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為當事人
一、在何種情況下法院會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
1. 對於盲、聾、啞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以及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人,如果他們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2. 高級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時,如果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十七條。
二、法院指定辯護的情形有哪些?
法院指定辯護分為「可以指定辯護」和「應當指定辯護」。
1. 「可以指定辯護」指的是法院可以或者不可以指定辯護人,無論指定還是不指定都合法。具體情形包括:
- 符合當地政府規定的經濟困難標准;
- 本人確無經濟來源,其家庭經濟狀況無法查明;
- 本人確無經濟來源,其家屬經多次勸說仍不願為其承擔辯護律師費用;
- 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被告人已委託辯護人;
- 具有外國國籍;
- 案件有重大社會影響;
- 人民法院認為起訴意見和移送的案件證據材料可能影響正確定罪量刑。
2. 「應當指定辯護」意味著法院必須為被告人指定辯護人。具體情形包括:
- 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
- 被告人在開庭審理時是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
- 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
對於盲、聾、啞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能力的精神病人或者高級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等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希望以上內容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可以咨詢專業律師。
㈡ 法院說的當事人是原告還是被告
當事人一般指的參與訴訟的人。包括原告和被告。一審,二審,再審期間的當事人稱謂不同。原告,被告是一審期限的稱呼。二審叫上訴人被上訴人,再審叫再審申請人與被申請人。
㈢ 判後答疑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
判後答疑是人民法院為幫助當事人正確理解判決、裁定內容以及從法律上正確把握和對待裁判結果,針對當事人就認定證據、適用法律等方面提出的疑問,採取由原承辦法官進行答疑的一種司法便民措施。
(一)辦案法官判後答疑是塑造人民法院司法權威、以公正促和諧的迫切需要。受文化水平與生活背景影響,當事人對法律和裁判的理解總是有限的,即便一份公正的判決,當事人也有可能對專業性較強的法律用語不理解,如果不作解釋說明,司法公正就難以彰顯。因此,推行法官判後答疑制度尤為重要。人民法院組織法規定,法院的任務不單單是對案件作出裁判,而且要通過審理案件來維護社會主義的法治和社會秩序。要實現這一目的,人民法院必須讓訴訟當事人、訴訟參加人和社會上的其他人理解裁判的依據和理由,自覺接受裁判的結果,更為重要的是,當事人對判決有疑義不能服判的,提出上訴的更應該讓他們理解裁判的依據和理由,自覺接受裁判的結果,服判息訴。同時,讓他們了解裁判所宣示的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以提高公民遵守法律的意識,促進各種社會關系的和諧。
(二)法官判後答疑是節約審判資源、減輕當事人訴累、提高訴訟效率的有效途徑。長期以來的司法實踐表明,在涉訴信訪中,法官裁判確有錯誤的屬少數,當事人無理取鬧的也屬個別,多數屬於法官裁判後未能顧及當事人的疑問,解釋、說明不力而造成的。當事人來院申訴、上訪時,負責信訪的法官在不完全了解案件事實和審理過程的情況下接待,往往造成案件重復處理和審判資源的浪費。推行法官判後答疑制度,能夠及時處理當事人對裁判的疑慮,從而減輕當事人的訴累,提高訴訟效率。
(三)法官判後答疑是預防上訪纏訴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涉訴信訪問題已經成為法院頭疼的大問題,審判案件的法官「重裁判、輕息訪」,導致了高比例重復上訪、纏訪。推行法官判後答疑制度,能夠幫助當事人正確、全面理解法院生效裁判的公正性、合法性,促使其服判息訴,自覺履行生效裁判文書所確定的義務。這是從根本上減少重復申訴、申請再審,從源頭上預防涉訴信訪,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關系的有效途徑。
法律依據: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判後答疑的若干規定(試行)》
第一條 判後答疑的適用對象為不服本院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於裁判文書生效後半年之內首次來院申訴的案件當事人。
第二條 判後答疑的接訪法官一般為案件原承辦法官,立案庭信訪工作人員協助接訪,書記員負責記錄。當事人明確拒絕原承辦法官接待的,應由庭長或庭長指定人員接待。
第三條 立案庭信訪工作人員對當事人的來訪情況進行初步審查後,認為符合判後答疑條件的,應當立即聯系相關審判庭負責人安排答疑。
第四條 相關審判庭應積極配合,及時確定法官進行答疑。如無法安排當即答疑的,應通知立案庭,由信訪工作人員向來訪人說明情況並留下申訴材料,告知來訪人將為其安排預約答疑。
㈣ 當事人可以要求人民法院復制庭審錄音錄像嗎
因為庭審都是公開的,當事人可以在中國庭審直播網搜索到相應庭審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