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法院
Ⅰ 古代的「最高法院」大理寺,為什麼叫「寺」
這里的「寺」不是寺廟的「寺」。
解釋:寺,si,廷也。有法度者也。凡府廷內所在皆謂之寺容。「寺」本來就有古代官署名。大理寺,官署名。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院。
歷史沿革:秦、漢時以廷尉主刑獄,審核各地刑獄重案。漢景帝、漢哀帝、東漢末漢獻帝、南朝梁武帝四次改為大理,均仍復舊。北齊定製,以大理寺為官署名,大理寺卿為官名。隋以後沿用。大理之意:古謂掌刑曰士,又曰理。漢景帝加大字,取天官貴人之牢曰大理之義。
Ⅱ 論漢朝的治獄思想
一、引言
「春秋決獄」是中國古代司法官根據儒家經典特別是孔子編撰的編年體史書《春秋》之義理作為決斷復雜、疑難案件依據的一種特殊審判方式,其應起源於漢以前,並盛行於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明確的法律制度,法律規定遇疑難案件應以儒家經義來決斷,實際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春秋決獄」的明顯案例到唐代基本結束。中國法律人對「春秋決獄」多有詬病,但筆者認為其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斷案方式,在中國法制史上至少存在900多年,佔中華文明史的近五分之一時間,「春秋決獄」的精神要義植根於中國法律的深層土壤,對整個中國法制的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研究「春秋決獄」,對現代司法無疑有較大的借鑒價值。本文簡要闡述「春秋決獄」的基本理論,評價其積極作用,結合現代司法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行分析,尋求漢代春秋決獄與現代法制的淵源聯系,進而試圖思考中國現行法制中的某些法律、司法政策的利弊。
二、「春秋決獄」的基本理論
(一)在孔孟時代,儒家思想尚不具備法律化的條件
儒家學說在春秋戰國時期不能成為統治思想,可能和儒家代表人物很少身居要職、沒有實踐儒家政治抱負的條件有關系。孔子本人長期在多個國家間巡遊講學,同時也尋求做官機會,雖然孔子在魯國做過短期的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三個官職,但終不被重用,鬱郁不得志,游學生涯直到68歲,5年後去世。孔孟生活的年代,儒家思想僅存在於民間,原因還可能是當時那麼一個戰亂紛爭的時代,儒家「仁、禮」等思想實際上不利於中國的大一統。確實,秦王贏政以韓非的「法、術、勢」法家思想縱橫天下,特別強調法律的作用,主張「以法治國」,為後來封建的中央集權的秦王朝之大一統奠定了理論依據。法家治國,誇大了法律的作用,主張用重典、輕罪重罰,這又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及早覆滅埋下了伏筆。秦王朝以苛刻的《秦律》橫征暴斂,終至百姓揭杠而起。
(二)漢武帝獨尊儒術及「春秋決獄」的提出
秦滅後,由於法律的延續性及統治者認識上的局限性,漢代法律多抄襲秦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逐步趨於穩定,這樣的酷刑就不能再適應當時社會,百姓多有反感,酷刑反而不利於社會和諧。隨著時間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在民間的影響力得到空前擴張,更多的接受儒家思想洗禮的人逐漸進入到封建官僚隊伍中。漢朝初期的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曾宣布廢除秦朝嚴酷的法律,並採取「與民休息」、「寬省刑法」等積極措施。漢武帝劉徹即位後,志在探索新的治國之策,在全國范圍內大量選拔人才,使越來越多的儒家思想人物被選拔到高層。董仲舒在參加人才選拔的「求賢良策問」中,以「《春秋》之義大一統」為題參加策問,取得漢武帝的贊賞後被提拔重用,後漢武帝採納董仲舒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董仲舒過大中大夫、江都相、膠西相等職,就連辭官回鄉之後,朝廷每有重大案件,都會去請教,使其有機會、有條件更多地參與到司法中去。在司法審判的實務中,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等儒家經典為指導,還組織編輯《春秋決事比》(又稱《春秋決獄》),收錄232個以《春秋》決案的典型案例,在整個漢朝的司法審判中,《春秋決事比》實際上成為當時的判例法。任何思想,一旦成為統治思想,必將以極快的速度全面地反映到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任何領域。既然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那它就必將成為司法等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進而實現統治思想法律化,使統治思想以法律的形式長期固定下來。好比現在我們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那麼我們的政治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法律也是馬克思主義化的。因此,「春秋決獄」雖為董仲舒提出,可他無非就是順應了當時政治社會的發展,推動了儒家思想法律化進程,符合了封建王朝的統治需要。
(三)漢朝司法官對「春秋決獄」的運用
董仲舒倡導的「春秋決獄」,一般用在復雜、疑難案件的審理中,或者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案件適用儒家經典義理決斷,但即使法律有明文規定時,如果某個案件的審判如果適用法律時與儒家經典義理相違背,那麼,儒家經典義理就有高於法律的權威。這些儒家經典著作主要有《易經》、《詩經》、《書經》、《儀禮》、《春秋經》等,其中放在特別重要位置的是《春秋經》。為了後人決斷案件的方便,董仲舒精選232個典型案例編輯《春秋決事比》,司法官以《春秋決事比》作為審判案件的標准,在《春秋決事比》中沒有類似案件時,再以儒家經典義理判決。
《春秋決事比》中的案例,現多以遺矢,但仍能從尚有記載的幾個案例中管窺漢朝司法官對「春秋決獄」的運用原則。一是「原心定罪」。在犯罪事實清楚的前提下,主要考察犯罪者的動機,如果一個人的行為符合仁、忠、孝等儒家精神,那麼即使他的行為產生了社會危害,也可以減輕處罰;如果一個人的行為違背了儒家的仁義精神,即使造成的社會危害不大,仍然可以處以重刑。例如,某人的父親和別人發生口角而斗毆,對方用刀刺殺父親,這時,兒子用棍子相救,本來要打對方,卻誤傷了自己的父親。在這件案件的審判中,司法官間產生了意見分歧,有司法官認為兒子犯了毆打父親的重罪,當時的法律規定毆打父親必須處死,因此這件案件中的兒子應判處死刑,而有的司法官認為兒子的本意並不是要故意毆打父親,兒子不應該被判處死刑。這樣的案件放在今天是很好判的,但古人不會有「正當防衛」、「過失傷害」等思維,司法官們覺得很為難,因此把這個案件作為一個疑難案件報給董仲舒來處理。董仲舒以「原心定罪」為原則,認為兒子的動機不是打父親,相反是為了救父親,還很符合儒家的孝道精神,所以免其罪。即使同樣的案件發生在今天,當今的各國法官們的判決結果應該和董仲舒所處理的差別不大。二是「親親相首匿」,即近親屬之間可以相互隱匿其犯罪行為,除非是嚴重破壞了當時的封建統治秩序或者侵犯了皇權。《春秋決事比》中的案例是:甲沒有兒子,從路上揀了個嬰兒乙並把他養大,乙長大後殺了人,甲把乙藏匿起來。按照當時法律,藏匿殺人犯要受到重罰。可董仲舒按照《春秋》中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可互相藏匿,董仲舒認為他們是父子關系,所以不判甲的罪。到了唐代,法律明確規定父子互相藏匿罪行的行為不屬於犯罪。
三、「春秋決獄」的影響與價值
董仲舒首先倡導的「春秋決獄」無疑是具有較大負面作用的,主要體現在:第一,導致了封建司法腐敗。由於當時法律十分的不完善,許多案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而《春秋》等儒家經典又有較大的解釋空間,還有許多前後矛盾的地方,且《春秋決事比》作為當時的判例法,僅200多個案例,更是不可能窮盡社會生活的全部,這就為封建司法官根據自己的好惡解釋儒家經典提供了方便。第二,不利於封建法制的完善。筆者認為,漢朝成文法和判例法混合使用,這本身並無壞處,可無論成文法還是判例法,均沒有以應該有的速度繼續完善、充實,如果說沒有「春秋決獄」的審判方法,那麼司法官在遇到疑難案件後,不按照儒家經典來決斷的話,雖然會暫時增加審判難度,可也會逼著司法官們去思考如何完善現有法律的問題,從而促進法律的修改、充實、完善。在遇到疑難案件時,司法官們可依據儒家經典決斷,這就給司法官們帶來了思想和實踐上的極大惰性。
任何事物均有兩面性,對「春秋決獄」同樣應以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評價。實際上,「春秋決獄」的貢獻和價值遠遠超過其缺陷,它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進作用,同時,亦可為現代司法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借鑒價值。一般認為,「春秋決獄」對古代司法的貢獻和價值主要體現在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推動法律儒家化、糾正法律人性化不足、緩和社會矛盾、推動了古代犯罪構成理論的完善等方面,筆者則從促進了社會和諧、體現了樸素的人本思想、對現代司法的一些啟示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促進了社會和諧
從法律制度上來分析,漢朝初期法律由於在很大一部分范圍內抄襲秦朝的法律,即「漢承秦制」,致使當時的法律過於嚴酷,繼續使用黥、劓、宮、斬左右趾等肉刑,對勞役刑亦無明確固定的刑期規定。嚴刑酷法在戰亂紛爭的年代或許有其積極意義(當然,也肯定有其明顯弊端),有利於促進社會政治的穩定安寧。可隨著漢朝的大一統,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酷法就再也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人們必然對其十分仇視,從而引發社會動亂。經過漢初二三十年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迅速恢復,政治形勢趨於穩定,犯罪現象大為減少。殘酷野蠻的刑罰制度,愈來愈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為此,廢除酷刑,改革刑制,已成為大勢所趨。在許多繁酷的法律應該廢除而沒有廢除之前,董仲舒適時提出「春秋決獄」的法律主張,適應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有利於維護政治的穩定。儒家倡導的「仁、愛、孝」等思想,具有相當的人性化,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嚴酷的法律所帶來的社會矛盾糾紛。從「春秋決獄」的審判實踐上來看,以儒家經典義理審判的案件多以「從寬」為主,這也有利於社會的和諧,避免產生更大的矛盾。比如,《春秋決事比》中記載的一個案例:甲把自己的親生兒子乙送給了別人,乙長大後,甲對乙說「你是我兒子」,乙一氣之下打了甲。按照當時的法律,乙打了自己的親生父親,應判決死刑。如果真的判乙死刑,那麼,矛盾糾紛就「升級」了,乙的養父、妻兒等與甲就產生了較大的矛盾,同時也導致他們仇視法律。董仲舒不按照死板的法律條文來決斷此案,董認為甲生了兒子不撫養,其父子關系已名存實亡,所以乙不應處以死刑。實際上,甲作為乙的生父,也不可能希望乙被判處死刑,因此,筆者認為該案是一個取得良好社會效果的典型案件。
從社會制度上來分析,漢初吸取秦朝苛捐雜稅繁多而逼民起義的深刻教訓,以老子無為思想為指導,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經過長期的休養政策,百姓生活迅速得到改善,同時,也培養了大批非常富裕的商賈和地主,富裕商賈和地主的子弟多無法無天、橫行鄉里、欺壓百姓、為非作歹、目無尊長,導致綱常敗壞,社會矛盾越發突出。漢王朝比較清醒地看到了這點,順勢「獨尊儒術」,把儒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比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等綱常理論在當時確實能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春秋決獄」以極快的速度推進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使儒家的統治思想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發揮了司法對政治、社會應有的作用。因此,「春秋決獄」對社會穩定和政治的穩定均有十分重大的貢獻。
(二)體現了樸素的人本思想
「春秋決獄」的審判方法,從多個方面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一是尊重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儒家特別強調親人之間的關系,認為為了親人而做的某些雖然不合法的事情也應該體諒,即「親親相隱」等。在前面提到的養子殺了人,養父把養子藏匿了起來,按照當時法律,藏匿殺人犯應處以重刑,但董仲舒考慮到父子之間的親情,在任何遇到這樣的事情,也是非常難以選擇的,因此他認為養父藏子是人之常情,不應判罪。二是尊重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詩經》中說:「食色,性也」,也就是把食、色作為最自然不過的事情,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春秋決事比》中的一個經典案例就是不依據法律規定,而可能是根據這句話來決斷的。有個年輕女子的丈夫在坐船時掉到大海里,找不到屍體安葬。四個月後,這個女子的父母做主將女子改嫁。按照當時法律,在丈夫的屍體未安葬前改嫁應判處死刑,當時就有司法官這樣認為。法律的原意是懲罰女子的淫盪和為了財富等私利而改嫁的行為,但董仲舒認為女子改嫁不屬於淫盪,也不是為了私利,所以無罪。董仲舒判女子無罪,可能是從如下三個方面考慮:1、該女子的丈夫屍體掉到大海里,根本找不到,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屍體很顯然是永遠找不到了,那麼,該女子就得永遠守寡,不得再改嫁嗎?很顯然,這樣的結論是荒唐的,所以該女子無罪。2、該女子改嫁是遵從父母之命,儒家強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反而說明該女子遵從孝道,顯然不是為了私利。3、「食色,性也」,這也應該是人家的基本生理需求吧。這個案例顯著的反映了「春秋決獄」的尊重客觀實際和樸素的「以人為本」的理念。
(三)結合現代司法的一些思考
從2006年起,中央政法委決定在全國政法系統廣泛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黨的領導」,就是說全國政法工作必須服從服務於黨的領導,而不是削弱黨的領導。我們的提法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法官之上,只有法律」等,這話本來是不錯的,但中國現階段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時期,社會矛盾層出不窮、新情況新問題迅息變化,法官在審判中往往遇到根據法律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加強黨的領導、依靠黨的領導來處理改革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依靠黨來處理社會矛盾糾紛,而不僅僅依靠法律。當前,通過全國政法系統正在開展的解放思想「大討論、大學習」活動,各級政法部門特別是司法機關深刻認識到:不能僅僅追求案件的法律效果,而要尋求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的統一。例如在許霆惡意取款案中,許霆在自動取款機程序出錯的情況下,惡意取款17.5萬元,廣州中院依照《刑法》以盜竊金融機構罪判處其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這個案件在全國影響了許多思考、轟動,在媒體及廣大法律人和群眾的關注下,此案二審廣東省高院判處許霆有期徒刑5年。2008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了廣東省高院的判決,許霆被判五年有期徒刑正式生效。此案在一審中不得不機械適用法律,但廣東省高院順應民意,判處許霆法定刑以下刑罰,最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結合「春秋決獄」來思考現代的一些司法制度也就不難理解。建國初期,我們強調的是「嚴打」,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嚴打」制度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中央適時倡導「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寬嚴相濟」意思是「當寬則寬,當嚴則嚴」,但在實際操作中注重「寬」的一面,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復核權、死刑執行方式由槍決改為注射及緩減免訴訟費用、實行新的《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等制度,則表明法治的人性化方面。在新一輪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中,全國各級政法官員和司法機關負責人反復強調不要死搬法律條文,要注重案件的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這總體是好的,有利於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同時,我們也要借鑒因「春秋決獄」而導致司法腐敗的教訓,盡量避免主觀辦案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2、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制史, 2003年2月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太平御覽》卷六百四十[Z]。
4、趙曉耕,《春秋》與「春秋決獄」,2003年1月13日《人民法院報》
Ⅲ 求人民法院發展史的基本內容!
我自己看了 覺得還可以:
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總結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 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2、 中央: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2課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決策機構
外朝 執行機構
尚書台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 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中書省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 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
不斷增強。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1、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2、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1光榮革命:1688年
○2《權利法案》:1689年。特點: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會逐漸處於「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責任內閣制: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作用:國內影響:提供保障、穩定社會、走入民主、樹立模式;
國外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響。
3、特點:英國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徵性
的元首,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
第8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
1、○1「1787年憲法」的制定: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原則:「分權」與「制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間制約達到平衡;總統和國
會之間、國會本身兩院之間、司法與其他部門之間均構成制約。
行政權 總統 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總司令同,在戰時可行使獨裁權。
立法權 國會 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
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兩名;眾議員由選民直接選出,人數與該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權 聯邦法院 大法官由總統任命,終身任職。
聯邦法院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
2、「1787年憲法」的意義: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促進了美
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美國建立起聯邦制國家;進一步鞏固了獨立戰爭的成果,使美國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憲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眾權益的《權利法案》是幾年後作為修正案補充進憲法的;它承認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1、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國 第一帝國 第二共和國 第二帝國 第三共和國(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行政權歸於總統;立法權歸於兩院制議會;司法權歸於最高法院,由參議員授權組成。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意義:共和派終於把眾議院、參議院、內閣、總統等關鍵性職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資產階級各個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德意志帝國建立:1871年憲法,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
政體:統一後的德國為邦聯制的君主國家;
立法權: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
行政權:皇帝是國家元首;憲法授予巨大權力。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是內閣首腦,擁在絕對權力
○3德意志帝國憲法的性質: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4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影響:
消極影響:君主制被保留下來,容克地主的政治經濟地位沒有受到根本觸動,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阻礙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徹底完成
積極影響: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德國邁入資本主義門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德國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到19世紀末,德國已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5意義:標志著德國資產階級性質的君主制度的確立;帶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性色彩。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 鴉片戰爭
1、1840年6月,英軍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2、1841年初英軍強佔香港島,威逼廣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條約內容有: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等。
3、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賠償英法巨額白銀;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旅遊、經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燒圓明園。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條約規定: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4、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
○1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
○2規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國庫;
○3太平天國想通過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核心思想),無人不飽暖(目的)」的理想社會。
2、《天朝田畝制度》的意義:
積極意義: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思想結晶。
消極意義: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3、《資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國頒布的。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由於當時形勢未能實行。最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1、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
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受內地稅。
2、《馬關條約》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條約》: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功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避戰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眾;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勢強盛,對華戰爭蓄謀已久。
第13課 辛亥革命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Ⅳ 漢朝中央最高的審判機關
漢承秦制,中央最高司法審判機關稱作廷尉.
Ⅳ 法院法官名單
首席大法官
王勝俊
一級大法官
沈德詠
二級大法官
張軍
萬鄂湘
江必新內
蘇澤林
奚曉明
熊選容國
李玉成
李克
劉家琛
王秀紅
黃爾梅
景漢朝
池強
張立勇
張忠厚
張文顯
康為民
周玉華
羅布頓珠
羅殿龍
鄭少三
李少平
趙祥娃
肉孜·司馬義
王維山
左世忠
公丕祥
應勇
周溯
南英
馬三剛
馬新嵐
王振華
劉玉順
孫華璞
安東
齊奇
許前飛
鄭鄂
錢鋒
高勇
董治良
梁明遠
劉曉陽
Ⅵ 法院門口的神獸叫什麼
獬豸。
出於便於書寫和記憶的需要,「廌」字從「灋」中被隱去,簡化為「法」,然而它所象徵的中國法律傳統文化並沒有隨之消失。直到今天,在法學的殿堂,在法院的門口,我們常常看到它的代表法律、代表公平、代表正義的身影。
作為法律的象徵,獬豸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在民間,獬豸作為正義的象徵,它給民眾帶來心 理上的安全感是其他動物無可比擬的,用獬豸來鎮邪、驅邪的行為,幾乎遍及全國各地。
如今天隴上一 帶的居民,將獬豸形象刻在鎖子等器物上震懾邪魅。這些器物上鍥刻的獬豸,銳角前突,弓首翹尾,躍躍 欲試。
除了頭頂上的主角之外,為了突出其觸邪的威 力,還將項背部的鬢毛化作利角,刺向不同的角度。這種獬豸造型,既突出了獬豸無所畏懼、對抗邪惡的 剛直個性,也折射出普通民眾對獬豸勇敢、力量的肯 定和推崇。
獬豸形象是古代神話、傳統法制文化與古代裝飾藝術相融合的產物。獬豸形象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正義訴求,涵養著法律文化的「根」,折射出深層次的民族審美心理。
歷史
據傳說,舜帝的大臣皋陶有一個神話,山羊一樣的動物叫獬豸。動物本能地從罪人中分辨出無辜者;它用單角撞到後者。
獬豸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在中國歷代得到推廣。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得到一副協志,將其像戴在頭上,協志冠便成為楚國的時尚。
秦朝執法官員繼承秦制的漢朝也戴這樣的冠冕。到東漢時,協志上的圖畫成為協門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協志冠被冠以法號。因此,執法人員被稱為協治。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
作為一種天生正義的野獸,邪教被用作正義和法律的象徵。該都察院的的明和清今朝,誰負責公務員的監督,穿著獬豸作為辦公徽章。在民間,邪智驅邪的行為在中國隨處可見,人們還會在鎖具等物品上刻上邪智的形象來驅除邪靈。
與此類似的是西方獨角獸的象徵。
Ⅶ 古代的法院及官員怎麼稱呼
軍機 :清朝軍機處,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都是四品官以上。市局一級(所謂四品,是說四品以上的才能進軍機處)
封疆 :有文武兩種可能,都不是官職。但一定是大官才能任。一般有封壃大吏,封疆大元帥。相當於省級
觀察 :清代對道員的尊稱,縣級以上幹部
侍郎 :六部的副職,一個尚書,兩個侍郎。副部級,廳級
尚書 :六部的主管,部級,副部級
察 :明朝按察司是封疆大吏,相當於一個省的政法委書記.
方伯 :等同於布政使,副省部級
中堂 :唐、宋時指宰相,明清時成為對內閣大學士的稱呼,副國家級
郎署:不是官職, 指尚書郎的官衙
署郎 :三國時期的庶子太子府屬官,第五品,也就是個縣級幹部
藩臬 :清朝總督巡撫里的藩臬二司,省部級
臬憲 :後明、清的提刑按察司,也稱臬司,俗稱臬台或廉訪);臬使(即按察使);臬府(即臬司。指肅政廉訪使);臬憲(舊時對按察使的敬稱)。省部級
總兵 :無官職,但一般由高級武將擔任。清後期為正二品官。相當於省部級。或者大將、上將、中將級。
副將 :副省部級或者中將、少將級
參將 :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廳局級或者少將、大校級
州牧 :按現在級別是在省部級,甚至權力更大
鼎甲 :科舉中一甲三人。不是官職
鼎右 : 指重臣之職位.
極品 :副國家級。元帥級,大將級,上將級
南宮 :西漢皇帝禁衛軍分南北兩宮,北軍由執金吾領,掌京師的徼巡,南軍由衛尉統領,掌官門內屯兵,南宮並不是一個官職,是指一支部隊,相當於今天的首都戍衛隊。
黃堂 :從四品。廳局級
琴堂 :主管音律的官職,可能是五品官,不太清楚。廳局級,縣處級
司馬 :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軍委主席。
甲傍 :不是官職,指想依附有錢的人過下半生
青綬 :指官印上的帶子的顏色,西漢時只有將作大匠使用銀印青綬,主管皇家宮室,副國家級,省部級
副尹 :應該是尹的副職
飲鹿鳴,宴瓊林 :負責宴會的官
能政 :應該是日本的官名,也泛指有能力的官員,具體不詳。
黃甲 :指近衛軍,也可指近臣
日舍 :負責飲食起居的小吏
泮宮 :不是官名,是指諸侯所上的最高學府,天子上的最高學府叫辟雍。
別駕 :漢置,為州刺史的佐吏,副省部級
令尹 :楚國的官名,相當於宰相,副國家級
佐貳 :明朝知縣的副手,輔助知縣管理糧馬、巡捕等事,相當於一個縣的政法委書記。
廩貢:不是官職,是貢生的一個級別。
縣令 :縣處級,副縣處級,也有可能是副廳局級,鄉科級主要視所轄區域不同而具體判定。
縣宰 :同上
郡守 :從省部級,至廳局級都有可能,視歷史時期及區域判定。
都司 :副省部級,中將,少將級
少牧 :輔佐牧的官職,相當於副部級。
提台 :大將,上將級
中丞 :副國家級,省部級。視歷史時期不同而定。
傳臚 :不是官職,上傳語告下稱為臚,傳臚即唱名之意。
清要: 舊時稱地位尊貴,司職重要的官職。趙升《朝野類要》卷2:「職慢位顯謂之清,職緊位顯謂之要;兼此二者,謂之清要。」
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2、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3、京兆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北京市市長。
4、太尉。秦至漢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於國防部長。
5、越騎校尉。漢武帝時設置,禁軍長官。相當於衛戍區司令員。
6、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
7、史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於人事部長。
8、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9、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於「兩辦」秘書長。
10、尚書令。參議大政,綜管政務,百官之長。相當行政院長。
11、車騎大將軍。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當於元帥軍衎。
12、行軍總管。統領軍隊出征的主將。相當於前沿總指揮。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監察機構。相當於監察部長。
14、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於省長(或省轄市長)。
15、知州。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
16、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縣長。
17、通判。府之副職。相當於副省長,,或省轄市副市長,,。
Ⅷ 廷尉是什麼官職漢朝時候怎麼還能審問丞相啊~
廷尉
秦漢至北齊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恢復舊稱,哀帝元壽二年(前1)又改為大理。新莽時改名作士,東漢時復稱廷尉。漢末復為大理。魏黃初元年(221)改稱廷尉,後代沿襲未改,至北齊罷廢。
尉的職掌是管理天下刑獄。每年全國斷獄總數最後要匯總到廷尉;州郡疑難案件要報請廷尉判處;廷尉也常派員為地方處理某些重要案件。有的還可駁正皇帝、三公所提出的判決意見。廷尉根據詔令,可以逮捕、囚禁和審判有罪的諸侯王或大臣。禮儀、律令皆藏於廷尉,並主管修訂律令的有關事宜。屬於分、寸、尺、丈等度量標准之事,亦由廷尉掌管。
廷尉秩為中二千石,屬官有廷尉正和左、右監各一人。漢宣帝劉詢鑒於廷尉派往地方鞫獄的廷尉史任重而祿薄,於是增設秩為六百石的廷尉平四人,以加強對地方司法機構的控制。
東漢時省去右監,四廷尉平省為左平一人。廷尉人選常常擇取出身於律學世家者,如順帝時吳雄,三世廷尉;郭躬一家,以傳習小杜律著稱,數世之中,任廷尉者達七人之多。東漢時權歸台閣,廷尉處理案件有時也須聽命於尚書。遇有重大疑案,廷尉與尚書共同審理,開後世大理、刑部共司刑法的先例。
魏晉南北朝廷尉職掌與兩漢無區別,北齊易廷尉名為大理寺卿。唐代形成京師案件由大理寺卿負責審理、判刑,由刑部復核的制度。元代不設大理寺,審判由刑部直接進行。故至明代恢復大理寺後,受元制影響,又改變成京師案件之審判歸刑部,大理寺卿僅負責復核的制度。地方上所呈報的重罪案件,也是先經刑部評議,再經大理寺卿最後復核。清制與明同。
Ⅸ 漢朝的錄囚制度
錄囚亦稱慮囚。中國封建時代由皇帝或有關官吏訊察囚犯並決定可否原宥的制度。此制始於漢代。《漢書·何武傳》記載,何武有"行部錄囚徒。"顏師古日:"省錄之,知其情狀有冤滯與不也。"(《漢書·雋不疑傳》注)《後漢書·寒朗傳》載,東漢明帝"車駕自章洛陽獄錄囚徒,理出千餘人。"魏、晉、隋、唐、宋等各有錄囚之制。《新唐書·刑法志》載:太宗於貞觀六年, "親錄囚徒,閡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縱之還家"。《宋史·刑法志》:"天子歲自錄京師繫囚,畿內則遣使"。錄囚也是主管長官的職責,並有嚴格的期限。唐代由大理寺掌。還有監察御史巡行地方錄囚。明清時皇帝一般不再親自錄囚。
Ⅹ 請問漢代九卿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漢代九卿相當於現在國務院正部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