黃氏 生歿失考與夫同葬 生子二 長祥 次節(開派別處)
第六世 諱祥 (375年——433年)字瑞鄉生東晉甯康三年乙亥十一月卒南寧元嘉十年癸酉葬麻丘丑山未向
妣孫氏 生歿失考與夫合葬麻丘坪丑山向 生子一 令
第七世 諱令 (426年——?)字秉威號耕讀生於東晉安帝二十二年戊午歿失考葬三十四都鐃房巽山乾向
妣張氏 生歿失考與夫同葬三十四都鐃坊巽山乾向 生子二 長益德 次明德(開派九江府)
第八世 諱修 (?——504年)字益德生南宋元嘉年歿天監三年甲申葬神嶺亥山已向
妣王氏 生歿葬失考 生子二 長憲文 次憲武 生女一適
第九世 憲文 (480年——?)字昌周生建元庚申七月歿南梁天監戊午葬沿溪
妣陳氏 葬松源山 生子二 長永泰 次惟泰(徙居南昌松安)
第十世 永泰 (519年——582年)諱世亨生南梁天監已亥歿南陳大建丑享壽六十三歲葬龍溪中午山子向
妣張氏 與夫合葬龍溪中午山子向 生子三 長朝安 次朝暢 三朝中
第十一世 朝暢 諱乾生隨文代之際幼孤以工役而歿官舍幸得蹄葬本里
妣徐氏 生歿失考葬與夫同在聚源頭 生子一 萬碩
第十二世 萬碩 諱才生南梁天監十五年丙申二月初一日幼有大志唐貞觀年間補授南昌尉 邵武太守事治暇錄傳家譜刻引於石碑歿南陳天嘉四年甲申葬油坑尾田螺丑山未向
妣孫氏 生南梁天監十五年丙申現夫同葬 生子三 長澤 次潤 三澮
第十三世 天庇 (672年——?)諱澮生唐咸亨三年壬申八月十五日甫九齡贅城陂李婆塘李宅子孫遂家其地歿夫婦同葬麻丘坪
妣李氏 生子一 震
第十四世 震 (704年——775年)字鳴空生唐長安四年已酉五月歿大歷十年乙卯十月葬麻丘坪
妣李氏 生長安二年丁未歿大歷已未葬與夫同形 生子二 長霆發 次霆進
第十五世 霆進 (755年——827年)生天保乙未五月歿太和元年丁未十二月葬本里葉家窩飛鳳形地冠穴 公居心忠厚處事端祥事親以孝著交友以信聞與人不乘與世無忤故鄉里揚詡實非虛聲也
妣聶氏 生歿葬失考 生子一 夢霖
第十六世 夢霖 (795年——859年)諱正生唐貞元年乙亥十月歿大中乙卯葬瑾坑
妣李氏 生歿失考葬高塘 生子一 慶遠
第十七世 慶遠 (814年——904年)生元和九年乙卯二月初三日歿昭宣帝二年丙寅八月葬釋褐阪
妣胡氏 生唐開成二年丁已八月歿後梁貞明龍德六年戊寅十月葬失考 生子二 長日篤 次日誠
第十八世 日誠 (887年——951年)生唐光啟三年丁未六月初三日歿後周廣順年辛亥葬敝形墓
妣徐氏 生唐光啟二年葬麻丘坪 生子一 景文
第十九世 景文 (937年——?)生後唐長興八年癸已八月十四日葬葉家窩
妣甘氏 生後唐清泰二年乙未二月葬與夫同形 生子二 長肇基 次燁
第二十世 肇基 (976年——1060年)八郎字日新號擴充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丙子十一月初八日辰時壽八十五歲於嘉佑五年庚子九月十八日戌時終原葬爐沖楓樹下後改葬老虎沖壁上掛燈形癸山丁向立墳。 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縣鵝頸丘五十二都 ,與族孫德釀同仕於朝,官內閣主事,因內侍雷允恭驕橫專權,公預知敗即棄職歸里。 於祥符元年(1008年)戊申正月初四日舉家來楚南桂北之衡陽鄉,地名南園背(今湖南省桂陽縣東成鄉春養塘村)繼居,石洞雷氏開派之祖,桂永郴衡臨藍嘉等處雷氏。有贊雲:德性貞固創業乘裕,後裔繁盛鄉國共慕。又雲:英英雷氏系出吳西內閣主事剛直自持不附內侍臨下仁慈,自吳來桂石洞開基創業乘統百世本支肇基之謚誰曰不宜 。石洞雷氏第一代。
妣李氏 生歿失考葬桐源梘獨盧村
續妣周氏 生宋太平興國三年戊寅十一月初四日酉時享壽八十歲歿宋嘉佑二年丁酉十二月初三日已時葬春養塘上首馬架沖楓樹下 生子一 小七郎文亨
附:石洞雷氏字輩排列表
肇基生文亨,十四幼相承,念少百千萬,富貴盡郎稱,福壽康雷仲,正孟應孔廷,
尚禮光先祖,敦仁裕嗣英,本隆枝益茂,源遠澤長清,盛世鍾靈秀,高賢待召徵,
書香開甲弟,道學啟支仍。
============================================================
【雷姓宗祠通用對聯】
〖雷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學精易理;
忠播睢陽。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學者雷德潤,建安人,精通《周易》。雷德潤及其三個兒子雷機、雷栱、雷杭俱精於研究《周易》而知名,著有《周易註解》,當時人稱「雷門易」。下聯典指唐張巡偏將雷萬春,安史之亂時,任張巡部將。安祿山的部將令孤潮圍攻雍丘時,他站在城頭與令狐潮對話,被對方埋伏的弓弩手射中,面部中六箭,仍巋然不動。萬春強毅用命,敵大驚。後在睢陽戰死。
情逾膠漆;
光燭鬥牛。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鄱陽人雷義,字仲公,舉茂才時,要讓給好友陳重,但刺史不允許,他便披散頭發裝瘋,遠走他鄉。當時人說:「膠漆可算是堅固了,但不如雷義與陳重的友情。」後歷官侍御史、南頓令。下聯典指西晉豫章人雷煥,通天文星象。武帝時,斗、牛二星宿間常有紫氣,大臣張華問他是怎麼回事,他說是寶劍的精氣沖到天上所致。張華又問他寶劍在那裡,他說在豫章豐城裡。於是,他被任為豐城令,到縣里後,在監獄的地基下挖掘出了龍泉、太阿二寶劍。
馮翊世澤;
雙劍家聲。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雷姓的郡望馮翊,今陝西省大荔。下聯典指晉·雷煥,見斗、牛間有異氣,知豐城有寶劍,乃求為豐城令,果得龍泉、太阿二劍。
鍾山招隱;
雍丘著名。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雷次宗,築室於鍾山西岩,謂之「招隱館」。下聯典指唐·雷萬春,為張巡偏將。令狐潮圍雍丘,雷萬春立城上與令狐潮對話。伏弩手箭發,六矢著面,雷萬春巋然不動。
帝妃後裔;
石室奇緣。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方雷氏女為黃帝妃,生玄得,因以雷為氏。下聯典出《徐鉉稽神錄》載,番禺中有一女餉田,忽失蹤,月余,女著盛服歸,自言為雷公所娶,成婚於石室中。
-----------------------------------------------------------------
〖雷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雨露滋潤禾稼壯;
田疇沃腴稻菽香。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本聯為雷姓「雷」字的析字聯。上聯嵌「雨」字,下聯「田」字,合而「雷」字。
一門父子皆英烈;
半千貪官盡服誅。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勇士雷三益,清流人。景炎初,文天祥入汀,開府集兵,三益同丙、戊、庚三子應召,父子英烈,皆沒於軍。下聯典指金代翰林修撰雷淵,渾源人。字希顏,一字季默。至於進士。為東不錄事。興定末拜監察御史。彈劾不避權貴,出巡都邑,所至有威譽。至蔡州杖殺貪官污吏五百人,時號「雷半千」。
樂器擲池驚天地;
風雪采松勝桐琴。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宮廷樂師雷海青,精通琵。安祿山攻入長安,被掠至洛陽。在凝碧池宴上,安祿山命眾樂師奏樂,雷擲樂器於池,以示抗拒,被殺。王維有詩詠之。下聯典指宋代琴師雷威,曉音律,遇大風雪,獨往峨眉山酣飲,披蓑戴笠入松林中,聽其聲連廷悠揚者,伐以為琴,妙過於桐。
包拯雄風千年頌;
雷鋒精神萬代傳。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現代著名的「包公」雷經天,廣西區南寧人。參加過南昌、廣州起義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後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建國後,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長。下聯典指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湖南長沙人。榮立地二、三等功各一次。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毛澤東主席號召全國人民「向雷鋒同志學習。」
-----------------------------------------------------------------
〖雷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膠漆堅牢,何如友誼切實;
鬥牛光彩,遙知劍氣沖霄。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郡功曹雷義,字仲公,順帝時,以讓友陳重,刺史不聽。義遂佯狂披發,走不應命。時語曰:「膠漆自得堅,不如雷與陳。」 下聯典指晉代豐城令雷煥,豫章人。通緯象。武帝時鬥牛(星名)間常有紫氣。張華問煥:「是何祥?」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天耳。」
馮翊靈鍾歌松竹,而文誇肇建;
新庭瑞靄培亭壯,以德大詒謀。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白露坑村雷氏宗祠聯(1)。雷氏宗祠,清雍正八年由雷家四個兄弟合資興建,傳說在未建祠時,雷志茂選其埕基則費了一番心機,久選無法定局,偶然間發現自家放養的一群牛,歸牛欄後總是跑到一處空埕憩息,而此埕冬暖夏涼甚至天上下起雪花此埕也沾不到邊,精通風水學的雷志茂,認為此地背靠狀元頂(形狀如帽),前為筆架山圍玉兔,是嫦娥奔月地,因此,最後確定此地建祠,該祠座北朝南,建築面積136.9平方米,不包括外祠埕,為硬山頂磚木結構,大門為牌樓式,規模不大,但古雅可觀。祠內梁架錯彩描金,祭台前九幅工筆上彩畫,線條清晰神形畢現。「馮翊」,(漢代郡名)今陝西省大荔縣,雷姓祖居地。充分反映了雷氏後裔懷祖、念祖的心理(下同)。
寶婺燦瑤,階星近五雲,馮翊風各翻彩蠲;
高辛榮鳳,詔堂開三代,香庭膝繞舞斑衣。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白露坑村雷氏宗祠聯(2)。
-----------------------------------------------------------------
附錄【雷姓典故、趣事】
〖「陳雷之誼」與「如膠似漆」〗
《後漢書。獨行列傳》中記載:「雷義,字仲公,豫章鄱陽人。初為郡功曹,皆嘗擢舉善人,不伐其功。義嘗濟人死罪,罪者後以金二斤謝之,義不受,金主伺義不在,默投金於承塵上。後葺理屋宇,乃得之,金主已死,無所復還,義乃以付縣曹。」
雷義助人免於死罪而不收回報酬金,嗟乎,「後舉孝廉,拜尚書侍郎,有同時郎坐事當居刑作,義默自表取其罪,以此論司寇。同台郎覺之,委位自上,乞贖義罪。順帝詔皆除刑。義歸,舉茂才,讓於陳重,刺史不聽,義遂陽狂被發走,不應命。鄉里為之語曰:「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三府同時俱辟二人。義遂為守灌謁者。」
賀鑄有《小梅花》詞雲: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雷顛,不論錢。
雷義被舉薦卻讓於人,刺史不準而佯狂披發走,故被稱雷顛。
陳重與雷義之間互相舉讓之誼,後來被稱為「陳雷之誼」,明代曾蒙簡有詩《次太白韻》雲:�獨居意不展,登樓懷始開。矧茲採石江,旁有謫仙台。
謫仙擅詞賦,而抱經濟才。當時冀大用,乃為群小猜。
金門既垂阻,軒冕輕浮埃。或躡岷峨去,或浮湘漢來。
鯨鯢困涸涔,鸞鳳苦低徊。琢石毀奇寶,嗜羹廢鹽梅。
所以千載下,令人心欲摧。雲孫守茲土,交誼逾陳雷。
邀我拜遺像,浩歌還舉杯。清芳杳難嗣,往事良可哀。
棄置勿復道,萬劫終成灰。
蒙學中有謠曰:刎頸交,相如與廉頗;總角好,孫策與周瑜。膠漆相投,陳重之與雷義。成語「如膠似漆」亦由此而來。
㈡ 車固村歷史名人有哪些
車千秋:(公元前?~前78年待考),字玉峰,本姓田;馮翊長陵人(今陝西咸陽)。著名西漢大臣,車氏鼻祖之一。
戰國時田齊後裔。後徙長陵,車千秋為高寢郎。
會衛太子為江充所潛敗,田千秋訟太子冤。漢武帝感悟,拜為大鴻臚,數月遂為丞相,封富民侯。
田千秋謹厚有重德。漢武帝駕崩,田千秋扶持戾太子繼位為漢昭帝。當時,由於丞相田千秋的年事已高,每天步行朝見很不方便,所以,漢昭帝特准這位大恩人坐著小車出入宮殿,從此贏得了」車丞相「這一響亮的雅號,子孫便以車為姓。
車成:(生卒年待考),梁郡人(今河南商丘)。著名東漢學者。
兄弟二人均為赤眉軍所執,成叩頭乞以身代弟死,因均得釋。
車濟:(生卒年待考),敦煌人(今甘肅敦煌)。著名東晉官吏。
果毅有大量,任金城令時,金城被石虎將麻秋所攻陷,他寧死不降而被殺。
車胤:(公元?~400年),字武子;澧陽人(今湖南澧縣)。著名晉朝大臣、學者。
他少年時好學,但家貧無錢買油,便將螢火蟲捉來放在布囊中照書苦讀,「囊螢讀書」、「車胤囊螢」至今仍被傳為美談。
後來以桓溫辟,遂顯於朝廷,歷官征西長史。車胤以寒素博學,知名於世,又善於嘗會,當時每有盛坐而車胤不在,皆雲無車公不樂。
晉孝武帝時,車胤累官至護軍將軍。時王國寶諂王道子,諷八座,啟以為丞相,車胤執不可,晉隆安間遷吏部尚書。後為元顯所害。
車路頭:(公元?~421年),代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大臣。
晉明元年間在東宮時為帳下帥。謹慎無過。帝即位,拜為散騎常侍,封金鄉公,加忠意將軍。時群臣多被譴。路頭不任事,隨帝左右助談笑。或議及刑獄,常主寬恕,帝因此而倍加信任。
官至散騎常侍,賜爵金鄉公,後改宣城公。每至評獄,常獻寬恕之議,以此見重於朝。
晉泰常末年逝世。謚忠貞。
車似慶:(生卒年待考),台州黃岩人(今浙江台州)。著名宋朝學者。
潛心理學,隱居樂道,年已及耄,讀書猶至夜半。釋經評史,榷古商今,迥出新意,自成一家之言。有《五經論》、《閑居錄》等。
車安行:(生卒年待考),台州黃岩人(今浙江台州)。著名宋朝詩人。
認為「聖賢窮達,自關世道」。工詩,著有《鏤冰集》。
車垓:(生卒年待考),車安行從子。著名宋朝經學家。
宋度宗時期以特科授迪功郎、浦城尉,不赴。精於經學,尤深於《禮》,與從兄車若水並傳安行學。有《內外服制通釋》。
車梁:(生卒年待考),山西人。著名御史大夫。
車梁,按察某州時見拽轎小童,愛之,至州令易門子。吏目以無應。車梁曰:「如途中拽轎小童亦可。」吏目又以小童乃遞運所夫。驛丞喻其意,進言曰:「小童曾供役上官。」竟以易之。強景明戲作拽轎行雲:「拽轎拽轎,彼狡童兮,大人要。」末雲:「可惜吏目卻不曉。好個驛丞到知道。」
車若水:(公元1210~1275年),字清臣,號玉峰、山民,車似慶之孫;台州黃岩人(今浙江台州)。著名南宋學者。
少師事陳耆卿學,為古文。晚乃棄去改師陳文蔚,刻意講學。博於學,工古文。
因病腳,作客自娛,故著有《腳氣集》二卷。另著有《宇宙略記》、《世運錄》、《道統錄》、《玉峰冗稿》,已佚。
車邦佑:(公元1507~?年待考),廣東博羅縣泰美鎮人。著名明朝大臣。
二十五歲中舉,二十九歲進士及第,並從此踏上仕途。
初授山東行人司行人,陟浙江道監察御史,遷湖廣道監察御史,升北京巡城都御史(正二品),奉敕冊封崇王。
車邦佑雖然在京城做了高官,但仍不忘家鄉。車氏族人相傳,車氏宗祠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當時只有上下兩棟。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2年),車邦佑在宗祠上下兩棟中間又建造了一棟,使上中下三棟連成一體,宗祠因氣勢雄偉而遠近聞名。
車任遠:(生卒年待考),字遠之,號柅齋,亦號蘧然子;浙江上虞人。著名明朝音樂家。
明萬曆間即公元1580年前後在世,生平亦無考。
專工作曲,著有《四夢記》及《彈鋏記》、《曲錄》、《四夢》、《高唐》、《邯鄲》、《南柯》及《蕉鹿》。及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出》,任遠的《四夢》頓時為之失色。今亦惟有《蕉鹿》一夢於《盛明雜劇中》。
著有雜劇五種,除《蕉鹿夢》外,《高唐夢》、《邯鄲夢》、《南柯夢》、《福先碑》和傳奇《彈鋏記》,均已佚傳。
車寧:(生卒年待考),福建閩縣人。著名明朝大臣。
性坦宕無私,有謀略,博學強記。正統間進士,歷戶、工兩部主事、湖廣參議、廣東參政、廣西左布政使。撫諭少數民族,轄境安寧。
車霆:(生卒年待考),山西離石人。著名明朝大臣。
性質直,不拘小節,成化間進士。曾任平涼知州,治政尚嚴,宗室不能幹以私。後累遷都御史,巡撫宣府。
車大任:(生卒年待考),湖廣邵陽人(今湖南邵陽)。著名明代官吏。
萬曆進士,歷南豐知縣,官至浙江參政,所在有嘉譽。著有《螢囊閣正續集》。
其子車以遵,工詩,有《高露堂集》。
車萬育:(生卒年待考),湖廣邵陽人(今湖南邵陽)。著名清朝官吏。
清康熙年間進士,官至兵科掌印,以敢言著稱。
車鼎晉:(生卒年待考),車萬育之子;湖廣邵陽人(今湖南邵陽)。著名清朝學者、詩人。
清康熙三十六年進士,工書法,筆力超絕,首編《全唐詩》。
著有《四書辨體》、《審音考異》、《天竹山房詩集》等。
車耀先:(公元1894~1946年),又名車華榮;四川大邑人。著名無產階級革命烈士。
早年投身川軍,曾任川軍劉湘部第二十一軍新兵訓練處處長,第二十八軍第二路司令黃鰲部上校副官長,後任團長。目睹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憤然退役。1928年曾去日本考察,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在成都主辦「注間符號傳習班」,啟發許多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創辦《大聲》周刊,宣傳抗日,成為成都抗日救亡運動領導人,黨內任川康特委軍事委員委員,1940年3月國民黨特務製造了「成都搶米事件」,嫁禍於共產黨,公開逮捕了車耀先、羅世文。車耀先、羅世文先被關於重慶望龍門看守所,後轉貴州息烽監獄,在獄中和羅世文、韓子棟、許曉軒等組織秘密支部,領導獄中斗爭。
1945年8月毛澤東親臨重慶與蔣介石進行和平談判,提出立即釋放張學良、楊虎城、羅世文、車耀先等在押政治犯,國民黨當局詭稱羅世文、車耀先已病死。為了掩蓋其謊言,戴笠密令將羅世文化名「張世英」、車耀先化名「田光祖」,關入重禁閉室,使他們隔絕與外界的聯系。1946年7月息烽監獄撤銷,又與羅世文、黃顯聲、譚沈明等七十二人一起輩秘密轉往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監獄」。車耀先、羅世文被列為重犯,禁止放風。
1946年8月18日,車耀先與羅世文同時被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於重慶松林坡戴笠停車場,終年五十二歲。
注_成都搶米事件:
1940年,國民黨當局為了破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活動,在成都發動了「搶米事件」,企圖達到既打擊地方民主派勢力,又摧毀共產黨組織的目的。
3月14日晚國民黨三青團中央組織處長康澤率數百名暴徒、特務化裝成飢民,闖入四川實力派人物潘文華主辦的重慶銀行倉庫搶米,並故意高呼「打倒資本家」、「無產階級萬歲」等口號,妄圖嫁禍共產黨。3月18日,民黨當局以「共黨鼓動搶米、破壞抗戰」的謊言為借口,逮捕了中共四川省委領導人羅世文、抗日救亡運動領導人車耀先等。
「搶米事件」後,中國共產黨迅速組成新的特委班子,並發表《為搶米事件告成都市民書》,揭穿了反動派的陰謀。
車蕃如:(公元1910~?年待考),貴州貴陽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黃埔軍校第七期,陸軍大學第十一期,兵學研究院畢業。中訓團黨政班第十二期,三軍大學聯戰系第二期結訓。
1937年秋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五集團軍參謀處課長。1939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參謀處處長,繼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四軍參謀長。
1940年後歷任第八補訓處團長、副處長、中訓團軍事組副組長,國民革命軍第十一集團軍參謀長。
1943年冬任軍令部第一廳第二處處長。
1945年任國民革命軍軍令部步兵司司長,統管美械部隊編制。
194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師師長。
1946年秋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一快速縱隊司令,兼整編第八十旅旅長。
1946年12月,所部被人民解放軍擊滅,調任參謀總長辦公室副主任。
1947年9月兼東北行營辦公室主任。
1948年12月任黔西師管區司令。
1949年6月升任貴州綏署參謀長,後逃往台灣省。
1950年,升任台灣省國民革命軍陸軍總部參謀長。
1952年12月出任台灣省「總統府」第二局局長,1954年升任台灣省「國防部」第三廳廳長。
後以台灣省「國防部聯戰委員會」中將委員退役。
車敏瞧:(公元1912~2005年),學名車國寶;山西垣曲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早年就讀於具有革命光榮傳統的太原國民師范學校,在這里受到了共產主義思想的熏陶和教育。
車敏瞧回憶說:在太原讀書的時候,夏天放假了,我就在一個小黑屋子裡,把那馬列主義書偷偷拿出來,偷偷看,越看越有興趣,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覺得說得好。看了那個以後,有一個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沖鋒陷陣都是為了人民。後來有了理想,就是為了真理,為了理想共產主義的實現。
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車敏瞧成為學生運動中的積極分子,也成為國民黨特務盯梢的對象,他在太原呆不下去了。1935年,黨組織把他介紹到上海的一家養鴨廠,在這里,他一邊工作一邊主編進步刊物《我們的世界》。
1936年車敏瞧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7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救國同盟會。
1938年參加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保安隊,同年,車敏瞧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學第六分校教務主任。在戎子和擔任山西第五行政區專員後,成立了山西第五行政區保安部隊,下轄四個支隊,均建有黨組織,這支部隊是決死第三縱隊的孿生兄弟部隊,車敏瞧任政治部主任。
12月事變後,1940年車敏瞧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叄縱隊政治部主任,決死第三縱隊進行整軍,加強了黨的建設,加強了形勢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狠抓了幹部隊伍的建設、整頓和提高,整頓了部隊的紀律和作風,決死第三縱隊面貌一新。
車敏瞧後到延安黨校三部組教科任副科長。解放戰爭他歷任晉冀魯豫第四縱隊第二十三旅政委、太岳第三軍分區副政委、第六十二軍第一八六師政委、第六十二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十五軍政治部主任。
1951年,車敏瞧入朝作戰,參加了第五次戰役、上甘嶺戰役和朝鮮東海岸反登陸防禦。抗美援朝期間被授予朝鮮政府國旗勛章一枚,一級、二級自由獨立勛章各一枚。
車敏瞧回國後,到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畢業後任第一軍醫大學政委。
1955年,車敏瞧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一級和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各一枚。
車敏瞧後來轉業,任北京中醫學院第一副院長、黨委書記、中國中醫研究院黨委書記、吉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1977年出任東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1977年,車敏瞧出任吉林省政協副主席至1988年。
2005年4月11日,車敏瞧因病在長春逝世,終年九十三歲。
車惠民:(公元1922~今),江西人。著名建築專家。
博導,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
長期從事混凝土結構和橋梁工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對預應力混凝土梁的抗剪設計和疲勞性能做過較多的試驗和分析研究。
現從事預應力鋼——混凝土組合橋梁結構和現有橋梁的評估,維修和加固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著作有《鐵路鋼筋混凝土橋》《部分預應力混凝土(理論,設計,工程實踐)》等。
車恆德:(公元1940~今),黑龍江巴彥人。著名發明家與密封專家。
中航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西安海林科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曾負責參加轟五、轟六、運七、FBC-1中國飛豹等飛機起落架設計與成功研製,擁有十餘項專利與產品,榮獲國家、部省級科技進步獎及國內外專利博覽會、發明展覽會等十多個獎項。
車恆德以航空技術為基礎,在國外組合密封的高起點上,經三十餘年的潛心研究發明的多項專利密封系列產品車恆德(車氏)密封,是我國唯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及國際先進水平的品牌密封新品種。
車恆德在古城西安建成研發基地。
車用太:(公元1942~今),朝鮮族;黑龍江方正人。著名地質力學專家。
研究員,博導。現任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全國震情跟蹤專家組副組長、全國地震地下流體學科組組長、中國地震學會理事。
獲部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共六項。
著有《地下水微動態研究》、《岩體工程地質力學入門》、《飲用天然礦泉水》等八部專著及《地下水水力學》等三部譯著。
車鳳翔:(公元1948~今),著名防疫醫學專家。
研究員,博導。中華預防醫學會衛生檢驗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空氣生物學組主任、中華衛生檢驗雜志編委、中國潔凈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顆粒學會理事兼氣溶膠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毒理學會常委理事兼吸入肺毒理學會主任。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多項。
主編專著《腎綜合症出血熱傳播途徑及預防》、《空氣微生物采樣及檢測》、《現代空氣微生物學及采、檢鑒》等。
車榮福:(公元1951~今),上海人。著名中共地方黨務工作者。
1970年8月參加工作,昆明工學院采選系采礦專業畢業,高級經濟師,高級政工師。
1970~1991在廣西八一錳礦從工人到黨委書記、第一副礦長兼總經濟師。
1992~1998在廣西柳州地區從經委主任兼工交工委書記、地委組織部長、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到廣西欽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
1999年出任廣西欽州市委書記、欽州市人大黨組書記、主任。現任廣西自治區委常委、秘書長。
車俊:(公元1955~今),安徽巢湖人。著名中共地方黨務工作者。
1973年2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在職大學學歷。
歷任安徽省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合肥市公安局副局長、黨委副書記,局長、黨委書記;合肥市委副書記、副市長,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市委書記等職。
2001年10月後任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現任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㈢ 關於蘇軾的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軾是一位通才,在詩、詞、文、書畫方面都是開派的人物,他的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他的詩和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和辛棄疾並稱蘇辛;他是「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畫開創了湖州畫派。
神宗時蘇軾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
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嘉佑進士,任鳳翔府簽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後以「謗訕朝廷」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實黑暗之作。詩風豪邁清新,尤長於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軾的詞題材廣泛,記游、懷古、贈答、送別、說理無不入詞,對嚴格的音律束縛也有所突破,促進了詞的發展。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散文中議論文汪洋恣肆,記敘文結構謹嚴,明白條暢,如《石鍾山記》、《放鶴亭記》等與《赤壁賦》、《後赤壁賦》同為傳誦名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fu2]、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明代]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詩文有《東坡七集》,詞有《東坡樂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㈣ 地下黨在徐州被害的烈士名單
姓名
被害時間
被害地點
人數
原由
無名氏
1913.5.30
製造局內
3
上海製造局駐軍,隨唐堯臣策應徐企文起義被捕,與唐同時被殺
陸永蘭
1913.11.1
製造局內
1
中華民國工黨黨員,5月29日攻打上海製造局被俘
高復林
1913.11.1
製造局內
1
中華民國工黨黨員,5月29日攻打上海製造局被俘
羅春廷
1914.2.18
西炮台
1
又名陸千野,黨人案
俞鎮岳
1914.3.20
西炮台
1
黨人案
潘匡世
1914.3.26
西炮台
1
黨人案,與聶振東同時被害
張良明
1914.3.28
西碼頭
1
俠義鐵血團成員,因虹口炸彈案被捕引渡
程玉山
1914.5.7
西炮台
1
策動軍隊起義案
王傑
1914.5.7
西炮台
1
程玉山案
黃松林
1914.5.7
西炮台
1
程玉山案
張克明
1914.5.20
西炮台
1
與何海鳴等策動起義案
賈南洲
1914.6.8
西炮台
1
湖北二次革命案
陳炳美
1914.6.13
西碼頭
1
又名陳小和,策動上海製造局駐軍案,5月27日被捕
陳喬蔭
1914.6.17
西炮台
1
5月30日閘北起義案泄,被捕14人之一
王錦山
1914.6.17
西炮台
1
陳喬蔭案
章根
1914.7.1
西炮台
1
陳喬蔭案
陳申明
1914.7.1
西炮台
1
陳喬蔭案
戴天雄
1914.7.13
西炮台
1
俠義鐵血團領導人,曾為東北討袁軍司令、決死團團長。6月8日
被捕
楊弼藩
1914.8.10
西炮台
1
又名楊小寶,定遠起義案
顏紹武
1914.9.28
西炮台
1
揚州起義案,9月21日被捕
俞炳昆
1914.10.14
西炮台
1
參與上海二次革命,後又策動崑山、常州、宜興警察案
裘茂根
1914.12.3
西炮台
1
6月中旬於華龍路被捕
陳寶珊
1914.12.24
西炮台
1
於閘北天保里被捕
鄭道華
1915.11.26
西炮台
1
8月17日金利源碼頭(今十六鋪碼頭),向鄭汝成投彈案被捕
朱耀南
1915.11.28
西炮台
1
因奪軍械,定期起事,10月23日被捕
金漢章
1915.12.10
西炮台
1
因刺鄭汝成案被捕
馮漢樣
1915.12.14
西碼頭
1
肇和艦水手,肇和艦起義案
謝求
1915.12.14
西炮台
1
肇和艦水手,肇和艦起義案
庄玉坤
1915.12.14
西炮台
1
肇和艦水手,肇和艦起義案
余燎
1915.12.14
西炮台
1
肇和艦水手,肇和艦起義案
莫振聲
1915.12.14
西炮台
1
肇和艦水手,肇和艦起義案
陳玉麟
1915.12.6
西炮台
1
肇和艦起義時攻打二區警署12月6日被捕
陳道堯
1915.12.16
西炮台
1
黨人案
夏成普
1915.12.16
西炮台
1
黨人案
鮑德俊
1915.12.20
西炮台
1
肇和艦起義時攻打二區警署12月6日被捕
葉大秀
1915.12.20
西炮台
1
肇和艦水手,肇和艦起義案
王大共
1915.12.20
西炮台
1
肇和艦水手,肇和艦起義案
劉元洪
1915.12.20
西炮台
1
肇和艦水手,肇和艦起義案
譚桂福
1915.12.28
西炮台
1
9月11日《亞細亞報館》投彈案
劉之遠
1916.1.27
西炮台
1
肇和艦水手,肇和艦起義案
王知
1916.3.13
西炮台
1
進攻徐家匯警署案
戴光太
1916.3.13
西炮台
1
進攻徐家匯警署案
薛得勝
1916.3.13
西炮台
1
進攻徐家匯警署案
許藎臣
1916.3.13
西炮台
1
進攻徐家匯警署第
田璧成
1917.9.1
西炮台
1
又名田輔基,8月5日被捕
趙 烈
1917.9.9
西炮台
1
浙江起義案,8月19日被捕
馬龍飛
1917.9.9
西炮台
1
趙烈案同時被捕
尹神武
1918.5.11
龍華大操
場
1
被誣為孫祥夫,以刺鄭汝成案,1917年11月27日於白爾路442號被捕
張匯滔
1920.1.31
普安路國
恩寺門口
1
淮上軍司令、中華革命黨安徽支部長,被刺後,2月5日去世
說明:已立傳略和事略者,本表不予重復。
二、寓境其他名人簡表
姓名
籍貫
生卒年代
寓境年份
住址
說明
寧調元
湖南醴陵
1883~1913
1907
八仙橋鼎吉里4號
漢口二次革命發動者,詩人
張聿光
浙江紹興
1885~1966
1910
斜土路514號
上海圖畫美術學校校長
蔣介石
浙江奉化
1887~1975
1915
白爾部路新民里11號貝勒路369號
國民黨總裁
柏文蔚
安徽壽縣
1876~1947
1917
環龍路漁陽里2號
安徽都督、國民革命軍軍長
宋慶齡
廣東文昌
1893~1981
1918
莫利哀路29號、環龍路63號
孫中山夫人
李書城
湖北潛江
1882~1965
1920
望志路106號
湖北自治軍司令
沈鈞儒
浙江嘉興
1875~1963
1921
貝勒路天祥里20號
《中華新報》主筆
郭沫若
四川樂山
1892~1978
1923
環龍路44號
《創造周報》、《創造日報》編輯
於右任
陝西三原
1879~1964
1924
喇格納路130號
上海大學校長
蔣經國
浙江奉化
1910~1988
1924
聖母院路慶順里3弄9號
蔣介石之子
章錫琛
浙江紹興
1889~1969
1926
霞飛路霞飛坊35號
開明書店經理
鄭毓秀
廣東寶安
1891~1959
1927
馬斯南路88號
法租界第二特別法院院長
丁西林
江蘇泰興
1893一1974
1927
亞爾培路331號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
袁希濤
江蘇寶山
1866~1930
1927
貝勒路恆慶里39號
江蘇省教育會會長
黃伯樵
江蘇太倉
1890~?
1927
環龍路98號
上海市公用局局長
嚴獨鶴
浙江桐鄉
1889~1968
1928
呂班路三德坊7號
《新聞報》副總編輯
魏道明
江西德化
1901~1978
1928
馬斯南路88號
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長
沈從文
湖南鳳凰
1902~1988
1928
薩坡賽路204號
作家
葉淺予
浙江桐廬
1907~1995
1928
貝勒路廣恆里
畫家
楊賢江
浙江餘姚
1895~1931
1929
福煦路明德里52號
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
黎錦暉
湖南湘潭
1894~1967
1930
薩坡賽路290號
音樂家
黃賓虹
安徽歙縣
1865~1955
1930
西門路214號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
王曉籟
浙江嵊縣
1886~1967
1930
環龍路環龍別墅10號
全國商會聯合會理事長
錢杏邨
安徽蕪湖
1900~1977
1930
呂班路萬宜坊38號
文學家
王任叔
浙江奉化
1901~1972
1930
西門路西門坊
中國文藝協會秘書長
江一平
浙江杭縣
1898~1971
1930
高乃依路
律師,東吳大學法學教授
張東蓀
浙江杭縣
1887~1973
1930
貝勒路同益里9號
光華大學教授
邵元沖
浙江紹興
1890~1936
1930
薩坡賽路211號
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副委員長
張默君
湖南湘鄉
1884~1965
1930
薩坡賽路211號
立法院立法委員、邵元沖妻
王敬禮
浙江黃岩
1885~?
1930
亞爾培路205號
中央研究院會計處主任
孟森
江蘇武進
1868~1938
1930
西門路潤安里49號
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
李世瓊
四川峨眉
1888~?
1930
福履里路130弄3號
中央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科主任
曹惠群
江蘇宜興
1885~?
1930
白萊尼蒙馬浪路振華里32號
大同大學校長兼化學教授
周仁
江蘇南京
1892~1973
1930
白爾部路新民里12號
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所長兼研究員
蔣兆和
四川瀘州
1904~1986
1931
呂班路大陸訪17號
上海美專國畫科主任、教授
諸聞韻
浙江安吉
1894~1940
1931
魯班路李家宅90號
上海美專教授
姜丹書
江蘇溧陽
1885~1962
1931
薩坡賽路230號
上海美專教育系主任、教授
張辰伯
江蘇無錫
?~1949
1931
亞爾培路步高里19號
上海美專藝術教育系主任、教授
李烈鈞
江西武寧
1882~1946
1931
馬斯南路125號(今思南路91號)
國民政府委員
程潛
湖南醴陵
1882~1968
1931
馬斯南路123號
國民政府委員
丁玲
湖南臨澧
1904~1986
1931
呂班路萬宜坊60號
作家
吳敬恆
江蘇武進
1865~1953
1931
環龍路芯豐里10號
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常委
沈元鼎
浙江紹興
1895~?
1931
陶爾斐斯路四合里34號
上海商科大學教務主任兼教授
劉大鈞
江蘇丹徒
1891~1962
1931
霞飛路興業里6號
國民政府主計處主計官兼統計局局長
沈熊慶
上海
1900~?
1931
霞飛路和合坊4號
復旦大學教授兼化學系主任
顏任光
廣東崖縣
1888~1968
1931
勞神父路604號
光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兼教授
方子衛
浙江鎮海
1902~?
1931
呂班路萬宜坊71號
中國無線電工程學校校長
蔡廷鍇
廣東羅定
1892~1968
1931
金神父路金谷村
國民政府第十九路軍軍長
林森
福建閩侯
1868~1943
1932
金神父路330弄3號
國民政府主席
陳銘樞
廣東合浦
1889~1965
1932
環龍路善慶坊10號
京滬衛戍司令長官
何香凝
廣東南海
1879~1972
1932
辣斐德路辣斐訪8號
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廖仲愷夫人
徐懋庸
浙江上虞
1910~1977
1932
金神父路花園坊106號
作家
曹聚仁
浙江浦江
1900~1972
1932
金神父路花園坊107號
作家、記者
諸樂三
浙江安吉
1902~1984
1933
魯班路李家宅90號
上海美專教授
王遠勃
廣東澄海
?~1950
1933
金神父路花園坊73號
上海美專副校長、西畫系主任兼教授
王濟遠
江蘇武進
1893~1975
1933
薩坡賽路312號
上海美專教授
俞劍華
山東濟南
1895~1979
1933
西門路西湖坊66號
上海美專教授
章衣萍
安徽績溪
1902~1946
1933
環龍路花園別墅25號
上海美專教授
胡祖同
浙江鄞縣
1887~1936
1933
陶爾斐斯路四合里40號
中央銀行國庫局總經理
虞洽卿
浙江鎮海
1867~1945
1933
高乃依路20號
上海總商會會長
席德懋
江蘇吳縣
1892~1952
1933
辣斐德路599號
中央銀行業務局總經理
陳潔如
浙江鎮海
1900~1971
1933
呂班路巴黎新村8號
又名陳璐,蔣介石前妻
袁牧之
浙江寧波
1909~1978
1933
霞飛路689號
電影演員
瞿白音
江蘇嘉定
1910~1979
1933
霞飛路689號
作家,電影編導
史良
江蘇常州
1900~1985
1933
辣斐德路辣斐坊1號
律師
胡敦復
江蘇無錫
1886~1978
1933
呂班路萬宜坊13號
大同大學校長
韓組康
湖南長沙
1894~1968
1933
薛華立路155弄3號
中國化學會和中華化學工業會理事
應時
浙江吳興
1886~?
1933
薛華立路第二特區法院
上海特區地方法院民事庭庭長、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
湯震龍
湖北蘄水
1892~?
1933
福履里路148號
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第十六區工賑局局長
鄒秉文
江蘇吳縣
1893~1985
1933
薩坡賽路312號
全國經濟委員會棉業統制委員會常務委員
徐學禹
浙江紹興
1904~?
1933
金神父路金谷村58號
上海電話局局長
雷沛鴻
廣西南寧
1888~1967
1933
金神父路354號
江蘇省教育學院教授兼研究實驗部主任
倪貽德
浙江杭州
1902~1970
1934
呂班路花園村4號
上海美專教授
錢大鈞
江蘇吳縣
1893~1982
1934
辣斐德路辣斐訪15號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薛篤弼
山西解縣
1892~1973
1935
馬斯南路95號
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委員兼水利部長、解放後任上海律師學會副主任
張大壯
浙江杭州
1903~1980
1935
辣斐德路永裕里91號
國畫家
唐拾義
廣東三水
1874~1939
1936
辣辣斐德路532號
唐拾義父子制葯廠經理
朱志堯
江蘇青浦
1863~1955
1936
呂班路萬宜坊41號
求新機器製造廠創辦人
胡政之
四川成都
1883~1949
1936
辣斐德路萬福坊
《大公報》主筆
張耀翔
湖北漢口
1893~1964
1936
金神父路金谷村42號
商務印書館特邀編輯
包天笑
江蘇吳縣
1876~1973
1936
愛麥虞限路靜村6號
作家
趙丹
山東肥城
1915~1980
1936
環龍路錫榮別墅3號
電影演員
金國寶
江蘇吳江
1894~1963
1936
蒲石路怡安坊38號
交通銀行總稽核
林淡秋
浙江海寧
1906~1981
1937
辣斐德路441號
作家,左聯常委
李萍倩
安徽桐城
1903~1984
1937
霞飛路霞飛坊119號
電影編導
邵式軍
浙江餘姚
?~1964
1937
巨籟達路299弄3號
蘇浙皖稅務總局局長
丘哲
廣東梅縣
1885~1959
1937
環龍路56號
統一社發起人之一
唐豪
江蘇吳縣
1897~1959
1937
薩坡賽路190號
律師
瞿直甫
江蘇崇明
1889~1944
1937
蒲柏路328號
瞿直甫醫院院長
顧坤伯
江蘇無錫
1905~1970
1938
占家灣盧家弄3號
上海美專教授
朱文侯
浙江平湖
1895~1961
1938
望志路南永吉里41號
上海美專教授
王個簃
江蘇啟東
1897~1988
1938
呂班路幸福坊4號
上海美專中國畫系主任兼教授
金華亭
浙江金華
1901~1941
1938
薩坡賽路218號
《申報》記者
姚名達
江西興國
1905~1942
1938
霞飛路523號
商務印書館編輯
李青崖
湖南湘陰
1884~1969
1938
愛麥虞限路166弄10號
中央大學,復旦大學教授
上官雲珠
江蘇江陰
1920~1968
1938
馬浪路西成里40號
電影演員
徐元誥
江西吉安
1877~1956
1938
辣斐德路422號
中華書局《辭海》編纂
王伯元
浙江慈溪
1893~1977
1938
馬浪路49號
中國實業公司董事長
王漢倫
江蘇蘇州
1903~1978
1938
聖母院路150號
電影演員
汪禕成
江蘇無錫
1910~1978
1938
環龍路188弄3號
國民政府司法院司法行政部主任參事、顧問
吳斐月
浙江義烏
1907~1983
1938
呂班路萬宜坊32號
《申報》編輯
金雄白
江蘇青浦
1904~1985
1938
呂班路201弄48號
律師
俞頌華
江蘇太倉
1893~1947
30年代
福煦路國民里8號
《申報月刊》總編輯
張善孖
四川內江
1882~1940
30年代
馬浪路西成里16、17號
上海美專教授
張大千
四川內江
1899~1983
30年代
馬浪路西成里16、17號
上海美專教授
張德怡
浙江溫州
1879~1970
30年代
福煦路明德里52號
上海美專教授
關良
廣東番禺
1900~1986
30年代
金神父路花園坊
上海美專教授
陳抱一
廣東新會
1893~1945
30年代
霞飛路霞飛坊290號
上海美專教授
吳覺農
浙江上虞
1897~1989
30年代
金神父路花園坊2號
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副主席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
林漢達
浙江鎮海
1900~1972
1941
薛華立路103弄27號
之江大學教授、教務長兼教育系主任
胡山源
江蘇江陰
1897~1988
1941
金神父路129弄93號
作家、文學翻譯家
陸小曼
上海
1903~1965
1942
環龍路花園別墅11號
作家、畫家
陳群
福建閩侯
1890~1945
1942
環龍路201號
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時局策進委員會委員
厲爾康
浙江杭縣
1888~1967
1945
茂名南路165弄2號
國民政府軍陸軍中將
周予同
浙江瑞安
1898~1981
1945
馬浪路新民村24號
復旦大學教授
吳克堅
湖南平江
1900~1986
1945
林森中路霞飛坊59號
金剛公司經理(中共上海市委地下工作者)
陳果夫
浙江吳興
1892~1951
40年代
茂名南路67號
國民黨中執常委
洪蘭友
江蘇江都
1900~1958
40年代
中正南二路118弄23號
國民政府內政部長
羅家倫
浙江紹興
1897~1969
40年代
中正南二路64號
駐印大使
戴愧生
福建南安
1892~1979
40年代
林森中路來德坊39號
國民黨中央海外部副部長
張嘉璈
江蘇寶山
1889~1979
40年代
茂名南路193號
國民黨中央執委、中央銀行總裁
秦德純
山東沂水
1893~1963
40年代
西門路455號
國民政府國防部次長
盧漢
雲南昭通
1895~1974
40年代
思南路44號
雲南省主席
陳良
浙江臨海
1895~?
40年代
復興中路539號
國民政府糧食部次長
秦伯未
上海
1901~1970
40年代
嵩山路振平里20號
著名中醫
陳長蘅
四川榮昌
1888~1987
1946
思南路57號
國民政府行政院主計部主計官
唐生明
湖南東安
1906~1987
1946
中正南二路78號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中將設計委員
許滌新
廣東揭陽
1906~1988
1946
思南路117號
中共駐滬辦事處工作人員
鄒魯
廣東大埔
1885~1954
1946
紹興路58號
國民政府委員
許世英
安徽秋浦
1873~1964
1946
合肥路588號
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蒙藏委員會委員長
汪倜然
安徽黟縣
1906~1980
1946
黃陂南路福熙村4號
《大晚報》編輯、主筆
秉志
河南開封
1889~1965
1946
陝西南路309號
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主任、復旦大學教授
鄧叔群
福建福州
1902~1970
1946
陝西南路309號
中國科學社真菌研究室研究員
曹俊
江蘇寶山
1918~1971
1947
茂名南路219號
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副主任委員兼青年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
張旦平
上海
1911~1975
1947
雁盪路71號
律師
張知本
湖北江陵
1881~1976
1948
復興中路553弄17號
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長
毛人鳳
浙江江山
1898~1956
1948
長樂路118號
國民政府國防部保密局局長
李宗仁
廣西臨桂
1891~1969
1948
林森中路188號
中華民國代總統
盧於道
浙江鄞縣
1906~1985
1948
陝西南路309號
中國科學社總幹事
朱經農
江蘇寶山
1887~1951
1948
紹興路中華學藝社
光華大學校長
張大煜
江蘇江陰
1906~1989
1948
林森中路494號D202室
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兼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顧翼東
江蘇吳縣
1903~1996
1948
重慶南路萬宜坊72號
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化驗室主任
王志稼
江蘇吳縣
1897~1983
1948
復興中路545號
中央大學、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
劉永純
江蘇揚州
1897~1953
1948
中正南二路207號
上海巴斯德研究院院長兼震旦大學教授
張鋆
浙江平陽
1890~1977
1948
建國東路318弄12號
上海東南醫學院教授
鄭蘭華
浙江嘉興
1895~1971
1948
建國東路334弄19號
中央大學教授
嚴志弦
江蘇武進
1905~1968
1948
建國中路薛華坊16號
復旦大學教授
薛紹清
江蘇江陰
1897~1976
1948
永嘉路19號
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系主任兼教授
徐鑄成
江蘇宜興
1907~1991
不詳
辣斐德路萬福坊
《大公報》主編
楊村彬
北京
1911~1989
50年代
紹興路56號
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
鮑樂樂
浙江杭州
1901~1963
金陵中路257弄4號
滑稽演員
平海瀾
江蘇松江
1885~1960
建國西路196號
上海市文史館館長
袁希洛
江蘇寶山
1876~1962
茂名南路126弄6號
上海市文史館館員
顧仲彝
浙江餘姚
1903~1965
南昌路53號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應雲衛
浙江慈溪
1904~1967
南昌路136弄48號
電影導演、江南電影製片廠廠長
夏仲芳
江蘇松江
1895~1968
興安路141弄11號
華東醫院中醫科主任
鄺翠娥
廣東番禺
1892~1968
瑞金一路118弄24號
第二醫學院教授
唐士恆
廣東中山
1908~1968
淡水路365號
第二醫學院婦產科教研室主任
林奕仙
浙江永嘉
1879~1969
自忠路317弄9號
象棋高手
單養禾
江蘇武進
1890~1969
嵩山路振平里18號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員
蓋叫天
河北高陽
1887~1971
興安路22號
京劇演員
程門雪
江西婺源
1902~1972
西門路寶安坊1號
上海中醫學院院長
沈永康
上海
1908~1972
淮海中路881號
第二醫學院外科教授
周祥生
浙江定海
1895~1974
陝西南路63弄8號
祥生汽車行創辦人
陳娟娟
四川樂山
1929~1976
太倉路186號
電影演員
毛嘯岑
江蘇吳江
1900~1976
重慶南路169弄60號
上海市工商界政治學校副教務長
黃桂秋
安徽安慶
1905~1978
瑞金二路225弄36號
京劇演員
顧均正
浙江嘉興
1901~1980
淮海中路927弄63號
開明書店編輯,科普作家
蔣湘青
江蘇宜興
1899~1981
永年路149弄59號
上海體育專科學校副校長
田桓
湖北蘄春
1893~1982
復興中路320弄72號
孫中山秘書,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
魏指薪
山東曹縣
1897~1984
興安路鴻安坊4號
上海市傷科研究所副主任
趙景深
四川宜賓
1902~1985
淮海中路四明裡6號
復旦大學教授
康泰
北京
1927~1985
皋蘭路29號
電影演員
張雪父
浙江鎮海
1911~1987
瑞金二路129弄9號
畫家,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校長
沈錫元
上海
1904~1988
陝西南路39弄29號
上海廣慈醫院外科主任
陶菊隱
湖南長沙
1898~1989
淡水路332弄3號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楊蔭深
浙江鄞縣
1908~1989
陝西南路25弄7號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審
劉斌昆
北京
1902~1990
馬當路328弄32號
京劇演員
林風眠
廣東梅縣
1898~1991
南昌路53號
浙江美術學院院長
王萬齡
雲南騰沖
1900~1992
重慶南路179弄6號
國民政府軍85軍中將副軍長
唐君遠
江蘇無錫
1900~1992
茂名南路151號14室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工商
聯副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委員
鄺安堃
廣東番禺
1902~1992
復興中路569號
上海高血壓研究所所長
陸儼少
江蘇嘉定
1903~1993
復興中路346弄8號
國畫家、藝術教育家
㈤ 1025年的通鑒記載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天聖三年(遼太平五年)
春,正月,乙酉,遼主如混同江。
戊子,遼遣宣徽南院使蕭從順等來賀長寧節,見於崇政殿,皇太後垂簾,置酒殿中以宴之,御史中丞薛奎館伴。從順欲請見,且言南使至北者皆見太後,而北使來獨不得見。奎折之曰:「皇太後垂簾聽政,雖本朝群臣亦未嘗得見也。」從順乃已。及辭,從順有疾,命宰臣王曾押宴都亭驛。從順問曾曰:「南朝每降使車,悉皆假攝,何也?」曾曰:「使者之任惟其人,不以官之高下。今二府八人,六常奉使,惟其人,不以官也。」從順默然。既而從順稱疾留館,不以時發,帝遣使問勞,挾太醫診視,相屬於道。樞密使曹利用請一切罷之,乃引去。
二月,戊午,遼禁其境內服用明金及金錢綺,國親當服者,奏而後用。
乙丑,權御史中丞薛奎,罷為集賢院學士、知並州,或譖奎漏禁中語也。既而秦州闕守,帝以奎屢官西邊,習其土風,即改奎知秦州。秦州宿重兵,經費常不足,奎務儉約,教民水耕,謹商算,歲中廩粟積者三百萬,征算衍者三十萬,核民隱田數千頃,復得芻粟十餘萬。
是月,遼主如魚兒濼。
三月,丙子,徙知河南府陳堯佐知並州。每汾水漲,州人憂溺,堯佐為築堤,植柳數萬本,作柳溪亭,民賴其利。
壬辰,遼以左丞相張儉為武定軍節度使,以殿前都點檢蕭都哩為契丹行宮都部署。
是月,遼主如長春河。魚兒濼有聲如雷,其水一夕越沙岡四十里,別為一陂。
夏,四月,壬子朔,詔恤刑獄。
是月,以龍圖閣直學士、刑部郎中劉煜知河南府。煜世家河南,衣寇舊族。嘗權發遣開封府事,獨召見,太後問曰:「知卿名族,欲一見卿家譜,恐與吾同宗也。」煜曰:「不敢。」它日,數問之,煜無以對,因偽風眩,仆而出,乃免。
五月,庚寅,錄繫囚。
癸巳,幸御庄觀刈麥,聞民舍機杼聲,賜織婦茶帛。
遼主清暑永安山。以蕭從順為太子太師,吳叔達翰林學士,道士馮若谷加太子中允。命張儉移鎮大同。
六月,癸酉,環、原州屬羌叛,寇邊,環慶都監趙士隆等死之。遣使者安撫陝西。
秋,七月,戊子,詔諸路轉運使察舉知州、同判不任事者。
壬寅,以前戶部郎中夏竦起復知制誥。竦急於進取,喜任數術,世目為姦邪。嘗上疏乞與修《真宗實錄》,不報。既而丁母憂,潛至京師求起復,依中人張懷德為內助,而王欽若雅善竦,因左右之,故有是命。
遼主獵於平地松林。
八月,辛亥,知益州薛田言:「本州解發舉人,自張詠以來,例給館券至京,今得三司移文,乃責吏人償所給官物,恐非朝廷之意。」帝曰:「漢貢士皆郡國續食,今獨不能行之遠方邪?其令悉蠲之!」
戊午,夔州路提點刑獄盛京,言忠州鹽井歲增課,奉節、巫山縣營田戶逃絕,里胥代納戶稅,萬州戶納谷稅錢,皆為民害;詔悉除之。京,度之從兄也。
初,李諮等既條上茶法利害,論者猶爭言其不便。辛未,命翰林侍讀學士孫奭、知制誥夏竦等再加詳定。
九月,庚辰朔,始遣使賀遼後正旦。
遼主駐南京。
己亥,遼始遣使來賀宋太後正旦。
冬,十月,乙卯,太白犯南斗。
辛酉,以翰林學士、禮部侍郎晏殊為樞密副使。
庚午,以宰臣王欽若為譯經使。唐譯經使以宰相明釋學者兼領之;宋初翻譯經論,令朝官潤文,及丁謂相,始置使;而欽若乃因譯經僧法護等請為使,議者非之。
十一月,己卯朔,孫奭等言:「十三場茶積而未售者六百一十三萬餘斤,蓋許商人貼射,則善者皆入商人,其入官者皆粗惡不時,故人莫肯售。又,園戶輸歲課不足者,使如商人入息,而園戶皆細民貧弱,力不能給,繁擾益甚。又,奸人倚貼射為名,強市盜販,侵奪官利。其弊如此,不可不革。請罷貼射法,官復給本錢市茶,而商人入錢以售之。」於是茶法復壞。
庚子,遼主幸內果園宴,京民聚觀。求進士得七十二人,命賦詩,第其工拙,以張昱等一十四人為太子校書郎,韓欒等五十八人為崇文館校書郎。
王欽若既兼譯經使,始赴傳法院,感疾亟歸;車駕臨問,賜白金五千兩。戊申,卒。皇太後臨奠出涕,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遣官護葬事,錄親事及所親信二十餘人。建隆以來,宰相恤恩,未有此比。
欽若狀貌短小,項有附疣,時人目為「癭相」。智數過人,每朝廷有所興造,委典遷就以中上意。性傾巧,敢為矯誕。太後以先朝所寵異,故復用之。及吳植事敗,太後滋不悅,同列稍侵之,欽若悒悒以歿。後有詔塑像茅山,列於仙官。
遼北院樞密使蕭哈綽有疾,遼主欲臨視之,哈綽謝曰:「臣無狀,猥蒙重任;今形容毀瘁,恐陛下見而動心。」遼主乃止。會北府宰相蕭朴問疾,哈綽握其手曰:「吾死,君必為樞密使,慎勿舉勝己者。」朴聞而鄙之。乙丑,卒。
十二月,戊辰,遼以蕭朴為北院樞密使,封蘭陵郡王。
先是朝班以宰相為首,親王次之,使相又次之,樞密使雖檢校三師兼侍中、尚書、中書令,猶班宰相下。咸平初,曹彬以樞密副使兼侍中,位戶部侍郎、平章事李沆下,循舊制也。乾興中,王曾由次相為會靈觀使,曹利用由樞密使領景靈宮使,時以宮觀使為重,詔利用班曾之上,議者深以為非。至是曾進昭文館大學士、玉清昭應宮使,同集殿廬,將告謝,而利用猶欲班曾上,合門不敢裁。曾抗聲目吏曰:「但奏宰相王曾等告謝。」班既定,利用鬱郁不平,張士遜慰曉之。庚申,詔宰臣、樞密使序班如故事。而利用志矯,尚居次相張知白上。及聞召張旻於河陽為樞密使,利用疑代己,始悔懼焉。
殿前副指揮使楊崇勛,嘗詣中書白事,屬微雨新霽,崇勛穿泥靴登階,王曾頷之,不以常禮延坐。崇勛退,劾奏其失,送宣徽院問狀。翼日,曾入對,請傳詔釋罪,太後問其故,曰:「崇勛武夫,不知朝廷之儀。舉劾者,柄臣所以振紀綱;寬釋者,人君所以示恩德。如此,則仁愛歸於上而威令肅於下矣。」
癸亥,徙崖州司戶參軍丁謂雷州司戶參軍。
謂以家寓洛陽,常為書自責,敘國厚恩,戒家人毋輒怨望,遣人致於西京留守劉煜,祈付其家,戒使伺煜會眾寮時達之。煜得書,不敢私,即以聞;帝見之感惻,故有是命。宰相言:「謂,天下不容其罪而竄之,今不緣赦宥,未可內徙。」帝曰:「謂斥海上已數年,欲令生還嶺表耳。」
乙丑,淮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同平章事張旻依前充樞密使。太後微時,嘗寓旻家,旻事之甚謹,後深德之,故復掌樞府。尋改名耆。
是歲,燕民以年穀豐熟,遼主車駕臨幸,爭以土物來獻。遼主禮高年,惠鰥寡,賜酺飲。至夕,六街燈火如晝,士庶嬉遊,遼主亦微行觀之。
丁丑,遼禁工匠不得銷毀金銀器。
㈥ 潢川古代有什麼名人
春申君黃歇(?~前238),中國戰國時期四公子之一。黃歇游學博聞,善辯。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12縣。
元代文學家——馬祖常
馬祖常(1279-1338),字伯庸,光州(今潢川)人。祖宗雍古部人,居靖州天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西北)。高祖錫里吉思,金末為鳳翔兵馬司判官,死後贈封恆州刺史,子孫按照「以官為姓」的慣例改姓馬。曾祖月合乃,跟隨元世祖忽必烈至汴,累官禮部尚書;父潤,同知漳州路總管府事,曾任光州監軍,始居光州。
王實味(1906年3月12日-1947年7月1日),中國作家,河南潢川人,妻子劉瑩。
【潢川籍烈士】王書禮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魏崗鄉人.1960年8月入伍,共青團員,空軍108部隊12大隊戰士,1966年12月犧牲,終年27歲,榮立三等功。 墓號:匠止6區l排2號
(照片上:河北省潢川縣魏崗鄉人.1960年8月入伍,共青團員,空軍108部隊12大隊戰士,1966年12月犧牲,終年27歲,榮立三等功。)
陳東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9年1月入伍,53465(161師482團)部隊2連戰士,同年2月28日犧牲,終年19歲。墓號:廣西憑祥市南山烈士陵園12排15號
陳松林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9年1月入伍,53465(161師482團)部隊2連戰士,同年2月28日犧牲,終年20歲。墓號:廣西憑祥市南山烈士陵園12排16號
周新中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7年1月入伍,共青團員,53465(161師482團)部隊炮連戰士,1979年3月7日犧牲,終年19歲。墓號:廣西憑祥市南山烈士陵園13排13號
簡正付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6年3月入伍。486團副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5歲。中共黨員,榮記三等功。廣西龍州縣烈士陵園。
余延潢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6年3月入伍。486團7連排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4歲。中共黨員,榮立一等功。廣西龍州縣烈士陵園。
連明軍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6年3月入伍。486團2連排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5歲。中共黨員,榮立二等功。廣西龍州縣烈士陵園。
陳國雲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6年3月入伍。53471(162師486團)部隊班長,1979年2月犧牲,終年22歲。中共黨員,榮記一等功。廣西龍州縣烈士陵園。
高順輝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6年3月入伍。486團7連副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5歲。中共黨員,榮立二等功。廣西龍州縣烈士陵園。
高正光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54482(121師363團)部隊副班長,共青團員,1977年1月入伍,1979年2月18日犧牲,終年22歲.廣西靖西縣烈士陵園。(墓號:1區18排6號)
胡應河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54480(121師361團)部隊戰士,共青團員,1977年1月入伍,1979年2月21日犧牲,終年21歲.廣西靖西縣烈士陵園。(墓號:1區15排11號)
王有學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54480(121師361團)部隊戰士,共青團員,1977年1月入伍,1979年2月21日犧牲,終年23歲.廣西靖西縣烈士陵園。(墓號:3區18排3號)
鮑新武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8年入伍,53305(127師379團)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19歲。共青團員。廣西寧明縣烈士陵園。
曹宏偉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8年入伍,53306(127師380團)部隊戰士。1979年2月犧牲,終年21歲。共青團員。廣西寧明縣烈士陵園。
陳學志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8年入伍,53309(128師直)部隊戰士。1979年2月犧牲,終年21歲。中共黨員。廣西寧明縣烈士陵園。
李金州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6年入伍,53309(128師直)部隊班長。1979年2月犧牲,終年21歲。中共黨員。廣西寧明縣烈士陵園。
路繼賢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8年入伍,53309(128師直)部隊戰士。1979年2月犧牲,終年20歲。廣西寧明縣烈士陵園。
宋國明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8年入伍,53309(128師直)部隊戰士。1979年2月犧牲,終年20歲。廣西寧明縣烈士陵園。
李月明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7年1月入伍,中共黨員。54482(121師363團)部隊80分隊戰士,1979年2月犧牲。終年23歲,榮立三等功。廣西那坡縣烈士陵園
宋世國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7年1月入伍,54481(121師362團)部隊84分隊戰士,1979年2月犧牲。終年20歲,追記一等功。廣西那坡縣烈士陵園
王澤斌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7年2月入伍,中共黨員。54479(121師直)部隊61分隊班長,1979年2月犧牲。終年22歲,榮立三等功。廣西那坡縣烈士陵園
余海清烈士
河南省潢川縣人。1977年1月入伍,共青團員。54480(121師361團)部隊戰士,1979年2月犧牲。終年22歲。廣西那坡縣烈士陵園
㈦ 古今的著名書法家有哪些
1、王羲之 代表作:《蘭亭集序》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
5、張旭 代表作:《古詩四貼》
張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是中國唐朝中期的知名書法家。出生於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
在書法界,他有「草聖」的稱呼。在唐朝開元年間官至常熟尉,後又為金吾長史,世稱他為「張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