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法官網
1. 徵求大眾意見第一次在官網上公布的法律草案是什麼
物權法草案。2005年2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主辦的中國人大網正式開通,當年7月常委會就向社會公布物權法草案,這是常委會首次通過官方網站公布草案和徵求意見。人民群眾既可以將對物權法草案的意見書面寄送各地省級人大常委會或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也可以通過中國人大網站直接提出意見。
2. 江蘇省住建局官方網站我們小區在江蘇崑山,要選舉業委會,有些業主收到選票故意不參加投票,致使無法達到
摘要 按照2021年實施的民法典相關規定,使用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等表決事項的業主大會通過比例要求降低了。由原來物權法規定的使用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等表決事項的通過比例由原來的業主占專有部分和總戶數的雙過半,調整成民法典規定的在專有部分和總戶數雙三分之二業主大會會議效的基礎上,經過參與表決的業主的雙過半即可,也就是理論上講,只要業主占專有部分和總戶數三分之一就可以通過使用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等表決事項。
3. 物權法中公共利益應如何界定
近年來,由商業開發引發的強遷引發了大量的社會問題,成為人們詬病的對象。物權法第42條雖然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但仍然沒有對何為公共利益做出明確的解釋,這不能不說是物權法立法的最大缺憾。這也體現了對公共利益進行明確界定之難。本文結合城市建設的實踐來探討公共利益的明確界定問題。
一、 什麼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指某一行政區域范圍內公民的共同利益,即每個行政區域內的公民都能享受到的一種利益。包括公共基礎設施,比如道路、公園、自來水、煤氣等;民生工程,比如學校、醫院、福利院、幼兒園等;公共環境,包括污水處理廠、環境檢測站等;危險消除,比如在重大災難救助時對公民財產的徵用;國防行為,戰爭或重大軍事演習期間對公民財產的徵用等。公共利益關涉社會安全、穩定、發展。每名公民均可以從中獲益。公共利益的表現為公共產品的地域性,地域性的范圍包括全國、地區,但能稱得上公共利益的最小單位應為鄉鎮一級,在社區及村的民眾的共同利益不能稱之為公共利益。
如果商業開發按照一種純市場規則來進行的話,那麼就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因為徵用而產生的激烈的矛盾沖突了。
問題是,現在商業開發一般都有政府招商引資背景,所以物權法頒布以前,為為商業開發掃清道路,地方政府均將商業開發視為公共利益。這種公共利益有多數人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和落實政府規劃就是公共利益的認識。
三、 公共利益的評估標准。
一是享受利益范圍。即公共利益必須在某一個行政區域內有較多的人可以享受到的利益。如果只是個別人或部分人的利益則不能稱之為公共利益。
二是社會對政府徵收的認可度。基於公共利益對公民個人財產的徵收必須能贏得行政區域內大部分民眾的認可度。如果大部分人不發表度或對強制徵收是否屬於公共利益未置可否則不能考慮認定為公共利益。當徵收與被徵收的社會矛盾尖銳時,這種社會公眾認可度的調查可以作為是否認定為公共利益的重要參考。
三是經濟學評估。即對公民個人財產的徵收成本與徵收利益絕對值之比。要看這種徵收在社會經濟收益上是否明顯會比財產由公民個人繼續佔有要大得多。
四是沒有人能從中獲取私利。對於公民個人財產的徵收,不應有任何個人能從這種徵收當中某取私利。如果個人從徵收當中謀取私利,那麼就悖離了基於公共利益之名強制徵收公民個人財產的合理性。
五是需要有一種緊迫性。基於公共利益徵收公民個人財產必須具有一種緊迫性。如果沒有一種維護社會公眾共同利益的緊迫性而去徵收公民的個人財產的話,即沒有合理性。
而商業開發則不同,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主要目的是開發商獲取利潤。其動機是開發商為謀取私利,私得與公共利益根本靠不上邊。
二是沒有維護公共利益的緊迫性。如果公民的私有財產還沒有成為維護公共利益的制約性因素,即不存在不徵收就難以維護必須維護的非常緊迫的公共利益的情形,就不能以公共利益之名徵收公民個人財產。
三是獲得者只是部分人。比如商業中心建設、沒有必要馬上進行的城區改造、工商業項目建設對農村土地的徵用。政府招商引資搞經濟項目建設不能定義為公共利益。當然,有人會說開發商開發樓盤也是在解決不特定人群的住房問題呀!對此的反駁是:不特定人群的利益不能理解為公共利益,其涵蓋性不夠。為了部分人的私利去強制徵收公民的私有財產,於法於理都顯依據不足。另外,經商業開發後的設施雖然好於商業開發前的設施,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提升城市品味,但由於其實際受益者仍然只是部分人,所以不能以這個原因視其為公共利益。
四、 公共事業的商業化運作問題。
公共事業的商業化動作,即公共事業的社會化的一種形式。這種動作模式可極大的發揮經營主體的專業優勢、資金優勢,減少政府的管理負擔,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而政府更多的起到監督管理作用。其主體仍然是政府基於公共管理的目的而進行,其維護的客體仍然是公共利益。
公共事業商業化體現為以下幾個特徵:
一是行為客體具有公共性。基於政府實施公共利益項目,只是在實際招作上由商業主體進行。比如政府進行舊城區改造,將改造項目交由商業開發主體進行操作。
二是通過商業化運作比政府運作更加有利。可以有效的減輕政府的資金壓力,解決政府的專業劣勢,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
三是公共事業商業化主體的特殊要求。應具備較高等級的業務資質。
四是商業化運作主體謀取的不是市場交易的投機性利潤,而是提供服務行為的利潤。商業化建設項目既然基於公共利益基礎,那麼它的利潤模式就應有別於純粹的市場投資行為。比如,市場投資行為的利潤以市場風險為基礎,而商業化運作項目的利潤只能是代政府管理經營而來的勞務利潤。
公共事業的商業化運作模式介於公共利益與商業開發之間,其以公共利益為目標,但又不可避免的夾雜了商業利益在內。在現時生活中的強制徵收與補償問題最大的爭議焦點就在這里,問題的實質不在於被徵收者是否願意讓渡自己的財產而在於補償的數額問題。
下面主要討論商業化模式下必須進行的舊城區改造和城市化擴建徵收農村土地公共利益認定及徵收補償問題,這也是我們在公共利益認定必須解決的最為緊迫的問題。
根據公共利益所具有的五項特徵,必須進行的舊城區改造項目可以定義為維護公共利益,可以對公民的個人房產及土地使用權進行強制徵收,但政府確定的徵收地價應公平合理。運作主體不能從地價當中謀取利潤;城市化擴建徵用農村土地,亦可在一定限度內認定為公共利益,但從保護耕地的角度應特別嚴格把握,應將行政審批的層次提高到最高級別。
當用商業化模式來經營公共事業確需徵用公民個人的房產和土地使用權時,必須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地價模式:開發商利潤=新開發出的房價—國家稅款—開發商基建投入—地皮市場價—原有地上物價值。
從開發商利潤公式中,我們可以得出,如若在此情況下強制徵收,被拆遷人應得補償收入為地皮市場價加上原有地上物價值,但徵收補償的最低價值不得低於按房照面積的新開發樓房價格。也就是說在舊城區改造中,政府可以強制徵收公民個的房屋和土地使用權然後轉移給開發商,但開發商絕不能從地價當中去謀取利益。地價利益和地上物利益應由被徵收者獲得,政府獲得稅款,開發商從開發的房屋中受益。這樣也就平衡了各方利益,實現了公平,消除了矛盾,解決了問題。
五、 立法建議。
物權法雖然不能明確為維護公共利益可徵收公民財產的各種情形,但也不能局限於「公共利益」四字,應當將公共利益的特徵予以明確,便於在實踐中予以掌握。特別是要提出明確的關於公共事業商業化運作的徵收、補償問題的具體解決辦法。對此期望在今後物權法的修改或司法解釋中予以明確。
4. 如何辦理房屋二次抵押貸款
您好,房子有貸款也是可以再次貸款的,只要總的抵押額度沒有超過房屋的評估值(貸款評估公司出具的評估報告價格)即可;可以去擔保公司或是銀行申請,辦理好抵押手續就好了。另外,如果您通過銀行做再次抵押的話,有的銀行可以做,有的銀行不可以做,具體的建議您可以咨詢下各大銀行的相關政策。
如上信息僅供您參考,希望如上答復可以幫助到您,也希望您可以採納我的回答,謝謝支持~
5. 網上房地產顯示房屋已簽和已登記的區別
一、定義不同
一般來說,房屋預告登記是指當事人約定買賣房屋不動產物權時,為了限制債務人處分該不動產,保障債權人將來取得物權而作的登記。
網簽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利用房地產管理部門的網路化管理系統與交易方簽訂房屋買賣合同,並在網上進行公布的行為。之後,用戶可通過網簽號在網上進行查詢。
二、物權效力不同
預告登記具有物權效力。根據《物權法》第二十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規定:「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轉移不動產所有權,或者設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地役權、抵押權等其他物權的,應當依照物權法第二十條第一款的規定,認定其不發生物權效力。」也就是說,預告登記是具備一定的物權效力的。
而網簽由於其沒有具體法律依據的,所以它是不具有物權效力的,而且在一般情況下不能對抗第三人。
三、法律依據不同
網簽是沒有具體法律依據的。而預告登記就不同了。根據《物權法》第二十條中的規定,當事人簽訂買賣房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
6. 舊樓加裝電梯審批中的幾個法律問題
一是舊樓加裝電梯的法律依據何在?
無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以及在上述三部法律基礎上廣東省建設廳作出的《廣東省既有住宅增設電梯的指導意見》。
但舊樓加裝電梯目前看確實缺少法律依據。
A《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七十六條規定,下列事項由業主共同決定:(六)改建、重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決定前款第六項規定的事項,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
這一規定將電梯認定為附屬設施。
B《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第二條,本法所稱建築活動,是指各類房屋建築及其附屬設施的建造和與其配套的線路、管道、設備的安裝活動。
這一規定將加裝電梯認定為建築活動。
C《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第四十條,在城市、鎮規劃區內進行建築物、構築物、道路、管線和其他工程建設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鎮人民政府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鎮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將經審定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的總平面圖予以公布。
這一規定將加裝電梯認定為須辦理規劃許可證的行為。
綜上,《廣東省既有住宅增設電梯的指導意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等法律、法規和有關工程建設技術標準的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就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問題提出了指導意見。
《廣東省既有住宅增設電梯的指導意見》參考了《物權法》第76條,實際上《物權法》沒有說針對加裝電梯的問題,因為在立《物權法》的時候,沒有這個問題出現,立法者也沒有考慮到。實際上,「改建和重建」與「加建和新建」根本是兩回事。當然不能因為找不到對應的依據,就不做這個事情。這就需要創新思維。
二是舊樓加裝電梯,應該是由超過2/3產權業主說了算,還是必須由全體產權業主說了算?
禪城規劃局官網《舊住宅樓加裝電梯條件及申辦規劃許可辦事指南》規定,舊住宅樓加裝電梯的條件之一是「加裝電梯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
正在徵求意見的《廣州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試行辦法》,對加裝電梯的申請人、條件、資金來源、報建程序、工程監理、辦證程序、業主之間的協商補償等均作了具體的規定。《辦法》明確了須滿足兩個「三分之二」:一是既有住宅增設電梯的建築設計方案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業主同意,且方案應當征詢全體業主的意見;二是應當滿足有關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結構安全和消防安全等規范、標准和要求。
上海市舊公房改裝電梯作為一項惠及老年居民實事工程,每年有人大代表提案,據說已是第六次,但官方認為,改造前提必須所有住宅小區居民同意方能實施,代表質疑物權法規定只要三分之二多數同意即可。
《物權法》為何抵不過政府部門的想法?因為加裝電梯必將引起利益關系的調整,其中一個就是業主專有權的損失。低層業主主要的權利是休息權、採光權和通行權,實踐證明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補償,沒有別的。另外,如三分之二多數同意,另三分之一不同意,事實上加裝還是不可能的,這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因素。
三是何為同意?
兩個「三分之二同意」,到底是同意什麼?這個目標方案一定要明確。有人會說「如果不出錢我就同意,有的人說出少一點錢我就同意。」不管是「三分之二同意」還是百分之百同意,首先就應該包括費用按什麼比例分攤等問題,否則執行起來會沒有可操作性。現行的公示無反對方法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應該是一一簽字表決方式。
四舊樓加裝電梯的審批是形式審查還是實質審查?
目前的審查可分為三種:
其一,形式審查,即登記機關僅對申請是否符合法律要求進行審查,而不對登記事項的真偽調查核實。
其二,實質審查,即登記機關不僅對申請從形式上審查其是否合法,而且對申請事項予以調查核實,以保證登記事項的法律效力。
其三,折衷審查,即登記機關對登記事項有重點的進行審查,尤其對有疑問的事項予以審查,如果發現有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則不予登記。但已登記的事項不能因此而推定為完全真實,其登記事項的真偽最終取決於執法機關的裁決。我國目前的登記實際上採取的是形式審查為主,實質審查為輔的原則。
但無論是形式審查還是實質審查都不能完全排除對有關事實的合法性和真實性的審查。合法性和真實性是登記機關審查的共同內容,實質審查要審查合法性和真實性,形式審查所審查的同樣是有關事實的合法性和真實性,而其中的差異只是審查的對象不同而已,形式審查只是審查當事人提交的書面文件,而實質審查則還應根據需要對提交文件之外其他事實進行了解或調查,以確認有關事實的合法性和真實性。因此,即使確定登記機關只有形式審查的義務或職責,也並不當然就排除了對相關事實合法性和真實性的審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第七條,建築工程開工前,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工程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領取施工許可證;但是,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確定的限額以下的小型工程除外。
第八條,申請領取施工許可證,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已經辦理該建築工程用地批准手續;(二)在城市規劃區的建築工程,已經取得規劃許可證;(三)需要拆遷的,其拆遷進度符合施工要求;(四)已經確定建築施工企業;(五)有滿足施工需要的施工圖紙及技術資料;(六)有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的具體措施;(七)建設資金已經落實;(八)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對符合條件的申請頒發施工許可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第四十條,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應當提交使用土地的有關證明文件、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等材料。需要建設單位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建設項目,還應當提交修建性詳細規劃。對符合控制性詳細規劃和規劃條件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鎮人民政府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這些都是形式審查。
五是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的區別?
加裝電梯審批產生的責任如何區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第五十條,在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者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發放後,因依法修改城鄉規劃給被許可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經依法審定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的總平面圖不得隨意修改;確需修改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採取聽證會等形式,聽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因修改給利害關系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個人認為,應該通過追加第三人的方式或者直接在審批中由第三人聲明的方式由其承擔,減少審批機關責任。
7. 北京市順義區共有產權房申購官網是什麼
1、涉及到產權年限是指土地使用權年限。到期了的處置辦法,根據不同的用地性質,相關法規有不同的規定。例如對住房用地,期限為70年,《物權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 但續期時如何交出讓金、交多少,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規定;
2、對停車位,大多數小區只出售使用權,而不出售所有權,其使用年限一般也是70年。到期後的處置辦法開發商就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約定,事實上在目前他們也給不出來,他們所獲得的土地開發權也是到期了;
3、如果二手房只剩十年,並不是說只能住十年,期限屆滿也是自動續期。
8. 債權轉讓車為什麼不能過戶
債權轉讓車就是抵押車,抵押車沒有經過抵押權人的同意,是不能過戶的。而且買賣後如果債務人未履行債務,債權人可以請求以該抵押車輛實現債權,因此,購買這樣的車輛應非常謹慎。
抵押車是指原車車主將車子抵押給了債主,也是種擔保,當汽車作為抵押物之時就成抵押車,像此種抵押車通常狀況下也是抵押車雙方或者三方當事人去機動車登記機關處理抵押登記當中也會表明抵押時間時效又或變更或是注銷記錄,不過不是在所有狀況下抵押車都能去購買。
根據《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
(8)物權法官網擴展閱讀:
案例:購買抵押車錢車兩空起訴遭駁回
2016年7月,韋某打算購買一輛汽車,在微信中與李某商談車輛買賣事宜,李某表示有車輛出售,也告知了韋某車輛存在抵押無法辦理過戶手續,在鹿寨縣范圍內使用問題不大。
韋某將購車款36200元交給李某和韋某伊。李某和韋某伊拆除涉案車輛原定位系統後將涉案車輛及車主行駛證等材料交給韋某使用。涉案車輛車主為李某青,第三人匯通廣西分公司為該車輛抵押權人。2017年1月9日,涉案車輛被告第三人拖走。
法庭上,原告韋某主張二被告在車輛買賣過程中存在欺詐,隱瞞了車輛已設置抵押的情形,導致車輛被抵押權人拖走。
但從原告提供的其與被告李某的微信記錄中體現出被告李某已提醒車輛存在抵押無法辦理過戶手續,而原告作為車輛買受人,在2016年7月收到車輛後一直未要求辦理車輛過戶手續,其應已知曉車輛無法辦理過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的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後果。」據此,原告主張二被告存在欺詐但未能提供充分證據予以證明,故本院對於其主張撤銷買賣合同關系並要求被告返還購車款36200元的主張不予支持。
9. 買房沒房產證通過中介簽三方協議受法律保護嗎
不受法律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對其有相應的規定:
第十四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9)物權法官網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相關法條:
第十六條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不動產登記簿由登記機構管理。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
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
第十八條權利人、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查詢、復制登記資料,登記機構應當提供。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
10. 請問中國官方對物權法的英文翻譯是什麼 對於各種法律能在哪些官網上找到 謝謝!
物權法官方英文表達:Real Right Law
法律查詢網址:http://www.chnlaw.net/Index.htm,此外可網路搜索中國法律法規大全或查詢之類,除少數是收費網站外,大多都提供免費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