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庭訓
⑴ 訓誡的意思是什麼
訓誡,是指人民法院、公安機關等對某些違法犯罪分子或者違反法庭規則的行為人,進行批評教育,並責令其改正,不得再犯。犯罪情節輕微而免予刑事處分的人、在民事案件中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人、妨害民事訴訟的訴訟參與人或其他人,由法院予以訓誡;不滿十四歲違反治安管理的人,由公安機關予以訓誡。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五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第一百一十條
訴訟參與人和其他人應當遵守法庭規則。
人民法院對違反法庭規則的人,可以予以訓誡,責令退出法庭或者予以罰款、拘留。
人民法院對哄鬧、沖擊法庭,侮辱、誹謗、威脅、毆打審判人員,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較輕的,予以罰款、拘留。
⑵ 當事人在法庭上謾罵,或者拒絕簽字的時候,作為書記員,面對這樣的突發狀況應該如何去做
當事人違反法庭紀律的話,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一條規定:「訴訟參與人和其他人應當遵守法庭規則。
人民法院對違反法庭規則的人,可以予以訓誡,責令退出法庭或者予以罰款、拘留。
人民法院對哄鬧、沖擊法庭,侮辱、誹謗、威脅、毆打審判人員,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較輕的,予以罰款、拘留。」
但是說實話這不是書記員的許可權。
另外,如果當事人拒絕簽字,在筆錄上註明:當事人拒絕簽字或蓋章
⑶ 原告在法院庭審過程中,能不能再補充新證據
如果該證據來不屬於法自律規定的「新的證據」,必須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提交法庭,開庭審理之後不得提交。
如果該證據確屬「新的證據」,則可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至一審法庭辯論結束前提出。
一審程序中的新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
你可以參考上述標准判斷你們將要補充的證據是否屬於新證據,如果不是新證據,想利用這種訴訟策略搞突然襲擊,法庭是不會准許的。
⑷ 開庭後幾天內補充證據
案件開庭後,當事人還可以補充證據。開庭後補充證據的時間在開庭時直接向司法機關出具,但需要由司法機關對相關情況進行認定,對於符合審理程序和實際需要的證據進行處理,如果存在逾期提供的,法院應當責令說明理由。
法律分析
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必要時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逾期提供證據,或者對方當事人對逾期提供證據未提出異議的,視為未逾期。當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逾期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不予採納。但該證據與案件基本事實有關的,人民法院應當採納,並依照規定予以訓誡、罰款。當事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逾期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採納,並對當事人予以訓誡。當事人一方要求另一方賠償因逾期提供證據致使其增加的交通、住宿、就餐、誤工、證人出庭作證等必要費用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一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當事人在二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二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二審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需要明確的是,對於證據的提供一般應當在開庭之前處理,在開庭以後,司法機關雖然也可以補充證據,但相程序還需要召開聽證會來進行認定,在一定程序上影響了司法審理程序,具體情況下應當結合實際來進行合法的認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一十一條 人民法院對於自訴案件進行審查後,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犯罪事實清楚,有足夠證據的案件,應當開庭審判;(二)缺乏罪證的自訴案件,如果自訴人提不出補充證據,應當說服自訴人撤回自訴,或者裁定駁回。自訴人經兩次依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按撤訴處理。法庭審理過程中,審判人員對證據有疑問,需要調查核實的,適用本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的規定。
⑸ 網上開庭和在法院開庭有什麼不同
一
疫情期間的「在線庭審」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擁有潛伏期長、傳染性強等特點。防控新冠疫情的有效手段是限制人員的流動。限制人員流動最大的問題是會導致原來需當面處理的事情變為不可能,比如開庭。但是社會要運轉,工作要開展,於是在線作業的需求、優勢和重要性就陡然增加了。
就訴訟方式本身而言,實際上在線訴訟、在線庭審並不是本次疫情期間才產生。事實上,2018年之前就已經有法院在個案中採取在線庭審的方式審理案件。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就已經頒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只是,疫情防控凸顯了通過互聯網審理案件的優勢。近期,最高院、部分省法院及地市法院也相繼出台了「網上庭審」的規則。
經檢索,除最高法院原有的法庭規則、庭審直播規則、庭審錄音錄像規則、民事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實施辦法外,從疫情發生至2020年2月19日,最高院、山東高院、上海高院、上海一中院、常州中院、無錫中院、南通中院、營口中院及新疆哈密伊州區法院等相繼出台了「在線庭審」的規則。
二
「在線庭審」的適用前提——當事人同意
2019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最高法院開展民事訴訟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其中「健全電子訴訟規則」是六大試點內容之一。最高院為此頒布了《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實施辦法》(繁簡分流改革辦法)。實施辦法規定「訴訟主體的在線訴訟活動,與線下訴訟活動具有同等效力」、「人民法院根據技術條件、案件情況和當事人意願等因素,決定是否採取在線方式完成相關訴訟環節」。
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2月14日發布的《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加強和規范在線訴訟工作的通知》(在線訴訟通知)規定,各級人民法院推進在線訴訟,要尊重當事人對案件辦理模式的選擇權,全面告知在線訴訟的權利義務和法律後果。當事人同意案件在線辦理的,應當在信息系統確認、留痕,確保相關訴訟活動的法律效力。從我們檢索的規定看,均要求取得當事人事先同意。
近期出台的「在線庭審」規則也體現了當事人同意是「在線庭審」的適用條件。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一方同意但另一方不同意怎麼辦?最高法院在繁簡分流改革辦法中規定試點法院在僅一方當事人選擇在線庭審的,可以根據案件情況,採用一方當事人在線、另一方當事人線下的方式開庭。。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在最近作出的《關於積極推廣並嚴格規范在線庭審的通知》中也採用了這一辦法。我們認為這種方式避免了因一方當事人原因而導致「在線庭審」無法進行的困難,可以促進審判效率的提高。
三
是否同意,要思量
在具備「網上庭審」的條件時,我們建議律師積極擁抱變化,與法院一道提高訴訟效率。但如存在需現場查明身份、核對原件、查驗實物等情形,則不適合「線上庭審」,建議選擇線下庭審。
另外,我們發現幾個地方法院在規則中規定,「對違反法庭紀律訓誡無效的,通過軟體強制其退出連線,若庭審中原告方被強制退出連線,按撤訴處理;被告被強制退出的,按缺席處理」。對於某些法院前述強制退出連線按撤訴處理的規定之內容,因涉及到當事人實體權利處分,其合法性有商榷空間。我們認為這固然有特殊時期強化庭審秩序的考慮,但缺少上位法支持,也不符合最高法院「相關內容不得突破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要求。作為建議,我們認為律師應事先評估相關法院案件適用的當地「網上庭審」規則及准備出庭的客戶狀況,在必要時選擇線下庭審的方式。
四
對律師參加「網上庭審」的建議
結合「網上庭審」的特點,我們提出如下六個建議。
提前熟悉庭審平台,掌握證據上傳和質證方法。目前,各地法院採取的庭審系統並不統一,如「雲間網上庭審系統」「上海法院微開庭」等。各系統的操作要求和方法不同。務必提前熟悉庭審平台,掌握證據上傳和質證方法。
提前了解操作要求,准備客戶身份證明原件。最高人民法院的在線訴訟通知要求,通過證件證照比對、生物特徵識別、實名手機號碼關聯等方式在線完成身份認證。山東高院、上海高院均規定,個人當事人的,要出示本人身份證;當事人為企業、組織機構的,由其委託訴訟代理人出示營業執照副本、組織機構代碼證等證明材料。這在線下庭審中是沒有的。因此,我們建議提前與法庭溝通操作要求,准備客戶身份證明原件。
不對庭審進行錄音錄像。盡管開庭場所不在法院了,但是根據規則,未經允許仍不得對庭審進行錄音錄像。律師應模範遵守法庭紀律,不對庭審進行錄音錄像。
如有證人作證,應仔細溝通。「網上庭審」時,如有證人作證,應確保其不得旁聽,否則證人被污染將失去作證資格。此外,還應專門向法院了解規則。如南通中院規定證人不得與當事人於同一場所參加網上庭審。這種情況下,就要提前准備,協助證人掌握庭審所需要的技術條件。
保持手機靜音,但不要關機。「網上庭審」時,可能存在網路故障、設備損壞、電力中斷或者不可抗力等原因導致斷線,按照規則,應暫時中止連線審理,並與當事人電話連線,待網路恢復穩定後繼續審理。這時手機暢通就十分必要,否則斷線後聯系不上,可能構成擅自退出連線。部分法院直接規定了擅自退線的按撤訴或撤回上訴處理,被告或被上訴人擅自退出的,按缺席處理。
建議律師事務所設置開庭室。廣州互聯網法院作出的《關於在線庭審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要求,訴訟參與人應當選擇安靜、無干擾、光線適宜、網路信號良好、相對封閉的場所參加庭審。中國庭審公開網近期的庭審錄像,有一部分是「在線庭審」。通過觀看這些錄像,我們發現了參加庭審時有待改進的地方,比如迴音、攝像頭角度不佳、背景混亂、著裝不整潔等等。律師作為法律專業人士,尤其應結合「網上庭審」的特點選擇適合的場所環境、維護律師執業形象。庭審時,律師使用的場所應體現專業性,確保肅靜、整潔,且保持庭審中無干擾。有條件的,事務所可將獨立、可鎖、隔音效果較好房間設置為開庭室,室內設計時考慮光線、攝像頭、收音、背景等因素,庭審時在門口放置「正在開庭」的提示牌。
五
結語
互聯網技術及應用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得到迅猛發展, 「互聯網+」已經成為連接全世界、提高效率的不二選擇。互聯網技術同法律的結合也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發展趨勢,中國互聯網技術在法院訴訟、仲裁等爭議解決程序中的應用已經有相當的發展。誠然,對於訴訟而言,在線庭審程序同傳統的民事訴訟程序的銜接尚有某些技術上的困難,比如,在線庭審程序中如何對證據的真實性予以識別並發表質證意見、通過在線庭審獲知的證據信息是否足以對其真實性作出同線下庭審同等的識別水平等問題,不一而足。本來,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在20個城市的法院開展,探索健全電子訴訟的相關規則。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或許能刺激中國互聯網技術同訴訟程序的深度融合,使得「法庭」這個古老傳統之地作出改變,使「在線庭審」更早常態化。果如此,則中國的營商環境會更上一層樓。
⑹ 法庭上和法官吵起來會付出什麼樣的責任
藐視法庭。千萬別和法官起沖突
⑺ 法院旁聽網上預約流程六步
法院旁聽網上預約流程一般來說公開審理的案件,公民攜帶身份證就可以參加法庭旁聽。根據法庭場所和參加旁聽人數等情況,需要時,持人民法院發出的旁聽證進入法庭。旁聽人員必須遵守下列紀律:
1、不得錄音、錄像和攝影;
2、不得隨意走動和進入審判區;
3、不得發言、提問;
4、不得鼓掌、喧嘩、哄鬧和實施其他妨害審判活動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第八條
公開審理的案件,公民可以旁聽;根據法庭場所和參加旁聽人數等情況,需要時,持人民法院發出的旁聽證進入法庭。
下列人員不得旁聽:
(一)未成年人(經法院批準的除外);
(二)精神病人和醉酒的人;
(三)其他不宜旁聽的人。第十條
新聞記者旁聽應遵守本規則。未經審判長或者獨任審判員許可,不得在庭審過程中錄音、錄像、攝影。第十一條
對於違反法庭規則的人,審判長或者獨任審判員可以口頭警告、訓誡,也可以沒收錄音、錄像和攝影器材,責令退出法庭或者經院長批准予以罰款、拘留。第十二條
對哄鬧、沖擊法庭,侮辱、誹謗、威脅、毆打審判人員等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較輕的,予以罰款、拘留。第十三條
對違反法庭規則的人採取強制措施,由司法警察執行。第十四條
外國人或者外國記者旁聽,應當遵守本規則。
⑻ 法院財產保全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
財產保全是人民法院為了保證民事判決的實際執行或者避免財產遭受損失,在利害關系人起訴前或者當事人起訴後,根據利害關系人或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對當事人的財產或者爭議的標的物,採取限制當事人處分的強制措施,以保證將來生效判決得以執行的一種訴訟制度。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一條,訴訟參與人和其他人應當遵守法庭規則。 人民法院對違反法庭規則的人,可以予以訓誡,責令退出法庭或者予以罰款、拘留。 人民法院對哄鬧、沖擊法庭,侮辱、誹謗、威脅、毆打審判人員,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較輕的,予以罰款、拘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可以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申請人不提供擔保的,裁定駁回申請。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