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王清林
1. 為什麼崔永元敢大戰方舟子
因為崔永元也是一個公眾人物,內心有著非常強烈的正義感。他倆有著過這樣的對話,崔永元方舟子大戰過程。
崔永元:李約瑟出生於1900年,37歲上就成了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在生物化學和胚胎學方面的成名著作《化學胚胎學》和《生物化學與形態發生》都在40歲前問世。我認為他有「資格」科普,他和小夥伴們出版的七卷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第七卷第一分冊就是:語言與邏輯。看看,科普的確需要這基本功。
原文:
崔永元:科普3:有趣的是,對科普大家李約瑟的諸多觀點的質疑在世界范圍內從未停止過,盡管他有那麼好的學術背景,但他從不說這些質疑是「傳謠」,也不說這些質疑「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展,更沒有說「有何資格質疑」。所以,「著名」科普大家也分轉基因和非轉基因兩種。 版權所有:
方舟子:李約瑟最多算是科學史大家,哪來的科普大家?他的研究結果是否成立,與中國科技發展無關。但是轉基因技術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用謠言、謊言來妖魔化轉基因技術,當然會阻礙中國科技的發展。要質疑科學、學術問題,當然要有證明自己懂行的資格。不然你列舉李約瑟多牛干什麼?
2. 哪個是筆記本電腦正在充電圖標求圖片
屏幕右下角有個電池標志 旁有插頭一起的就是
3. 民間借貸法院受案期債務人付利息嗎
您好,「民間借貸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處理規則」的最高法觀點,供您參考:導讀:在現實的民間借貸糾紛中,一些貸款人為確保收回利息,在提供借款時常常將利息預先從本金中扣除,借款人實際借款數額僅僅是本金扣除利息後的數額。這種做法影響了借款人資金的正常使用,片面加重了借款人的資金成本,嚴重損害了借款人的合法權益,顯失公平。同時,預扣利息屬於變相提高貸款利息的行為,嚴重擾亂我國的經濟秩序。鑒於此,2015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對民間借貸糾紛中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處理規則進一步進行了明確。本文整理了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對此問題的司法觀點及相關案例。【最高法觀點】觀點一:本金數額的數額認定及利息的提前扣除,應根據民事訴訟舉證證明責任予以事實認定。借據、收據、借條等債權憑證對於本金認定具有初步證據效力。但一方面囿於我國尚未有大額現金支付強制銀行轉賬的規定,另一方面基於整個社會徵信體系的有待提高,另外基於資本的逐利性,債權憑證上載明的出借金額往往與借款人實際收到的本金數額不一致。且目前出借人提前扣除利息的做法一般比較隱蔽,出借人與借款人之間往往進行定期結算,簽訂結算協議、還款協議等書面文件,或者更換借條、欠條、收據等債權憑證方式導致債權憑證載明出借本金數額並非借款人實際收到的本金數額。一旦出借人要求以借條等債權憑證為依據要求還款,借款人往往以借條等債權憑證包含隱形高息、提前扣除利息、實際本金數額與載明本金數額不一致等抗辯,法院很難查證出借本金的實際數額。在此情形下,應初步判斷出借人主張的借款事實是否具有不可排除的合理懷疑,在存在合理懷疑時,應要求出借人進一步舉證。對於本金實際數額的法律事實認定,應該以《民事訴訟法》及《民事訴訟司法解釋》為依據,合理分配舉證證明責任。依據《民事訴訟司法解釋》第90條、91條以及第108條的證據規則法理,出借人基於民間借貸法律關系要求借款人按照借條、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載明本金數額歸還借款的,首先應當舉證證明雙方當事人已達成借貸合意的事實,以及按照債權憑證載明數額已經實際交付的證據,如匯款憑證、銀行轉賬記錄等。如不存在疑點事實,可以認定出借人完成了自己的舉證責任。借款人主張利息已經提前扣除的,應對該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如果出借人未舉證證明其已按照債權憑證載明數額實際支付款項,借款人抗辯主張利息已經提前扣除的,且出借人主張的借款本金數額存在不可排除的合理懷疑的,比如債權憑證載明的大部分款項通過銀行轉賬而其餘部分款項以現金交付且無其他證據印證的,人民法院應該要求出借人補強證據,以排除合理懷疑。如果出借人不能證明與債權憑證載明數額的差額以現金交付事實的,應對該部分訴訟請求不予支持。另外,對於民間借貸案件中本金是否扣除利息的事實認定比較復雜。要根據《民事訴訟法》之規定,從本證和反證角度相互比較,確立高度蓋然性原則。本證是訴訟證明過程中,對待證事實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所進行證明活動,比如出借人主張債權憑證載明金額即為實際出借本金數額,並提供銀行轉賬記錄、收據等證據,反證即為不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提供證據對本證進行反駁的證明活動,出借人提供證人證言證明利息已經提前扣除、實際收到借款數額與債權憑證載明金額並非一致。本證證明活動目的在於使法官對於待證事實的存在與否形成內心確信,這種內心確信應當滿足證明評價的最低要求即法定的證明標准,而反證的證明活動,目的在於動搖法官對於本證所形成的內心確信,使其達不到證明評價的最低要求。對於反證而言,其證明程度要求比本證要低,只需使待證事實限於真偽不明即可。法官無權拒絕裁判。在出借人主張債權憑證載明金額即為實際出借本金數額、借款人主張利息提前扣除債權憑證載明金額與實際收到金額不一致,待證事實存在與否不能確定、真偽不明時,應該按照《民訴法司法解釋》第108條之規定,根據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進行確定。觀點二:明確利息性質,避免變相提前扣除利息行為的合法化。案例:2011年12月26日,楊某作為甲方(出借人)與乙方(借款人)金蘭公司,丙方(擔保人)李某簽訂《借款協議書》約定,楊某出借1500萬元給金蘭公司作為流動資金,借款期限自2012年1月15日至2012年7月6日,月利率為2%,利息總額為180萬元,如乙方不按期歸還借款,逾期還款利率按4%計算違約金。丙方作為保證人,為乙方提供連帶責任保證。2012年1月17日,楊某向金蘭公司轉賬支付1500萬元。2012年1月18日,金蘭公司支付給楊某現金180萬元。借款到期後,金蘭公司沒有及時付款,楊某起訴至一審法院,要求金蘭公司歸還借款1500萬元,並按照月利率2%支付利息。金蘭公司抗辯稱本金應按照1320萬元計算。從案涉《借款合同書》約定來看,借款期限為2012年1月15日至2012年7月6日,月利率為2%,利息總額為180萬元。借款人在次日將180萬元利息歸還出借人,本案是否存在利息預先扣除情形、出借人要求歸還本息是按照1500萬元計算本金還是1320萬元計算本金存在一定爭議。有觀點認為:雙方在《借款協議書》中約定利息為180萬元,但並未約定利息支付的時間,因此,債務人可以隨時支付利息,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債務人支付利息,這是當事人自由意志體現,金蘭公司支付了180萬元,雖與借款協議中約定的利息基本一致。法律並未禁止提前償付利息,法律規定「借款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是指交付本金時預先扣除利息。本案借款人以實際償還行為對向出借人支付利息的時間形成了合意。這種合意應當優先於法律的規定和法律精神的推理。因此,應當按照出借人主張的1500萬元計算本息。我們認為,此種行為盡管並非通常出借款項時直接扣除利息後交付本金的行為,但結合《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利息性質等分析,應該予以否定性評價。首先,就利息性質而言,利息是按約定利率計算的孳息,是借款人完全支配和使用借款本金所承擔的成本,是借款人使用該借款本金所創造經濟效益一部分利潤轉移給出借人。如果事先從借款本金中扣除利息,無疑使借款人利用本金創造經濟效益的資金條件受到限制,這對於借款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其次,《合同法》第196條規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民間借貸中,出借人的主要義務是提供借款,借款人的主要義務是償還所借款項並支付利息。就本案而言,雖然當事人對於返還借款期限沒有約定,但根據《合同法》第205條規定,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對支付利息的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61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借款期間不滿一年的,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並支付;借款期間一年以上的,應當在每屆滿一年時支付,剩餘期間不滿一年的,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並支付。所以,本案中,當事人完全可以就返還利息時間進行協商,如果協商不成,應該根據法律規定,交易方式、交易慣例進行確定。當事人借款目的是為了取得利益,包括借款的期限利益,如果次日即償還借款,無疑剝奪了借款人對於部分借款本金的期限利益。本案情形雖然並不屬於出借人預先扣除利息後交付本金,並非典型的「本金中扣除利息」的行為,但對於此種行為的認可,無疑是當事人可以藉此規避法律強制性規定的縱容。所以,對於此種行為,結合法律規定、利息性質分析,應該予以否定性評價。(摘自《解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作者:杜萬華、楊臨萍、韓延斌、王林清、於蒙,載於《民事法律文件解讀》2015年第9期)【參考案例】1.「砍頭息」不得計入借款本金——陳某花訴黃某錠、黃某坤、廈門市金穗園溫泉酒店有限公司民間借貸糾紛案案例要旨: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並計算利息。(案號:[2013]廈民終字第2298號。摘自《民間借貸:司法實踐及法律重述》,作者:陳國猛,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2.出借人不得將利息在本金中預先扣除,為從本金中預先扣除部分放貸收益而讓借款人出具的現金收條,法院不予認可——浙江金佑擔保有限公司與浙江格瑞特服飾有限公司等企業借貸糾紛上訴案案例要旨:出借人不得將利息在本金中預先扣除,為從本金中預先扣除部分放貸收益而讓借款人出具的現金收條,法院不予認可。(案號:[2011]浙商外終字第78號,摘自《民間借貸法律政策案例適用指南》,作者:田朗亮,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3.貸款人從借款本金中預扣利息的,經公證的典當借款合同將不具有強制執行效力——李某與某典當公司借款典當合同糾紛案案例要旨:典當借款合同雖然經過公證具有強制執行效力,但貸款人從借款本金中預扣利息的,法院將裁定公證債權文書不予執行。(摘自《民間借貸糾紛訴訟指引與實務解答》,作者:張家麟,法律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法律依據】1.《合同法》第二百條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並計算利息。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七條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載明的借款金額,一般認定為本金。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實際出借的金額認定為本金。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25.公民之間的借貸,出借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不予保護;在借款時將利息扣除的,應當按實際出借款數計息。以上資料供題主參考。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法信」 公號(ID:Legal_Information)
4. 請教這題高三物理選擇題
樓上分析完全錯誤,首先導體棒有初速度,開關閉合一瞬間運動導體棒感應電流產生,該電流在磁場中產生阻止導體棒運動的加速度,並且使電容器兩端電勢不斷增加,當電容的電勢能增加到一定程度導體棒不再產生感應電流(與電容器效果抵消)也不再減速,而是以勻速一直運動下去。
A選項,速度不能降到零,而是降到一個值後變成一條直線。
B選項,電容器電量上升到高點後也是一條直線不變
C選項,導體棒中的電流最終會變成零
D選項,加速度最後變成零是正確的
從能的角度,這道題是導體棒的動能有一部分轉化成電勢能儲存了起來,至於你說的曲線為什麼不是雙曲線、三角函數的原因,運動過程是毫無規律的變加速運動,我們只能判斷出早期速度快產生電流大,進而加速度也大,導致速度變化快,隨後加速度變小的就快,只能判斷趨勢,無法用函數來表達。
5. 俞里江法官審理的關於勞動合同締約過失責任案例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有收錄,具體是什麼案例
【1】網頁鏈接
法官解讀:
新浪博客:2013年5月8日朝陽區法院俞里江《勞動合同法》
[1]案例:高某與甲公司乙肝歧視案。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視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王林清。
【2】王林清:
2019年2月22日據央視新聞消息,
陝西榆林「凱奇萊案」卷宗丟失等問題調查結果公布,
卷宗丟失系最高法民一庭助理審判員王林清本人故意所為。
2019年2月22日據央視新聞消息,王林清涉嫌違法犯罪線索已移交公安部門審理。
6. 公司規劃母嬰室,提出由員工集資是否合理呢
作為民間借貸的一種,單位與員工之間的借貸行為受有關民間借貸的民事和行政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范。因此,單位內部集資,包括借款利率的方法,應符合合同法、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要求。如果承諾利率異常高,完全背離企業自身發展需要和資本基本面,根本不可能有償付能力,也不排除非法集資的可能性。今天,《法律函》邊肖摘錄了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庭王林清、張春法官關於企業內部集資行為合法性認定的判決意見,供法人參考。
(2)「單位內部」應僅限於單位內部員工。如果「名義投資人」和「實際投資人」有出入,即「投資人」表面上都是單位內部的員工,但由於某些原因(如單位對員工施加的壓力,員工的親友願意參與業務等。),大量資金來自非單位員工。這種情況需要結合主客觀條件綜合判斷。
實踐中有許多這種特殊籌資的例子。第一,借一個知情人的名義借。比如某縣醫院購買大型醫療設備需要資金,但由於銀行信貸規模的影響,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於是通過內部員工籌集缺口資金。但由於內部集資長期擴大設備投資,企業內部員工無法或不願意再次投資,最終以內部員工的名義在社會上籌集資金,而給予投資人的債權證明是其內部員工作為債權人的收款憑證。
第二種是被券商融資後借款。這些經紀人主要是私人企業主或高級管理人員的親戚或朋友,在各自的工作圈子和生活圈子裡宣傳,然後直接以自己的名義借錢借給企業使用。比如某民營建材企業,通過公司經理在各自工作單位的親戚同學籌集百萬元,利息比銀行高一倍,可以常年使用。
三是以准備上市為名籌集資金。例如,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制葯公司為了滿足在內地a股市場上市的要求,向每名員工募集了10萬元人民幣,並承諾在預期的三年內上市後將其轉換為股票。結果一個月之內就籌到了2000萬人民幣。但調查顯示,該企業絕大多數員工都是以員工的名義被公眾參與,除了高管的參與。這些特殊的"內部集資"正在利用法律對"特定少數群體"的不禁止來逃避審查和監督,從而達到了內部集資"的目的。
在判斷與實際投資人不一致的內部集資,是否合法時,如果單位主觀上知道,那麼集資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的、非法的,不應視為單位內部合法集資。
(3)吸收社工為公司員工,然後從中吸收資金,不屬於公司內部集資。在實踐中,首先通過公開招聘,在就業的同時向申請人表明集資意向,集資參與者在參與集資的同時成為公司員工。比如「萬曆植樹造林」案就有很多這樣的情況,這種通過傳銷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不能算是內部合法集資。二是聘請社工做員工,然後從他們身上吸收資金,多少有些隱蔽性。以某果蔬加工有限公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為例,該公司成立連鎖超市,聘請超市經理和代理商,採取推廣公司高科技產品、發展「促銷員」、招聘「推銷員」等手段。以公司名義與群眾簽訂協議後,成為公司的「發起人」和「業務員」,再以公司名義向「發起人」和「業務員」借錢,除了返還本金外,每月以工資和貸款利息的形式進行返利,一年返利合計8360元(收益率約38%)。
(4)非本單位個人使用的集資不屬於本單位內部集資。是公司內部集資用於公司生產經營活動合法性的重要前提。這種集資行為的正當化和合理化是重要的依據。第一,關繫到單位和員工的利益;第二,相對於社會集資,其風險更可控。
當然,在處理此類糾紛時,不能因為單位內部集資有不良情節就認為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吸收公眾存款只要籌資行為僅限於單位內部職工,籌資資金用於單位生產經營活動,就不違法。比如某市場建設管理服務中心為了開發某市場,以威脅從城關轉移到農村網點工作的方式,以1.5%的月息為300多名員工高息集資。此案有轉移員工工作的危險。雖然情況不好,但還是屬於有效單位內部集資,而不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7. 司機下車後被撞傷屬於第三者了嗎
理論上是可以這么認為的,司機下車後被撞傷也可以認定是第三者。王林清法官寫的最高人民法院判例(說實話我不記得書名了),上面講過的。
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間借貸糾紛司法解釋中對利率的約定是怎樣的
您好,「民間借貸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處理規則」的最高法觀點,供您參考:
導讀:在現實的民間借貸糾紛中,一些貸款人為確保收回利息,在提供借款時常常將利息預先從本金中扣除,借款人實際借款數額僅僅是本金扣除利息後的數額。這種做法影響了借款人資金的正常使用,片面加重了借款人的資金成本,嚴重損害了借款人的合法權益,顯失公平。同時,預扣利息屬於變相提高貸款利息的行為,嚴重擾亂我國的經濟秩序。鑒於此,2015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對民間借貸糾紛中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處理規則進一步進行了明確。本文整理了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對此問題的司法觀點及相關案例。
【最高法觀點】
觀點一:本金數額的數額認定及利息的提前扣除,應根據民事訴訟舉證證明責任予以事實認定。
借據、收據、借條等債權憑證對於本金認定具有初步證據效力。但一方面囿於我國尚未有大額現金支付強制銀行轉賬的規定,另一方面基於整個社會徵信體系的有待提高,另外基於資本的逐利性,債權憑證上載明的出借金額往往與借款人實際收到的本金數額不一致。且目前出借人提前扣除利息的做法一般比較隱蔽,出借人與借款人之間往往進行定期結算,簽訂結算協議、還款協議等書面文件,或者更換借條、欠條、收據等債權憑證方式導致債權憑證載明出借本金數額並非借款人實際收到的本金數額。一旦出借人要求以借條等債權憑證為依據要求還款,借款人往往以借條等債權憑證包含隱形高息、提前扣除利息、實際本金數額與載明本金數額不一致等抗辯,法院很難查證出借本金的實際數額。在此情形下,應初步判斷出借人主張的借款事實是否具有不可排除的合理懷疑,在存在合理懷疑時,應要求出借人進一步舉證。對於本金實際數額的法律事實認定,應該以《民事訴訟法》及《民事訴訟司法解釋》為依據,合理分配舉證證明責任。
依據《民事訴訟司法解釋》第90條、91條以及第108條的證據規則法理,出借人基於民間借貸法律關系要求借款人按照借條、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載明本金數額歸還借款的,首先應當舉證證明雙方當事人已達成借貸合意的事實,以及按照債權憑證載明數額已經實際交付的證據,如匯款憑證、銀行轉賬記錄等。如不存在疑點事實,可以認定出借人完成了自己的舉證責任。借款人主張利息已經提前扣除的,應對該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如果出借人未舉證證明其已按照債權憑證載明數額實際支付款項,借款人抗辯主張利息已經提前扣除的,且出借人主張的借款本金數額存在不可排除的合理懷疑的,比如債權憑證載明的大部分款項通過銀行轉賬而其餘部分款項以現金交付且無其他證據印證的,人民法院應該要求出借人補強證據,以排除合理懷疑。如果出借人不能證明與債權憑證載明數額的差額以現金交付事實的,應對該部分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另外,對於民間借貸案件中本金是否扣除利息的事實認定比較復雜。要根據《民事訴訟法》之規定,從本證和反證角度相互比較,確立高度蓋然性原則。本證是訴訟證明過程中,對待證事實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所進行證明活動,比如出借人主張債權憑證載明金額即為實際出借本金數額,並提供銀行轉賬記錄、收據等證據,反證即為不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提供證據對本證進行反駁的證明活動,出借人提供證人證言證明利息已經提前扣除、實際收到借款數額與債權憑證載明金額並非一致。本證證明活動目的在於使法官對於待證事實的存在與否形成內心確信,這種內心確信應當滿足證明評價的最低要求即法定的證明標准,而反證的證明活動,目的在於動搖法官對於本證所形成的內心確信,使其達不到證明評價的最低要求。對於反證而言,其證明程度要求比本證要低,只需使待證事實限於真偽不明即可。
法官無權拒絕裁判。在出借人主張債權憑證載明金額即為實際出借本金數額、借款人主張利息提前扣除債權憑證載明金額與實際收到金額不一致,待證事實存在與否不能確定、真偽不明時,應該按照《民訴法司法解釋》第108條之規定,根據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進行確定。
觀點二:明確利息性質,避免變相提前扣除利息行為的合法化。
案例:2011年12月26日,楊某作為甲方(出借人)與乙方(借款人)金蘭公司,丙方(擔保人)李某簽訂《借款協議書》約定,楊某出借1500萬元給金蘭公司作為流動資金,借款期限自2012年1月15日至2012年7月6日,月利率為2%,利息總額為180萬元,如乙方不按期歸還借款,逾期還款利率按4%計算違約金。丙方作為保證人,為乙方提供連帶責任保證。2012年1月17日,楊某向金蘭公司轉賬支付1500萬元。2012年1月18日,金蘭公司支付給楊某現金180萬元。借款到期後,金蘭公司沒有及時付款,楊某起訴至一審法院,要求金蘭公司歸還借款1500萬元,並按照月利率2%支付利息。金蘭公司抗辯稱本金應按照1320萬元計算。
從案涉《借款合同書》約定來看,借款期限為2012年1月15日至2012年7月6日,月利率為2%,利息總額為180萬元。借款人在次日將180萬元利息歸還出借人,本案是否存在利息預先扣除情形、出借人要求歸還本息是按照1500萬元計算本金還是1320萬元計算本金存在一定爭議。
有觀點認為:雙方在《借款協議書》中約定利息為180萬元,但並未約定利息支付的時間,因此,債務人可以隨時支付利息,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債務人支付利息,這是當事人自由意志體現,金蘭公司支付了180萬元,雖與借款協議中約定的利息基本一致。法律並未禁止提前償付利息,法律規定「借款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是指交付本金時預先扣除利息。本案借款人以實際償還行為對向出借人支付利息的時間形成了合意。這種合意應當優先於法律的規定和法律精神的推理。因此,應當按照出借人主張的1500萬元計算本息。
我們認為,此種行為盡管並非通常出借款項時直接扣除利息後交付本金的行為,但結合《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利息性質等分析,應該予以否定性評價。
首先,就利息性質而言,利息是按約定利率計算的孳息,是借款人完全支配和使用借款本金所承擔的成本,是借款人使用該借款本金所創造經濟效益一部分利潤轉移給出借人。如果事先從借款本金中扣除利息,無疑使借款人利用本金創造經濟效益的資金條件受到限制,這對於借款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其次,《合同法》第196條規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民間借貸中,出借人的主要義務是提供借款,借款人的主要義務是償還所借款項並支付利息。就本案而言,雖然當事人對於返還借款期限沒有約定,但根據《合同法》第205條規定,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對支付利息的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61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借款期間不滿一年的,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並支付;借款期間一年以上的,應當在每屆滿一年時支付,剩餘期間不滿一年的,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並支付。所以,本案中,當事人完全可以就返還利息時間進行協商,如果協商不成,應該根據法律規定,交易方式、交易慣例進行確定。
當事人借款目的是為了取得利益,包括借款的期限利益,如果次日即償還借款,無疑剝奪了借款人對於部分借款本金的期限利益。本案情形雖然並不屬於出借人預先扣除利息後交付本金,並非典型的「本金中扣除利息」的行為,但對於此種行為的認可,無疑是當事人可以藉此規避法律強制性規定的縱容。所以,對於此種行為,結合法律規定、利息性質分析,應該予以否定性評價。
(摘自《解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作者:杜萬華、楊臨萍、韓延斌、王林清、於蒙,載於《民事法律文件解讀》2015年第9期)
【參考案例】
1. 「砍頭息」不得計入借款本金
——陳某花訴黃某錠、黃某坤、廈門市金穗園溫泉酒店有限公司民間借貸糾紛案
案例要旨: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並計算利息。
(案號:[2013]廈民終字第2298號。摘自《民間借貸:司法實踐及法律重述》,作者:陳國猛,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2.出借人不得將利息在本金中預先扣除,為從本金中預先扣除部分放貸收益而讓借款人出具的現金收條,法院不予認可
——浙江金佑擔保有限公司與浙江格瑞特服飾有限公司等企業借貸糾紛上訴案
案例要旨:出借人不得將利息在本金中預先扣除,為從本金中預先扣除部分放貸收益而讓借款人出具的現金收條,法院不予認可。
(案號:[2011]浙商外終字第78號,摘自《民間借貸法律政策案例適用指南》,作者:田朗亮,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3.貸款人從借款本金中預扣利息的,經公證的典當借款合同將不具有強制執行效力
——李某與某典當公司借款典當合同糾紛案
案例要旨:典當借款合同雖然經過公證具有強制執行效力,但貸款人從借款本金中預扣利息的,法院將裁定公證債權文書不予執行。
(摘自《民間借貸糾紛訴訟指引與實務解答》,作者:張家麟,法律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法律依據】
1.《合同法》
第二百條 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並計算利息。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二十七條 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載明的借款金額,一般認定為本金。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實際出借的金額認定為本金。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125.公民之間的借貸,出借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不予保護;在借款時將利息扣除的,應當按實際出借款數計息。
以上資料供題主參考。
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法信」微信公號(ID: Legal_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