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法官嗎
Ⅰ 英國的法庭上哪個沒有法官
百戶法庭。
英國司法組織因襲歷史的傳統,體系比較錯綜復雜。法院大部分也不是由固定配屬的法官組成,而是由一定等級的法官到院組成法庭進行審判。
Ⅱ 英國最高法院的最高法院法官
最高法院在2009年10月1日正式啟用,12席法官席位中,其中10席由原來的上議院常任上訴法官出任,第11席由卷宗主事官(Master of the Rolls)克拉克勛爵(Lord Clarke)出任,他成為首位未擔任過常任上訴法官,而直接出任最高法院法官的人。克拉克勛爵遺下的卷宗主事官一位,則由原上議院常任上訴法官廖柏嘉勛爵接替,因此廖柏嘉勛爵未有到最高法院供職。至於首任最高法院院長一職,由原上議院首席常任上訴法官菲利普斯勛爵出任。
截至2014年10月1日,最高法院法官分別是:
1. 紐伯格勛爵(Lord Neuberger,院長)(2009年10月1日上任)
2. 黑爾夫人(Lady Hale,副院長)(2013年6月上任)
3. 薩維爾勛爵(Lord Saville)(2009年10月1日上任)
4. 霍奇勛爵 (Lord Hodge)(2013年10月上任)
5. 曼斯勛爵(Lord Mance)(2011年5月上任)
6. 威爾遜勛爵(Lord Wilson)(2011年5月上任)
7. 里德勛爵(Lord Reed)
8.卡恩沃斯勛爵 (Lord Carnwath)
9. 特爾森勛爵(Lord Toulson)(2013年4月上任)
10. 克爾勛爵(Lord Kerr)(2009年10月1日上任)
11. 克拉克勛爵(Lord Clarke)(2009年10月1日上任)
12. 休斯勛爵 (Lord Hughes) (2013年4月上任)
Ⅲ 英國國籍的杜大衛為什麼有資格在香港當法官
因為他已經在香港取得了律師資格,經過香港有關法律委員會的推薦,得到香港特首的允許,在香港擔任法官。
其實香港有很多外籍法官,在基本法起草的時候早就討論過,這里轉載香港學者的在電台節目里被問及有關問題的說法
其實早在《基本法》草擬時法官的國籍問題已曾作深入討論,一來香港保留普通法制度,須要深諳普通法的人才,二來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一直是百川匯聚,唯才任命,三來香港的司法界原來也有不少外籍法官,故當時《基本法》規定,除終審法院和高等法院的首席法官外,其他法官皆沒有國籍的限制,法官的任命由一獨立委員會推薦,法院仍可繼續參考其他普通法地區的司法判例。終審法院設有外籍非常任法官,這些法官皆是普通法地區最頂尖的法官,包括有英國,澳洲和和紐西蘭等地最高法院的法官,他們精通普通法,享譽海內外。在過去十五年,他們豐富了香港終審法院的判詞,對提高香港終審法院的聲望與素質均有極大貢獻,這制度行之有效,能夠邀請這批優秀的法官出任香港終審法院的法官其實乃香港之福!
提出國籍限制的理由主要基於天真的民粹主義:美國聯邦法院法官也有國籍限制,為何香港終審法院沒有?但美國沒有一國兩制,它有大量熟悉普通法的法律人才,香港則首兩任的終審法院首席法官皆要放棄英國國籍才能出任,中國十三億人口中有多少人有資歷又願意出任終審法院的法官?
誠然,法官多瞭解中國事務未嘗不是好事,但畢竟終審法院主要處理的是來自普通法地區的案件,我們需要獨立能乾的法官,法官的責任是依法判案,而非依據國情投當權者所好而判案。在一國兩制中,香港的司法制度可說是兩制的最重大區別,一旦拆毀司法制度,兩制也盪然無存,梁愛詩提到2047年香港法制也可改變,法律與法制截然不同,法律條文可以隨社會轉變而作出修改,但法律制度是建基於法治、人權、公義這些價值之上,若整個法律制度也改變,那還何來一國兩制?
不管是民事訴訟,刑事檢控或是司法覆核,我們深慶這些爭端乃由公正無私不偏不倚的法官作出獨立裁決,不管我們是否同意最後判決,但我們還是信任和尊重我們的法官,因為我們相信他們是獨立無私,以法律為依歸地作出客觀判決。這是我們的制度,也是我們的人權自由和繁榮安定的基石。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教授
Ⅳ 大法官在英國的地位是什麼
英國大法官(Lord Chancellor)一職自公元605年起就已設立,其歷史比首相(Premier)職位更悠久,具有十分特殊和顯要的地位。大法官作為大法官部(Department of Lord Chancellor)的長官,同時還兼任上議院(The House of Lords)的議長、內閣法律大臣(Lord Chancellor in Cabinet),負責任命上訴法院(The Supreme Court of Appeals)和高等法院(The High Court of Justice)的首席法官和全國的高級法官,管理全國的法院系統,參加上議院的辯論和投票,負責在女王(Queens)和議會(Parliament)之間傳遞情況和文件。在議會開會的第一天,如果女王缺席,由他代為宣讀女王的演說詞(as the Speaker of the House of Lords)。
2003年6月12日,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對內閣進行了重大改組:撤銷大法官、蘇格蘭事務大臣和威爾士事務大臣三個內閣大臣的建制,調整包括衛生大臣、議會下院領袖在內的部分重要內閣成員職位。在撤消大法官部後,布萊爾宣布設立一個憲法事務部(Department of Constitutional Affairs),由他的大學同窗福爾克納勛爵(Charles Falconer)任該部大臣,總攬原大法官所負責的大部分事務。62歲的大法官歐文勛爵(Derry Irvine)宣布退休,成為英國最後一任大法官。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31568
轉自北大法律信息網
Ⅳ 英美法的法官制度拜託了各位 謝謝
一、法官選任。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官一般都是從律師中選任的,取得律師資格並具有一定期限的律師從業經驗是擔任法官的必要條件,即所謂法官選任制度上的一元制。英國法律規定,除治安法官以外的所有法官都只能從參加全國四個高級律師公會或初級律師協會的律師中任命,且至少有7年的出庭律師的經歷。 美國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法官的任職資格,但在司法實踐中,聯邦法院系統的法官除要求取得競爭極其激烈,難度很大的J.D.學位以外,還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取得律師資格,且已從事律師工作若干年。 而在德國、法國以及義大利等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法官是作為法律職業者(通常稱為法律人、法律家或法曹)之一專門培養的,法官一般不從律師中選任,即所謂法官選任制度的二元制,又稱生涯制或官僚法官制。在德國,法科畢業生通過國家第一次考試合格以後,便開始為期三年半的實習訓練。實習訓練期間,要分別到民事法院、刑事法院、檢察官辦公室、某種類型的行政部門及私人開設的律師事務所擔任工作,實習結束後,法官便有資格終身任職。 二、薪金待遇。英美法系國家法官的培訓、選任和晉升都不同於職業文官,其社會地位、名譽、威望遠較文官為高,因此,法官的待遇也遠較文官豐厚。據1983年11月15日《英國經濟學周刊》公布的資料,英國大法官年薪高達53300英磅,竟然比同期首相年薪高出10300英磅。 三、地位。英美法系國家,法官決定著法律的效力,就是說,已通過的法律只有經法官運用時,才成為法律。法官辦案時,不按新法律,而按早就實行的不成文法是司空見慣的事。 四、對擔任法官的條件要求較其它司法人員高。許多國家對法官資格的要求一般比律師和檢察官高。在部分國家,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員,包括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必須經過相同的司法考試。而法官在司法考試合格的基礎上還必須從事相當長時間的律師或檢察官業務之後,才能得到任命。 六、任命程序特別嚴格。各國在法官任命程序上特別注意以下兩點:其一是任命法官的主體層次很高。許多國家法官的任命是由國王(女皇)、國家元首、總統或政府首腦以國事行為的方式進行的。任命本身就是一種國家榮譽,這有利於強化法官對職業的神聖感和使命感,從而嚴格依法行事;同時,由於任命法官的主體地位相對較高,有利於防止地主勢力的干擾,從而保證獨立行使司法權,避免司法腐敗行為。其二,程序嚴格,一般要經過激烈的,甚至多次司法考試和長期的司法實習或律師工作經歷。這樣,從法學院學生到律師或司法實習生,再到法官是一個漫長而充滿障礙的過程。這一過程自身的漫長、艱辛和嚴厲性使法官一般都具有優良的法律專業素質,同時也使法官認識到自身的任命就是一種巨大的榮譽,是來之不易的,從而自覺嚴格依法行事,消弭司法腐敗行為。同時,嚴格任命程序也利於從嚴掌握法官資格的統一適用,保障進入法官隊伍的人員素質。如英國法律規定,大法官、常設上訴議員、上訴法院法官由首相提名,英王任命。美國憲法第2條第2款規定,總統有權提名,並在取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聯邦法院系統的法官。在日本,最高法院院長根據內閣提名,由天皇任命。這種任命是天皇的一種國事行為,在內閣的建議承認下進行。最高法院的法官由內閣任命,天皇認證。認證同樣是天皇的一種國事行為,是為了增加任命的莊重性。根據慣例,內閣提名最高法院院長和任命最高法院其他法官前,還要徵求現任最高法院院長和最高法院法官會議的意見。下級法院的法官,依據最高法院提出的名簿,由內閣任命。 五、任命程序特別嚴格。
麻煩採納,謝謝!
Ⅵ 英國上訴法院有幾位法官
英國上訴法院建立於1966年,由原來的刑事上訴法院和專理民事上訴的上訴法院合並而成。分兩個上訴庭,即民事上訴庭和刑事上訴庭。民事上訴庭受理不服郡法院判決的上訴案件;刑事上訴庭審理不服刑事法院判決的上訴案件。上訴法院由上訴法官、高等法院法官以及全國4名最高級的司法官員開庭審理。 對上訴法院的判決不服,還可再上訴至上議院。
Ⅶ 為什麼英國的法官和律師要戴假發
司法假發是指律師、法官佩戴的假發。在某種程度上,司法假發是法律的象徵。在十七世紀以前,英國的律師是不用戴假發的。司法假發發展至21世紀已有300多年歷史。
英國規定:2008年10月2日起,除了審理刑事訴訟案件的法官之外,全國大多數法官和律師在法庭上可以不再佩戴假發。不過大多數情況下假發在英國、中國香港還是保留這一習慣。因為假發象徵著權威。
查理二世(1630年-1685年)統治時期,社會上流行戴假發,法官在法庭上戴著假發套也成了潮流。而戴發套真正成了新潮時尚裝束,是法國的路易十四(1661年-1715年)稱霸歐洲時期。
英國喬治三世時期(1760年-1820年在位),民眾戴發套的熱情消失,發套不再流行,但是主教、馬夫以及從事法律行業的人除外,法官和大律師在審判時是戴著的。到了1830年之後,主教也徹底脫掉了發套。
起先,法官都是頭戴長可及肩的發套,但是到了1780年以後,法官發套出現了「分工」:兩面是發卷,後面帶個小小的「馬尾」的小型發套,一般是在審理民事案件時佩戴;而那種長及肩膀的傳統發套,只出現在刑事審判中。1840年以後,長發套也成了禮儀裝束的一部分,只在各種儀式活動中佩戴。
澳大利亞在70年代為了順應家事法庭(Family Court)減少形式,增進和諧的潮流,取消了假發。但到1987年,據說是由於發生了多次針對司法人員的襲擊,於是又恢復了假發。
兼職法官: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夫人切麗
兼職法官: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夫人切麗
在英國,1992年取消青少年特別法庭中司法人員佩戴假發的慣例。
2007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事務律師獲得了「在大律師戴假發的情況下」戴假發的權利。
和英國及部分前英殖民地一樣,香港的律師分為直接為當事人服務的事務律師(solicitor)和代表當事人出庭的大律師(barrister)。歷史上這種分別很容易看出:大律師和法官一樣,都身穿製作精良的法袍,頭戴手工編織的假發。
多年來,事務律師不斷拓展業務范圍,向傳統上被視為大律師地盤的領域挺進。2010年,香港事務律師獲得了申請一種特殊身份的權利,有了這種身份之後,他們便可以在更高等級的法院代理當事人。但大律師仍然不願意接納更多頭戴捲曲假發的同僚。
隨後,香港首席大法官駁回了事務律師加入假發階級行列的請求。身為事務律師的會長葉禮德說,事務律師們對這一裁決感到失望,不戴那種花椰菜一樣的長頭發使他們很容易受到陪審團成員的歧視,陪審團對待他們的態度可能不那麼認真
21世紀,英國法官使用的發套比從前小很多,被叫做「長凳假發」(Bench Wig),外形很像一排排捆綁在一起的蛋卷。
假發成了律師的標志,國家便要用納稅人的錢為他們加工製造,一頂假發需要一位熟練的工匠花大約44個工時才能做好,代價昂貴。但為了維護律師的尊嚴和法律的公正,這個習慣延續下來。
Ⅷ 英國美國法院有中國人做法官嗎
沒有中國人做法官!
一般來說,除了像海牙國際法庭這類國際性的法庭會有不同國籍的人內當法官之外,一容個國家的法官都是由擁有本國國籍的人當的。因為中國不存在雙重國籍,所以能在英國和美國當法官的人,肯定不是中國人(華裔花僑倒是有)。
Ⅸ 英國法的制定法是由法官制訂的嗎
不是。
第一步,英國法案(Bill)是由政府提出,然後根據公眾反饋將法案詳情提供給國會(Parliament),國會便是法律制定主體(類似於我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步,由下議院(同上議院一同組成國會)做第一次審查(First Reading);法案的第二次審查是通過國會成員(類似於我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對法案的基本原則的辯論與討論,然後投票決定該法案是否應該由國會做進一步討論還是直接否決。
第三步,接下來由選出的國會代表(Members of Parliament)組成委員會對法案詳情做討論建議並提出修改意見。然後由委員會向下議院報告討論結果(Report Stage)由此給國會代表權利提出進一步修改建議。即所謂第三次審查是國會代表最後一次決定是否通過修改。
第四步,一旦下議院同意通過,法案便過渡到上議院獲取意見,如果上議院同意,法案就成為了正式法律,如果不同意則作出修改並回到下議院繼續討論,直至上議院下議院都同意。
最後,女王簽署法案宣布正式法律(相當於我國主席簽署令)(Royal Assent)
具體過程就如上所述,不知我中文表達夠不夠准確,也是看著英國簡介大致說一下。簡單說來,就是國會才是制定法律主體,同我國法律制定過程有相似也有不同之處。
http://www.legislation.gov.uk/這個網站可以看英國最新頒布的法律。希望有用。
Ⅹ 英國現任大法官
2006.06 英國首相撤銷大法官建制
首相進行這一改革的主要原因是為了使英國的司法專體制適應現屬代化要求。撤銷之前,大法官這一職位具有三種職責:他既是司法界的領袖,又是內閣部長,還是上議院議長。首相就是想改變這種情況,使行政工作與司法徹底分開。
按照大法官制度的規定,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各級法官都由大法官來任命,但是大法官同時又是政府的成員,這是不合適的。在現代民主社會,法官的任命應該獨立於政府之外,此次改革最大的變化就是使法官的任命擺脫了政府的控制。
首相所作的改革是許多英國人渴望已久的。許多法律界的人士和普通百姓,都對一個人既是大法官、又是內閣成員、還是上議院議長感到奇怪,所以這一改革會得到許多英國人的歡迎。
最後一任大法官
歐文勛爵,現年62歲,工黨成員。1997年5月任上院議長兼大法官。2001年6月連任大法官。1999年9月訪問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