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法官
1. 文言文翻譯《上官均傳》
上官均字彥衡,是邵武人。神宗熙寧年間皇帝親自策試進士,選為第二名,任北京留守推官、國子直講。元豐年間,蔡確推薦他為監察御史里行。當時,相州富家子弟殺人,案件的審理受到審刑、大理寺的懷疑,京城中謠傳法官竇莘等人接受賄賂。蔡確安排猜忌陰險的官吏幾十人,殘酷地整治竇莘等人,沒有人敢申明冤情。上官均上疏說明情況,請求下詔讓大臣參與審理,但因此獲罪,被貶謫為光澤縣縣令。竇莘等人最終無罪,天下人都十分佩服上官均的公平。有個巫師假託神靈並說能夠給人帶來禍福,(由此)得到富有的資產,上官均燒了他的神像、痛打了他,並把他趕出縣境。回到京城,被任命為監都進奏院。哲宗即位,上官均晉升為開封府推官。元祜初年,復職為監察御史。有諫官請示兼用詩賦來考試錄取士人,宰相就想廢除考試經義。上官均說:「經學以理為主,使人得到的是根本;詩賦以文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節。如果不考慮本末的區別,而要承襲考試詩賦的弊端,我看不到這么做可以得到什麼。」從熙寧時期以來,京城眾多官府禁止接待外人。上官均說:「以誠待人,別人就會竭力盡忠;用疑的態度待人接物,人們就會得過且過。」接著又評論青苗法,認為它只有惠及百姓的名聲卻沒有惠及百姓的實際,雖有眼前利益但卻成為常年的禍患,希望停止青苗法而恢復常平糴糶法。
蔡確的弟弟蔡碩非法借貸官府的錢幣數以萬計,他的案件呈上後,上官均抨擊蔡確身為宰相,夥同壞人犯法,應當揭露他的罪行,來告誡百官。張璪、李清臣等人掌權,與正直的人的志向不同,將正派的官員相繼排擠出朝廷。監察御史張舜民議論邊塞的事情,因為涉及宰相文彥博,張舜民被貶官。上官均說:「御史官員可以議論傳聞的事情,這有利於增長見聞。張舜民的話正確,就應當聽從;他的話不對,就應當寬容。希望恢復張舜民的官職。」但他的建議沒有被批准。御史台和諫院約定再進諫,官均說事情很小不宜再進諫,王岩叟彈劾上官均反復無常,王岩叟被調動官職。上官均升為殿中侍御史,自感內心不安,借故請求離任,改任為禮部員外郎。過了三年,又復職為殿中侍御史。
徽宗即位,太學生張寅亮應詔評論時事,獲罪遭受罷斥,上官均說:「張寅亮雖然不懂得忌諱,但用心不邪惡。陛下既然召他來,又懲罰他說話,恐怕會阻擋士人們的勇氣。」張寅亮得到赦免。
當時宰相想暗示上官均要全部遵循熙寧、元豐時期的制度並繼承下來,上官均說:「制度只要正確就遵守,沒有這時那時的區別。」因此二人不能和睦融洽,上官均被貶謫到襄州。很久以後,才恢復龍圖閣待制的官職,退休。去世時七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