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網路侵權
發布時間: 2025-07-04 05:16:10
A. 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網路用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條,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判斷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知道」可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9條,需綜合考慮以下因素:
- 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以人工或自動方式對侵權網路信息進行推薦、排名、選擇、編輯等處理;
- 其管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所提供服務的性質、方式及其引發侵權的可能性大小;
- 網路信息侵害人身權益的類型及明顯程度;
- 網路信息的社會影響程度或一定時間內的瀏覽量;
- 採取預防侵權措施的技術可能性及是否採取了相應合理措施;
- 是否針對同一網路用戶的重復侵權行為或同一侵權信息採取了相應合理措施;
- 本案相關的其他因素。
當網路服務提供者與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時,被侵權人有權要求二者停止侵權並賠償損失。若協商不成,被侵權人可通過仲裁或訴訟的方式處理侵權糾紛。
B. 法律規定在互聯網上對涉及個人信息發布後轉發量達到多少個就構成名譽侵權
在互聯網上,對涉及個人信息的帖子進行轉發,如果轉發量達到五百次以上,就可能構成名譽侵權。這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來判定的。當轉發量超過這個數目,會被視為「情節嚴重」,從而可能構成名譽侵權。如果構成名譽侵權,侵權人可能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些責任包括但不限於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以及賠償損失等。所以,大家在互聯網上發布或轉發信息時,一定要謹慎行事,避免侵犯他人的名譽權。
C. 怎麼認定網路侵犯名譽權網路侵犯名譽權怎麼維權
網路侵犯名譽權的認定需滿足以下條件:
- 行為定義:通過網路登載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等作品,侵犯公民或法人的名譽,導致其社會評價降低或貶損。
- 法律規定:依據我國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規定,公民和法人的名譽權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
- 表現形式:主要形式為在網站主頁、聊天室、網路公告牌上無中生有、憑空捏造、散布、傳播虛假事實,或對事實隨意評論,敗壞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名譽。
網路侵犯名譽權的維權方式如下:
- 保存證據:拷貝網上對當事人攻擊詆毀的圖片或網頁,並注意時間的連續性。
- 提供侵權者資料:提供侵權者的真實資料,因法院不受理網路名字,可申請當地公安機關查出此人。
- 起訴:掌握一段時間的證據後,向公安機關出示證據查出此人,並到其住所處法院起訴。
- 上訴權利:被侵權者在兩年內都有對侵權者提出上訴的權利。
在維權過程中,如名譽受損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可請求精神撫慰金賠償,同時也可要求侵權人賠償因名譽受損導致的財產損失。
熱點內容