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法院人
⑴ 台灣2016立法院各黨立委席次
不分區立委席次(共34席):
民主進步:18席
中國國民:11席
親民:3席
時代力量:2席
新國會專立委(共113席)組屬成:
民主進步:68席;
中國國民:35席;
時代力量:5席;
親民:3席;
無黨:1席;
無盟:1席
⑵ 台灣立法院通過ECFA 台灣人怎麼看
通過ECFA.
會同香港一樣
賺的是灣灣的財團, 貧的是老百姓.
經濟上數字會上升, 但實際上老百姓會更加貧窮.
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行為.
最終大陸會接管台灣經濟.
又因為利益關系.
進而影響台灣政治.
⑶ 台灣立法院為什麼總是打架
這些立法委員都是戲精,在立法院打架都是給民眾看的,只看顏色不問是非,上新聞版面才是他們的目的。
⑷ 台灣「立法院」為什麼愛打架
台灣特色抄.比如要通過一個法案,綠營的不同意,但是藍營的人多如果表決肯定通過,那這樣綠營就靠打架,罵人,搶主席台等方式來阻止,而且這樣可以上電視,這樣就會得到深綠選民的支持,其實都是為了選舉考慮,所以你會看到那些綠營一個個都往前沖,還把名字寫在自己衣服上,目的就是讓電視拍到.
這真是台灣民主的悲哀啊,全世界也找不到哪個地方的議會會像台灣這樣的了.
⑸ 台灣「立法院」為什麼總打架
——李敖真沒看同胞笑話的意思,只是目睹此情此景也真沒法不讓人笑出來。 昨兒台灣「立法院」開著開著會又打起起來了,也數不清這到底是第幾次群毆了,據說最早的台灣「立法院」打架事件由此可上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 對此怪現象中國人看不懂,歐美人同樣看不懂,路透社、美聯社包括CNN均大篇幅報道了最新一次台灣「立法院」打架,稱:台灣「國會」打架事件常有,惡名昭彰;不少「立委」在媒體關注下,越打越起勁,就連食物、鞋子,甚至是椅子都能作為攻擊武器。 台灣媒體和民眾也怨聲載道,言此舉「丟臉丟到國外去了」、「純屬錯誤示範,會教壞小孩。」;而一些致力於「品牌台灣」的人士惟有哀嘆,「立法院」打架的畫面的四海傳揚,讓台灣整體的品牌形象再度倒退十年……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偉人說過的話,通俗易懂;可台灣「立法院」一遍又一遍上演的——「拳頭裡面出民主」,就有些不可思議了。 在翻閱了一些歷史資料,也咨詢了台灣朋友之後,比較統一的答案只有兩個字:做秀。包括那一次李敖帶著防毒面具在「議會」上噴瓦斯也一樣,這一點事後李本人也不否認—— 「那時候台灣選所謂的『總統』,我也是參選人,只得了1.6萬票,明明知道會落選,那為什麼要選呢?可是這個聲音會出來,態度會出來,告訴大家我贊成「一國兩制」……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情?肯定有一個特殊的原因,這個原因是經過老謀深算的。我在『立法院'噴了瓦斯,那個瓦斯頭一天晚上還練習過。」 據台灣媒體回顧:當1985年民進黨「立委」朱高正跳上「立院」主席台,扯下麥克風那刻開始,「立院全武行」似乎就成為了台灣「國會」殿堂永不下檔的重要戲碼。大家有樣學樣,接下來朝野間「立院」攻防戰,也動不動就用肢體沖突來解決問題。也就因為如此,這幾年看「立委」們打架,民眾已經習以為常,檯面上打得你死我活,檯面下雙方握手言和還能吃飯喝酒,講得白一點,議場如秀場,然而最近一兩年雙方卻是越打越真,越打越離譜了…… 我原以為台灣「立委」之所以打架是為了「捍衛選民的利益」,一位台灣朋友告訴我,那是扯淡!事實上絕少有「 議員」是真正為了選民的利益而「戰」;大部分都是 基於黨派的紛爭,在辯論中言語的不和甚至相互揭露私生活導致當事各方惱羞成怒,加上對媒體曝光率的追求,最後索性揮拳相向,包括一些女「議員」都敢揮舞著高跟鞋沖上去「打丫的!」。 民主需要有辯論,需要有爭議,安靜地舉手、機械地按表決器與民主有距離,但民主也篤定不該像台灣「立法院」這般「打」將出來——以一種非民主非理性甚至充滿暴力的方式追求所謂的「民主」,給公眾留下的只有「公權力何在」的疑問。
⑹ 台灣"立法院"再現打群架
台灣「立法院」抄2017年7月18日再度進行「前瞻計劃」第一期預算審查,雖然昨天在民進黨團的強力主導下進入詢答階段。
有網友戲稱:「說好的中國功夫呢」?
立法院(Legislative Yuan),是中國國民政府時期和當今中國台灣地區最高位階之立法機關,與前國民大會(現已廢除)共同相當於其他國家中的國會。
根據孫中山的五權憲法理論,國家的權力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因此分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而人民則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的權利,設國民大會行使這些權力。
⑺ 台灣立委是干什麼的
台灣立委就是立法委員會,台灣立法院等同於美國參議院,等同國會,立法院的職權。
立法院有議決法律案、預決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等職權。凡法、律、條例、通則均需經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方得施行。各機關發布之行政命令,則應送立法院查照,也得依法交付委員會審查。
(7)台灣立法院人擴展閱讀:
若發現其中有違反、變更或牴觸法律情形,或應以法律規定事項而以命令定之者,立法院均得議決通知原頒機關於二個月內更正或廢止;逾期未更正或廢止者,該命令失效。預算為政府施政之根本,審查、議決預算案,是立法院監督政府施政的最佳途徑。
行政院於會計年度開始三個月前,應將下年度總預算案提出立法院審議;立法院應於會計年度開始一個月前議決;並於會計年度開始十五日前由總統公布。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亦不得就預算科目間予以增減移動。
至於總決算之審核報告則由審計長提出。立法院得經決議於會期中設調閱委員會或調閱專案小組,就特定議案涉及事項要求有關機關提供參考資料,或調閱文件原本,以作為處理該特定議案之依據。
其他如提出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及彈劾總統、副總統等案,交由國民大會復決;提出罷免總統、副總統案,交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民表決;
於副總統缺位時,補選副總統;對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大法官,考試院院長、副院長、考試委員,監察院院長、副院長、審計長及監察委員任命之同意權;聽取總統國情報告等,也都屬立法院之職權。
⑻ 台灣立法院院長相當大陸什麼官員
很難比較.......
因為台灣的立法院院長是民選的國會議員所推舉出來的....
真要說的話應該類似美國的參議院院長
⑼ 台灣立法院長王金平的家史
人物資料:王金平
王金平,1941年3月出生在台灣省高雄縣路竹鄉的一個農民家庭,1963年大學畢業。1975年,王金平在34歲時當選為「增額立法委員」,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立法委員」。之後,他連選連任,創下了「十連任」的紀錄,自1993年起任「立法院副院長」,1999年起任「立法院長」。1993年起當選國民黨中常委,2000年6月起當選國民黨副主席,2003年11月擔任連宋配競選總部主委,被島內輿論稱為「政壇長青樹,立委不倒翁」。
王金平仕途一帆風順,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得益於高雄縣第一大地方派系「白派」掌門人、高雄縣前縣長林淵源的大力提攜。1975年12月,王金平當選「增額立委」,主要就是林淵源的支持。1980年王金平因違反「票據法」被起訴,1986年2月被判刑6個月並被罰款320萬元新台幣,政治前途一度跌入谷底。在1986年底的「立委」選舉中,雖未獲國民黨的提名,但王金平憑著「白派」的支持,自行參選獲得連任,奠定了在「白派」的掌門接班人地位。
其次,王金平廣結人緣的作風,在政壇幾乎沒有樹敵,容易爭取到各種勢力的支持。王金平精明靈活,人稱「小諸葛」,有著與其他有稜有角的政治人物不一樣的特性。他交友廣泛,不分紅派、黑派,都能左右逢源。島內輿論分析,王金平有今天的地位,不是靠專業,而是長期經營的人際關系。
⑽ 台灣立法院長是個什麼機構
立法院是立法的地方
有個院長叫立法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